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考虑荷载长期影响设计时用的截面特征 由于混凝土徐变的影响,组合梁在永久荷载的长期作用下 混凝土板的应力有所降低,钢梁的应力有所提高。计算时, 可将混凝土板的有效宽度除以换算成钢截面。这时,组合截 面中和轴大多在混凝土板之下。 (4)组合梁在施工阶段的承载力计算 )钢梁的受弯承载力 在弯矩M,作用下,钢梁的正应力应满足 M (4.9) 在弯矩M和M,共同作用下,钢梁的正应力应满足 M yWn≤f (4.10)
(3)考虑荷载长期影响设计时用的截面特征 由于混凝土徐变的影响,组合梁在永久荷载的长期作用下, 混凝土板的应力有所降低,钢梁的应力有所提高。计算时, 可将混凝土板的有效宽度除以换算成钢截面。这时,组合截 面中和轴大多在混凝土板之下。 (4)组合梁在施工阶段的承载力计算 1)钢梁的受弯承载力 在弯矩 作用下,钢梁的正应力应满足 在弯矩 Mx 和 共同作用下,钢梁的正应力应满足 Mx (4.9) M y (4.10) f W M x nx x f W M W M y ny y x nx x +
其中Mx、M,一分别为绕x轴和y轴的弯矩(对工字形截 面,x轴为强轴,y轴为弱轴); Wnx、Wn一分别为对x轴和y轴的净截面抵抗矩; 截面塑性发展系数;对工字形截面, yy=1.05,=120;对箱形截面,==1.05; f一钢材抗弯强度设计值。 当钢梁受压翼缘的自由外伸宽度与其厚度之比大于13235 而不超过15235时,应取y=10。其中,f,为钢材 牌号所指的屈服点。 2)钢梁的抗剪承载力计算 在主平面内受弯的实腹构件 ≤f (4
▪其中 、 —分别为绕x轴和y轴的弯矩(对工字形截 面,x轴为强轴,y轴为弱轴); ▪ 、 —分别为对x轴和y轴的净截面抵抗矩; ▪ 、 —截面塑性发展系数;对工字形截面, =1.05,=1.20;对箱形截面, = =1.05; ▪ —钢材抗弯强度设计值。 ▪当钢梁受压翼缘的自由外伸宽度与其厚度之比大于 而不超过 时,应取 。其中, 为钢材 牌号所指的屈服点。 2)钢梁的抗剪承载力计算 在主平面内受弯的实腹构件 ▪ Mx M y Wnx Wny x y x y x y f v w VS f It = ≤ y 13 235/ f y 15 235/ f x = 1.0 y f (4.11)
其中V一施工荷载作用下,钢梁中产生的剪力设计值 s一计算剪应力处以上毛截面对中和轴的面积矩; —钢梁毛截面惯性矩; t钢梁腹板厚度; J,一钢梁的抗剪强度设计值。 (5)组合梁在使用阶段的承载力计算 )受弯承载力 基本假定 ①截面应变符合平截面假定; ②钢材与混凝土均认为是理想弹性材料; ③钢梁与混凝土板之间的连接是可靠的,虽有微小的滑移,但 可忽略不计 ④当混凝土板带有板托时,板托可不计入截面计算中; ⑤不考虑混凝土开裂及板内钢筋的影响
其中V—施工荷载作用下,钢梁中产生的剪力设计值; S—计算剪应力处以上毛截面对中和轴的面积矩; I—钢梁毛截面惯性矩; tw—钢梁腹板厚度; —钢梁的抗剪强度设计值。 (5)组合梁在使用阶段的承载力计算 1)受弯承载力 基本假定: ①截面应变符合平截面假定; ②钢材与混凝土均认为是理想弹性材料; ③钢梁与混凝土板之间的连接是可靠的,虽有微小的滑移,但 可忽略不计; ④当混凝土板带有板托时,板托可不计入截面计算中; ⑤不考虑混凝土开裂及板内钢筋的影响。 v f
按两阶段受力设计(式中以拉应力为正) M1。M O ±≤f (4.12) M1。M 413) M f 4.14 土m,b≤f (4.15) 组合梁的钢梁上、下翼缘产生的正应力; a0、ab-组合梁的混凝土板顶面、底面产生的正应力; W、W一组合梁的钢梁上、下翼缘的弹性抵抗矩;
▪ 按两阶段受力设计(式中以拉应力为正): ▪ 、 —组合梁的钢梁上、下翼缘产生的正应力; ▪ 、 —组合梁的混凝土板顶面、底面产生的正应力; ▪ 、 —组合梁的钢梁上、下翼缘的弹性抵抗矩; f W M W M t t g = − 0 2 1 1 0 f W M W M b b g = + 0 2 2 1 0 t c c t c f W M = − 0 2 0 b c c b c f W M = 0 2 0 t 0 b 0 t 0c b 0c 、 W1 W2 (4.12) (4.13) (4.14) (4.15)
M1g一第一受力阶段的恒载对组合梁产生的弯矩; M2一第二受力阶段的荷载对组合梁产生的弯矩; W、Wb一换算成钢的组合截面对钢梁上、下翼缘的 抵抗矩; W、W-换算成混凝土的组合截面对混凝士板顶面 底面的抵抗矩; f一钢材抗弯强度设计值; f一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 当组合梁按一个阶段(仅按第二阶段)受力设计时, 梁上全部荷载都由组合截面承受,这时 十< (4.16) M (4.17)
▪ —第一受力阶段的恒载对组合梁产生的弯矩; ▪ —第二受力阶段的荷载对组合梁产生的弯矩; ▪ 、 —换算成钢的组合截面对钢梁上、下翼缘的 抵抗矩; ▪ 、 —换算成混凝土的组合截面对混凝土板顶面、 底面的抵抗矩; ▪ —钢材抗弯强度设计值; ▪ —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 ▪ 当组合梁按一个阶段(仅按第二阶段)受力设计时, 梁上全部荷载都由组合截面承受,这时 M1g M2 t W0 b W0 t W0c b W0c f c f f W M t t = 0 0 f W M b b = 0 0 (4.16) (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