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听”字满含爱 上海市建青实验学校褚亚婷 读着莫怀戚的《散步》,同学们不知不觉中被深深打动,一家人的尊老爱幼 温馨氛围浓浓地弥漫在课堂里。此时,我问:“同学们,我们都被文章中爱的美 好情感打动了,你能发现文中最能体现这些美好情感的一个词吗?” 短暂的沉静后,一个同学问:“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的‘摸摸’吗?” 另一个声音已迫不及待:“这只是母亲单方面的对孙儿的一种喜爱之情,不是最 有代表性的 那是母亲信服地点点头的‘信服’吗?”然后她又自言自语,“哦,这是 母亲对儿子的信任,也只是她单方面的的一种情感。” 只手坚定地举起:“我觉得最能体现文中这种美好情感的词应该是 爱’。”可是文章中没有一个‘爱’字出现啊 “如果非要我找出这个‘爱’的情感的根源,我觉得是‘听’字。”他继续 哦,你能说说理由吗?” “我先来看看文中出现‘听’字最多的那句吧。”在他的提示下,我们都把 注意力都投向了这一句: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 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边, 她总是听我的。 “我觉得这三个“听’字,很好地解释出了一家人互敬互爱、其乐融融、幸 福美满的根源 “能说得更详细吗?” “第一个‘听’字,是母亲的‘听’,母亲的年纪大了,她的孩子渐渐成熟 强壮起来了,她把主动权交给了孩子,这‘听’里,有一种放心和信任,还有 一种母亲的骄傲。” 更多的同学被带进了思考中。 “我来说说儿子的‘听’吧,他还是一个孩子,所以高大的父亲的话他会毫 不犹豫地接受,这“听’,是孩子对父亲的天性依赖和爱的崇拜。”一个女生抢 着说
一个“听”字满含爱 上海市建青实验学校 褚亚婷 读着莫怀戚的《散步》,同学们不知不觉中被深深打动,一家人的尊老爱幼 温馨氛围浓浓地弥漫在课堂里。此时,我问:“同学们,我们都被文章中爱的美 好情感打动了,你能发现文中最能体现这些美好情感的一个词吗?” 短暂的沉静后,一个同学问:“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的‘摸摸’吗?” 另一个声音已迫不及待:“这只是母亲单方面的对孙儿的一种喜爱之情,不是最 有代表性的。” “那是母亲信服地点点头的‘信服’吗?”然后她又自言自语,“哦,这是 母亲对儿子的信任,也只是她单方面的的一种情感。” …… 一只手坚定地举起:“我觉得最能体现文中这种美好情感的词应该是 ‘爱’。”可是文章中没有一个‘爱’字出现啊? “如果非要我找出这个‘爱’的情感的根源,我觉得是‘听’字。”他继续 说。 “哦,你能说说理由吗?” “我先来看看文中出现‘听’字最多的那句吧。”在他的提示下,我们都把 注意力都投向了这一句: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 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边, 她总是听我的。 “我觉得这三个‘听’字,很好地解释出了一家人互敬互爱、其乐融融、幸 福美满的根源。” “能说得更详细吗?” “第一个‘听’字,是母亲的‘听’,母亲的年纪大了,她的孩子渐渐成熟 强壮起来了,她把主动权交给了孩子,这 ‘听’里,有一种放心和信任,还有 一种母亲的骄傲。” 更多的同学被带进了思考中。 “我来说说儿子的‘听’吧,他还是一个孩子,所以高大的父亲的话他会毫 不犹豫地接受,这‘听’,是孩子对父亲的天性依赖和爱的崇拜。”一个女生抢 着说
