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监测教案和讲稿第二讲课程名称:《环境监测》第周,第2讲第二章水和废水监测第一节水质污染与监测授课题目(章、节)第二节水质监测方案的制定第三节水样的采集和保存【目的要求】1.了解水资源及其污染概况;水体主要污染物的分类:水质监测的对象和目的;环境水体主要监测项目。2.掌握地表水环境质量监测、污染源监测的方案制订。3.掌握水质监测的布点、水样采样与保存方法【基本内容】1.结合我国环境质量公报介绍水资源与水质污染现状:水质监测对象和目的,监测项目的选择:污染物的形态分析2.地表水质量、地下水质量、水污染源监测方案的制定。3.水样的类型;水样采集的方法、装置和注意事项;水样的保存方法【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水和废水监测点的优化布设:水样的保存方法;水样的预处理技术;教学难点:河流监测断面设计:样品信息的准确传递和保留技术【教学方法与手段】围绕水质监测程序各环节进行分析、讲解。重点突出河流监测内容;采用课堂讲授、课堂提问与课后学习相结合的方法【对学生的课内外要求】灵活掌握水体环境监测网点的布设方法:查找:《地表水环境监测技术规范》。并了解主要内容:进一步查阅资料,补充相关知识和内容,尤其是基础化学知识内容。【作业、思考】1.以流经城市的、宽度小于50m的河流为例,说明如何布设监测断面和采样点:2.水样的保存方法有哪几类、举例说明根据被测定物质的性质不同选择不同的保存方法?一类污染物和二类污染物的区别和采样要求?317
环境监测教案和讲稿 17 第二讲 课程名称:《环境监测》 第 周 ,第 2 讲 授课题目(章、节) 第二章 水和废水监测 第一节 水质污染与监测 第二节 水质监测方案的制定 第三节 水样的采集和保存 【目的要求】 1.了解水资源及其污染概况;水体主要污染物的分类;水质监测的对象和目的;环境 水体主要监测项目。 2.掌握地表水环境质量监测、污染源监测的方案制订。 3.掌握水质监测的布点、水样采样与保存方法 【基本内容】 1.结合我国环境质量公报介绍水资源与水质污染现状;水质监测对象和目的,监测项 目的选择;污染物的形态分析 2.地表水质量、地下水质量、水污染源监测方案的制定。 3.水样的类型;水样采集的方法、装置和注意事项;水样的保存方法 【重 点、难点】 教学重点:水和废水监测点的优化布设;水样的保存方法;水样的预处理技术; 教学难点:河流监测断面设计;样品信息的准确传递和保留技术 【教学方法与手段】 围绕水质监测程序各环节进行分析、讲解。重点突出河流监测内容; 采用课堂讲授、课堂提问与课后学习相结合的方法 【对学生的课内外要求】 灵活掌握水体环境监测网点的布设方法; 查找:《地表水环境监测技术规范》。并了解主要内容; 进一步查阅资料,补充相关知识和内容,尤其是基础化学知识内容。 【作业、思考】 1. 以流经城市的、宽度小于 50m 的河流为例,说明如何布设监测断面和采样点; 2. 水样的保存方法有哪几类、举例说明根据被测定物质的性质不同选择不同的保存 方法? 3. 一类污染物和二类污染物的区别和采样要求?
