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各种可燃物的燃烧,都需要在其最低氧浓度以上的条件下进行,低于此浓度时,燃烧不 能持续。窒息灭火就是用不燃气体来稀释氧浓度进行灭火的方法。用于降低氧浓度的气体 有二氧化碳、氮气、水蒸气等。此方法多用于密闭或半密闭空间。 39、什么是隔离灭火? 答:燃料是燃烧条件中的主要因素,隔离灭火就是把可燃物与火焰以及氧隔离开来,使燃烧 反应中止。火灾中,关闭有关阀门,切断流向着火区的可燃气体和液体的通道;打开有关 阀门,使已经燃烧的容器或受到火势威胁的容器中的液体可燃物通过管道导至安全区域, 都是隔离灭火的措施 此外,用喷洒灭火剂的方法,把燃料与氧和热隔离开来,也是通常采用的一种隔离灭火方 法。泡沫灭火剂灭火,就是用产生的泡沫覆盖于燃烧液体或固体的表面,在冷却作用的同 时,把可燃物与火焰和空气隔开,达到灭火的目的 40、什么是化学抑制灭火? 答:物质的有焰燃烧中的氧化反应,都是通过链式反应进行的。如果能够有效地抑制链式反 应所需的自由基的产生或者能够迅速降低火焰中H、OH、0等自由基的浓度,燃烧就会中止 许多灭火剂都能起到这样作用,如干粉灭火剂,其表面能够扑获OH和H,使之结合成水, 自由基浓度急剧下降,导致燃烧的中止。 41、闪燃、闪点的概念? 答:闪燃:在液体(固体)表面上能产生足够的可燃蒸气,遇火能产生一闪即灭的燃烧现象 称为闪燃。 闪点:在规定的试验条件下,液体(固体)表面能产生闪燃的最低温度称为闪点。 42、燃点和自燃点的概念? 答:燃点:在规定的试验条件下,液体或固体能发生持续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称为燃点。 自燃点:在规定的条件下,可燃物质产生自燃的最低温度是该物质的自燃点。 43、可燃液体按其火灾危险性分哪几类? 答:在我国《建筑设计防火规范》中对生产和储存物品的火灾危险性分类时,将可燃液体按 其闪点高低分为甲、乙、丙三类:甲类是指闪点<28℃的液体;乙类是指闪点≥28℃至<60℃ 的液体;丙类是指闪点≥60℃的液体 44、爆炸的定义是什么? 答:爆炸:由于物质急剧氧化或分解反应产生温度、压力增加或两者同时增加的现象称为爆 炸。爆炸可分为物理爆炸(如:蒸气锅炉、液化气钢瓶等的爆炸)和化学爆炸(如:炸药 的爆炸、可燃气体、液体蒸气和粉尘与空气混合物的爆炸等)。 45、爆燃与爆炸的区别有哪些? 答:爆燃是指以亚音速传播的爆炸。发生爆燃时物质的爆炸变化速率为数十米至百米,压力 不激增,没有爆炸特征的巨大响声及冲击波,无多大的破坏力 爆炸又称为爆轰,是以冲击波为特征,以超音速传播的爆炸。由于压力激增,有震耳的响 声及震动感,具有很大的破坏力。 46、爆炸浓度极限的概念? 答:可燃气体、蒸气或粉尘与空气混合后遇火会产生爆炸的最髙或最低浓度,称为爆炸浓度 极限。也叫燃烧浓度极限(范围)或火焰传播极限。通常以体积百分数表示。 可燃性气体、蒸气或粉尘与空气组成的混合物能使火焰传播的最低浓度称为该气体、蒸气 或粉尘的爆炸下限。也称燃烧下限。 可燃性气体、蒸气与空气组成的混合物能使火焰传播的最髙浓度称为该气体或蒸气的爆炸 上限。也称燃烧上限。 47、气体按其火灾危险性分哪几类? 答:可燃气体根据爆炸浓度下限分为