“第三个‘听’字,我还没有想好。‘听’字前还有一个‘总’字,读起来 感觉有些怪怪的。” “老师我想来说说,这里的‘怪’,其实恰恰是一种正常的生活的反映,这 里妻子的‘听’似乎是有特定场合,就是在“外面’。我想起了自己家,在家里 我爸爸都听我妈的,可是在外人面前,我爸爸特要面子,这就是男人的自尊心 吧。”下面笑声一片,回答又在继续。“作者在家里可能也是听妻子的,但是到 了外面,懂事的妻子给了作者一种男子汉的自尊,这种‘听’就难能可贵了,这 是一种真实的爱的情感,是对丈夫的尊重与喜爱,所以有了这个‘总’字,才体 现出‘听’字的难得。”话音刚落,掌声四起。 “还有其他的‘听’吗?”我感动着问。 老师,文章里其实还有隐含的‘听’。前面提到的‘信服’,刚才同学说 这只是母亲对儿子的单方面的信任,其实母亲信服地点点头,我认为也是一种 听 种‘爱 种长辈对子女的爱。”这番话很有深度 这么一提醒,又有同学举起了手。 “老师,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这个‘摸摸’,更是一种‘听 是祖母疼爱孙儿,决定听孙儿的提议的表现。这个‘听’字虽然也没有在文中出 现,也将慈爱隐含在里面。” 老师,看这句,‘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伴同母 亲的时日已短’。作者看似没有听从儿子,听从了母亲,但在用实际行动告诉孩 子,哪怕自己长得再大,再有本事,自己还是母亲的孩子,还是要听母亲的话, 尊重自己的父母。这其实是一种尊老爱幼的表现,这是一种更高形式的“听’了。 而后面,‘全家人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也体现出了对孩子 对老人的充分尊重,全家人一致听从,全文洋溢着一种理解,一种爱与温暖 对“听”的理解、“听”的发现越来越多了。望着同学们认真的眼睛,我说 个‘听’字折射出文章中的隐含的一个‘爱’字,全家人的一笑一颦,一言 一行,无不透露着在爱的基础上的对生命的珍视与尊重。谢谢大家,我们没有错 过与‘听’字的近距离接触。” 从两个“背”字品起 安徽省五河县临北中学夏玉桥 品文意 师:请同学们推选出一个课堂热词,并说明理由。 生:“背”字,课文中多次出现它
“第三个‘听’字,我还没有想好。‘听’字前还有一个‘总’字,读起来 感觉有些怪怪的。” “老师我想来说说,这里的‘怪’,其实恰恰是一种正常的生活的反映,这 里妻子的‘听’似乎是有特定场合,就是在“外面’。我想起了自己家,在家里 我爸爸都听我妈的,可是在外人面前,我爸爸特要面子,这就是男人的自尊心 吧。”下面笑声一片,回答又在继续。“作者在家里可能也是听妻子的,但是到 了外面,懂事的妻子给了作者一种男子汉的自尊,这种‘听’就难能可贵了,这 是一种真实的爱的情感,是对丈夫的尊重与喜爱,所以有了这个‘总’字,才体 现出‘听’字的难得。”话音刚落,掌声四起。 “还有其他的‘听’吗?”我感动着问。 “老师,文章里其实还有隐含的‘听’。前面提到的‘信服’,刚才同学说 这只是母亲对儿子的单方面的信任,其实母亲信服地点点头,我认为也是一种 ‘听’,一种‘爱’,一种长辈对子女的爱。”这番话很有深度。 这么一提醒,又有同学举起了手。 “老师,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这个‘摸摸’,更是一种‘听’, 是祖母疼爱孙儿,决定听孙儿的提议的表现。这个‘听’字虽然也没有在文中出 现,也将慈爱隐含在里面。” “老师,看这句,‘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伴同母 亲的时日已短’。作者看似没有听从儿子,听从了母亲,但在用实际行动告诉孩 子,哪怕自己长得再大,再有本事,自己还是母亲的孩子,还是要听母亲的话, 尊重自己的父母。这其实是一种尊老爱幼的表现,这是一种更高形式的‘听’了。 而后面,‘全家人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也体现出了对孩子 对老人的充分尊重,全家人一致听从,全文洋溢着一种理解,一种爱与温暖。” …… 对“听”的理解、“听”的发现越来越多了。望着同学们认真的眼睛,我说: “一个‘听’字折射出文章中的隐含的一个‘爱’字,全家人的一笑一颦,一言 一行,无不透露着在爱的基础上的对生命的珍视与尊重。谢谢大家,我们没有错 过与‘听’字的近距离接触。” 从两个“背”字品起 安徽省五河县临北中学 夏玉桥 一品文意: 师:请同学们推选出一个课堂热词,并说明理由。 生:“背”字,课文中多次出现它