环境监测教案和讲稿【教学过程和教学内容】第一节水质污染与监测一、水资源及其水质污染1.水和水体水体:河流、湖泊、沼泽、冰川、海洋及地下水的总称。包括水、水中的悬浮物、底泥及水生生物。2.水质污染水的流动性很强,溶解能力又很强,具有一定自净能力。(1)定义水体污染:因某种物质的介入,而导致其化学、物理、生物或者放射性等方面特性的改变,从而影响水的有效利用,危害人体健康或者破坏生态环境,造成水质恶化的现象。(2)分类1)按造成污染的原因①自然污染:特殊的地质使某些地区水体中有某种化学元素大量富集;天然植物腐烂过程产生有害物质:降雨淋洗大气和地面后挟带各种物质流入水体等。②人为污染:生活和生产活动产生的废物对水的污染。是主要原因。2)根据污染物种类①化学型:排入水中的酸、碱、有机和无机污染物造成②物理型:主要有:a。色度和浊度:影响水体颜色(即色度和浊度)的物质有植物的叶、根、可溶性物质、泥沙等等。b.悬浮物质:悬浮物质是指水中含有的不溶性物质,包括固体物质和泡沫等。c.热:来自热电厂、原子能发电站及各种工业过程中的冷却水,可引起水温升高,溶解氧含量降低,水内存在的某些有毒物质的毒性增加,危害鱼类及水生生物的生长,此称为热污染。d.放射性:原子能工业、放射性矿藏的开采、核爆炸的试验、核电站的建立以及同位素在医药、工业、研究等领域的应用,使放射性废水、废物排入水体引起放射性污染。③生物性污染:生活污水,特别是医院污水和某些生物工业废水可带入一些病原19
环境监测教案和讲稿 19 【教学过程和教学内容】 第一节 水质污染与监测 一、水资源及其水质污染 1.水和水体 水体:河流、湖泊、沼泽、冰川、海洋及地下水的总称。包括水、水中的悬浮物、 底泥及水生生物。 2.水质污染 水的流动性很强,溶解能力又很强,具有一定自净能力。 (1)定义 水体污染:因某种物质的介入,而导致其化学、物理、生物或者放射性等方面特 性的改变,从而影响水的有效利用,危害人体健康或者破坏生态环境,造成水质恶化 的现象。 (2)分类 1)按造成污染的原因 ①自然污染:特殊的地质使某些地区水体中有某种化学元素大量富集;天然植物 腐烂过程产生有害物质;降雨淋洗大气和地面后挟带各种物质流入水体等。 ②人为污染:生活和生产活动产生的废物对水的污染。是主要原因。 2)根据污染物种类 ①化学型:排入水中的酸、碱、有机和无机污染物造成。 ②物理型:主要有: a.色度和浊度:影响水体颜色(即色度和浊度)的物质有植物的叶、根、可溶性 物质、泥沙等等。 b.悬浮物质:悬浮物质是指水中含有的不溶性物质,包括固体物质和泡沫等。 c.热:来自热电厂、原子能发电站及各种工业过程中的冷却水,可引起水温升高, 溶解氧含量降低,水内存在的某些有毒物质的毒性增加,危害鱼类及水生生物的生长, 此称为热污染。 d.放射性:原子能工业、放射性矿藏的开采、核爆炸的试验、核电站的建立以及 同位素在医药、工业、研究等领域的应用,使放射性废水、废物排入水体引起放射性 污染。 ③生物性污染:生活污水,特别是医院污水和某些生物工业废水可带入一些病原
环境监测教案和讲稿微生物造成生物性污染。二、水质监测的对象1.概念1)水质:是指水和其中的杂质共同表现出来的综合特性。2)水质指标:指表示出水中杂质的种类、成分和数量的各类数据,是判断水质的具体衡量标准。水质监测就是对各项水质指标进行监测。2。水质监测的两类对象:1)环境水体:分三类:1)降水(如雨、雪等):2)地下水(如井水、泉水等);3)地面水或地表水(如江水、河水、湖水、水库水和海水);或称水环境现状监测。2)水体污染源:包括生活污水、医院污水、各种工业废水。三、监测项目(即水质指标)1.水质指标三类指标:1)物理指标:2)化学指标:3)生物指标2.水质监测项目的选择我国对水质监测的污水排放标准推行必测项目和选测项目的“双轨”制,而选测项目中大多数为有机物测试指标。随大型测试仪器普及率的进一步提高,选测项目将逐步列入必测项目。四、水质监测分析方法我国监测分析方法体系:共分为三个层次1、国家标准分析方法:经典的、准确的方法,具有仲裁效力,属于基准方法。用GB一*****表示。用于评价其他分析方法的基准方法;2、统一分析方法:用于急需测定项目,但监测方法尚不够成熟,没有形成国家标准,但经过研究可以作为统一方法予以推广。(称为推荐方法用GB/T二*****)。(包括部分引进方法3、等效方法:经过验证和对比实验,确认在灵敏度、准确度等方面与1,2类方法等效。但是技术含量及成本较高,通用性较差,可以鼓励有条件的单位先使用起来。[在地方和企业标准中可以优先采纳],等效方法必须经过方法验证和对比实验.证明其与标准方法或统一方法是等效时才能使用。20
