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对流层的厚度及特征 A)厚度:本层厚度最簿,并随纬度、季节 而不同,在高纬地区平均:8-%km,中纬地区 平均:10~12km,低纬地区平均17~18km,夏 季大于冬季。 B)特征: 是温度随高度的升高而降低;因为该层的 热量来自于地面的长波辐射,平均气温递减 率为0650C/100m; 是具有强烈的对流运动;因为地面受热不 均 三是天气现象复杂多变;几乎所有的水汽、 云、雨、雷、电等现象都发生在此层
• 2、对流层的厚度及特征 A)厚度:本层厚度最簿,并随纬度、季节 而不同,在高纬地区平均:8~9km ,中纬地区 平均:10~12km,低纬地区平均17~18km,夏 季大于冬季。 • B)特征: • 一是温度随高度的升高而降低;因为该层的 热量来自于地面的长波辐射,平均气温递减 率为0.65oC/100m; • 二是具有强烈的对流运动;因为地面受热不 均。 • 三是天气现象复杂多变;几乎所有的水汽、 云、雨、雷、电等现象都发生在此层
·3、平流层的特征 (1)气温随高度升高的分布 下层:其上界离地面约35~40km,为同温层 上层:其上界离地面约50~60km,为逆温层, 即气温随高度的升高而降低。因为平流层上层 含有大量的臭氧,臭能大量地吸收太阳紫处线 而增温; (2)气流以水平运动为主,逆温的存在,对流 不易产生 (3)水汽、尘埃含量少,天气晴朗,能见度好
• 3、平流层的特征 • (1)气温随高度升高的分布 • 下层:其上界离地面约35~40km,为同温层 • 上层:其上界离地面约50~60km,为逆温层, 即气温随高度的升高而降低。因为平流层上层 含有大量的臭氧,臭能大量地吸收太阳紫处线 而增温; • (2)气流以水平运动为主,逆温的存在,对流 不易产生。 • (3)水汽、尘埃含量少,天气晴朗,能见度好
4、中间层的特征 高度:平流层顶至85km处 (1)温度随高度的升高而迅速下降。因为 臭氧的含量下降 (2)空气以垂直运动为主。但由于空气稀 薄,所出现的天气现象已不如对流层复杂。 3)在80km处白天出现一个电离层
• 4、中间层的特征 • 高度:平流层顶至85km处。 • (1)温度随高度的升高而迅速下降。因为 臭氧的含量下降。 • (2)空气以垂直运动为主。但由于空气稀 薄,所出现的天气现象已不如对流层复杂。 • (3)在80km处白天出现一个电离层
5、暖层的特征 高度:中间层至800km处 特征: (1)空气质量小,空气稀薄,空气密度只角空气总 质量的0.5%,在120km高空,空气密度小至声音都难 于传播。 (2)温度随高度升高而升高。因为所有波长小于 0.175um的太阳紫外辐射都被暖层气体所吸收,顶层 温度可达1000度 (3)空气处于高度电离状态 (4)能反射无线电波 (5)出现极光现象
5、暖层的特征 • 高度:中间层至800km处 • 特征: • (1) 空气质量小,空气稀薄,空气密度只角空气总 质量的0.5%,在120km高空,空气密度小至声音都难 于传播。 • (2) 温度随高度升高而升高。因为所有波长小于 0.175um的太阳紫外辐射都被暖层气体所吸收,顶层 温度可达1000度。 • (3) 空气处于高度电离状态。 • (4) 能反射无线电波 • (5) 出现极光现象
6散逸层(外层)暖层顶之上,因大气十分 稀薄,离地面远,受地球引 力场约束微弱,一些高速运动的空气质点就 能散逸到星际空间,所以本层称 为散逸层。根据宇宙火箭探测资料,地球大 气层之外,还有一层极其稀薄的 电离气体,可伸展到22000公里高度,称为 地冕。这可能就是地球大气层向 宇宙空间的过渡区域
• 6.散逸层(外层)暖层顶之上,因大气十分 稀薄,离地面远,受地球引 • 力场约束微弱,一些高速运动的空气质点就 能散逸到星际空间,所以本层称 • 为散逸层。根据宇宙火箭探测资料,地球大 气层之外,还有一层极其稀薄的 • 电离气体,可伸展到22000 公里高度,称为 地冕。这可能就是地球大气层向 • 宇宙空间的过渡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