师:课文中有两个“背”字,名词的“背”和动词的“背”,词性不同,读 音有异,你会选哪一个呢? 生:我选的是动词的“背”,文章多次写到了“背”。作品中的我提及母亲, “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还有“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 冬”,这些句子为“背”母亲做了铺垫。然后就有了下文“我蹲下来,背起了母 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这样一个细节,一个“背”字就把全文情节紧 串一起。 生:我也赞同动词的“背”。“背着”和“背起”,我觉得那“背”字的语 调有重量,沉甸甸的,特别有感情。 师:说得都很好,有不同意见吗? 生:我认为该选名词的“背”。由“背着”“背起”到在我和妻子的“背 上”,文章情感才最后升温。而且,名词“背”字是第四声,语调显得更重,更 能突出我对母亲深沉的爱,以及对生活的深沉感慨。 二品文趣 师:可以说,名词的“背”是动词的“背”在线索上的延伸,在情感上的深 化。现在要为文章配一幅插图,我们该画些什么内容,能让作者满意,让自己满 生:当然是我背母亲,妻子背孩子的画面喽 生:选择那刚离地的瞬间做为画面。 师:这个画面把两个“背”字统一了起来。看来,两个背字不仅是作者心中 的热词,也是心中同学们的热词了,这真是一件有趣的事。只是老师不明白,大 家为何都看重这两个“背”字?我们一起读读相关句子 生:这两个“背”字是全文思想感情的凝结点。母亲为疼爱小孙子,而选择 让我去背着走那不平的小路。而我呢,又因背母亲而赢得了一次孝敬母亲的机会 生:是文章最精彩的瞬间。如果没有背的镜头,只是叙述一些全家人散步的 场景,那么就平淡了,尊老爱幼的亲情也表现不出来。 生:一个是儿子背着母亲,一个是母亲背着儿子,画面上有三代人的爱,很 生动,富有情趣 师:对,这就是大家看重这两个“背”字的原因,也体现了作者运用以小见 大手法来表现生活的用意。其实,这两个“背”字后面藏有许多深意。只要我们 把它与全文的内容联系起来,与自己对生活的真切感受联系起来,我们就能真切 地感受
师:课文中有两个“背”字,名词的“背”和动词的“背”,词性不同,读 音有异,你会选哪一个呢? 生:我选的是动词的“背”,文章多次写到了“背”。作品中的我提及母亲, “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还有“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 冬”,这些句子为“背”母亲做了铺垫。然后就有了下文“我蹲下来,背起了母 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这样一个细节,一个“背”字就把全文情节紧 串一起。 生:我也赞同动词的“背”。“背着”和“背起”,我觉得那“背”字的语 调有重量,沉甸甸的,特别有感情。 师:说得都很好,有不同意见吗? 生:我认为该选名词的“背”。由“背着”“背起”到在我和妻子的“背 上”,文章情感才最后升温。而且,名词“背”字是第四声,语调显得更重,更 能突出我对母亲深沉的爱,以及对生活的深沉感慨。 二品文趣: 师:可以说,名词的“背”是动词的“背”在线索上的延伸,在情感上的深 化。现在要为文章配一幅插图,我们该画些什么内容,能让作者满意,让自己满 意? 生:当然是我背母亲,妻子背孩子的画面喽。 生:选择那刚离地的瞬间做为画面。 师:这个画面把两个“背”字统一了起来。看来,两个背字不仅是作者心中 的热词,也是心中同学们的热词了,这真是一件有趣的事。只是老师不明白,大 家为何都看重这两个“背”字?我们一起读读相关句子。 生:这两个“背”字是全文思想感情的凝结点。母亲为疼爱小孙子,而选择 让我去背着走那不平的小路。而我呢,又因背母亲而赢得了一次孝敬母亲的机会。 生:是文章最精彩的瞬间。如果没有背的镜头,只是叙述一些全家人散步的 场景,那么就平淡了,尊老爱幼的亲情也表现不出来。 生:一个是儿子背着母亲,一个是母亲背着儿子,画面上有三代人的爱,很 生动,富有情趣。 师:对,这就是大家看重这两个“背”字的原因,也体现了作者运用以小见 大手法来表现生活的用意。其实,这两个“背”字后面藏有许多深意。只要我们 把它与全文的内容联系起来,与自己对生活的真切感受联系起来,我们就能真切 地感受
