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O0八年绥化市初中毕业学业考试 语文试卷 考生注意 1.考试时间120分钟 2.全卷共四道大题,总分120分 、知识积累及运用(第1-6题,共25分) 1.请将下面一句话用楷体准确、规范地抄写在田字格内。(2分) 德行犹如宝石,朴素最美。 3.阅读下段文字,按要求答题。(6分 2007年10月24日,“嫦娥一号”绕月探测卫星搭载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在细雨后的 天穹腾空而起。中国人进发星空的维幕正式拉开。11月5日,它成功飞入月球怀抱,与蔚 蓝色的地球完整而不可分割地形成了一个整体,在指控大厅的屏幕上构成了一幅“星月交会” 的壮观景象。 (1)给加点字注音。(2分) 载()穹( (2)找出并改正文段中的两个错别字。(2分) 改为 改为 (3)文段中划横线语句的内容,可用成语 代替。(2分) 3仿写句子。(2分) 棵小草以它微薄的绿色,丰富这季节的内涵 一块岩石以它孤独的肩膀,支撑着倾斜的山体。 4.观察下面的图表,将提取的信息写在图表右面。(2分) 2003-2007年我国各类教育招生人数 单位:万人 中等职业教 肯招生 普通高中4 招生人数 2003年2004年2005年2006年2007年 5古诗文默写。(9分) (1)海内存知己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2) ,西北望,射天狼。(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3)潮平两岸阔 。(王湾《次北固山下》) (4)无私奉献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龚自珍在《己亥杂诗》中的 ”就是最真实的写照。 (5)诗以言志,杜甫在《望岳》中的“ 就表达了诗人勇于攀登人生顶峰的雄心壮志 (6)宋代理学家周敦颐《爱莲说》中的
二 OO 八年绥化市初中毕业学业考试 语 文 试 卷 考生注意: 1. 考试时间 120 分钟 2. 全卷共四道大题,总分 120 分 一、知识积累及运用(第 1—6 题,共 25 分) 1.请将下面一句话用楷体准确、规范地抄写在田字格内。(2 分) 德行犹如宝石,朴素最美。 3. 阅读下段文字,按要求答题。(6 分) 2007 年 10 月 24 日,“嫦娥一号”绕月探测卫星搭载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在细雨后的 天穹腾空而起。中国人进发星空的维幕正式拉开。11 月 5 日,它成功飞入月球怀抱,与蔚 蓝色的地球完整而不可分割地形成了一个整体,在指控大厅的屏幕上构成了一幅“星月交会” 的壮观景象。 (1) 给加点字注音。(2 分) 载( ) 穹( ) (2) 找出并改正文段中的两个错别字。(2 分) 改为 改为 (3)文段中划横线语句的内容,可用成语 代替。(2 分) 3.仿写句子。(2 分) 一棵小草以它微薄的绿色,丰富这季节的内涵; , ;一块岩石以它孤独的肩膀,支撑着倾斜的山体。 4. 观察下面的图表,将提取的信息写在图表右面。(2 分) 5.古诗文默写。(9 分) (1)海内存知己,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2) ,西北望,射天狼。(苏轼《江城子 密州出猎》) (3)潮平两岸阔, 。(王湾《次北固山下》) ( 4 )无 私奉 献 一直 是中 华民 族 的传 统美 德 之一 ,龚 自珍 在 《己 亥杂 诗》 中 的 “ , ”就是最真实的写照。 (5)诗以言志,杜甫在《望岳》中的“ , ”, 就表达了诗人勇于攀登人生顶峰的雄心壮志。 (6)宋代理学家周敦颐《爱莲说》中的“ ,
