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武传》说课稿 淮南五中高一语文组陈孝宇 说教材 (一)知识和能力要求 1.了解《汉书》传记体作品的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 2.掌握文中的主要文言实词和虚词 3.掌握并会翻译一般的文言句式 4.培养阅读传记文言文的能力 5.学习《汉书》精妙的艺术手法 (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了解苏武牧羊的历史,感受苏武忠君爱国的光辉形象,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 2.学会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和现实的角度来审视作品人物形象,评价其积极意义; 3.在学习中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逐步加深对个人与国家、个人 与社会的思考和认识 二、说教法 过程和方法 1、小组合作、自主、探究式的学习方式 2、质疑学习,培养质疑能力 3、养成对文言字词句的质疑能力,并初步解决问题 4、逐步培养对文章内容的探究质疑能力,形成个性化阅读 5、计划用三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理念 1.以学生为主体,组成积极的学习活动,转变教师讲解、学生记录的教学模式 2.继续培养学生的探究质疑能力, 3.学生小组合作,深入文本,对文本进行质疑,激发学习的兴趣 4.教师对质疑辅导,课堂上师生互动,让课堂绽放出活力和生命力。 第二课时教学理念 1、这节课是学生小组之间开展交流,学生参与到教学的进程中来,实现资源、知识的共享, 提高学生的讲解、交流能力,极大地激发学生上课的兴趣,更突出他们是学习的主动者、主 体者, 2、教师是学生学习的辅助者。由讲师对各小组进行评价,鼓励。 3、结合背景材料,深入理解人物特征(学生展示自己了解的材料,教师适当补充) 4、让学生走进历史,走进文本,直面人物,主动参与,挖掘探究,培养独立的鉴赏能力, 发展高中生自主获取知识的愿望和能力 5、以鉴赏为契机,培养民族精神,传成优秀的传统文化,涵养个人素质. 第三课时教学理念: 1、加强课程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开放课堂,让现代视角与历史视角融合; 2、学生在古典文本的解读中注入现代的意识,去体现出时代意识和创新精神; 3、让优秀的文化在新世纪绽放出光彩
《苏武传》说课稿 淮南五中高一语文组 陈孝宇 一、说教材 (一)知识和能力要求: 1.了解《汉书》传记 体作品的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 2.掌握文中的主要文言实词和虚词; 3.掌握并会翻译一般的文言句式; 4.培养阅读传记文言文的能力; 5.学习《汉书》精妙的艺术手法 (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了解苏武牧羊的历史,感受苏武忠君爱国的光辉形象,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 2.学会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和现实的角度来审视作品人物形象,评价其积极意义; 3.在学习中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逐步加深对个人与国家、个人 与社会的思考和认识 二、说教法 过程和方法: 1、小组合作、自主、探究式的学习方式 2、质疑学习,培养质疑能力 3、养成对文言字词句的质疑能力,并初步解决问题 4、逐步培养对文章内容的探究质疑能力,形成个性化阅读 5、计划用三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理念: 1.以学生为主体,组成积极的学习活动,转变教师讲解、学生记录的教学模式, 2.继续培养学生的探究质疑能力, 3.学生小组合作,深入文本,对文本进行质疑,激发学习的兴趣, 4.教师对质疑辅导,课堂上师生互动,让课堂绽放出活力和生命力。 第二课时教学理念: 1、这节课是学生小组之间开展交流,学生参与到教学的进程中来,实现资源、知识的共享, 提高学生的讲解、交流能力,极大地激发学生上课的兴趣,更突出他们是学习的主动者、主 体者, 2、教师是学生学习的辅助者。由讲师对各小组进行评价,鼓励。 3、 结合背景材料,深入理解人物特征(学生展示自己了解的材料,教师适当补充) 4、让学生走进历史,走进文本,直面人物,主动参与,挖掘探究,培养独立的鉴赏能力, 发展高中生自主获取知识的愿望和能力。 5、以鉴赏为契机,培养民族精神,传成优秀的传统文化,涵养个人素质. 第三课时教学理念: 1、加强课程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开放课堂,让现代视角与历史视角融合; 2、学生在古典文本的解读中注入现代的意识,去体现出时代意识和创新精神; 3、让优秀的文化在新世纪绽放出光彩