- 6 - 答:各种可燃物的燃烧,都需要在其最低氧浓度以上的条件下进行,低于此浓度时,燃烧不 能持续。窒息灭火就是用不燃气体来稀释氧浓度进行灭火的方法。用于降低氧浓度的气体 有二氧化碳、氮气、水蒸气等。此方法多用于密闭或半密闭空间。 39、什么是隔离灭火? 答:燃料是燃烧条件中的主要因素,隔离灭火就是把可燃物与火焰以及氧隔离开来,使燃烧 反应中止。火灾中,关闭有关阀门,切断流向着火区的可燃气体和液体的通道;打开有关 阀门,使已经燃烧的容器或受到火势威胁的容器中的液体可燃物通过管道导至安全区域, 都是隔离灭火的措施。 此外,用喷洒灭火剂的方法,把燃料与氧和热隔离开来,也是通常采用的一种隔离灭火方 法。泡沫灭火剂灭火,就是用产生的泡沫覆盖于燃烧液体或固体的表面,在冷却作用的同 时,把可燃物与火焰和空气隔开,达到灭火的目的。 40、什么是化学抑制灭火? 答:物质的有焰燃烧中的氧化反应,都是通过链式反应进行的。如果能够有效地抑制链式反 应所需的自由基的产生或者能够迅速降低火焰中 H、OH、O 等自由基的浓度,燃烧就会中止。 许多灭火剂都能起到这样作用,如干粉灭火剂,其表面能够扑获 OH 和 H,使之结合成水, 自由基浓度急剧下降,导致燃烧的中止。 41、闪燃、闪点的概念? 答:闪燃:在液体(固体)表面上能产生足够的可燃蒸气,遇火能产生一闪即灭的燃烧现象 称为闪燃。 闪点:在规定的试验条件下,液体(固体)表面能产生闪燃的最低温度称为闪点。 42、燃点和自燃点的概念? 答:燃点:在规定的试验条件下,液体或固体能发生持续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称为燃点。 自燃点:在规定的条件下,可燃物质产生自燃的最低温度是该物质的自燃点。 43、可燃液体按其火灾危险性分哪几类? 答:在我国《建筑设计防火规范》中对生产和储存物品的火灾危险性分类时,将可燃液体按 其闪点高低分为甲、乙、丙三类:甲类是指闪点<28℃的液体;乙类是指闪点≥28℃至<60℃ 的液体;丙类是指闪点≥60℃的液体。 44、爆炸的定义是什么? 答:爆炸:由于物质急剧氧化或分解反应产生温度、压力增加或两者同时增加的现象称为爆 炸。爆炸可分为物理爆炸(如:蒸气锅炉、液化气钢瓶等的爆炸)和化学爆炸(如:炸药 的爆炸、可燃气体、液体蒸气和粉尘与空气混合物的爆炸等)。 45、爆燃与爆炸的区别有哪些? 答:爆燃是指以亚音速传播的爆炸。发生爆燃时物质的爆炸变化速率为数十米至百米,压力 不激增,没有爆炸特征的巨大响声及冲击波,无多大的破坏力。 爆炸又称为爆轰,是以冲击波为特征,以超音速传播的爆炸。由于压力激增,有震耳的响 声及震动感,具有很大的破坏力。 46、爆炸浓度极限的概念? 答:可燃气体、蒸气或粉尘与空气混合后遇火会产生爆炸的最高或最低浓度,称为爆炸浓度 极限。也叫燃烧浓度极限(范围)或火焰传播极限。通常以体积百分数表示。 可燃性气体、蒸气或粉尘与空气组成的混合物能使火焰传播的最低浓度称为该气体、蒸气 或粉尘的爆炸下限。也称燃烧下限。 可燃性气体、蒸气与空气组成的混合物能使火焰传播的最高浓度称为该气体或蒸气的爆炸 上限。也称燃烧上限。 47、气体按其火灾危险性分哪几类? 答:可燃气体根据爆炸浓度下限分为:
1)一级可燃气体,即《建规》中的甲类危险物品。是指爆炸浓度下限<10%的气体; 2)二级可燃气体,即《建规》中的乙类危险物品。是指爆炸浓度下限≥10%的气体 48、生产的火灾危险性分哪几类,各类火灾危险性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答:生产的火灾危险性是按生产过程中使用或加工的物品的火灾危险性进行分类的 GBJ16-87《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将其分为甲、乙、丙、丁、戊五类。