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养生学讲义——第一部分 编写说明 中医养生学,是研究和阐释人类生命发生发展规律,预防疾病,增强体质,益寿延年 基础理论、方法的一门实用学科。它的内容包括上篇、中篇、下篇三部分。上篇为中医养生 学的基本理论。主要有绪论,发展简史,养生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原则等:中篇为常用的养 生方法。主要有精神养生,环境与养生,起居作息与养生,睡眠养生,饮食养生,房事与养 生,运动养生,浴身保健,娱乐养生,保健针灸按摩,药物养生等:下篇为审因施养。主要 有因人养生,体质养生,部位养生,因时养生和区域养生等。本学科是中医养生康复专业的 门必修课 参加编写人员:王玉川、刘占文、袁立人、张湖德,崔洪博、王民生、林殷,辛松峰、 曹蓓、李田。 编写分工:第一、五、十、十八章、第十五章附由刘占文编写;第六、十三章由刘占 文、林殷编写:第七章由刘占文、辛松峰编写:第三章由刘占文、张湖德编写:第八章由刘 占文、李田编写;第九、十一、十四、十五章由袁立人编写;第二、四章由袁立人、刘占文 编写:第十二章由袁立人、曹蓓编写:第十六章由王民生、李田编写:第十七章由张湖德编 写:第十九章由崔洪博、袁立人编写:第二十章由林殷编写 主编王玉川教授,对本书各章逐一进行了全面细致的修改。 本书的编写,由于时间较紧及限于编者水平,如有错误、遗漏之处,欢迎提出宝贵意 以利进一步修订提高 九九一年四月 第1页共195页
中医养生学讲义——第一部分 第1页 共195页 编写说明 中医养生学,是研究和阐释人类生命发生发展规律,预防疾病,增强体质,益寿延年 基础理论、方法的一门实用学科。它的内容包括上篇、中篇、下篇三部分。上篇为中医养生 学的基本理论。主要有绪论,发展简史,养生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原则等;中篇为常用的养 生方法。主要有精神养生,环境与养生,起居作息与养生,睡眠养生,饮食养生,房事与养 生,运动养生,浴身保健,娱乐养生,保健针灸按摩,药物养生等;下篇为审因施养。主要 有因人养生,体质养生,部位养生,因时养生和区域养生等。本学科是中医养生康复专业的 一门必修课。 参加编写人员:王玉川、刘占文、袁立人、张湖德,崔洪博、王民生、林殷,辛松峰、 曹蓓、李田。 编写分工:第一、五、十、十八章、第十五章附由刘占文编写;第六、十三章由刘占 文、林殷编写;第七章由刘占文、辛松峰编写;第三章由刘占文、张湖德编写;第八章由刘 占文、李田编写;第九、十一、十四、十五章由袁立人编写;第二、四章由袁立人、刘占文 编写;第十二章由袁立人、曹蓓编写;第十六章由王民生、李田编写;第十七章由张湖德编 写;第十九章由崔洪博、袁立人编写;第二十章由林殷编写。 主编王玉川教授,对本书各章逐一进行了全面细致的修改。 本书的编写,由于时间较紧及限于编者水平,如有错误、遗漏之处,欢迎提出宝贵意 见,以利进一步修订提高。 编 者 一九九一年四月
医养生学讲义——第一部分 上篇基本理论知识 第一章绪论 中医养生学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在漫 长的历史过程中,中国人民非常重视养生益寿,并在生活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创立了 既有系统理论、多种流派、多种方法,又有民族特色的中医养生学,为中国人民的保健事业 和中华民放的繁衍昌盛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第一节中医养生学的概念 养生就是根据生命发展的规律,采取能够保养身体,减少疾病,增进健康,延年益寿 的手段,所进行的保健活动。 养生(又称摄生、道生)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内篇。所谓生,就是生命、生存、生 长之意;所谓养,即保养、调养、培养、补养、护养之意。养生是通过养精神、调饮食、练 形体、慎房事、适寒温等各种方法去实现的,是一种综合性的强身益寿活动。 中医养生学是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探索和研究中国传统的颐养身心,增强体质,预 防疾病,延年益寿的理论和方法,并用这种理论和方法指导人们保健活动的实用科学。 自古以来,人们把养生的理论和方法叫做“养生之道”。