三、说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把握历史事实,理清文章脉络。 2、疏通文言知识,掌握重要的实词和虚词 教学重点:目标 三、教学难点:目标2 四、教学方法:点拨法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孔子云:“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的确,艰难困苦中最能见出 个人的品性,沧海横流中方显出一个英雄的本色。面对人生穷途危难是卑躬屈膝还是傲骨 在腰,这是一个涉及心灵的选择。在这样的选择前,志士仁人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今 天,就让我们心怀虔诚走近一位古人,他就是大汉苏武。汉武帝时,苏武奉命出使匈奴 被匈奴扣留十九年,苏武历尽艰辛,持节不屈,成为中华民族历史上光耀千古的英雄。 (二)简介班固及《汉书》 班固(32——92年),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市东)人。东汉著名的史学家。《后 汉书·班固传》称他“年九岁,能属文,诵诗赋。及长,遂博贯载籍,九流百家之言,无不 穷究。所学无常师,不为章句,举大义而已”。其父班彪曾续司马迁《史记》作《史记后传》, 未成而故。班固立志继承父业,在《后传》基础上,进一步广搜材料,编写《汉书》。后因 有人向汉明帝诬告他篡改国史,被捕入狱。其弟班超上书解释,始得获释,被命为兰台令史, 经过二十多年努力,写成了《汉书》。汉和帝永元初年,班固随窦宪出征匈奴,不久窦宪因 谋反案被诛,班固也受牵连被捕,死于狱中。《汉书》中的八“表”与“天文志”是由其妹 班昭和同郡人马续续成的 班固的《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体例模仿《史记》,但略有变更。全书有 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传七十篇,共一百篇,起自汉高祖,止于王莽,记西汉一代」 百三十年间史实。《汉书》评价历史人物往往从封建正统观念出发,以儒家的伦理道德作为 标准,如对陈涉、项羽加以贬抑,即是显例。历来《汉书》与《史记》并称,史学家刘知几 说《汉书》“言皆精炼,事甚该密”(《史通·六家》),则是其特色。 三)苏武是汉朝史臣,怎么会到冰天雪地的北海牧羊呢?苏武到底经历了哪些我们常人难 以想象的苦难?苏武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同学们,为打开心中的这些疑团,请先阅读课文 书下注释疏通大意,有疑问处做好记号。疏通文言知识,结合完成学案相关内容 【通假字】 且单于信女,使决人死生女:通“汝”,你 不顾恩义,畔主背亲 畔:通“叛”,背叛。 与旃毛并咽之 旃:通“毡”,毛织品 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 去:通“()”,收藏 空自苦亡人之地 亡:通“无”,没有。 信义安所见乎 见:通“现”,显现。 孺卿从祠河东后土 祠:通“祀”,祭祀
三、说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把握历史事实,理清文章脉络。 2、疏通文言知识,掌握重要的实词和虚词。 二、教学重点:目标 1 三、教学难点:目标 2 四、教学方法:点拨法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孔子云:“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的确,艰难困苦中最能见出 一个人的品性,沧海横流中方显出一个英雄的本色。面对人生穷途危难是卑躬屈膝还是傲骨 在腰,这是一个涉及心灵的选择。在这样的选择前,志士仁人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今 天,就让我们心怀虔诚走近一位古人,他就是大汉苏武。 