各类的火灾危险性特 征如下 甲类:使用或生产下列物质的生产 (1)闪点<28℃的液体 (2)爆炸下限<10%的气体 (3)常温下能自行分解或在空气中氧化即能导致迅速自燃或爆炸的物质 (4)常温下受到水或空气中水蒸气的作用,能产生可燃气体并引起燃烧或爆炸的物质 (5)遇酸、受热、撞击、摩擦、催化以及遇有杋物或硫磺等易燃的无机物,极易引起燃烧 或爆炸的强氧化剂 (6)受撞击、摩擦或与氧化剂、有机物接触时能引起燃烧或爆炸的物质 (7)在密闭设备内操作温度等于或超过物质本身自燃点的生产 乙类:使用或生产下列物质的生产: (1)闪点≥28℃至<60℃的液体 (2)爆炸下限≥10%的气体 (3)不属于甲类的氧化剂 (4)不属于甲类的化学易燃危险固体 (5)助燃气体 (6)空气形成爆炸性混合物的浮游状态的粉尘、纤维、闪点≥60℃的液体雾滴 丙类:使用或生产下列物质的生产: (1)闪点≥60℃的液体 (2)可燃固体 丁类:具有下列情况的生产 (1)对非燃烧物质进行加工,并在髙热或熔化状态下经常产生强辐射热、火花或火焰的生 2)利用气体、液体、固体作为燃料或将气体、液体进行燃烧作其它用的各种生产 (3)常温下使用或加工难燃烧物质的生产 戊类:常温下使用或加工不燃烧物质的生产 49、粉尘爆炸的条件? 答:粉尘爆炸应具备三个条件:即粉尘本身具有爆炸性;粉尘必须悬浮在空气中并与空气混 合达到爆炸浓度:有足以引起粉尘爆炸的火源。 50、氧指数的概念? 答:在规定条件下,固体试样在氧、氮混合气流中,维持平稳燃烧所需的最低氧含量。以氧 所占的体积百分数的数值表示。 51、气体的燃烧特点? 答:可燃气体的燃烧因为不需要像固体、液体那样需经过熔化、蒸发过程,所需热量仅用于 氧化或分解,或将气体加热到燃点,因此一遇到火源极易燃烧,速度也极快。 52、液体的燃烧特点? 7
- 7 - 1)一级可燃气体,即《建规》中的甲类危险物品。是指爆炸浓度下限<10%的气体; 2)二级可燃气体,即《建规》中的乙类危险物品。是指爆炸浓度下限≥10%的气体。 48、生产的火灾危险性分哪几类,各类火灾危险性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答:生产的火灾危险性是按生产过程中使用或加工的物品的火灾危险性进行分类的。 GBJ16-87《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将其分为甲、乙、丙、丁、戊五类。各类的火灾危险性特 征如下: 甲类:使用或生产下列物质的生产: (1) 闪点<28℃的液体 (2) 爆炸下限<10%的气体 (3) 常温下能自行分解或在空气中氧化即能导致迅速自燃或爆炸的物质 (4) 常温下受到水或空气中水蒸气的作用,能产生可燃气体并引起燃烧或爆炸的物质 (5) 遇酸、受热、撞击、摩擦、催化以及遇有机物或硫磺等易燃的无机物,极易引起燃烧 或爆炸的强氧化剂 (6) 受撞击、摩擦或与氧化剂、有机物接触时能引起燃烧或爆炸的物质 (7) 在密闭设备内操作温度等于或超过物质本身自燃点的生产 乙类:使用或生产下列物质的生产: (1)闪点≥28℃至<60℃的液体 (2)爆炸下限≥10%的气体 (3)不属于甲类的氧化剂 (4)不属于甲类的化学易燃危险固体 (5)助燃气体 (6)空气形成爆炸性混合物的浮游状态的粉尘、纤维、闪点≥60℃的液体雾滴 丙类:使用或生产下列物质的生产: (1)闪点≥60℃的液体 (2)可燃固体 丁类:具有下列情况的生产: (1) 对非燃烧物质进行加工,并在高热或熔化状态下经常产生强辐射热、火花或火焰的生 产 (2) 利用气体、液体、固体作为 燃料或将气体、液体进行燃烧作其它用的各种生产 (3) 常温下使用或加工难燃烧物质的生产 戊类:常温下使用或加工不燃烧物质的生产 49、粉尘爆炸的条件? 答:粉尘爆炸应具备三个条件:即粉尘本身具有爆炸性;粉尘必须悬浮在空气中并与空气混 合达到爆炸浓度;有足以引起粉尘爆炸的火源。 50、氧指数的概念? 答:在规定条件下,固体试样在氧、氮混合气流中,维持平稳燃烧所需的最低氧含量。以氧 所占的体积百分数的数值表示。 51、气体的燃烧特点? 答:可燃气体的燃烧因为不需要像固体、液体那样需经过熔化、蒸发过程,所需热量仅用于 氧化或分解,或将气体加热到燃点,因此一遇到火源极易燃烧,速度也极快。 52、液体的燃烧特点?