例如《素问·上古天真论》 说:“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 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此处的“道”,就是养生之道。能否健康长寿,不 仅在于能否懂得养生之道,而更为重要的是能否把养生之道贯彻应用到日常生活中去。历代 养生家由于各自的实践和体会不同,他们的养生之道在静神、动形、固精、调气、食养及药 饵等方面各有侧重,各有所长。从学术流派来看,又有道家养生、儒家养生、医家养生、释 家养生和武术家养生之分,他们都从不同角度阐述了养生理论和方法,丰富了养生学的内容。 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养生学吸取各学派之精华,提出了一系列养生原则。加形神共养, 协调阴阳、顺应自然、饮食调养、谨慎起居、和调脏腑、通畅经络、节欲保精、益气调息、 动静适宜等等,使养生活动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例如,饮食养生强调食养、食节、食忌 食禁等:药物保健则注意药养、药治、药忌、药禁等:传统的运动养生更是功种繁多,如动 功有太极拳、八段锦、易筋经、五离戏、保健功等,静功有放松功、内养功、强壮功、意气 功、真气运行法等;动静结合功有空劲功、形神桩等,无论选学那种功法,只要练功得法 持之以恒,都可收到健身防病、益寿延年之效。针灸、按摩、推拿、拔火罐等,亦都方便易 行,效果显著。诸如此类的方法不仅深受中国人民喜爱,而且远传世界各地,为全人类的保 健事业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第二节中医养生学的性质和特点 中医养生学是从实践经验中总给出来的科学,是历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它经历了 五千年亿万次实践,由实践上升为理论,归纳出方法,又回到实践中去验证,如此循环往复 不断丰富和发展,进而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从内容上来看,中医养生学涉及到现代科学中 预防医学、心理医学、行为科学、医学保健、天文气象学、地理医学、社会医学等多学科领 域,实际上它是多学科领域的综合,是当代生命科学中的实用学科。 中医养生学以其博大精深的理论和丰富多彩的方法而闻名于世。它的形成和发展与数 千年光辉灿烂的传统文化密切相关,因此具有独特的东方色彩和民族风格。自古以来,东方 人、西方人对养生保健,都进行了长期的大量的实践和探讨。但由于各自的文化背景不同, 第2页共195页
中医养生学讲义——第一部分 第2页 共195页 上 篇 基本理论知识 第一章 绪 论 中医养生学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在漫 长的历史过程中,中国人民非常重视养生益寿,并在生活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创立了 既有系统理论、多种流派、多种方法,又有民族特色的中医养生学,为中国人民的保健事业 和中华民放的繁衍昌盛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第一节 中医养生学的概念 养生就是根据生命发展的规律,采取能够保养身体,减少疾病,增进健康,延年益寿 的手段,所进行的保健活动。 养生(又称摄生、道生)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内篇。所谓生,就是生命、生存、生 长之意;所谓养,即保养、调养、培养、补养、护养之意。养生是通过养精神、调饮食、练 形体、慎房事、适寒温等各种方法去实现的,是一种综合性的强身益寿活动。 中医养生学是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探索和研究中国传统的颐养身心,增强体质,预 防疾病,延年益寿的理论和方法,并用这种理论和方法指导人们保健活动的实用科学。 自古以来,人们把养生的理论和方法叫做“养生之道”。例如《素问·上古天真论》 说:“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 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此处的“道”,就是养生之道。能否健康长寿,不 仅在于能否懂得养生之道,而更为重要的是能否把养生之道贯彻应用到日常生活中去。历代 养生家由于各自的实践和体会不同,他们的养生之道在静神、动形、固精、调气、食养及药 饵等方面各有侧重,各有所长。