环境监测教案和讲稿 20 微生物造成生物性污染。 二、水质监测的对象 1.概念 1)水质:是指水和其中的杂质共同表现出来的综合特性。 2)水质指标:指表示出水中杂质的种类、成分和数量的各类数据,是判断水质的 具体衡量标准。 水质监测就是对各项水质指标进行监测。 2.水质监测的两类对象: 1)环境水体:分三类:1)降水(如雨、雪等);2)地下水(如井水、泉水等); 3)地面水或地表水(如江水、河水、湖水、水库水和海水);或称水环境现状监测。 2)水体污染源:包括生活污水、医院污水、各种工业废水。 三、监测项目(即水质指标) 1.水质指标 三类指标:1)物理指标;2)化学指标;3)生物指标 2.水质监测项目的选择 我国对水质监测的污水排放标准推行必测项目和选测项目的“双轨”制,而选测项 目中大多数为有机物测试指标。随大型测试仪器普及率的进一步提高,选测项目将逐 步列入必测项目。 四、水质监测分析方法 我国监测分析方法体系:共分为三个层次 1、国家标准分析方法:经典的、准确的方法,具有仲裁效力,属于基准方法。用 GB—*****表示。用于评价其他分析方法的基准方法; 2、统一分析方法:用于急需测定项目,但监测方法尚不够成熟,没有形成国家标 准,但经过研究可以作为统一方法予以推广。(称为推荐方法用 GB/T—*****)。(包括 部分引进方法) 3、等效方法:经过验证和对比实验,确认在灵敏度、准确度等方面与 1,2 类方 法等效。但是技术含量及成本较高,通用性较差,可以鼓励有条件的单位先使用起来。 [在地方和企业标准中可以优先采纳],等效方法必须经过方法验证和对比实验.证明其 与标准方法或统一方法是等效时才能使用
环境监测教案和讲稿【参考】《环境标准管理办法》第十八条:(1)被环境质量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标准等强制性标准引用的方法标准具有强制性,必须执行。(2)对于地方环境质量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标准中规定的项目,如果没有相应的国家环境监测方法标准时,可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组织制定地方统一分析方法,与地方环境质量标准或污染物排放标准配套执行。相应的国家环境监测方法标准发布后,地方统一分析方法停止执行。五、污染物形态分析污染物形态是指污染物在环境中呈现的化学状态、价态和异构状态。对污染物形态进行分析常用的方法:直接测定法:使用专一性的化学方法或物理化学方法测定样品中污染物的各种形态;分离测定法:将样品中不同形态的待测组分用物理法或物理化学法先进行分离,然后逐一测定;干法:用电子探针、X射线衍射仪、核磁共振波谱仪等对颗粒状样品或生物样品进行非破坏性的形态分析;第二节水质监测方案的制订一、地面水水质监测方案的制定参考:《地表水和污水监测技术规范》(HJ/T91-20022003-01-01实施)、《水污染物排放总量监测技术规范》(HJ/T92-2002)完整的监测方案由五个组成部分①基础资料收集②采样位置的确定③采样时间和采样频率的确定④采样方法和采样技术结果表达、质量保证、实施计划。(一)基础资料收集:收集、待测水体的各种构成因素,历史文献,相关环境因素,污染途径等。【环境监测不同于一般分析工作,测定数据必须时刻和需要表达的结果和环境状态联系起来,对环境状态的描述必须和环境资料密切联系】(二)监测断面和采样点的设置考虑设置监测断面和采样点主要搞清污染物的分布:确定污染物的来源,搞清污染水平,主体污染物在水体中的浓度变化等,同时考虑易于操作。21
