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Generality of Mao Zedong Thoughtand Socialism 义理论体系概论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课程编号P12228 适用专业山东理工大学本科各专业 课程性质思想政治理论课 总学时74学时 学分 4.5学分 理论学时64学时实验学时 实践学时10学时开课学期第4学期 先修课程先修:《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马克恩主义基本原 理概论》、《形势与政策I》 后续课程 二、课程性质和课程目标 1.课程性质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是根据2005年《中共中央宣传 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实施方案》设立的, 是我国高校本专科学生必修的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开设这门课就是为了帮助学生系统 掌握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形成发展、主要内容和精神实质,不断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 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 2.课程目标 本课程通过理论讲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多种方式,能够达到如下目标: 课程目标1:使学生能够比较全面、准确地理解和掌握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理论体系这两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形成发展、主要内容和精神实质:准确掌 握体现在两大理论成果之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准确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 课程目标2:培养学生联系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际及自己的思想、专业实际,运 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综合分析和解决实际 问题的能力。 课程目标3:培养学生将教材与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和党的重要文献相结合的学习习 惯,提高学生研读、分析经典文献资料的科研能力及通过原著领会基本理论的理论思维能 力和创新能力。 课程目标4:坚定学生坚持党的领导和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培养学 生强烈的社会责任心,提高学生思想觉悟和政治素养,促使他们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理论体系概论 Generality of Mao Zedong Thought and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课程编号 P12228 适用专业 山东理工大学本科各专业 课程性质 思想政治理论课 总学时 74 学时 学分 4.5 学分 理论学时 64 学时 实验学时 实践学时 10 学时 开课学期 第 4 学期 先修课程 先修:《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 理概论》、《形势与政策Ⅰ》 后续课程 二、课程性质和课程目标 1.课程性质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是根据 2005 年《〈中共中央宣传 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实施方案》设立的, 是我国高校本专科学生必修的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开设这门课就是为了帮助学生系统 掌握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形成发展、主要内容和精神实质,不断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 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 2. 课程目标 本课程通过理论讲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多种方式,能够达到如下目标: 课程目标 1:使学生能够比较全面、准确地理解和掌握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理论体系这两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形成发展、主要内容和精神实质;准确掌 握体现在两大理论成果之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准确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 课程目标 2:培养学生联系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际及自己的思想、专业实际,运 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综合分析和解决实际 问题的能力。 课程目标 3:培养学生将教材与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和党的重要文献相结合的学习习 惯,提高学生研读、分析经典文献资料的科研能力及通过原著领会基本理论的理论思维能 力和创新能力。 课程目标 4:坚定学生坚持党的领导和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培养学 生强烈的社会责任心,提高学生思想觉悟和政治素养,促使他们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三、课程目标与半业要求的对应关系 表1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 毕业要求 指标点 课程目标 11[思想政治]掌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 课程目标1 特征和深刻内涵,在工作中能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 课程目标2 值观。 课程目标4 毕业要求1 课程目标1 1-2[职业道德]树立社会主义道德理念,具有高尚 课程目标2 的道德情操,遵守职业道德规范。 课程目标4 7-2[终身学习]具有主动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的 毕业要求 兴趣和意识,具有不断学习、不断改进以适应社会发月 课程目标3 的能力,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 四、教学内容与课程目标的关系 1,理论教学 表2 教学方法 对应 序教学 建议 的课 章节 知识点 学习要求 程目 时 课程 目标 第 手泽东思想形成 理解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 东思 社会历史条件:学握毛泽东思 想及 想的主要内容和 想的主要内容和活的灵魂;科 8 其历 活的灵魂:毛泽 学认识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 问题导向 课程 史地 东和毛泽东思想 历史地位。 教学法 目标 位 的历史地位 讨论法 课程 目标 4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形成 多媒体教 课程 第一 的依据,理解和堂新民主主 新民主主义 学,翻转 目标 新民主 义革命的总路线 2 纲领、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和 10 课程 目标 义革 基本纲领、性质;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 教学法、 新民主主义革命4.能区分多级放大电路的耦合 计论法