从学术流派来看,又有道家养生、儒家养生、医家养生、释 家养生和武术家养生之分,他们都从不同角度阐述了养生理论和方法,丰富了养生学的内容。 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养生学吸取各学派之精华,提出了一系列养生原则。加形神共养, 协调阴阳、顺应自然、饮食调养、谨慎起居、和调脏腑、通畅经络、节欲保精、益气调息、 动静适宜等等,使养生活动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例如,饮食养生强调食养、食节、食忌、 食禁等;药物保健则注意药养、药治、药忌、药禁等;传统的运动养生更是功种繁多,如动 功有太极拳、八段锦、易筋经、五离戏、保健功等,静功有放松功、内养功、强壮功、意气 功、真气运行法等;动静结合功有空劲功、形神桩等,无论选学那种功法,只要练功得法, 持之以恒,都可收到健身防病、益寿延年之效。针灸、按摩、推拿、拔火罐等,亦都方便易 行,效果显著。诸如此类的方法不仅深受中国人民喜爱,而且远传世界各地,为全人类的保 健事业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第二节 中医养生学的性质和特点 中医养生学是从实践经验中总给出来的科学,是历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它经历了 五千年亿万次实践,由实践上升为理论,归纳出方法,又回到实践中去验证,如此循环往复 不断丰富和发展,进而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从内容上来看,中医养生学涉及到现代科学中 预防医学、心理医学、行为科学、医学保健、天文气象学、地理医学、社会医学等多学科领 域,实际上它是多学科领域的综合,是当代生命科学中的实用学科。 中医养生学以其博大精深的理论和丰富多彩的方法而闻名于世。它的形成和发展与数 千年光辉灿烂的传统文化密切相关,因此具有独特的东方色彩和民族风格。自古以来,东方 人、西方人对养生保健,都进行了长期的大量的实践和探讨。但由于各自的文化背景不同
医养生学讲义——第一部分 其养生的观点也有差异。中医养生学是在中华民族文化为主体背景下发生发展起来的,故此 有它自身特点,现略述其概要 独特的理论体系 中医养生理论,都是以“天人相应”、“形神合一”的整体观念为出发点,去认识人体 生命活动及其与自然、社会的关系。特别强调人与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协调,讲究体内气 化升降,以及心理与生理的协调一致。并用阴阳形气学说、脏腑经络理论来阐述人体生老病 死的规律。尤其把精、气、神作为人体之三宝,作为养生保健的核心,进而确定了指导养生 实践的种种原则,提出养生之道必须“法于阴阳,和于术数”、“起居有常”。即顺应自然 保护生机遵循自然变化的规律,使生命过程的节奏,随着时间、空间的移易和四时气候的改 变而进行调整。 、和谐适度的宗旨 养生保健必须整体协调,寓养生于日常生活之中,贯穿在衣、食、住、行、坐、卧之 间,事事处处都有讲究。其中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和谐适度。使体内阴阳平衡,守其中正 保其冲和,则可健康长寿。例如,情绪保健要求不卑不亢,“不偏不倚”,中和适度。又如, 节制饮食、节欲保精、睡眠适度、形劳而不倦等,都体现了这种思想。晋代养生家葛洪提出 “养生以不伤为本”的观点,不伤的关键即在于遵循自然及生命过程的变化规律,掌握适度 注意调节 综合、辨证的调摄 人类健康长寿并非靠一朝一夕、一功一法的摄养就能实现的,而是要针对人体的各个 方面,采取多种调养方法,持之以恒地进行审因施养,才能达到目的。因此,中医养生学一 方面强调从自然环境到衣食住行,从生活爱好到精神卫生,从药饵强身到运动保健等,进行 较为全面的、综合的防病保健。另一方面又十分重视按照不同情况区别对待,反对千篇一律 一个模式,而是针对各自的不同特点有的放矢,体现中医养生的动态整体平衡和审因施养的 思想。历代养生家都主张养生要因人、因时、因地制宜,全面配合。例如,因年龄而异,注 意分阶段养生;顺乎自然变化,四时养生:重视环境与健康长寿的关系,注意环境养生等。 又如传统健身术的运用原则,提倡根据各自的需要,可分别选用动功、静功或动静结合之功 又可配合导引、按摩等法。这样,不但可补偏救弊、导气归经,有益寿延年之效,又有开发 潜能和智慧之功,从而收到最佳摄生保健效果。 四、适应范围广泛 养生保健实可与每个人的一生相始终。人生自妊娠于母体之始,直至耄耋老年,每个 年龄阶段都存在着养生的内容。