三品文理: 师:好,先听老师读课文最后一句: 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 /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听老师再读一遍,注意与第一遍在重音及停顿上的区别: 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 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你们认为那一种读法好,为什么? 生:第一种读法好。“背上的”应该是一个完整的意思,我背上的是母亲 妻子背上的是儿子。把他们说成是整个世界,就进一步突出了我们的使命与责任, 也是中华民族尊老爱幼传统美德的理据之所在 生:第二种读法好。把“背”与“上的”分开,其实,就是把我和妻子加了 进去。因为前一个是我的背,后一个是妻子的背。这样更符合文章的原意,因为 那“整个世界”应指的是我们家的三辈人。 生:我也赞同第二种读法,表现了我和妻子每个人都承载着一个生命,又表 现了母亲与儿子对我们的依赖,这样就共同表现了人生的责任意识 生:联系全文看,第二种读法更能表现那强烈的呵护生命意识。我们在开头 读到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还读到年幼生命的稚嫩。现在这两个生命都是在我 们的背上的,与我们紧密关联,一刻也离不开我们的关爱呵护。 生:这种读法表现了生命的传承意识。“我背/上的与他背/上的”,与“前 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一句紧密照应,共同表现了生活就是 代一代人的生命延续。 师:其实,文章并不仅仅在表现生命需要呵护及延续,呵护生命的也并不仅 仅是我和妻子。读第六段,说说母亲望见了什么,你有怎样的感触? 生:金色的菜花,整齐的桑树,水波粼粼的鱼塘。这应该就是我们眼中的幸 福美好生活。老师,是不是在追求幸福? 师:同学们很能学习。这篇文章不仅有中国文化的责任生命意识,更有着中 国文化中积极追求幸福的思想。他们是在田野上散步,更是在享受那追求幸福美 好生活的快乐。 感悟“散步节奏
三品文理: 师:好,先听老师读课文最后一句: 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 /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听老师再读一遍,注意与第一遍在重音及停顿上的区别: 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 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你们认为那一种读法好,为什么? 生:第一种读法好。“背上的”应该是一个完整的意思,我背上的是母亲, 妻子背上的是儿子。把他们说成是整个世界,就进一步突出了我们的使命与责任, 也是中华民族尊老爱幼传统美德的理据之所在。 生:第二种读法好。把“背”与“上的”分开,其实,就是把我和妻子加了 进去。因为前一个是我的背,后一个是妻子的背。这样更符合文章的原意,因为 那“整个世界”应指的是我们家的三辈人。 生:我也赞同第二种读法,表现了我和妻子每个人都承载着一个生命,又表 现了母亲与儿子对我们的依赖,这样就共同表现了人生的责任意识。 生:联系全文看,第二种读法更能表现那强烈的呵护生命意识。我们在开头 读到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还读到年幼生命的稚嫩。现在这两个生命都是在我 们的背上的,与我们紧密关联,一刻也离不开我们的关爱呵护。 生:这种读法表现了生命的传承意识。“我背/上的与他背/上的”,与“前 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一句紧密照应,共同表现了生活就是 一代一代人的生命延续。 师:其实,文章并不仅仅在表现生命需要呵护及延续,呵护生命的也并不仅 仅是我和妻子。读第六段,说说母亲望见了什么,你有怎样的感触? 生:金色的菜花,整齐的桑树,水波粼粼的鱼塘。这应该就是我们眼中的幸 福美好生活。老师,是不是在追求幸福? 师:同学们很能学习。这篇文章不仅有中国文化的责任生命意识,更有着中 国文化中积极追求幸福的思想。他们是在田野上散步,更是在享受那追求幸福美 好生活的快乐。 感悟“散步节奏