两句,表现了他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人格。 6.走近名著。(4分) 某校园文学社在自己的网页上,开展了“走近名著”活动。注册时需要用名著中的人物 作为用户名,你最想以名著《 》中的人物 作为自己的用户名。你为该人物 设计的形象宣传语是 示例:《水浒传》武松嫉恶如仇,荡尽天下不平事。 (提示:人物写名字或绰号均可;形象宣传语不受示例形式限制,20字以内) 二、综合学习及探究(第7-10题,共10分) “512”汶川大地震牵动了全国人民的心。作为中学生,为表达对灾区师生的支持与关 爱,初三某班将举行一次“心连心,手拉手”主题班会活动,请你完成下列活动内容 7.【对联励志】请完成下列对联,以激励灾区学子走出困境。(2分) 上联:大地无情,青山绿水幸犹在 下联 8.【爱心奉献】活动中,“爱心捐款”环节由你来主持,你将如何向同学们发出呼吁?(2 分) 9.【真情告白】阅读下面的链接材料,假如让你电话连线黄玉老师,你想说些什么?(3分) 月12日下午,平武县南坝小学班主任黄玉在看到楼房坍塌后,不顾一切地爬上废 边流泪边喊着学生和同在楼内上课的七岁女儿的名字。当她用木棍撬着石板扒着废墟救出学 生赵雪梅后,再救女儿已来不及了,她连女儿的最后一面也没见上。 (摘自《新文化报》2008年5月26日) 10.【携手共勉】请你在班会活动即将结東之际,用一个古今中外成功人士战胜困难或不幸 时的事例,与灾区学子共勉。(50字左右)(3分) 字 三、阅读理解及分析(第11-27题,共35分) (一)阅读《桃花源记》片段,回答11-14题。(共8分)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 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两句,表现了他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人格。 6.走近名著。(4 分) 某校园文学社在自己的网页上,开展了“走近名著”活动。注册时需要用名著中的人物 作为用户名,你最想以名著《 》中的人物 作为自己的用户名。你为该人物 设计的形象宣传语是 。 示例:《水浒传》 武松 嫉恶如仇,荡尽天下不平事。 (提示:人物写名字或绰号均可;形象宣传语不受示例形式限制,20 字以内) 二、综合学习及探究(第 7—10 题,共 10 分) “5 12”汶川大地震牵动了全国人民的心。作为中学生,为表达对灾区师生的支持与关 爱,初三某班将举行一次“心连心,手拉手”主题班会活动,请你完成下列活动内容。 7.【对联励志】请完成下列对联,以激励灾区学子走出困境。(2 分) 上联:大地无情,青山绿水幸犹在; 下联: , 。 8.【爱心奉献】活动中,“爱心捐款”环节由你来主持,你将如何向同学们发出呼吁?(2 分) 9.【真情告白】阅读下面的链接材料,假如让你电话连线黄玉老师,你想说些什么?(3 分) 5 月 12 日下午,平武县南坝小学班主任黄玉在看到楼房坍塌后,不顾一切地爬上废, 边流泪边喊着学生和同在楼内上课的七岁女儿的名字。当她用木棍撬着石板扒着废墟救出学 生赵雪梅后,再救女儿已来不及了,她连女儿的最后一面也没见上。 (摘自《新文化报》2008 年 5 月 26 日) 10.【携手共勉】请你在班会活动即将结束之际,用一个古今中外成功人士战胜困难或不幸 时的事例,与灾区学子共勉。(50 字左右)(3 分) 三、阅读理解及分析(第 11—27 题,共 35 分) (一)阅读《桃花源记》片段,回答 11—14 题。(共 8 分)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 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50 字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 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 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2分) 12.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语句。(2分)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13.在文中找出表现桃花源中人精神状态的句子,写在下面。