三、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 表 1 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 毕业要求 指标点 课程目标 毕业要求 1 1-1[思想政治]掌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 特征和深刻内涵,在工作中能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 值观。 课程目标 1 课程目标 2 课程目标 4 1-2[职业道德]树立社会主义道德理念,具有高尚 的道德情操,遵守职业道德规范。 课程目标 1 课程目标 2 课程目标 4 毕业要求 7 7-2[终身学习]具有主动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的 兴趣和意识,具有不断学习、不断改进以适应社会发展 的能力,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 课程目标 3 四、教学内容与课程目标的关系 1.理论教学 表 2 序 号 教学 章节 知识点 学习要求 参 考 课 时 教学方法 建议 对应 的课 程目 标 1 第一 章 毛泽 东思 想及 其历 史地 位 毛泽东思想形成 和发展的社会历 史条件;毛泽东思 想的主要内容和 活的灵魂;毛泽 东和毛泽东思想 的历史地位 理解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 社会历史条件;掌握毛泽东思 想的主要内容和活的灵魂;科 学认识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 历史地位。 8 多媒体教 学,翻转 课堂教学 问题导向 教学法、 讨论法 课程 目标 1 课程 目标 2 课程 目标 3 课程 目标 4 2 第二 章 新民 主主 义革 新民主主义革命 理 论 形 成 的 依 据;新民主主义 革命的总路线、 基本纲领、性质; 新民主主义革命 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形成 的依据;理解和掌握新民主主 义革命的总路线、新民主主义 纲领、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和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 4.能区分多级放大电路的耦合 10 多媒体教 学,翻转 课堂教学 问题导向 教学法、 讨论法 课程 目标 1 课程 目标 2
命理道路的必要性及方式,能计算多级放大电路的 课程 其意义新民主 动态参数。 4 新民主主义社会 课程 是 目标 第三 义改造理论的主 理解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必然 多媒体教 课程 学. 翻转 目标 社会 要内容和历史经 性:掌握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 课堂教学 3 主义 内容、特点:掌握社会主义改造 4 的原则 从低级向高级发 课程 内 ,万 目标 理论 展的形式、历史经验。 会主义制度在我 讨论法 3 国确立的重大意 课程 目标 第四 社会主义建设道 1 社会路初步探索的过 主义 程:社会主义建 理解掌握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 多媒体教 课程 建设设道路初步探索 步探索的理论成果、深刻教训 学 翻转 目标 4 道路 的重要思想成 极其意义:正确认识改革开放 初步果:社会主义建 前后两个历史时期的关系。 程 探索设道路初步探索 目标 计诊法 的理的意义和经验教 训 课程 果 4 课程 邓小平理论提出 目标 的背景:社会主 义本质的科学内 理解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理论 课程 酒;解放思想 多蝶体 实 提出的背景;把握社会主义本 学 翻转 目标 邓小 事求是的思想路 质的科学内涵,深入理解社会 5 课堂 平理 线:社会主义初 主义本质理论对于中国特色社 问 导向 课程 级阶段理论;改 会主义建设事业所具有的重大 目标 革开放理论: 意义。 3 4
命理论 道路的必要性及 其意义;新民主 主义革命的三大 法宝及其相互关 系 方式,能计算多级放大电路的 动态参数。 课程 目标3 课程 目标4 3 第三章 社会 主义 改造 理论 新民主主义社会 是一个过渡性质 的社会;社会主 义改造理论的主 要内容和历史经 验;过渡时期总 路线的基本内 涵、理论依据;社 会主义制度在我 国确立的重大意 义 理解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必然 性;掌握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 内容、特点;掌握社会主义改造 的原则、方针、从低级向高级发 展的形式、历史经验。 4 多媒体教 学,翻转 课堂教学 问题导向 教学法、 讨论法 课程 目标1 课程 目标2 课程 目标3 课程 目标4 4 第四章 社会 主义 建设 道路 初步 探索 的理 论成果 社会主义建设道 路初步探索的过 程;社会主义建 设道路初步探索 的重要思想成 果;社会主义建 设道路初步探索 的意义和经验教 训 理解掌握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 步探索的理论成果、深刻教训 极其意义;正确认识改革开放 前后两个历史时期的关系。 2 多媒体教 学,翻转 课堂教学 问题导向 教学法、 讨论法 课程 目标1 课程 目标2 课程 目标3 课程 目标4 5 第五章 邓小 平理论 邓小平理论提出 的背景;社会主 义本质的科学内 涵;解放思想、实 事求是的思想路 线;社会主义初 级阶段理论;改 革开放理论;社 会主义市场经济 理论 理解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理论 提出的背景;把握社会主义本 质的科学内涵,深入理解社会 主义本质理论对于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建设事业所具有的重大 意义。 4 多媒体教 学,翻转 课堂教学 问题导向 教学法、 讨论法 课程 目标1 课程 目标2 课程 目标3 课程 目标4
