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定县金丰中学2008年高考语文模拟试卷 连宏彬命题 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I卷两部分 第I卷(共15分) 、(6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 中国崛起”是近几年来国际政治中最热门的话题,受关注的程度并不亚于 美国的反恐战争。虽然国内外对中国目前的发展状况是否称得上已经“崛起”有 所争议,但中国经济快速增长、政治与外交影响力逐步扩大,而且正在对国际格 局产生深远影响,则已经成为共识。 但与此同时,中国的发展中文化和意识形态还存在严重的“赤字”。中国在 物质力量高速增长的同时,文化吸引力或者说软力量的建设却没有跟上。物质力 量与文化力量不平衡,是当前中国内政外交问题的一个症结。中国政府近几年来 清楚地认识到这个国家发展急需解决的根本性问题,并提出了对内构建和谐社 会、对外创建和谐世界的新理念。和谐社会需要借文化振兴来实现,因为没有文 明与道德,社会就很难和谐;和谐世界也需要向世界传播中国的“和合”思想 两者紧密结合,都是中国文化力量重建的体现 从更高的层次看,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的提出代表了中国政府在21世纪全 球化国际形势下,寻求中国发展大战略的尝试。中国经过28年的高速经济增长 之后目前正需要一种能与之相匹配并为之服务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战略理念 当然,这种理念的创建,需要以文化为内涵,以对全球化国际形势的深刻理解为 基础,并从历史的高度思考中国在21世纪的角色和作用。近几年来,越来越多 的中国学者和官员认识到中国文化振兴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并将之视为中华民族 复兴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文化复兴是实现强国梦的必备条件。如果中国的文化力
永定县金丰中学 2008 年高考语文模拟试卷 连宏彬命题 本试卷分第 I 卷(选择题)和第 II 卷两部分 第 I 卷(共 15 分) 一、(6 分,每小题 3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2 题。 “中国崛起”是近几年来国际政治中最热门的话题,受关注的程度并不亚于 美国的反恐战争。虽然国内外对中国目前的发展状况是否称得上已经“崛起”有 所争议,但中国经济快速增长、政治与外交影响力逐步扩大,而且正在对国际格 局产生深远影响,则已经成为共识。 但与此同时,中国的发展中文化和意识形态还存在严重的“赤字”。中国在 物质力量高速增长的同时,文化吸引力或者说软力量的建设却没有跟上。物质力 量与文化力量不平衡,是当前中国内政外交问题的一个症结。中国政府近几年来 清楚地认识到这个国家发展急需解决的根本性问题,并提出了对内构建和谐社 会、对外创建和谐世界的新理念。和谐社会需要借文化振兴来实现,因为没有文 明与道德,社会就很难和谐;和谐世界也需要向世界传播中国的“和合”思想。 两者紧密结合,都是中国文化力量重建的体现。 从更高的层次看,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的提出代表了中国政府在 21 世纪全 球化国际形势下,寻求中国发展大战略的尝试。中国经过 28 年的高速经济增长 之后,目前正需要一种能与之相匹配,并为之服务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战略理念。 当然,这种理念的创建,需要以文化为内涵,以对全球化国际形势的深刻理解为 基础,并从历史的高度思考中国在 21 世纪的角色和作用。近几年来,越来越多 的中国学者和官员认识到中国文化振兴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并将之视为中华民族 复兴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文化复兴是实现强国梦的必备条件。如果中国的文化力
量在现有状态止步不前,中国就永远成不了超级大国 中国人其实最清楚这一点:中国的“王道”就源自中国传统文化的强大吸引力和 生命力。所以,文化振兴是中国新战略理念构建的根基 现在看来,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就是中国政府希望既保持国内社会稳定、 繁荣和团结,又能为中国外交提供意识形态支撑的新发展理念,中国官方称之为 中国发展的“双和模式"。 对内通过文化复兴来实现和谐社会,对外用和平发展来实践和谐世界,几乎 能够概括当前的中国大战略。但是和谐世界的理念能否为外界充分理解并接受, 仍须接受时间的考验。 1、下面对“双和模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双和模式”是指既保持国内社会稳定、繁荣团结,又能为中国外交提高意 识形态支撑的新发展理念。 B.