答:可燃液体的燃烧实际上是液体蒸气的燃烧,液体在受热燃烧之前必须有一个蒸发气化或 分解过程,因此燃烧与否、燃烧速率等与液体的蒸气压、闪点、沸点和蒸发速率等性质有 关。其易燃程度及燃烧速率比气体要低 53、什么是突沸现象和沸溢油品? 答:液体在燃烧过程中,由于向液层内不断传热,会使含有水分、粘度大、沸点在100℃以 上的重油、原油产生沸溢和喷溅现象,造成大面积火灾。这种现象称为突沸,往往会造成 很大的危害,这类油品称为沸溢性油品。 54、固体的燃烧特点? 答:固体可燃物必须经过受热、蒸发、热分解过程,使固体上方可燃气体浓度达到燃烧极限, 才能持续不断地发生燃烧。其燃烧方式有蒸发燃烧、分解燃烧、表面燃烧和阴燃等四种。 55、什么是燃烧产物,主要包括哪几类? 由燃烧或热解作用而产生的全部的物质称作燃烧产物 燃烧产物通常指燃烧生成的气体、热量、可见烟等 (1)燃烧生成气体一般指一氧化碳、氰化氢、二氧化碳、氯化氢、二氧化硫等。 (2)大多数物质的燃烧是一种放热的化学氧化过程。从这种过程放出的能量以热量的形式表 现,形成热气的对流与辐射。热量对人体具有明显的物理危害。 (3)由燃烧或热解作用所产生的悬浮在大气中可见的固体和(或)液体颗粒总称为烟。其粒 经一般在0.01μm~10μm。这种含碳物质中大多数物质是在火灾中不完全燃烧所生成的 56、危险化学品分哪几类? 答:根据国家标准GB6944-86《危险货物分类和品名编号》将危险品分为以下九大类: 第一类:爆炸品。如梯恩梯、硝化甘油等 第二类:压缩气体和液化气体。如液氯、二氧化硫等。 第三类:易燃液体。如苯、乙醇、乙醚等。 第四类:易燃固体、自燃物品和遇湿易燃物品。易燃固体如红磷、硝化棉等;自燃物质如 黄磷等:遇湿易燃物品如电石、金属钠、钙等 第五类:氧化剂和有机过氧化物。如过氧化氢溶液、髙锰酸钾等。 第六类:毒害品和感染性物品。如氰化氢等。 第七类:放射性物品。如硝酸铀等。 第八类:腐蚀性物品。如硝酸等 第九类:杂类 57、ABC干粉灭火器中A、B、C各有什么含义 答:“A”表示固体火险场所 “B”表示液体火险场所 表示气体火险场所 58、灭火器类型的选择应符合哪些规定? 答 扑救A类火灾应选用水型、泡沫、磷酸铵盐干粉、卤代烷型灭火器: 二、扑救B类火灾应选用干粉、泡沫、卤代烷、二氧化碳型灭火器,扑救极性溶剂B 类火灾不得选用化学泡沫灭火器; 三、扑救C类火灾应选用干粉、卤代烷、二氧化碳型灭火器 四、扑救带电火灾应选用干粉、卤代烷、二氧化碳型灭火器 五、扑救A、B、C类火灾和带电火灾应选用磷酸铵盐干粉、卤代烷型灭火器 六、扑救D类火灾的灭火器材应由设计单位和当地公安消防监督部门协商解决。 59、碳酸氢钠干粉灭火器、磷酸氨盐干粉灭火器各用于什么场所? 答:碳酸氢钠干粉灭火器属于BC干粉灭火器,不具有灭固体火灾的能力,因此该灭火器 不能配置在固体火险场所
- 8 - 答:可燃液体的燃烧实际上是液体蒸气的燃烧,液体在受热燃烧之前必须有一个蒸发气化或 分解过程,因此燃烧与否、燃烧速率等与液体的蒸气压、闪点、沸点和蒸发速率等性质有 关。其易燃程度及燃烧速率比气体要低。 53、什么是突沸现象和沸溢油品? 答:液体在燃烧过程中,由于向液层内不断传热,会使含有水分、粘度大、沸点在 100℃以 上的重油、原油产生沸溢和喷溅现象,造成大面积火灾。这种现象称为突沸,往往会造成 很大的危害,这类油品称为沸溢性油品。 54、固体的燃烧特点? 答:固体可燃物必须经过受热、蒸发、热分解过程,使固体上方可燃气体浓度达到燃烧极限, 才能持续不断地发生燃烧。其燃烧方式有蒸发燃烧、分解燃烧、表面燃烧和阴燃等四种。 55、什么是燃烧产物,主要包括哪几类? 由燃烧或热解作用而产生的全部的物质称作燃烧产物。 燃烧产物通常指燃烧生成的气体、热量、可见烟等。 ⑴燃烧生成气体一般指一氧化碳、氰化氢、二氧化碳、氯化氢、二氧化硫等。 ⑵大多数物质的燃烧是一种放热的化学氧化过程。从这种过程放出的能量以热量的形式表 现,形成热气的对流与辐射。热量对人体具有明显的物理危害。 ⑶由燃烧或热解作用所产生的悬浮在大气中可见的固体和(或)液体颗粒总称为烟。其粒 经一般在 0.01μm~10μm。这种含碳物质中大多数物质是在火灾中不完全燃烧所生成的。 56、危险化学品分哪几类? 答:根据国家标准 GB6944-86《危险货物分类和品名编号》将危险品分为以下九大类: 第一类:爆炸品。如梯恩梯、硝化甘油等。 第二类:压缩气体和液化气体。如液氯、二氧化硫等。 第三类:易燃液体。如苯、乙醇、乙醚等。 第四类:易燃固体、自燃物品和遇湿易燃物品。易燃固体如红磷、硝化棉等;自燃物质如 黄磷等;遇湿易燃物品如电石、金属钠、钙等。 第五类:氧化剂和有机过氧化物。如过氧化氢溶液、高锰酸钾等。 第六类:毒害品和感染性物品。如氰化氢等。 第七类:放射性物品。如硝酸铀等。 第八类:腐蚀性物品。如硝酸等。 第九类:杂类。 57、ABC 干粉灭火器中 A、B、C 各有什么含义? 答:“A”表示固体火险场所 “B”表示液体火险场所 “C”表示气体火险场所 58、灭火器类型的选择应符合哪些规定? 答:一、扑救 A 类火灾应选用水型、泡沫、磷酸铵盐干粉、卤代烷型灭火器; 二、扑救 B 类火灾应选用干粉、泡沫、卤代烷、二氧化碳型灭火器,扑救极性溶剂 B 类火灾不得选用化学泡沫灭火器; 三、扑救 C 类火灾应选用干粉、卤代烷、二氧化碳型灭火器; 四、扑救带电火灾应选用干粉、卤代烷、二氧化碳型灭火器; 五、扑救 A、B、C 类火灾和带电火灾应选用磷酸铵盐干粉、卤代烷型灭火器; 六、扑救 D 类火灾的灭火器材应由设计单位和当地公安消防监督部门协商解决。 59、碳酸氢钠干粉灭火器、磷酸氨盐干粉灭火器各用于什么场所? 答: 碳酸氢钠干粉灭火器属于 BC 干粉灭火器,不具有灭固体火灾的能力,因此该灭火器 不能配置在固体火险场所
60、高、中、低倍泡沫液的发泡倍数各是多少? 答:低倍泡沫的发泡倍数为:5-20倍 中倍泡沫的发泡倍数为:20-200倍 高倍泡沫的发泡倍数为:200倍以上。 61、灭火器对于B类火灾的灭火级别是怎样定义的? 答:当灭火器能扑灭0.2平方米的油盘火时,该灭火器扑灭B类火灾的能力(灭火级别) 以1B表示,依此类推 62、“MY4”、“MF2”、“MFL8”、“MJPT24”、“MSQ9”等是一些常用灭火器的标记示例,指出 各自含义? 答:“MY4”的中文含义为:手提式灭火器、充装1211灭火剂、灭火剂重量4Kg “MF2”的中文含义为:手提式灭火器、充装BC干粉灭火剂、灭火剂重量2Kg “MFL8”的中文含义为:手提式灭火器、充装ABC干粉灭火剂、灭火剂重量8Kg JPT24”的中文含义为:推车式灭火器、充装机械泡沫灭火剂、灭火剂重量24Kg: “MSQ9”的中文含义为:手提式灭火器、充装清水灭火剂、灭火剂重量9Kg 63、建筑材料燃烧性能分级标准中,对于一般性难燃B1级材料有哪几项主要性能指标要 求? 答:1、通过可燃性实验。且不允许有滴落物引燃滤纸的现象。 2、难燃性实验:烟气温度不超过200度,燃烧后平均余长不小于15厘米(且任一试 件的剩余长度大于零)。 3、烟密度实验:烟密度等级小于等于75 64、钢结构防火涂料分厚型和薄型两种,其防火的原理有什么差别? 答:厚型钢结构防火涂料主要是其表面为粒状,热导率低,通过隔热达到防火的目的。 薄型钢结构防火涂料在髙温时受热膨胀增厚,其多孔结构使得导热系数较低,以此来 达到隔热防火的目的。 65、防火堵料有哪几类? 答:无机防火堵料、有机防火堵料、防火包 66、建筑材料燃烧性能的评定和分级标准采用什么标准?