课程 目标 个代表”重 要思想的科学体 掌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利 多媒体教 学, 学体系和主要内容:深入理解 翻转 课堂教学 目标 系和主要内容: 个代 “三二个代表”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于开 创全面改苹开放新局面, 2 问题导向 2 要思想的历史地 位和指导意义 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 21 世纪 教学法 讨论法。 目标 思想 的意义。 3 课程 目标 第七 科学发展观的内 涵及主要内容: 理解科学发展观提出的背景: 多媒体教 课程 掌握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深入 学,翻转 科学发展观的历 课堂教学 史地位。5.负反 问题导同 程 放大电路的稳定 所内蕴之理论价值、现实意义 教学法、 目标 讨论法 3 课程 目标 4 第八 课程 习近 目标 平新 习折平新时代中 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 国特色社会主义 会主义思想孕育的背景:澄明 香程 思想的核心要 特色 新时代之内涵及其与新思想之 学 义、丰富内涵:习 间的关系:切实领会这一思想 堂教学 2 社会 4 近平新时代中国 的主要开创性内容及其开辟马 问题导向 课程 主义 特色社会主义思 克思主义理论新境界的贡献 教学法、 目标 思想 想的历史地位 当代意义。 讨论法 课看 历史 目标 地位 4 第九 中国梦的本质 理解中国梦的本质、 必须坚持 目标 坚 必须走的道路: 的道路;把握从全面建成小康 9 课堂教学 1 和发 建成社会主义现 社会到基本实现现代化,再到 代化强国的战略 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问题导向 课程 安排 教学法 目标 的战略安排。 讨论法 2
6 第六章 “三 个代 表” 重要 思想 “三个代表”重 要思想的科学体 系和主要内容; “三个代表”重 要思想的历史地 位和指导意义 掌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 学体系和主要内容;深入理解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于开 创全面改革开放新局面,把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 21 世纪 的意义。 2 多媒体教 学,翻转 课堂教学 问题导向 教学法、 讨论法 。 课程 目标1 课程 目标2 课程 目标3 课程 目标4 7 第七章 科学 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的内 涵及主要内容; 科学发展观的历 史地位。5.负反馈 放大电路的稳定 性 理解科学发展观提出的背景; 掌握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深入 理解科学发展观之于新时期建 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工程 所内蕴之理论价值、现实意义 2 多媒体教 学,翻转 课堂教学 问题导向 教学法、 讨论法 课程 目标1 课程 目标2 课程 目标3 课程 目标4 8 第八章 习近 平新 时代 中国 特色 社会 主义 思想 及其 历史 地位 习近平新时代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 思想的核心要 义、丰富内涵;习 近平新时代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思 想的历史地位 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思想孕育的背景;澄明 新时代之内涵及其与新思想之 间的关系;切实领会这一思想 的主要开创性内容及其开辟马 克思主义理论新境界的贡献、 当代意义。 4 多媒体教 学,翻转 课堂教学 问题导向 教学法、 讨论法 课程 目标1 课程 目标2 课程 目标3 课程 目标4 9 第九章 坚持 和发 展中 国特 中国梦的本质、 必须走的道路; 建成社会主义现 代化强国的战略 安排 理解中国梦的本质、必须坚持 的道路;把握从全面建成小康 社会到基本实现现代化,再到 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的战略安排。 。 2 多媒体教 学,翻转 课堂教学 问题导向 教学法、 讨论法 课程 目标1 课程 目标2
色社 课程 4 第十 理解和把握新发展理念、供给 侧结构性改苹的内涵:掌握中 多媒体教 课程 “五建设现代化经济 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 学, 翻转 目标 位一 体系:发展社会 10 课堂教学 主义民主政治 的基本内容:理解中国特色社 16 会主义文 建设美丽中国 构建社会主义 目标 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 讨论法 3 课程 目标 第十 决胜全面建成小 使学生对“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1 一章 康社会提出的新 要求:全面深化 有一个总体的了解:对全面建 多媒体教 课程 “四 改革的总目标 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 学, 翻转 11 坚持党的领号 面依法 治国 4 程 战略 人民当家作主和 依法治国的有机 个全面”战略布局是我们党在 教学法 目标 布局 新形势下治国理政的总方略。 讨论法 3 统一;新时代党 的建设总要求 课程 目标 4 课程 目标 二章 习近平强军思想 使学生对全面推进国防和军队 的主要内容 现代化有 个总体的了解:对 学, 目标 12 设世界一流军 坚持走中国特色强军之路,推 国防 队:坚持富国和 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有一个基 问 导向 课程 和军 强国相统 本的把握;认识到强国必须强 目标 队现 3 化 4
色社 会主 义总 任务 课程 目标 3 课程 目标 4 10 第十 章 “五 位一 体” 总体 布局 建设现代化经济 体系;发展社会 主义民主政治; 建设美丽中国 理解和把握新发展理念、供给 侧结构性改革的内涵;掌握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 的基本内容;理解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文化的涵义与作用。掌 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 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 16 多媒体教 学,翻转 课堂教学 问题导向 教学法、 讨论法 课程 目标 1 课程 目标 2 课程 目标 3 课程 目标 4 11 第十 一章 “四 个全 面” 战略 布局 决胜全面建成小 康社会提出的新 要求;全面深化 改革的总目标; 坚持党的领导、 人民当家作主和 依法治国的有机 统一;新时代党 的建设总要求 使学生对“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有一个总体的了解;对全面建 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 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有 一个基本的把握;深刻认识“四 个全面”战略布局是我们党在 新形势下治国理政的总方略。 4 多媒体教 学,翻转 课堂教学 问题导向 教学法、 讨论法 课程 目标 1 课程 目标 2 课程 目标 3 课程 目标 4 12 第十 二章 全面 推进 国防 和军 队现 代化 习近平强军思想 的主要内容;建 设世界一流军 队;坚持富国和 强国相统一 使学生对全面推进国防和军队 现代化有一个总体的了解;对 坚持走中国特色强军之路,推 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有一个基 本的把握;认识到强国必须强 军。 2 多媒体教 学,翻转 课堂教学 问题导向 教学法、 讨论法 课程 目标 1 课程 目标 2 课程 目标 3 课程 目标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