(2分) 14.作者在文中勾画了自己的理想社会,请描述一下你心目中的理想社会。(2分) (二)阅读《看科技的奥运》,回答15-18题。(共8分) 看科技的奥 朱言齐明 ①今天,奥运竞技场已经成了现代尖端技术的展示舞台。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上,我们 将能够看到些什么? ②通过采用集中与分散结合的污水处理方式,奥运场馆污水处理再生利用率将达到100% 奥运工程积极采用雨洪利用、中水回用、污水处理及再生利用等技术,将实现多年平均雨水 综合利用率超过80%。此外,奥运村再生水热能综合利用系统关键技术的研究所取得的成 果,将随着奥运村建设的推进,逐渐得到应用。建成后,预计每年可以节约电能60%。 ③奥运村将全面采用世界最先进的太阳能光热技术,为运动员洗浴提供热水。此外,奥运村 内的路灯照明也将由太阳能供电。国家体育馆100kw太阳能光伏电站建设,于2007年8月 完成电站安装调试,9月进行试运行与课题验收。按照“好运北京”系列赛事的计划,国家 体育馆分别于2007年11月和2008年1月举行了体操、蹦床、轮椅篮球等一系列赛事。太 阳能将成为这一系列比赛的主要能源 ④北京市有关部门正运用科技手段改变一些名花的花期,目的是在2008年奥运会期间让世 界各国友人看到最美丽的鲜花。目前,北海公园正在对桂花等花卉的花期进行调整。通过杂 交培育、筛选引进等技术手段,颐和园大约70%的桂花可在奥运会期间开放 ⑤在北京环保监测中心的总机房,电子显示屏上不时闪现“好运北京”比赛场馆周边监测站 的情况。与此同时,通过奥林匹克森林公园的自动无人看管监测站收集来的数据,也正通过 计算机传输到总机房。该监测站的数据,代表着周边9平方公理范围内的空气质量状况。除 了采用地面观测这种常规手段以外,空气监测还采用了多种非常规的手段来采取空气样本 这主要包括铁塔观测、飞机观测和卫星遥感监测等方法。 (摘自《中国科技纵横》,有改动) 15.选文从哪四方面说明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是科技的奥运?(2分) 16.本文主要运用了 和 的说明方法。(2分) 17.通读全文,选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2分)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 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 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2 分) 属: 要: 12.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语句。(2 分)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13.在文中找出表现桃花源中人精神状态的句子,写在下面。(2 分) 14.作者在文中勾画了自己的理想社会,请描述一下你心目中的理想社会。(2 分) (二)阅读《看科技的奥运》,回答 15—18 题。(共 8 分) 看科技的奥运 朱言 齐明 ①今天,奥运竞技场已经成了现代尖端技术的展示舞台。2008 年的北京奥运会上,我们 将能够看到些什么? ②通过采用集中与分散结合的污水处理方式,奥运场馆污水处理再生利用率将达到 100%。 奥运工程积极采用雨洪利用、中水回用、污水处理及再生利用等技术,将实现多年平均雨水 综合利用率超过 80%。此外,奥运村再生水热能综合利用系统关键技术的研究所取得的成 果,将随着奥运村建设的推进,逐渐得到应用。建成后,预计每年可以节约电能 60%。 ③奥运村将全面采用世界最先进的太阳能光热技术,为运动员洗浴提供热水。此外,奥运村 内的路灯照明也将由太阳能供电。国家体育馆 100kw 太阳能光伏电站建设,于 2007 年 8 月 完成电站安装调试,9 月进行试运行与课题验收。按照“好运北京”系列赛事的计划,国家 体育馆分别于 2007 年 11 月和 2008 年 1 月举行了体操、蹦床、轮椅篮球等一系列赛事。太 阳能将成为这一系列比赛的主要能源。 ④北京市有关部门正运用科技手段改变一些名花的花期,目的是在 2008 年奥运会期间让世 界各国友人看到最美丽的鲜花。目前,北海公园正在对桂花等花卉的花期进行调整。通过杂 交培育、筛选引进等技术手段,颐和园大约 70%的桂花可在奥运会期间开放。 ⑤在北京环保监测中心的总机房,电子显示屏上不时闪现“好运北京”比赛场馆周边监测站 的情况。与此同时,通过奥林匹克森林公园的自动无人看管监测站收集来的数据,也正通过 计算机传输到总机房。该监测站的数据,代表着周边 9 平方公理范围内的空气质量状况。除 了采用地面观测这种常规手段以外,空气监测还采用了多种非常规的手段来采取空气样本, 这主要包括铁塔观测、飞机观测和卫星遥感监测等方法。 (摘自《中国科技纵横》,有改动) 15.选文从哪四方面说明了 2008 年北京奥运会是科技的奥运?(2 分) 16.本文主要运用了 和 的说明方法。(2 分) 17.通读全文,选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2 分)
A.本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是按照罗辑顺序说明的。 B.第③段告诉我们,为奥运村运动员洗浴所提供的热水来源于太阳能光热技术 C.本文运用了总分总结构,说明了北京奥运会也是展示现代尖端技术的舞台。 D.第④段中,加点的“大约”一词不能去掉,因为它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18.在各学科的学习和积累中,你还知道北京奥运哪些设计体现了它是“科技的奥运”?(2 (三)阅读《小议传统读书教育》,回答1922题。(共8分) 小议传统读书教育 周远斌 ①传统读书教育是成功的。童年之时饱学于身者,数不胜数。从近、现代之交的学者身 上,就能看到这一点 ②陈寅恪先生,是一个非常有代表性的童年饱学者。陈家一直重视对子孙的教育,不但 开设家塾,而且还办学堂。倡导新文化运动的鲁迅和胡适,亦受惠与传统的读书教育,孩童 之年在学识上就已有了很好的积累。鲁迅七岁入私塾读书,《百家姓》、《神童诗》等书即此 时期读的。胡适四岁入私塾,期间读完了四书五经、《孝经》、《资治通鉴》等 个人读书怎么样,关键在读书习惯、读书能力和读书情趣的培养。孩童时期是一个 人开发心智、引导情趣、培养学习和技能的最佳年龄段,若能在这一年龄段培养出良好的读 书习惯和嗜好,锻炼岀一定的读书技能,这将会影响其终生。传统教育的成功,就在于此。 钱钟书的父亲钱基博先生,一生“暇则读书,虽寝食不辍”。钱基博先生读书之勤奋,与其 孩童之时所受的传统读书教育有直接关系 ④古代读书,重记诵。孩童时期读书,以记诵为主,待成人后,读书也特别强调记诵 只有记诵精熟,才能融会贯通,章学诚先生深知记诵之重要,把寄送比作“学问之舟车”。 ⑤古代读书,还重朗读。朱光潜先生曾说“朗读是学文言文的长久传统,过去是行之有 效的”。“五四”后,朗读渐不为读书者所重, ⑥古代读书,更重学养。读书以养心缮性,为古代读书人之共识。钱基博先生继承古代 的读书精神。陈寅恪先生也特别重视学养,曾言:“学得不如人,此实吾之大耻。 ⑦记诵乃积累之功,朗读乃反复之功,学养乃学识修为之功。取传统阅读之长,我们的 读书才会有更大的进步。 (选自《作家报》,有删改) 19阅读全文,将表明文章中心论点的句子写在下面。(2分 20.文中运用的论证方法有 和 等。(2分) 21.第③段中,加点的“这”字指代什么内容?(2分) 22请结合自己的读书经历,就文章内容的某一方面谈谈你的理解。(2分) (四)阅读《轻轻掩门的一声清响》,回答23-27题。(共11分) 轻轻掩门的一声清响 吴程程 ①小时候临睡前,父母每每要到我床边帮我掩了被褥,才熄灯关门,安心离去。我喜欢 躺在床上,眯着眼,看着自己卧室的门被合起,那原先敞开的光逐渐被门缝压成一条线,渐 细,渐细,然后消失尽,并在一瞬间发出极轻的细响—一是锁洞咬住了锁舌。 ②记忆中,父亲关门特别轻,像怕惊扰了我小恼袋下枕着的梦,有时我甚至屏息也听不