如何划分? 答:建筑材料燃烧性能的评定和分级标准采用GB8624《建筑材料燃烧性能分级方法》标准。 具体划分为4个级别:A级—一不燃材料、B1级——难燃材料、B2级一一可燃材料 B3级一一易燃材料 67、简述疏散照明灯与疏散指示标志灯的功能 答:疏散照明灯为人员疏散提供照明。 疏散指示标志灯是用图形、文字指示安全出口及其方向或位置 68、简述离子感烟探测器的工作原理。 答:离子感烟探测器是利用电离室的离子流的变化基本正比于进入电离室的烟雾浓度大小 来探测烟雾浓度的。电离室内的放射源将室内的纯净空气电离,形成正负离子,当两个收 集极板间加一电压后,在极板间形成电场,在电场的作用下,形成离子流,当烟雾粒子进 入电离室后,由于烟雾粒子的直径大大超过被电离的空气离子的直径,因此烟雾粒子在电 离室内对离子产生阻挡和俘获的双重作用,从而减少了离子流。 69、在湿式、干式、预作用、雨淋、水幕、水雾等固定式喷水灭火系统中所用的喷头哪些 是开式喷头,哪些是闭式喷头? 答:湿式、干式、预作用喷水灭火系统中所用喷头为闭式喷头,其它为开式喷头 70、湿式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的喷头选型应符合什么规定? 答:1、不作吊顶的场所,当配水支管布置在梁下时,应采用直立型喷头。 2、吊顶下布置的喷头,应采用下垂型喷头或吊顶型喷头 3、顶板为水平面的轻危险级、中危险级Ⅰ级居室和办公室,可采用边墙型喷头;
- 9 - 60、高、中、低倍泡沫液的发泡倍数各是多少? 答:低倍泡沫的发泡倍数为:5-20 倍; 中倍泡沫的发泡倍数为:20-200 倍; 高倍泡沫的发泡倍数为:200 倍以上。 61、灭火器对于 B 类火灾的灭火级别是怎样定义的? 答:当灭火器能扑灭 0.2 平方米的油盘火时,该灭火器扑灭 B 类火灾的能力(灭火级别) 以 1B 表示,依此类推。 62、“MY4”、“MF2”、“MFL8”、“MJPT24”、“MSQ9”等是一些常用灭火器的标记示例,指出 各自含义? 答: “MY4”的中文含义为:手提式灭火器、充装 1211 灭火剂、灭火剂重量 4Kg; “MF2”的中文含义为:手提式灭火器、充装 BC 干粉灭火剂、灭火剂重量 2Kg; “MFL8”的中文含义为:手提式灭火器、充装 ABC 干粉灭火剂、灭火剂重量 8Kg; “MJPT24”的中文含义为:推车式灭火器、充装机械泡沫灭火剂、灭火剂重量 24Kg; “MSQ9”的中文含义为:手提式灭火器、充装清水灭火剂、灭火剂重量 9Kg; 63、建筑材料燃烧性能分级标准中,对于一般性难燃 B1 级材料有哪几项主要性能指标要 求? 答:1、通过可燃性实验。且不允许有滴落物引燃滤纸的现象。 2、难燃性实验:烟气温度不超过 200 度,燃烧后平均余长不小于 15 厘米(且任一试 件的剩余长度大于零)。 3、烟密度实验:烟密度等级小于等于 75。 64、钢结构防火涂料分厚型和薄型两种,其防火的原理有什么差别? 答:厚型钢结构防火涂料主要是其表面为粒状,热导率低,通过隔热达到防火的目的。 薄型钢结构防火涂料在高温时受热膨胀增厚,其多孔结构使得导热系数较低,以此来 达到隔热防火的目的。 65、防火堵料有哪几类? 答:无机防火堵料、有机防火堵料、防火包。 66、建筑材料燃烧性能的评定和分级标准采用什么标准?如何划分? 答:建筑材料燃烧性能的评定和分级标准采用 GB8624《建筑材料燃烧性能分级方法》标准。 具体划分为 4 个级别:A 级——不燃材料、B₁级——难燃材料、B₂级——可燃材料、 B₃级——易燃材料。 67、简述疏散照明灯与疏散指示标志灯的功能。 答:疏散照明灯为人员疏散提供照明。 疏散指示标志灯是用图形、文字指示安全出口及其方向或位置。 