环境监测教案和讲稿 21 【参考】《环境标准管理办法》第十八条: (1)被环境质量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标准等强制性标准引用的方法标准具有强制 性,必须执行。 (2)对于地方环境质量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标准中规定的项目,如果没有相应的国 家环境监测方法标准时,可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组 织制定地方统一分析方法,与地方环境质量标准或污染物排放标准配套执行。相应的 国家环境监测方法标准发布后,地方统一分析方法停止执行。 五、污染物形态分析 污染物形态是指污染物在环境中呈现的化学状态、价态和异构状态。 对污染物形态进行分析常用的方法: 直接测定法:使用专一性的化学方法或物理化学方法测定样品中污染物的各种形 态; 分离测定法:将样品中不同形态的待测组分用物理法或物理化学法先进行分离, 然后逐一测定; 干法:用电子探针、X 射线衍射仪、核磁共振波谱仪等对颗粒状样品或生物样品 进行非破坏性的形态分析; 第二节 水质监测方案的制订 一、地面水水质监测方案的制定 参考:《地表水和污水监测技术规范》 ( HJ/T 91-2002 2003-01-01 实施) 、《水污 染物排放总量监测技术规范》(HJ/T 92 -2002) 完整的监测方案由五个组成部分①基础资料收集②采样位置的确定③采样时间和 采样频率的确定④采样方法和采样技术⑤结果表达、质量保证、实施计划。 (一)基础资料收集:收集、待测水体的各种构成因素,历史文献,相关环境因 素,污染途径等。 【环境监测不同于一般分析工作,测定数据必须时刻和需要表达的结果和环境状 态联系起来,对环境状态的描述必须和环境资料密切联系】 (二)监测断面和采样点的设置 考虑设置监测断面和采样点主要搞清污染物的分布;确定污染物的来源,搞清污 染水平,主体污染物在水体中的浓度变化等,同时考虑易于操作
环境监测教案和讲稿1.监测断面设置原则:(1)有大量废水排入河流的主要居民区、工业区的上游和下游。(2)湖泊、水库、河口的主要入口和出口。3)饮用水源区、水资源集中的水域、主要风景游览区、水上娱乐区及重大水力设施所在地等功能区。(4)较大支流汇合口上游和汇合后与干流充分混合处,入海河流的河口处,受潮汐影响的河段和严重水土流失区。(5)国际河流出入国境线的出入口处。(6)应尽可能与水文测量断面重合:并要求交通方便,有明显岸边标志。2.河流监测断面的设置对于江、河水系或某一河段,要求设置三种断面,即对照断面、控制断面和削减断面。表2-9河流断面的设置断面名称设置目的设置方法设置数目对照断面了解流入监测位于该区域所有污染源上游处,排污口一个河段区域一段前的水质状上游100~500m处个对照断面。设在河流进入城市或工业区前的地方况,提供这一水(有主要支流时a.系区域本底值可酌情增加。)b.避开各种废水、污水流入或回流处控制断面监测污染源对多个。根据城市主要排污口下游较充分混合的断面下游。水质影响根据主要污染物的迁移、转化规律,河水的工业布局和排流量和河道水力学特征确定,在排污口下污口分布情况而游500—1000m处。对特殊要求的地区也定可设置控制断面。削减断面了解经稀释扩最后一个排污口下游1500m处。(左中右1个散和自净后,河浓度差较小的断面。小河流视具体情况)流水质情况。背景断面为了评价一个基本上未受人类活动的影响,应设在清洁根据需要而设完整水系的污河段上染程度而提供水环境的背景值对于完整的水系监测还需要设置背景断面。3.河流监测断面垂线设置22
环境监测教案和讲稿 22 1. 监测断面设置原则: (1)有大量废水排入河流的主要居民区、工业区的上游和下游。 (2)湖泊、水库、河口的主要入口和出口。 (3)饮用水源区、水资源集中的水域、主要风景游览区、水上娱乐区及重大水力设 施所在地等功能区。 (4)较大支流汇合口上游和汇合后与干流充分混合处,入海河流的河口处,受潮汐 影响的河段和严重水土流失区。 (5)国际河流出入国境线的出入口处。 (6)应尽可能与水文测量断面重合;并要求交通方便,有明显岸边标志。 2.河流监测断面的设置 对于江、河水系或某一河段,要求设置三种断面,即对照断面、控制断面和削减 断面。 对于完整的水系监测还需要设置背景断面。 3.河流监测断面垂线设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