A.本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是按照罗辑顺序说明的。 B.第③段告诉我们,为奥运村运动员洗浴所提供的热水来源于太阳能光热技术。 C.本文运用了总分总结构,说明了北京奥运会也是展示现代尖端技术的舞台。 D.第④段中,加点的“大约”一词不能去掉,因为它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18.在各学科的学习和积累中,你还知道北京奥运哪些设计体现了它是“科技的奥运”?(2 分) (三)阅读《小议传统读书教育》,回答 19—22 题。(共 8 分) 小议传统读书教育 周远斌 ①传统读书教育是成功的。童年之时饱学于身者,数不胜数。从近、现代之交的学者身 上,就能看到这一点。 ②陈寅恪先生,是一个非常有代表性的童年饱学者。陈家一直重视对子孙的教育,不但 开设家塾,而且还办学堂。倡导新文化运动的鲁迅和胡适,亦受惠与传统的读书教育,孩童 之年在学识上就已有了很好的积累。鲁迅七岁入私塾读书,《百家姓》、《神童诗》等书即此 时期读的。胡适四岁入私塾,期间读完了四书五经、《孝经》、《资治通鉴》等。 ③一个人读书怎么样,关键在读书习惯、读书能力和读书情趣的培养。孩童时期是一个 人开发心智、引导情趣、培养学习和技能的最佳年龄段,若能在这一年龄段培养出良好的读 书习惯和嗜好,锻炼出一定的读书技能,这将会影响其终生。传统教育的成功,就在于此。 钱钟书的父亲钱基博先生,一生“暇则读书,虽寝食不辍”。钱基博先生读书之勤奋,与其 孩童之时所受的传统读书教育有直接关系。 ④古代读书,重记诵。孩童时期读书,以记诵为主,待成人后,读书也特别强调记诵。 只有记诵精熟,才能融会贯通,章学诚先生深知记诵之重要,把寄送比作“学问之舟车”。 ⑤古代读书,还重朗读。朱光潜先生曾说“朗读是学文言文的长久传统,过去是行之有 效的”。“五四”后,朗读渐不为读书者所重, ⑥古代读书,更重学养。读书以养心缮性,为古代读书人之共识。钱基博先生继承古代 的读书精神。陈寅恪先生也特别重视学养,曾言:“学得不如人,此实吾之大耻。” ⑦记诵乃积累之功,朗读乃反复之功,学养乃学识修为之功。取传统阅读之长,我们的 读书才会有更大的进步。 (选自《作家报》,有删改) 19.阅读全文,将表明文章中心论点的句子写在下面。(2 分) 20.文中运用的论证方法有 和 等。(2 分) 21.第③段中,加点的“这”字指代什么内容?(2 分) 22.请结合自己的读书经历,就文章内容的某一方面谈谈你的理解。(2 分) (四)阅读《轻轻掩门的一声清响》,回答 23—27 题。(共 11 分) 轻轻掩门的一声清响 吴程程 ①小时候临睡前,父母每每要到我床边帮我掩了被褥,才熄灯关门,安心离去。我喜欢 躺在床上,眯着眼,看着自己卧室的门被合起,那原先敞开的光逐渐被门缝压成一条线,渐 细,渐细,然后消失尽,并在一瞬间发出极轻的细响——是锁洞咬住了锁舌。 ②记忆中,父亲关门特别轻,像怕惊扰了我小恼袋下枕着的梦,有时我甚至屏息也听不
到那一瞬间的声响 ③还记得八九岁的时候,有一天,父亲在午睡,我蹑手蹑脚地走进他的卧房取一本书 出来时小手攥紧了门把手,希望也能像父亲一样,让锁洞轻轻含住锁舌,莫发岀声音惊扰他, 谁料,关门瞬间的声音还是异常响 ④此后,我便开始琢磨关门时的左右手的配合。这渐渐成了一种习惯、癖好,以至每每 有人开房间,我都不由自主地竖起耳朵,去留意门被合上那一刻发出的声响。我着迷于此, 就像钟情于品一口茶的余香,错过了,心里总若有所失 ⑤渐渐地,我学会在那一声响中读人。 ⑥有些人,离开时从不关门,象特意为留在屋内的人准备一颗隐性炸弹,就等一阵乱闯的 风撞上。于是,就知道这些人多半欠些细心、体贴。还有些人,不愿默默离开,悄悄不是他 们别离的声息,他们决意要离开得轰动些,于是,他们的背景便半随一声“砰”的巨响,久 久回荡在一双双备受惊吓的眼神中。 ⑦相比之下,有些人的离开则如露滴竹叶,那清响着实令人回味。那轻轻的一合,就像为一 首短诗画下了一个清脆的句点,言尽而意无穷。于是我暗自揣度,这样的人该有怎样一颗细 密而饱满的心啊 ⑧记得读大学时的一天,我闭门在寝室里自习。有人在门外轻叩两声,停约几秒,再推门而 入。现在想来,那两声提醒的轻叩真是妙不可言,因为那小心的提醒给出一段时间,让门里 门外的两个人避免了一场措手不及的尴尬。还有一次,忙碌了一天的我躺在床上刚想入睡, 耳边传来一息低微的叩门声,我一度怀疑这是幻觉,但那声细弱蚊蝇的声音再次响起,“睡 了吗?”,于是我起身下床。