人在未病之时,患病之际,病愈之后,都有养生的必要。不 仅如此,对不同体质、不同性别、不同地区的人也都有相应的养生措施。因此,养生学的适 应范围是非常广泛的。它应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进行全面普及,提高养生保健的自觉性, 把养生保健活动看作是人生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第三节中医养生学的地位和任务 中医养生学的基本思想是强身防病,强调正气作用,防微杜渐治未病:把握生命和健 康的整体观念及辨证思想;重视心理因素,贯穿始终:把人类、社会和环境联系起来,去理 解和对待人体的健康和疾病。当代医学模式已由生物医学模式演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 学模式”’,主要任务是控制和降低慢性病的发病率。其特征是从治疗扩大到预防,从生理扩 大到心理,从个体扩大到群体,从医院扩大到社会。当前首先要处理好医疗和预防的关系, 把整个卫生事业纳入预防的轨道,推行“三级预防”。在“三级预防”中,一级预防是最积 极的预防,是社会预防的主干,是预防的前沿,其基本思想防患于未然,采取主要手段是增 第3页共195页
中医养生学讲义——第一部分 第3页 共195页 其养生的观点也有差异。中医养生学是在中华民族文化为主体背景下发生发展起来的,故此 有它自身特点,现略述其概要。 一、独特的理论体系 中医养生理论,都是以“天人相应”、“形神合一”的整体观念为出发点,去认识人体 生命活动及其与自然、社会的关系。特别强调人与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协调,讲究体内气 化升降,以及心理与生理的协调一致。并用阴阳形气学说、脏腑经络理论来阐述人体生老病 死的规律。尤其把精、气、神作为人体之三宝,作为养生保健的核心,进而确定了指导养生 实践的种种原则,提出养生之道必须“法于阴阳,和于术数”、“起居有常”。即顺应自然, 保护生机遵循自然变化的规律,使生命过程的节奏,随着时间、空间的移易和四时气候的改 变而进行调整。 二、和谐适度的宗旨 养生保健必须整体协调,寓养生于日常生活之中,贯穿在衣、食、住、行、坐、卧之 间,事事处处都有讲究。其中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和谐适度。使体内阴阳平衡,守其中正, 保其冲和,则可健康长寿。例如,情绪保健要求不卑不亢,“不偏不倚”,中和适度。又如, 节制饮食、节欲保精、睡眠适度、形劳而不倦等,都体现了这种思想。晋代养生家葛洪提出 “养生以不伤为本”的观点,不伤的关键即在于遵循自然及生命过程的变化规律,掌握适度, 注意调节。 三、综合、辨证的调摄 人类健康长寿并非靠一朝一夕、一功一法的摄养就能实现的,而是要针对人体的各个 方面,采取多种调养方法,持之以恒地进行审因施养,才能达到目的。因此,中医养生学一 方面强调从自然环境到衣食住行,从生活爱好到精神卫生,从药饵强身到运动保健等,进行 较为全面的、综合的防病保健。另一方面又十分重视按照不同情况区别对待,反对千篇一律、 一个模式,而是针对各自的不同特点有的放矢,体现中医养生的动态整体平衡和审因施养的 思想。历代养生家都主张养生要因人、因时、因地制宜,全面配合。例如,因年龄而异,注 意分阶段养生;顺乎自然变化,四时养生;重视环境与健康长寿的关系,注意环境养生等。 又如传统健身术的运用原则,提倡根据各自的需要,可分别选用动功、静功或动静结合之功, 又可配合导引、按摩等法。这样,不但可补偏救弊、导气归经,有益寿延年之效,又有开发 潜能和智慧之功,从而收到最佳摄生保健效果。 四、适应范围广泛 养生保健实可与每个人的一生相始终。人生自妊娠于母体之始,直至耄耋老年,每个 年龄阶段都存在着养生的内容。人在未病之时,患病之际,病愈之后,都有养生的必要。不 仅如此,对不同体质、不同性别、不同地区的人也都有相应的养生措施。因此,养生学的适 应范围是非常广泛的。它应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进行全面普及,提高养生保健的自觉性, 把养生保健活动看作是人生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第三节 中医养生学的地位和任务 中医养生学的基本思想是强身防病,强调正气作用,防微杜渐治未病;把握生命和健 康的整体观念及辨证思想;重视心理因素,贯穿始终;把人类、社会和环境联系起来,去理 解和对待人体的健康和疾病。当代医学模式已由生物医学模式演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 学模式”,主要任务是控制和降低慢性病的发病率。其特征是从治疗扩大到预防,从生理扩 大到心理,从个体扩大到群体,从医院扩大到社会。当前首先要处理好医疗和预防的关系, 把整个卫生事业纳入预防的轨道,推行“三级预防”。在“三级预防”中,一级预防是最积 极的预防,是社会预防的主干,是预防的前沿,其基本思想防患于未然,采取主要手段是增
