母亲颇有些生气,说是过了三更了,怎么回来得这样迟,但也就高兴了,笑着邀 大家去吃炒米。 大家都说已经吃了点心,又渴睡,不如及早睡的好,各自回去了 第二天,我向午才起来,并没有听到什么关系八公公盐柴事件的纠葛,下午 仍然去钓虾。 双喜,你们这班小鬼,昨天偷了我的豆了罢?又不肯好好的摘,蹋坏了不 少。"我抬头看时,是六一公公棹着小船,卖了豆回来了,船肚里还有剩下的一 堆豆。 是的。我们请客。我们当初还不要你的呢。你看,你把我的虾吓跑了! 双喜说 六一公公看见我,便停了楫,笑道,请客?一一这是应该的。”是对我说, 迅哥儿,昨天的戏可好么? 我点一点头,说道,"好。 豆可中吃呢? 我又点一点头,说道,很好。 不料六一公公竟非常感激起来,将大拇指一翘,得意的说道,"这真是大市 镇里出来的读过书的人才识货!我的豆种是粒粒挑选过的,乡下人不识好歹,还 说我的豆比不上别人的呢。我今天也要送些给我们的姑奶奶尝尝去…他于是打 着楫子过去了。 待到母亲叫我回去吃晚饭的时候,桌上便有一大碗煮熟了的罗汉豆,就是六 公公送给母亲和我吃的。听说他还对母亲极口夸奖我,说小小年纪便有见识, 将来一定要中状元。姑奶奶,你的福气是可以写包票的了。“但我吃了豆,却并 没有昨夜的豆那么好。 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一一也不再看到那夜 似的好戏了
母亲颇有些生气,说是过了三更了,怎么回来得这样迟,但也就高兴了,笑着邀 大家去吃炒米。 大家都说已经吃了点心,又渴睡,不如及早睡的好,各自回去了。 第二天,我向午才起来,并没有听到什么关系八公公盐柴事件的纠葛,下午 仍然去钓虾。 “双喜,你们这班小鬼,昨天偷了我的豆了罢?又不肯好好的摘,蹋坏了不 少。”我抬头看时,是六一公公棹着小船,卖了豆回来了,船肚里还有剩下的一 堆豆。 “是的。我们请客。我们当初还不要你的呢。你看,你把我的虾吓跑了!” 双喜说。 六一公公看见我,便停了楫,笑道,“请客?——这是应该的。”于是对我说, “迅哥儿,昨天的戏可好么?” 我点一点头,说道,“好。” “豆可中吃呢?” 我又点一点头,说道,“很好。” 不料六一公公竟非常感激起来,将大拇指一翘,得意的说道,“这真是大市 镇里出来的读过书的人才识货!我的豆种是粒粒挑选过的,乡下人不识好歹,还 说我的豆比不上别人的呢。我今天也要送些给我们的姑奶奶尝尝去……”他于是打 着楫子过去了。 待到母亲叫我回去吃晚饭的时候,桌上便有一大碗煮熟了的罗汉豆,就是六 一公公送给母亲和我吃的。听说他还对母亲极口夸奖我,说“小小年纪便有见识, 将来一定要中状元。姑奶奶,你的福气是可以写包票的了。”但我吃了豆,却并 没有昨夜的豆那么好。 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 似的好戏了
九二二年十月。 【作者介绍】 鲁迅(1881.9.25-1936.10.19),原名周樟寿,1898年更名周树人。 中国现代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和教育家。儿时享受着少爷般的生活,慢慢家 基衰败,贫困。青年时代受达尔文进化论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1902年 公费至日本留学,在仙台学医,后因战乱改行,希望用文艺改变国民精神(见《呐 喊》自序)。1918年以鲁迅〃为笔名,发表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他的著作 以小说、杂文为主,小说中《祝福》、《阿Q正传》、《狂人日记》等较为知 名。鲁迅的小说《祝福》、《阿Q正传》、《药》等先后被改编成电影。北京、 上海、绍兴、广州、厦门等地有鲁迅博物馆、纪念馆等,他的作品被译成英、日、 俄、西、法、德、阿拉伯等50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拥有广大的读者。 【课文提示】 1.这篇课文选自鲁迅的小说《社戏》。《社戏》最初发表于1922年12 月《小说月报》第13卷第12号上,后由作者收入小说集《呐喊》。"社"原指 土地庙。从前,在绍兴,"社″是一种区域名称,"社戏〃就是社中每年所演的年 规戏″。《社戏》虽然是写童年生活,不过这是一篇小说,是在真人真事的基础 上的艺术创作,因此,文中的我”(迅哥儿)以及其他一些人物都是作者塑造出 来的。原作是一篇回忆性小说,先写在北京看了两回中国戏的经过及印象,写对 北京戏"没有好感,衬托出"我”对社戏"的喜欢。接下来回忆我"幼年时与农民 孩子看"社戏"的情景。这是小说的主要部分,课文选的就是这一部分。 2.本篇用第一人称叙写幼年的`我″随母归省小住平桥村的故事。重点在叙 事有详有略,主要叙写夜晚航船去赵庄看戏。本篇侧重叙事,写的是农家少年的 群体。写得曲折生动,展现出农村生活画面,描写出一群淳朴善良、好客能干的 农家少年的形象,表现对那段生活的怀念和对农家小朋友的诚挚情谊。开头和结 尾是学习的难点,二者对表达中心又很有作用。 【正音正字】
一九二二年十月。 【作者介绍】 鲁迅(1881.9.25-1936.10.19),原名周樟寿,1898 年更名周树人。 中国现代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和教育家。儿时享受着少爷般的生活,慢慢家 基衰败,贫困。青年时代受达尔文进化论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1902 年 公费至日本留学,在仙台学医,后因战乱改行,希望用文艺改变国民精神(见《呐 喊》自序)。1918 年以“鲁迅”为笔名,发表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他的著作 以小说、杂文为主,小说中《祝福》、《阿 Q 正传》、《狂人日记》等较为知 名。鲁迅的小说《祝福》、《阿 Q 正传》、《药》等先后被改编成电影。北京、 上海、绍兴、广州、厦门等地有鲁迅博物馆、纪念馆等,他的作品被译成英、日、 俄、西、法、德、阿拉伯等 50 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拥有广大的读者。 【课文提示】 1.这篇课文选自鲁迅的小说《社戏》。《社戏》最初发表于 1922 年 12 月《小说月报》第 13 卷第 12 号上,后由作者收入小说集《呐喊》。“社”原指 土地庙。从前,在绍兴,“社”是一种区域名称,“社戏”就是社中每年所演的“年 规戏”。《社戏》虽然是写童年生活,不过这是一篇小说,是在真人真事的基础 上的艺术创作,因此,文中的“我”(迅哥儿)以及其他一些人物都是作者塑造出 来的。原作是一篇回忆性小说,先写在北京看了两回中国戏的经过及印象,写对 “北京戏”没有好感,衬托出“我”对“社戏”的喜欢。接下来回忆“我”幼年时与农民 孩子看“社戏”的情景。这是小说的主要部分,课文选的就是这一部分。 2.本篇用第一人称叙写幼年的“我”随母归省小住平桥村的故事。重点在叙 事有详有略,主要叙写夜晚航船去赵庄看戏。本篇侧重叙事,写的是农家少年的 群体。写得曲折生动,展现出农村生活画面,描写出一群淳朴善良、好客能干的 农家少年的形象,表现对那段生活的怀念和对农家小朋友的诚挚情谊。开头和结 尾是学习的难点,二者对表达中心又很有作用。 【正音正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