山东省烟台市实验中学陈东生 《散步》教学临近尾声时,我们几次朗读了相关文段。一学生突然提出一个 文本在标点运用上的问题:“老师,你看,第一段中的‘我’‘我的母亲’‘我 的妻子和儿子’之间用了逗号,其实用顿号也完全可以呀。还有,第三段的‘太 迟’‘太迟了’之间,第八段的‘慢慢地’‘稳稳地’之间也可以改逗号为顿号 的。”好发现,我乘势鼓励:“连标点符号也注意到了,真可谓用心读书啊。大 家可以就此谈谈看法,为什么作者爱用逗号呢?” 经过短暂沉思,学生开始畅谈己见。 生:第一段之所以要用逗号做稍长停顿,是要凸显“我”的位置。“母亲” 是“我”的,“妻子和儿子”是“我”的,关键词是“我”,暗示出“我”的责 任重大,同时舒缓的语气也恰好照应了前面的“散步”一词 生:我觉得第三段中的“太迟”“太迟了”,慢读透出一种遗憾的情味来, 用顿号效果就要打些折扣。 师:有哪些遗憾呢? 生:对“春天”的遗憾,对“有一些老人挺不住”的遗憾,所以两者之间要 用逗号拉开些距离。 生:“慢慢地”“稳稳地”之间用逗号正可以体现“我和妻子”走得很慢、 很稳,与全文要表达的中年人背负的责任重大的中心相一致。 师:可见,标点符号也是语言的有机组成部分,是表情达意的重要载体,不 可忽视。我对同学们谈到逗号的运用与“散步”相照应很感兴趣,请同学们再在 这一点上嚼一嚼。我们还是读读这些句子吧。 生:散步就是缓慢步行的意思,文中语言读来还真有点娓娓道来的味道。我 想,把以上三处逗号改为顿号,就有点急,与“散步”的情调不协调。 生:文中没有用叹号,感情是在平淡中酝酿的。 师:确实如此。我们试着在结尾加一叹号,品读一下。 生:这好像是站在高台上讲演了,是故意在强调“整个世界”之大,而不像 在散步中不经意的自语似的用到它那么自然。 生:用叹号有些矫情。 师:我们就称本文在语言上的特色为“散步节奏”吧,它表现在标点符号上 主要是运用表示舒缓语气的逗号句号等,而避用停顿短促的顿号和表示感叹语气 的叹号。除此之外,“散步节奏”是不是在其他方面还有所表现呢?
山东省烟台市实验中学 陈东生 《散步》教学临近尾声时,我们几次朗读了相关文段。一学生突然提出一个 文本在标点运用上的问题:“老师,你看,第一段中的‘我’‘我的母亲’‘我 的妻子和儿子’之间用了逗号,其实用顿号也完全可以呀。还有,第三段的‘太 迟’‘太迟了’之间,第八段的‘慢慢地’‘稳稳地’之间也可以改逗号为顿号 的。”好发现,我乘势鼓励:“连标点符号也注意到了,真可谓用心读书啊。大 家可以就此谈谈看法,为什么作者爱用逗号呢?” 经过短暂沉思,学生开始畅谈己见。 生:第一段之所以要用逗号做稍长停顿,是要凸显“我”的位置。“母亲” 是“我”的,“妻子和儿子”是“我”的,关键词是“我”,暗示出“我”的责 任重大,同时舒缓的语气也恰好照应了前面的“散步”一词。 生:我觉得第三段中的“太迟”“太迟了”,慢读透出一种遗憾的情味来, 用顿号效果就要打些折扣。 师:有哪些遗憾呢? 生:对“春天”的遗憾,对“有一些老人挺不住”的遗憾,所以两者之间要 用逗号拉开些距离。 生:“慢慢地”“稳稳地”之间用逗号正可以体现“我和妻子”走得很慢、 很稳,与全文要表达的中年人背负的责任重大的中心相一致。 师:可见,标点符号也是语言的有机组成部分,是表情达意的重要载体,不 可忽视。我对同学们谈到逗号的运用与“散步”相照应很感兴趣,请同学们再在 这一点上嚼一嚼。我们还是读读这些句子吧。 生:散步就是缓慢步行的意思,文中语言读来还真有点娓娓道来的味道。我 想,把以上三处逗号改为顿号,就有点急,与“散步”的情调不协调。 生:文中没有用叹号,感情是在平淡中酝酿的。 师:确实如此。我们试着在结尾加一叹号,品读一下。 生:这好像是站在高台上讲演了,是故意在强调“整个世界”之大,而不像 在散步中不经意的自语似的用到它那么自然。 生:用叹号有些矫情。 师:我们就称本文在语言上的特色为“散步节奏”吧,它表现在标点符号上, 主要是运用表示舒缓语气的逗号句号等,而避用停顿短促的顿号和表示感叹语气 的叹号。除此之外,“散步节奏”是不是在其他方面还有所表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