医养生学讲义——第一部分 进健康和采取特殊的预防保健措施。中医养生学的思维方式与现代科学发展的思维方法是一 致的,中医养生学将在今后人类防病保健事业中占有重要地位 中医养生学是着重研究和指导常人的保健问题,它的基本任务概括起来有三个方面 一是以科学的观点和方法全面地、系统地发掘、整理、研究、总结、提高传统养生理论和方 法;二是结合现代科学手段,对传统的行之有效的方法进行分析研究,探讨其实质;三是针 对当前人们面临的新问题,结合现实情况,提出新理论,创立新方法,进行更大范围的推广, 使之成为个体养生和群体保健的指导原则。 中医养生学是一门古老而又新兴的学科。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它并非已完美无缺 如何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使其内容更加完整、更加科学化,尚须作评入的探讨。此外, 还有很多散在民间的养生经验方法和措施,有待进一步收集、整理和提高。所以,我们不仅 要把古人养生的宝贵遗产很好地继承下来,并且在养生实践中,运用现代科学知识与方法, 进一步充实、丰富、发展中医养生学,把它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第四节学习的方法和要求 学习中医养生学,要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即继承祖国医药学遗产,发展独具特色的预 防保健科学,以便更好地为人类保健事业服务。学习养生学时,要以辨证唯物主义为指导思 想,树立整体观念,全面掌握,不可偏废,本着理论联系实践的原则,按照循序渐进的规律, 采用授课和自学自练相结合的方法。要深入理解、掌握本门课程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本 学科的基本理论知识包括的各种养生流派,各有特点,内容范围很广,因此对各个流派要有 个基本了解,特别要掌握其养生理论要点,从而较全面了解中医养生学的理论体系和特点 加深对本学科的学习和理解。 对于传统养生方法的学习,不仅要全面掌握其养生机理、适用范围、注意事项,还要 结合其他相关学科的学习,较熟练地掌握动作要领和技能。养生学的基本着眼点在于指导人 们的生活实践,提高健康水平。因此,要学以致用,身体力行,指导自己的和他人的养生保 健实践活动 第4页共195页
中医养生学讲义——第一部分 第4页 共195页 进健康和采取特殊的预防保健措施。中医养生学的思维方式与现代科学发展的思维方法是一 致的,中医养生学将在今后人类防病保健事业中占有重要地位。 中医养生学是着重研究和指导常人的保健问题,它的基本任务概括起来有三个方面: 一是以科学的观点和方法全面地、系统地发掘、整理、研究、总结、提高传统养生理论和方 法;二是结合现代科学手段,对传统的行之有效的方法进行分析研究,探讨其实质;三是针 对当前人们面临的新问题,结合现实情况,提出新理论,创立新方法,进行更大范围的推广, 使之成为个体养生和群体保健的指导原则。 中医养生学是一门古老而又新兴的学科。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它并非已完美无缺, 如何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使其内容更加完整、更加科学化,尚须作评入的探讨。此外, 还有很多散在民间的养生经验方法和措施,有待进一步收集、整理和提高。所以,我们不仅 要把古人养生的宝贵遗产很好地继承下来,并且在养生实践中,运用现代科学知识与方法, 进一步充实、丰富、发展中医养生学,把它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第四节 学习的方法和要求 学习中医养生学,要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即继承祖国医药学遗产,发展独具特色的预 防保健科学,以便更好地为人类保健事业服务。学习养生学时,要以辨证唯物主义为指导思 想,树立整体观念,全面掌握,不可偏废,本着理论联系实践的原则,按照循序渐进的规律, 采用授课和自学自练相结合的方法。