汉武帝时,苏武奉命出使匈奴, 被匈奴扣留十九年,苏武历尽艰辛,持节不屈,成为中华民族历史上光耀千古的英雄。 (二)简介班固及《汉书》 班固(32——92 年),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市东)人。东汉著名的史学家。《后 汉书•班固传》称他“年九岁,能属文,诵诗赋。及长,遂博贯载籍,九流百家之言,无不 穷究。所学无常师,不为章句,举大义而已”。其父班彪曾续司马迁《史记》作《史记后传》, 未成而故。班固立志继承父业,在《后传》基础上,进一步广搜材料,编写《汉书》。后因 有人向汉明帝诬告他篡改国史,被捕入狱。其弟班超上书解释,始得获释,被命为兰台令史, 经过二十多年努力,写成了《汉书》。汉和帝永元初年,班固随窦宪出征匈奴,不久窦宪因 谋反案被诛,班固也受牵连被捕,死于狱中。《汉书》中的八“表”与“天文志”是由其妹 班昭和同郡人马续续成的。 班固的《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体例模仿《史记》,但略有变更。全书有 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传七十篇,共一百篇,起自汉高祖,止于王莽,记西汉一代二 百三十年间史实。《汉书》评价历史人物往往从封建正统观念出发,以儒家的伦理道德作为 标准,如对陈涉、项羽加以贬抑,即是显例。历来《汉书》与《史记》并称,史学家刘知几 说《汉书》“言皆精炼,事甚该密”(《史通•六家》),则是其特色。 (三)苏武是汉朝史臣,怎么会到冰天雪地的北海牧羊呢?苏武到底经历了哪些我们常人难 以想象的苦难?苏武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同学们,为打开心中的这些疑团,请先阅读课文 书下注释疏通大意,有疑问处做好记号。疏通文言知识,结合完成学案相关内容。 【通假字】 且单于信女,使决人死生 女:通“汝”,你。 不顾恩义,畔主背亲 畔:通“叛”,背叛。 与旃毛并咽之 旃:通“毡”,毛织品。 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 去:通“()”,收藏。 空自苦亡人之地 亡:通“无”,没有。 信义安所见乎 见:通“现”,显现。 孺卿从祠河东后土 祠:通“祀”,祭祀
法令亡常 亡:通“无”,没有。 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 亡:通“无”,没有 武父子亡功德 亡:通“无”,没有 因泣下沾衿,与武决去 衿:通“襟”,衣襟 决:通“诀”,诀别。 始以疆壮出 疆:通“强”,强壮 【古今异义】 汉亦留之以相当 古义:相抵偿。今义:副词,表程度 皆为陛下所成就 古义:提拔。 今义:业绩。 位列将 古义:位;官位。 今义:位置、地位。 列:一般的,普通的。今义:排列。 兄弟亲近 古义:亲近的侍臣。今义:动词,靠近 我丈人行也 古义:老人,长辈 今义:岳父 欲因此时降武。 古义:趁这时。今义:相当于所以。 独有女弟二人 古义:妹妹 今义:姐姐(妹妹)和弟弟。 且陛下春秋高 古义:年纪 今义:春秋战国时期或指季节。 武等实在 古义:确实存在 今义:诚实、老实 【词类活用】 1.意动用法 单于壮其节壮: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壮。 2.使动用法 (1)欲因此时降武降:使动用法,使……投降 (2)空以身膏草野膏:使动用法,使……肥沃。 (3)反欲斗两主斗:使动用法,使……争斗 (4)单于愈益欲降之降:使动用法,使……投降 (5)何久自苦如此!若:使动用法,使……受苦。 (6)王必欲降武 降:使动用法,使……投降 3.名词活用 (1)天雨雪 雨:名词做动词,下,$ (2)羝乳乃得归 乳:名词做动词,生子 (3)杖汉节牧羊 杖:名词做动词,拄着 (4)孺卿从祠河东后土 祠:名词做动词,祭祀 (5)惠等哭,舆归营 舆:名词做动词,抬 (6)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上:名词做状语,向上 【特殊句式】检査特殊句子的翻译 倒置句 (1)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送留在者汉匈奴使” (2)为降虏于蛮夷 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于蛮夷为降虏”。 (3)何以女为见 宾语前置句和介宾倒置句,正常语序“以何见女为” (4)子卿尚复谁为乎 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子卿尚复为谁乎
