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稿课程名称:环境监测课程编号:80506240课内学时:板书授课方式:授课学期:第五学期09环境工程授课班级:张书林任课教师:河北联合大学化学工程学院
讲 稿 课程名称: 环境监测 课程编号: 805062 课内学时: 40 授课方式: 板书 授课学期: 第五学期 授课班级: 09 环境工程 任课教师: 张书林 河北联合大学化学工程学院
环境监测教案和讲稿第一讲课程名称:《环境监测》第周,第1讲第一单元绪论第一节环境监测的目的和分类授课题目(章、节)第二节环境监测的特点和监测技术概述第三节环境标准【目的要求】1.掌握环境监测的一般程序,环境监测的目的和分类。2.环境监测的发展过程,理解环境污染的特点及监测特点;3.掌握优先污染物和优先监测的概念。4.了解环境标准的作用、分类与分级,制订环境标准的原则5.掌握主要的水质标准名称、特点和应用范围:大气标准的名称、特点和适用范围【基本内容】第一节环境监测的目的和分类讲述环境监测的一般程序,环境监测的目的与分类。第二节环境监测的特点和监测技术概述环境监测的发展过程和阶段:环境污染的特点,环境监测的特点:监测技术概述,环境优先污染物和优先监测。第三节环境标准环境标准的作用,环境标准的分类与分级,制定环境标准的原则,我国现行环境保护标准体系介绍【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环境监测的定义;环境监测的一般过程;监测原则中的优先监测原则;环境标准的分类和分级。教学难点:制定环境标准的原则:环境污染和污染物的时空分布特征【教学方法与手段】例举和环境工程有关的监测实例;课堂讲授、设问:布置课后任务和主要阅读内容【对学生的课内外要求】对课上的重点内容补充课后笔记上网查阅几个主要的环境标准2
环境监测教案和讲稿 2 第一讲 课程名称:《环境监测》 第 周 ,第 1 讲 授课题目(章、节) 第一单元 绪论 第一节 环境监测的目的和分类 第二节 环境监测的特点和监测技术概述 第三节 环境标准 【目的要求】 1.掌握环境监测的一般程序,环境监测的目的和分类。 2.环境监测的发展过程,理解环境污染的特点及监测特点; 3.掌握优先污染物和优先监测的概念。 4.了解环境标准的作用、分类与分级,制订环境标准的原则; 5.掌握主要的水质标准名称、特点和应用范围;大气标准的名称、特点和适用范围 【基本内容】 第一节 环境监测的目的和分类 讲述环境监测的一般程序,环境监测的目的与分类。 第二节 环境监测的特点和监测技术概述 环境监测的发展过程和阶段;环境污染的特点,环境监测的特点;监测技术概述,环 境优先污染物和优先监测。 第三节 环境标准 环境标准的作用,环境标准的分类与分级,制定环境标准的原则,我国现行环境保护 标准体系介绍 【重 点、难点】 教学重点:环境监测的定义;环境监测的一般过程;监测原则中的优先监测原则;环 境标准的分类和分级。 教学难点:制定环境标准的原则;环境污染和污染物的时空分布特征 【教学方法与手段】 例举和环境工程有关的监测实例; 课堂讲授、设问;布置课后任务和主要阅读内容 【对学生的课内外要求】 对课上的重点内容补充课后笔记;上网查阅几个主要的环境标准
环境监测教案和讲稿【作业、思考题】环境监测具有哪些特点?1.2.按照监测目的,环境监测分为哪些类别?3简述环境污染的时空分布特点,以及对环境监测工作有什么指导意义?U4.什么是优先污染物和优先监测?5.环境标准有什么作用?6.我国环境标准分为几类和几级(作业)我国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对地表水的区域划分方法?7.3
环境监测教案和讲稿 3 【作业、思考题】 1. 环境监测具有哪些特点? 2. 按照监测目的,环境监测分为哪些类别? 3. 简述环境污染的时空分布特点,以及对环境监测工作有什么指导意义? 4. 什么是优先污染物和优先监测? 5. 环境标准有什么作用? 6. 我国环境标准分为几类和几级(作业) 7. 我国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对地表水的区域划分方法?