想想是怕惊扰我,才这样小心翼翼吧。 ⑨其实,生活中的许多时候,人与人之间的点点关怀与温暖,就在于如此不经意的掩门、叩 门之间了。那一声轻响,传递了一份心灵的默契,就像是一首婉约的小夜曲,涓涓细流般流 淌进人的心田。而这份默契与婉约,竟也在不经意中震撼了彼此的心灵。 ⑩前些日子回家,看父亲坐在椅子上听着音乐睡着了,我轻轻地关上门,毫无声响。那感觉, 就像是完成了一个多年的夙愿 (摘自《莫愁》2008年1月,有改动) 23.通读全文,说说文章所要表达的中心内容是什么?(2分) 24.结合语境,理解第③段中加点的词语“蹑手蹑脚”的表达效果。(2分) 5.第⑤段中写到“渐渐地,我学会在那一声响中读人”,结合文章⑥⑦两段说说作者“读” 出了什么?(2分) 26请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分析文章结尾段的作用。(2分) 27.生活中,你一定会有被理解关爱或理解关爱他人的经历,请就其中一方面举例谈谈感受 (3分) 四、写作(第28题,共50分) 28.从下面两个文题中任选一题作文。(50分) 文题 请将题目“珍爱 ”补充完整,写一篇文章。 文题二: 在人生旅途上,无数个明天在等待着我们。对自己,对亲人,对朋友,对家乡,对祖国
到那一瞬间的声响。 ③还记得八九岁的时候,有一天,父亲在午睡,我蹑手蹑脚地走进他的卧房取一本书, 出来时小手攥紧了门把手,希望也能像父亲一样,让锁洞轻轻含住锁舌,莫发出声音惊扰他, 谁料,关门瞬间的声音还是异常响。 ④此后,我便开始琢磨关门时的左右手的配合。这渐渐成了一种习惯、癖好,以至每每 有人开房间,我都不由自主地竖起耳朵,去留意门被合上那一刻发出的声响。我着迷于此, 就像钟情于品一口茶的余香,错过了,心里总若有所失。 ⑤渐渐地,我学会在那一声响中读人。 ⑥有些人,离开时从不关门,象特意为留在屋内的人准备一颗隐性炸弹,就等一阵乱闯的 风撞上。于是,就知道这些人多半欠些细心、体贴。还有些人,不愿默默离开,悄悄不是他 们别离的声息,他们决意要离开得轰动些,于是,他们的背景便半随一声“砰”的巨响,久 久回荡在一双双备受惊吓的眼神中。 ⑦相比之下,有些人的离开则如露滴竹叶,那清响着实令人回味。那轻轻的一合,就像为一 首短诗画下了一个清脆的句点,言尽而意无穷。于是我暗自揣度,这样的人该有怎样一颗细 密而饱满的心啊。 ⑧记得读大学时的一天,我闭门在寝室里自习。有人在门外轻叩两声,停约几秒,再推门而 入。现在想来,那两声提醒的轻叩真是妙不可言,因为那小心的提醒给出一段时间,让门里 门外的两个人避免了一场措手不及的尴尬。还有一次,忙碌了一天的我躺在床上刚想入睡, 耳边传来一息低微的叩门声,我一度怀疑这是幻觉,但那声细弱蚊蝇的声音再次响起,“睡 了吗?”,于是我起身下床。想想是怕惊扰我,才这样小心翼翼吧。 ⑨其实,生活中的许多时候,人与人之间的点点关怀与温暖,就在于如此不经意的掩门、叩 门之间了。那一声轻响,传递了一份心灵的默契,就像是一首婉约的小夜曲,涓涓细流般流 淌进人的心田。而这份默契与婉约,竟也在不经意中震撼了彼此的心灵。 ⑩前些日子回家,看父亲坐在椅子上听着音乐睡着了,我轻轻地关上门,毫无声响。那感觉, 就像是完成了一个多年的夙愿。 (摘自《莫愁》2008 年 1 月,有改动) 23.通读全文,说说文章所要表达的中心内容是什么?(2 分) 24.结合语境,理解第③段中加点的词语“蹑手蹑脚”的表达效果。(2 分) 25.第⑤段中写到“渐渐地,我学会在那一声响中读人”,结合文章⑥⑦两段说说作者“读” 出了什么?(2 分) 26 请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分析文章结尾段的作用。(2 分) 27.生活中,你一定会有被理解关爱或理解关爱他人的经历,请就其中一方面举例谈谈感受。 (3 分) 四、写作(第 28 题,共 50 分) 28.从下面两个文题中任选一题作文。(50 分) 文题一: 请将题目“珍爱 ”补充完整,写一篇文章。 文题二: 在人生旅途上,无数个明天在等待着我们。对自己,对亲人,对朋友,对家乡,对祖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