法令亡常 亡:通“无”,没有。 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 亡:通“无”,没有。 武父子亡功德 亡:通“无”,没有。 因泣下沾衿,与武决去 衿:通“襟”,衣襟。 决:通“诀”,诀别。 始以疆壮出 疆:通“强”,强壮。 【古今异义】 汉亦留之以相当 古义:相抵偿。 今义:副词,表程度。 皆为陛下所成就 古义:提拔。 今义:业绩。 位列将 古义:位;官位。 今义:位置、地位。 列:一般的,普通的。 今义:排列。 兄弟亲近 古义:亲近的侍臣。 今义:动词,靠近。 我丈人行也。 古义:老人,长辈。 今义:岳父。 欲因此时降武。 古义:趁这时。 今义:相当于所以。 独有女弟二人 古义:妹妹。 今义:姐姐(妹妹)和弟弟。 且陛下春秋高 古义:年纪。 今义:春秋战国时期或指季节。 武等实在 古义:确实存在。 今义:诚实、老实。 【词类活用】 1.意动用法 单于壮其节 壮: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壮。 2.使动用法 (1)欲因此时降武 降:使动用法,使……投降。 (2)空以身膏草野 膏:使动用法,使……肥沃。 (3)反欲斗两主 斗:使动用法,使……争斗。 (4)单于愈益欲降之 降:使动用法,使……投降。 (5)何久自苦如此! 若:使动用法,使……受苦。 (6)王必欲降武 降:使动用法,使……投降 3.名词活用 (1)天雨雪 雨:名词做动词,下,$ (2)羝乳乃得归 乳:名词做动词,生子 (3)杖汉节牧羊 杖:名词做动词,拄着 (4)孺卿从祠河东后土 祠:名词做动词,祭祀 (5)惠等哭,舆归营 舆:名词做动词,抬。 (6)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 上:名词做状语,向上 【特殊句式】 检查特殊句子的翻译 1.倒置句 (1)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送留在者汉匈奴使”。 (2)为降虏于蛮夷 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于蛮夷为降虏”。 (3)何以女为见 宾语前置句和介宾倒置句,正常语序“以何见女为” (4)子卿尚复谁为乎 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子卿尚复为谁乎
(5)何以复加 介宾倒置句,正常语序“以何复加” 2.判断句 (1)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 (2)非汉所望也 3)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3.被动句 (1)见犯乃死,重负国 (2)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 (3)皆为陛下所成就 (四)文字疏通完毕,请同学们思考:1、课文记叙了苏武的哪几件事情?表现了苏武的什 么品性 明确:课文先后记叙了苏武的两次自刎、两次反劝降和北海牧羊几件事,表现了苏武坚定的 信念、始终不渝的爱国精神,表现了苏武富贵不淫、威武不屈、贫贱不移的大丈夫气节。 2、课文可以分为那几个部分?各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依据是什么? 明确:可以分成三部分:第一部分(1~2段)介绍苏武的身世、出使的背景及原因 第二部分(3~8段)写苏武留胡十九年备受艰辛而坚持民族气节的事迹:第三部分(9~10 段)简介苏武被放回汉朝的经过。划分依据:时间顺序 五)课堂小结 本文作者采用写人物传记经常运用的纵式结构来组织文章,以顺叙为主,适当运用插叙 的方法,依时间的先后进行叙述,脉络清晰,故事完整。 (六)布置作业 苏武的故事的确悲壮崇高,令人感动,回去后请大家用现代汉语写一篇200字左右的 复述文段。试分析传记中主要的人物性格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分析人物性格,重点剖析苏武的性格特征,体会苏武的人格魅力。 2、分析文章塑造人物的艺术技巧。 二、教学重点:目标1 三、教学难点:目标2 四、教学过程: (一)辨明传类,准确解读。 传记的类型很多,有自传与他传,有一人之独传与多人之合传,有正规史传和文人写的别传、 逸事,等等 面对一篇传记,我们首先要善于辨明其所属的类型,这样才能求得准确的解读。比如说, 自传是传主本人的文字,具有自然、真切的特点,我们可以沿着传主所叙之事直接窥知其思 想、人格:他传是作者为别人写传,其中必然融入作者的情感认知、价值企求、思想趣味, 要准确解读既需注意传主之事,更要参透作者其人,看其事是否真实,其叙是否公正客观 独传作为单个人的传记,其人生经历有着怎样的特点,前后所叙之事有着怎样的联系,这是