环境监测教案和讲稿【教学过程和教学内容】环境监测概述环境科学兴起:上世纪五十年代环境科学定义:研究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环境质量变化的规律及其保护和改善的科学。环境监测是环境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是环境科学的工具、手段。【参】环境科学的主要分支:环境化学、环境物理学、环境地学、环境工程学、环境医学、环境管理学、环境经济及环境法学等。上述分支学科共同点:以环境问题为研究对象,需要对环境进行基本调查,即进行环境监测。早期的环境研究内容:环境污染物质的性质、来源、含量水平及其分布状态。这种研究是以基本化学物质为单位,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一环境分析。环境监测在环境分析的基础上发展而来,比环境分析包括的范围更广,意义更深。1.环境监测定义通过对影响环境质量因素的代表值的测定,确定环境质量(或环境污染程度)及其变化趋势。影响环境质量的因素:反映环境质量变化的各种自然因素;对人类活动与环境有影响的各种人为因素:对环境造成危害的各种成分。代表值:化学物质污染、物理和生物污染因素等。2.环境监测的一般过程环境监测的一般过程为现场调查、监测计划设计、优化布点、样品采集、运送保存、分析测试、数据处理、综合评价等。第一节环境监测的目的和分类一、环境监测的目的(或任务)1.根据环境质量标准,评价环境质量;即检验和判断环境质量是否合乎国家规定的环境质量标准,定期提出环境质量报告。2.根据污染特点、分布情况和环境条件,追溯(su)污染源、提供污染变化趋势,为实现监督管理、控制污染提供依据。3.收集本底数据,积累长期监测资料,为研究环境容量、实施总量控制、目标管理、预测预报环境质量提供数据。4
环境监测教案和讲稿 4 【教学过程和教学内容】 环境监测概述 环境科学兴起:上世纪五十年代。 环境科学定义:研究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环境质量变化的规律及其保护和改善 的科学。 环境监测是环境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是环境科学的工具、手段。 【参】环境科学的主要分支:环境化学、环境物理学、环境地学、环境工程学、 环境医学、环境管理学、环境经济及环境法学等。 上述分支学科共同点:以环境问题为研究对象,需要对环境进行基本调查,即进 行环境监测。 早期的环境研究内容:环境污染物质的性质、来源、含量水平及其分布状态。这 种研究是以基本化学物质为单位,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环境分析。 环境监测在环境分析的基础上发展而来,比环境分析包括的范围更广,意义更深。 1.环境监测定义 通过对影响环境质量因素的代表值的测定,确定环境质量(或环境污染程度)及 其变化趋势。 影响环境质量的因素:反映环境质量变化的各种自然因素;对人类活动与环境有 影响的各种人为因素;对环境造成危害的各种成分。 代表值:化学物质污染、物理和生物污染因素等。 2.环境监测的一般过程 环境监测的一般过程为现场调查、监测计划设计、优化布点、样品采集、运送保 存、分析测试、数据处理、综合评价等。 第一节 环境监测的目的和分类 一、环境监测的目的(或任务) 1.根据环境质量标准,评价环境质量;即检验和判断环境质量是否合乎国家规定 的环境质量标准,定期提出环境质量报告。 2.根据污染特点、分布情况和环境条件,追溯(su)污染源、提供污染变化趋势, 为实现监督管理、控制污染提供依据。 3.收集本底数据,积累长期监测资料,为研究环境容量、实施总量控制、目标管理、 预测预报环境质量提供数据
环境监测教案和讲稿环境容量:某一环境所能容纳的污染物的最大负荷量。4.为保护人类健康、保护环境,合理使用自然资源、制定环境法规、标准、规划等服务。【参考】21世纪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森林面积锐减;土地严重沙化;自然灾害频发;淡水资源枯竭;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重:酸雨:化学排放物急增,垃圾大量堆存。上述问题是环境监测结果的推论和对环境的评价。二、环境监测的分类环境监测可按监测对象、目的、方法或方式的不同进行不同的分类。1.按监测目的1)监视性监测(或例行监测或常规监测):对已知污染因素或污染物质的现状和变化趋势进行定期的、常规的例行监测。【问:知道哪些常见监测指标?】特点:采用各种监测网,定点长期监测。2)特定目的监测(又称为应急监测或特例监测):事故监测、仲裁监测、考核验证监测及咨询服务监测。【近期的污染监测实例】3)研究性监测(又称科研监测):研究污染物质在环境中的扩散模式、运动规律及对环境、人体和生物的影响;研究污染控制措施和技术;研究监测分析方法。【举例】2。按监测介质对象分类:大气监测、水质监测、土壤监测、固体废物监测、生物监测、生态监测、噪声和振动监测、电磁辐射监测、放射性监测等等。【补】生物监测两种含义:1)将生物体作为监测对象;2)以生物体作为监测手段;生态监测:通过监测生物群落、生物种群的各种变化,观测与评价生态系统对自然变化及人为变化所作出的反应。第二节环境监测特点和监测技术概述一、环境监测的发展过程(三个阶段)1.第一阶段:污染监测或被动监测阶段。20世纪50年代~70年代先后发生了8大公害事件:分析化学的重点转向污染物分析。污染物的分布特点:含量较低;变异性大;基体及污染类型复杂;时空分布不均匀;5
环境监测教案和讲稿 5 环境容量:某一环境所能容纳的污染物的最大负荷量。 4.为保护人类健康、保护环境,合理使用自然资源、制定环境法规、标准、规划等 服务。 【参考】21 世纪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森林面积锐减;土地严重沙化;自然灾害 频发;淡水资源枯竭;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重;酸雨;化学排放物急增,垃圾大量 堆存。上述问题是环境监测结果的推论和对环境的评价。 二、环境监测的分类 环境监测可按监测对象、目的、方法或方式的不同进行不同的分类。 1.按监测目的 1)监视性监测(或例行监测或常规监测):对已知污染因素或污染物质的现状和 变化趋势进行定期的、常规的例行监测。【问:知道哪些常见监测指标?】 特点:采用各种监测网,定点长期监测。 2)特定目的监测(又称为应急监测或特例监测):事故监测、仲裁监测、考核验 证监测及咨询服务监测。【近期的污染监测实例】 3)研究性监测(又称科研监测):研究污染物质在环境中的扩散模式、运动规律 及对环境、人体和生物的影响;研究污染控制措施和技术;研究监测分析方法。【举例】 2.按监测介质对象分类:大气监测、水质监测、土壤监测、固体废物监测、生物 监测、生态监测、噪声和振动监测、电磁辐射监测、放射性监测等等。 【补】生物监测两种含义: 1)将生物体作为监测对象; 2)以生物体作为监测手段 ; 生态监测:通过监测生物群落、生物种群的各种变化,观测与评价生态系统对自 然变化及人为变化所作出的反应。 第二节 环境监测特点和监测技术概述 一、环境监测的发展过程(三个阶段) 1.第一阶段:污染监测或被动监测阶段。 20 世纪 50 年代~70 年代 先后发生了 8 大公害事件;分析化学的重点转向污染物分析。 污染物的分布特点:含量较低;变异性大;基体及污染类型复杂;时空分布不均 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