要深入理解、掌握本门课程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本 学科的基本理论知识包括的各种养生流派,各有特点,内容范围很广,因此对各个流派要有 一个基本了解,特别要掌握其养生理论要点,从而较全面了解中医养生学的理论体系和特点, 加深对本学科的学习和理解。 对于传统养生方法的学习,不仅要全面掌握其养生机理、适用范围、注意事项,还要 结合其他相关学科的学习,较熟练地掌握动作要领和技能。养生学的基本着眼点在于指导人 们的生活实践,提高健康水平。因此,要学以致用,身体力行,指导自己的和他人的养生保 健实践活动
医养生学讲义——第一部分 第二章中医养生学发展简史 中医养生学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岁月,历代养生家、医家和广大劳动人民通过 长期的防病保健的实践,不断丰富和发展了摄生保健的内容,逐步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理 论体系和系统的养生方法,对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做出了卓越贡献,并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 深刻的影响。 为了使中医养生学能够得到更好地继承和发扬,有必要对其学术渊源、理论特点及形 成发展历史有个大概的了解。兹简要介绍如下 第一节上古时期 我们伟大的祖国,是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如果从原始群居的猿人算起,已经历了 近两百万年的漫长过程。到公元前二十一世纪的夏代,即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建立以前,大概 可分为原始群、母系氏族公社、父系氏族公社等几个历史阶段。在这个时期内,为了生存和 发展,我们的祖先在与大自然斗争的过程中,逐渐地认识了自然界,并通过自己的劳动,努 力创造条件,以适应自然、改造自然,维持自己的生存与种族发展。他们懂得了创造简单工 具去寻觅、猎取食物以充饥:择居处、筑巢穴以避风寒、防野兽:存火种以照明、御寒、熟 食:以及用语言、舞蹈等方式传递信息,表达感情等 火种的发现和应用改善了人类茹毛饮血的饮食条件,人们吃熟食,不仅缩短了对食物 的消化过程,使人体获得更多的营养,也防止了一些肠道传染病的发生。对于人类的生存和 发展具有非常重大的患义 火的应用,可使人类战胜严寒,温暖人体的肢体关节、胸腹、腰背,除驱散寒冷之外, 我们的祖先还懂得了一些用火治病的简单医疗方法,如灸、(火芮)、熨等,用以治病除疾, 养生防病 我们的祖先原在河谷地区聚族而居,囚为河谷地区水源充足,土壤肥沃,食物丰富 可以满足人类生存的基本需要。即使遇到自然灾害,被迫迁徙时,也总要进行一番选择,要 观其流泉”,“度其(阝显)原”(《诗经·大雅·公刘》),以定其新的居处。这说明,上古 时期,由于生存的需要,人类已经注意到居住地域的环境条件的选择。不仅如此,由于“古 者禽兽多而人少,于是民皆巢居以避之,昼拾橡栗、暮栖木上”(《庄子·盗跖》),说明古人 筑巢穴、栖木上是为了躲避野兽,以防猛兽的伤害。而为了适应自然界气候变化,所以,“冬 则居营窟,夏则居(木曾)(音“增”Zeng)巢”(《礼记·礼运》)。“古者民不知衣服,夏 多积薪,冬则炀之”_(《庄子·盗跖》),这说明当时的人们已经懂得改变居住环境以适应 寒暑之变。在火种发现,并得到广泛应用之后,则又进一步懂得了筑房舍以安居,开窗户以 透光、通气。如:“修火之利,范金合土,以为台、榭、宫室、牖户”(《礼记·礼运》)。足 以看岀,在长期的生活实践过程中,我们的祖先逐渐懂得了居处环境的好坏,对于人类生存 和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劳动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手段。在原始社会,人类靠劳动寻觅食物、索取火种、制造工 具、修筑巢穴,以充饥、御寒、逃避野兽、维持生命。劳动是人类使用工具来改变自然,使 之适合于自己需要的有目的的活动。同时,劳动也促进了人类对大自然的认识,开扩了眼 界、增长了智慧、保护了生命、强壮了身体。劳动是与人类生存和发展息息相关的。如《易啄系 辞下》中有如下一段传说:“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作结绳而为网(上四下古),以 佃以渔”。“包牺氏没,神农氏作,斷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神农氏 没,黄帝、尧、舜垂衣赏而天下治,…刳木为舟,剡木为楫,舟楫之利以济不通,… 第5页共195页