68、简述离子感烟探测器的工作原理。 答:离子感烟探测器是利用电离室的离子流的变化基本正比于进入电离室的烟雾浓度大小 来探测烟雾浓度的。电离室内的放射源将室内的纯净空气电离,形成正负离子,当两个收 集极板间加一电压后,在极板间形成电场,在电场的作用下,形成离子流,当烟雾粒子进 入电离室后,由于烟雾粒子的直径大大超过被电离的空气离子的直径,因此烟雾粒子在电 离室内对离子产生阻挡和俘获的双重作用,从而减少了离子流。 69、在湿式、干式、预作用、雨淋、水幕、水雾等固定式喷水灭火系统中所用的喷头哪些 是开式喷头,哪些是闭式喷头? 答:湿式、干式、预作用喷水灭火系统中所用喷头为闭式喷头,其它为开式喷头。 70、湿式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的喷头选型应符合什么规定? 答:1、不作吊顶的场所,当配水支管布置在梁下时,应采用直立型喷头。 2、吊顶下布置的喷头,应采用下垂型喷头或吊顶型喷头; 3、顶板为水平面的轻危险级、中危险级 I 级居室和办公室,可采用边墙型喷头;
4、自动喷水一泡沫联用系统应采用洒水喷头; 5、易受碰撞的部位,应采用带保护罩的喷头或吊顶型喷头。 71、简述湿式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的工作原理 答:湿式系统由闭式喷头、湿式阀、水力警铃和供水管路组成 工作原理:火灾发生时,火焰或髙温气流使闭式喷头的感温元件动作,喷头开启,喷 水灭火。水在管路中流动后,打开湿式阀和通向水力警铃的通道,水流冲击水力警铃发出 声响报警信号。当系统中装有压力开关或水流指示器时,可将报警信号送至报警控制器或 控制室,也可以此启动消防泵。 简述二氧化碳自动灭火系统的工作原理 答:保护区发生火灾时,所产生的烟雾、高温和光辐射使感烟、感温、感光等火灾探测器 将接收到的火灾信号转成电信号,输入到检测控制器,自动发出声、光报警信号,并由控 制器发出指令,起动电磁阀,电磁阀开启,起动瓶贮存的高压气体通过电磁阀进入贮气瓶 组的气动阀,气动阀开启后,灭火剂通过管道及喷嘴输送到保护区,扑救初起火灾。 73、二氧化碳灭火系统可用于扑救哪些物质的火灾?不得用于扑救哪些物质的火灾 答:扑救火灾类型 (1)灭火前可切断气源的气体火灾 (2)液体火灾或石蜡、沥青等可熔化的固体火灾; (3)固体表面火灾及棉花、织物、纸张等部分固体深位火灾 (4)气体火灾。 不得用于扑救下列火灾 (1)硝化纤维、火药等含氧化剂的化学制品火灾 (2)钾、钠、镁、钛、锆等活泼金属火灾; (3)氢化钾、氢化钠等金属氢化物火灾 74、简述水轮驱动式高倍泡沫发生器的工作原理。 答:该发生器由发泡网、水轮机、壳体、喷嘴、混合液管、叶轮、保护罩及管道等部件组 成。 其工作原理是:当压力水进入进水管后,大部份水进入水轮机,驱动安装在主轴上的 转轮,并使同轴上的叶轮旋转,产生运动气流,小部分压力水进入比例混合器,在混合器 喷嘴处,由于水的流速急剧増加,在喷嘴前的真空室内形成真空,髙倍泡沬液由吸液管吸 入比例混合器的真空室,并与喷嘴喷出的水及水轮机出口的水混合,形成高倍数泡沫混合 液,由喷嘴以雾状喷向发泡网,在发泡网上形成一层薄膜,借助于运动气流通过发泡网孔, 膨胀成大量的气泡即高倍泡沫 75、防火阀及防火排烟阀的应用场所及动作温度? 答:防火阀的应用场所:安装在通风、空调的送、回风管上,动作温度为70度关闭 防火排烟阀的应用场所:安装在消防防排烟系统管道上,动作温度为280度关闭 76、简述挡烟垂壁的作用和使用场合。 答:减缓烟的扩散速度。主要应用在走廊、通道等场所 77、点型火灾探测器布置的要求有哪些? 答:点型火灾探测器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1)探测区域内的每个房间至少应设置一只火灾探测器; (2)在宽度小于3m的内走道顶棚上设置探测器时,宜居中布置,感温探测器的安装间距 不应超过10m,感烟探测器的安装间距不应超过15m; (3)探测器至端墙的距离,不应大于探测器安装间距的一半: (4)探测器至墙壁、梁边的水平距离,不应小于0.5m,探测器周围0.5m内,不应有遮挡 物;