(5)何以复加 介宾倒置句,正常语序“以何复加” 2.判断句 (1)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 (2)非汉所望也 (3)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3.被动句 (1)见犯乃死,重负国 (2)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 (3)皆为陛下所成就 (四)文字疏通完毕,请同学们思考:1、课文记叙了苏武的哪几件事情?表现了苏武的什 么品性? 明确:课文先后记叙了苏武的两次自刎、两次反劝降和北海牧羊几件事,表现了苏武坚定的 信念、始终不渝的爱国精神,表现了苏武富贵不淫、威武不屈、贫贱不移的大丈夫气节。 2、课文可以分为那几个部分?各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依据是什么? 明确: 可以分成三部分:第一部分(1~2 段)介绍苏武的身世、出使的背景及原因; 第二部分(3~8 段)写苏武留胡十九年备受艰辛而坚持民族气节的事迹;第三部分(9~10 段)简介苏武被放回汉朝的经过。划分依据:时间顺序。 (五)课堂小结 本文作者采用写人物传记经常运用的纵式结构来组织文章,以顺叙为主,适当运用插叙 的方法,依时间的先后进行叙述,脉络清晰,故事完整。 (六)布置作业 苏武的故事的确悲壮崇高,令人感动,回去后请大家用现代汉语写一篇 200 字左右的 复述文段。试分析传记中主要的人物性格。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分析人物性格,重点剖析苏武的性格特征,体会苏武的人格魅力。 2、分析文章塑造人物的艺术技巧。 二、教学重点:目标 1 三、教学难点:目标 2 四、教学过程: (一)辨明传类,准确解读。 传记的类型很多,有自传与他传,有一人之独传与多人之合传,有正规史传和文人写的别传、 逸事,等等。 面对一篇传记,我们首先要善于辨明其所属的类型,这样才能求得准确的解读。比如说, 自传是传主本人的文字,具有自然、真切的特点,我们可以沿着传主所叙之事直接窥知其思 想、人格;他传是作者为别人写传,其中必然融入作者的情感认知、价值企求、思想趣味, 要准确解读既需注意传主之事,更要参透作者其人,看其事是否真实,其叙是否公正客观。 独传作为单个人的传记,其人生经历有着怎样的特点,前后所叙之事有着怎样的联系,这是
我们在阅读中应予关注的:而合传一般是相关聚合,或是相近聚合,这就需要我们理清关系 在近似中找出差别,在比较中见出异趣。正规史传往往是全方位多角度多侧面表现人物,而 别传、逸事(如《段太尉逸事状》)往往并不重视人物全史,而是从横截面取材为多,对此 我们也应有足够的认识。 (二)出使背景:汉匈战争 苏武到匈奴出使时,正值汉匈战争最激烈的第一阶段刚刚结束,新即位的匈奴单于想用 缓兵之计改善与汉朝的关系,争取时间巩固内部,所以主动提出双方新的一轮攻势兵分两路, 主力由李广利率领,出河西走廊,直扑匈奴与西域的接合地带,意图扫清匈奴对汉朝准备经 营的西域地区之威胁;李广的孙子李陵率领步兵,进入匈奴境内牵制单于主力。这一战汉朝 失败,李广利先告败绩,李陵也基本全军覆没,本人投降,成了匈奴的大将 (二)分析人物,总结手法 1、学生初步总结苏武的人物性格 忠君爱国、威武不屈、贫贱不移、忠贞不渝、坚韧不拔(答案不限) 2、教师引导学生从细节描写入手,深入挖掘人物的性格特征 明确:①第5段,卫律劝降苏武时“举剑拟之”,“武不动”,这“不动”两字充分显示 了苏武视死如归的精神。当卫律以富贵诱惑他时,“武不应”,“不应”二字体现了苏武“富 贵不能淫”的高贵品质。 ②这部分写到苏武两次自杀。第一次被“胜、惠共止之”:第二次写了众人的反应: “卫律惊,自抱持武,驰召医”“惠等哭,舆归营”“单于壮其节,朝夕遣人候问武”。这两 次自杀虽然未遂,但可以看出苏武以死报国的决心,刻画了他刚烈难犯、义不受辱的坚强个 性 ③课文第6段写到苏武被幽禁在大窖中,“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流放北海,“掘 野鼠去草实而食之。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通过对艰苦考验的描写,表现了 苏武坚忍不拔、历久不变的爱国意志 3、学生讨论:文章并不具体描述苏武的每一事迹,而是有详有略,比如文章对卫律和李陵 劝降的部分就描写得特别详细,为什么作者要这样处理,用意是什么? 