中医养生学讲义——第一部分 第5页 共195页 第二章 中医养生学发展简史 中医养生学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岁月,历代养生家、医家和广大劳动人民通过 长期的防病保健的实践,不断丰富和发展了摄生保健的内容,逐步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理 论体系和系统的养生方法,对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做出了卓越贡献,并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 深刻的影响。 为了使中医养生学能够得到更好地继承和发扬,有必要对其学术渊源、理论特点及形 成发展历史有个大概的了解。兹简要介绍如下。 第一节 上古时期 我们伟大的祖国,是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如果从原始群居的猿人算起,已经历了 近两百万年的漫长过程。到公元前二十一世纪的夏代,即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建立以前,大概 可分为原始群、母系氏族公社、父系氏族公社等几个历史阶段。在这个时期内,为了生存和 发展,我们的祖先在与大自然斗争的过程中,逐渐地认识了自然界,并通过自己的劳动,努 力创造条件,以适应自然、改造自然,维持自己的生存与种族发展。他们懂得了创造简单工 具去寻觅、猎取食物以充饥;择居处、筑巢穴以避风寒、防野兽;存火种以照明、御寒、熟 食;以及用语言、舞蹈等方式传递信息,表达感情等。 火种的发现和应用改善了人类茹毛饮血的饮食条件,人们吃熟食,不仅缩短了对食物 的消化过程,使人体获得更多的营养,也防止了一些肠道传染病的发生。对于人类的生存和 发展具有非常重大的患义。 火的应用,可使人类战胜严寒,温暖人体的肢体关节、胸腹、腰背,除驱散寒冷之外, 我们的祖先还懂得了一些用火治病的简单医疗方法,如灸、(火芮)、熨等,用以治病除疾, 养生防病。 我们的祖先原在河谷地区聚族而居,囚为河谷地区水源充足,土壤肥沃,食物丰富, 可以满足人类生存的基本需要。即使遇到自然灾害,被迫迁徙时,也总要进行一番选择,要 “观其流泉”,“度其(阝显)原”(《诗经·大雅·公刘》),以定其新的居处。这说明,上古 时期,由于生存的需要,人类已经注意到居住地域的环境条件的选择。不仅如此,由于“古 者禽兽多而人少,于是民皆巢居以避之,昼拾橡栗、暮栖木上”(《庄子·盗跖》),说明古人 筑巢穴、栖木上是为了躲避野兽,以防猛兽的伤害。而为了适应自然界气候变化,所以,“冬 则居营窟,夏则居(木曾)(音“增”Zeng)巢”(《礼记·礼运》)。“古者民不知衣服,夏 多积薪,冬则炀之”_(《庄子·盗跖》),这说明当时的人们已经懂得改变居住环境以适应 寒暑之变。在火种发现,并得到广泛应用之后,则又进一步懂得了筑房舍以安居,开窗户以 透光、通气。如:“修火之利,范金合土,以为台、榭、宫室、牖户”(《礼记·礼运》)。足 以看出,在长期的生活实践过程中,我们的祖先逐渐懂得了居处环境的好坏,对于人类生存 和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劳动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手段。在原始社会,人类靠劳动寻觅食物、索取火种、制造工 具、修筑巢穴,以充饥、御寒、逃避野兽、维持生命。劳动是人类使用工具来改变自然,使 之适合 于自己需要的有目的的活动。同时,劳动也促进了人类对大自然的认识,开扩了眼 界、增长 了智慧、保护了生命、强壮了身体。劳动是与人类生存和发展息息相关的。如《易·系 辞下》 中有如下一段传说:“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作结绳而为网(上四下古),以 佃以渔”。“包牺氏 没,神农氏作,斲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神农氏 没,黄帝、尧、舜垂衣赏而 天下治,……刳木为舟,剡木为楫,舟楫之利以济不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