- 10 - 4、自动喷水—泡沫联用系统应采用洒水喷头; 5、易受碰撞的部位,应采用带保护罩的喷头或吊顶型喷头。 71、简述湿式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的工作原理。 答:湿式系统由闭式喷头、湿式阀、水力警铃和供水管路组成。 工作原理:火灾发生时,火焰或高温气流使闭式喷头的感温元件动作,喷头开启,喷 水灭火。水在管路中流动后,打开湿式阀和通向水力警铃的通道,水流冲击水力警铃发出 声响报警信号。当系统中装有压力开关或水流指示器时,可将报警信号送至报警控制器或 控制室,也可以此启动消防泵。 72、简述二氧化碳自动灭火系统的工作原理。 答:保护区发生火灾时,所产生的烟雾、高温和光辐射使感烟、感温、感光等火灾探测器 将接收到的火灾信号转成电信号,输入到检测控制器,自动发出声、光报警信号,并由控 制器发出指令,起动电磁阀,电磁阀开启,起动瓶贮存的高压气体通过电磁阀进入贮气瓶 组的气动阀,气动阀开启后,灭火剂通过管道及喷嘴输送到保护区,扑救初起火灾。 73、二氧化碳灭火系统可用于扑救哪些物质的火灾?不得用于扑救哪些物质的火灾? 答:扑救火灾类型 (1)灭火前可切断气源的气体火灾; (2)液体火灾或石蜡、沥青等可熔化的固体火灾; (3)固体表面火灾及棉花、织物、纸张等部分固体深位火灾; (4)气体火灾。 不得用于扑救下列火灾: (1) 硝化纤维、火药等含氧化剂的化学制品火灾; (2) 钾、钠、镁、钛、锆等活泼金属火灾; (3 )氢化钾、氢化钠等金属氢化物火灾。 74、简述水轮驱动式高倍泡沫发生器的工作原理。 答:该发生器由发泡网、水轮机、壳体、喷嘴、混合液管、叶轮、保护罩及管道等部件组 成。 其工作原理是:当压力水进入进水管后,大部份水进入水轮机,驱动安装在主轴上的 转轮,并使同轴上的叶轮旋转,产生运动气流,小部分压力水进入比例混合器,在混合器 喷嘴处,由于水的流速急剧增加,在喷嘴前的真空室内形成真空,高倍泡沫液由吸液管吸 入比例混合器的真空室,并与喷嘴喷出的水及水轮机出口的水混合,形成高倍数泡沫混合 液,由喷嘴以雾状喷向发泡网,在发泡网上形成一层薄膜,借助于运动气流通过发泡网孔, 膨胀成大量的气泡即高倍泡沫。 75、防火阀及防火排烟阀的应用场所及动作温度? 答:防火阀的应用场所:安装在通风、空调的送、回风管上,动作温度为 70 度关闭 防火排烟阀的应用场所:安装在消防防排烟系统管道上,动作温度为 280 度关闭。 76、简述挡烟垂壁的作用和使用场合。 答:减缓烟的扩散速度。主要应用在走廊、通道等场所。 77、点型火灾探测器布置的要求有哪些? 答:点型火灾探测器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1)探测区域内的每个房间至少应设置一只火灾探测器; (2)在宽度小于 3m 的内走道顶棚上设置探测器时,宜居中布置,感温探测器的安装间距 不应超过 10m,感烟探测器的安装间距不应超过 15m; (3)探测器至端墙的距离,不应大于探测器安装间距的一半; (4)探测器至墙壁、梁边的水平距离,不应小于 0.5m,探测器周围 0.5m 内,不应有遮挡 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