参考答案:卫律和李陵对苏武的劝降是最能表现苏武的气节的,所谓“真金不怕火炼”, 面对威逼利诱,面对死亡威胁,多少所谓的英雄好汉都经受不住考验而变节投降,唯有苏武 始终信念如磐石般坚定,宁死不屈,忠贞不渝。 4、学生仔细研读卫律和李陵对苏武的劝降这部分内容。 (1)学生分角色朗读,体会人物个性化的语言。 (2)学生分别总结卫律、李陵的性格特征,再次感受苏武的人格魅力。(分组讨论、探究、 总结 卫律:傲慢自大、阴险狡诈,是个卖国求荣的小人。他先是“威逼”苏武,用杀死虞 常的行为企图“杀鸡儆猴“结果吓倒了张胜,却吓不倒苏武。接着他又用死亡来威胁苏武投 降,谁知苏武亳无畏惧。卫律见”威逼“不行,于是就”利诱“,想用荣华富贵来打动苏武 的心,谁知苏武不但不吃这一套,还义正词严地指责卫律通敌叛国的可耻行径。卫律恼羞成 怒,悻悻离去。 李陵:李陵和卫律不一样,他不是彻底的卖国之人。他对汉朝还有感情,对自己叛国 的行为也深感羞愧,但他意志不够坚定,对国家不够忠诚,因为一己之私背叛祖国而投靠匈 奴,而后又后悔不已,说明这个人物的懦弱和意志的不坚定。因此李陵对苏武的劝说不像卫 律那样威逼利诱,而是企图以情动人,用肺腑之言打动苏武。他先是说汉武帝年高而昏庸
我们在阅读中应予关注的;而合传一般是相关聚合,或是相近聚合,这就需要我们理清关系, 在近似中找出差别,在比较中见出异趣。正规史传往往是全方位多角度多侧面表现人物,而 别传、逸事(如《段太尉逸事状》)往往并不重视人物全史,而是从横截面取材为多,对此 我们也应有足够的认识。 (二)出使背景:汉匈战争 苏武到匈奴出使时,正值汉匈战争最激烈的第一阶段刚刚结束,新即位的匈奴单于想用 缓兵之计改善与汉朝的关系,争取时间巩固内部,所以主动提出双方新的一轮攻势兵分两路, 主力由李广利率领,出河西走廊,直扑匈奴与西域的接合地带,意图扫清匈奴对汉朝准备经 营的西域地区之威胁;李广的孙子李陵率领步兵,进入匈奴境内牵制单于主力。这一战汉朝 失败,李广利先告败绩,李陵也基本全军覆没,本人投降,成了匈奴的大将。 (二)分析人物,总结手法 1、学生初步总结苏武的人物性格。 忠君爱国、威武不屈、贫贱不移、忠贞不渝、坚韧不拔(答案不限) 2、教师引导学生从细节描写入手,深入挖掘人物的性格特征。 明确:① 第 5 段,卫律劝降苏武时“举剑拟之”,“武不动”,这“不动”两字充分显示 了苏武视死如归的精神。当卫律以富贵诱惑他时,“武不应”,“不应”二字体现了苏武“富 贵不能淫”的高贵品质。 ②这部分写到苏武两次自杀。第一次被“胜、惠共止之”;第二次写了众人的反应: “卫律惊,自抱持武,驰召医”“惠等哭,舆归营”“单于壮其节,朝夕遣人候问武”。这两 次自杀虽然未遂,但可以看出苏武以死报国的决心,刻画了他刚烈难犯、义不受辱的坚强个 性。 ③课文第 6 段写到苏武被幽禁在大窖中,“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流放北海,“掘 野鼠去草实而食之。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通过对艰苦考验的描写,表现了 苏武坚忍不拔、历久不变的爱国意志。 3、学生讨论:文章并不具体描述苏武的每一事迹,而是有详有略,比如文章对卫律和李陵 劝降的部分就描写得特别详细,为什么作者要这样处理,用意是什么? 参考答案:卫律和李陵对苏武的劝降是最能表现苏武的气节的,所谓“真金不怕火炼”, 面对威逼利诱,面对死亡威胁,多少所谓的英雄好汉都经受不住考验而变节投降,唯有苏武 始终信念如磐石般坚定,宁死不屈,忠贞不渝。 4、学生仔细研读卫律和李陵对苏武的劝降这部分内容。 (1)学生分角色朗读,体会人物个性化的语言。 (2)学生分别总结卫律、李陵的性格特征,再次感受苏武的人格魅力。(分组讨论、探究、 总结) 卫律:傲慢自大、阴险狡诈,是个卖国求荣的小人。他先是“威逼”苏武,用杀死虞 常的行为企图“杀鸡儆猴“结果吓倒了张胜,却吓不倒苏武。接着他又用死亡来威胁苏武投 降,谁知苏武毫无畏惧。卫律见”威逼“不行,于是就”利诱“,想用荣华富贵来打动苏武 的心,谁知苏武不但不吃这一套,还义正词严地指责卫律通敌叛国的可耻行径。卫律恼羞成 怒,悻悻离去。 李陵:李陵和卫律不一样,他不是彻底的卖国之人。他对汉朝还有感情,对自己叛国 的行为也深感羞愧,但他意志不够坚定,对国家不够忠诚,因为一己之私背叛祖国而投靠匈 奴,而后又后悔不已,说明这个人物的懦弱和意志的不坚定。因此李陵对苏武的劝说不像卫 律那样威逼利诱,而是企图以情动人,用肺腑之言打动苏武。他先是说汉武帝年高而昏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