“双和模式”是指对内通过文化复兴来实现和谐社会,对外用和平发展来实 现和谐世界的新发展理念。 C.双和模式”的提出代表了中国政府在21世纪全球化国际形势下,寻求中国 发展大战略的尝试。 D.双和模式”包含对内构建和谐社会、对外创建和谐世界这两方面,它概括 了当前中国的大战略。 2、根据文义,系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没有文化与道德,社会就很难和谐,所以和谐社会需要借助文化振兴 来实现 B.只要文化力量的发展跟上物质力量的发展,那么中国将成为仅次于美国的 第二超级大国。 C.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强大吸引力和生命力,“双和模式”的构建根基就是中国 传统文化中的“王道”思想。 D.“双和模式消除了外国对中国崛起为强国的疑虑,有利于世界的和平、稳
量在现有状态止步不前,中国就永远成不了超级大国。 中国人其实最清楚这一点:中国的“王道”就源自中国传统文化的强大吸引力和 生命力。所以,文化振兴是中国新战略理念构建的根基。 现在看来,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就是中国政府希望既保持国内社会稳定、 繁荣和团结,又能为中国外交提供意识形态支撑的新发展理念,中国官方称之为 中国发展的“双和模式”。 对内通过文化复兴来实现和谐社会,对外用和平发展来实践和谐世界,几乎 能够概括当前的中国大战略。但是,和谐世界的理念能否为外界充分理解并接受, 仍须接受时间的考验。 1、下面对“双和模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双和模式”是指既保持国内社会稳定、繁荣团结,又能为中国外交提高意 识形态支撑的新发展理念。 B.“双和模式”是指对内通过文化复兴来实现和谐社会,对外用和平发展来实 现和谐世界的新发展理念。 C.“双和模式”的提出代表了中国政府在 21 世纪全球化国际形势下,寻求中国 发展大战略的尝试。 D.“双和模式”包含对内构建和谐社会、对外创建和谐世界这两方面,它概括 了当前中国的大战略。 2、根据文义,系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果没有文化与道德,社会就很难和谐,所以和谐社会需要借助文化振兴 来实现。 B.只要文化力量的发展跟上物质力量的发展,那么中国将成为仅次于美国的 第二超级大国。 C.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强大吸引力和生命力,“双和模式”的构建根基就是中国 传统文化中的“王道”思想。 D.“双和模式”消除了外国对中国崛起为强国的疑虑,有利于世界的和平、稳
定与繁荣 、(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35题。 尚节亭记 刘基 古人植卉木而有取义焉者,岂徒为玩好而已。故兰取其芳,谖草取其忘忧, 莲取其出污而不染。不特卉木也,佩以玉,环以象,坐右之器以欹;或以之比德 而自励,或以之惩志而自警,进德修业,于是乎有裨焉。 会稽黄中立,好植竹,取其节也,故为亭竹间,而名之日“尚节之亭”,以 为读书游艺之所,澹乎无营乎外之心也。予观而喜之。 夫竹之为物,柔体而虚中,婉婉焉而不为风雨摧折者,以其有节也。至于涉寒署 蒙霜雪,而柯不改,叶不易,色苍苍而不变,有似乎临大节而不可夺之君子。信 乎,有诸中,形于外,为能践其形也。然则以节言竹,复何以尚之哉 世衰道微,能以节立身者鲜矣。中立抱材未用,而早以节立志,是诚有大过 人者,吾又安得不喜之哉 夫节之时义,大易①备矣;无庸外而求也。草木之节,实枝叶之所生,气之 所聚,筋脉所凑。故得其中和,则畅茂条达,而为美植;反之,则为瞒为液,为 瘿肿,为樛屈,而以害其生矣。是故春夏秋冬之分至,谓之节;节者,阴阳寒暑 转移之机也。人道有变,其节乃见;节也者,人之所难处也,于是乎有中焉。故 让国,大节也,在泰伯则是,在季子则非;守死,大节也,在子思则宜,在曾子 则过。必有义焉,不可胶也。择之不精,处之不当,则不为畅茂条达,而为瞒液、 瘿肿、樛屈矣,不亦远哉 传②日:“行前定则不困。”平居而讲之,他日处之裕如也。然则中立之取诸 竹以名其亭,而又与吾徒游,岂苟然哉?
定与繁荣。 二、(9 分,每小题 3 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3—5 题。 尚节亭记 刘基 古人植卉木而有取义焉者,岂徒为玩好而已。故兰取其芳,谖草取其忘忧, 莲取其出污而不染。不特卉木也,佩以玉,环以象,坐右之器以欹;或以之比德 而自励,或以之惩志而自警,进德修业,于是乎有裨焉。 会稽黄中立,好植竹,取其节也,故为亭竹间,而名之曰“尚节之亭”,以 为读书游艺之所,澹乎无营乎外之心也。予观而喜之。 夫竹之为物,柔体而虚中,婉婉焉而不为风雨摧折者,以其有节也。至于涉寒署, 蒙霜雪,而柯不改,叶不易,色苍苍而不变,有似乎临大节而不可夺之君子。信 乎,有诸中,形于外,为能践其形也。然则以节言竹,复何以尚之哉! 世衰道微,能以节立身者鲜矣。中立抱材未用,而早以节立志,是诚有大过 人者,吾又安得不喜之哉! 夫节之时义,大易①备矣;无庸外而求也。草木之节,实枝叶之所生,气之 所聚,筋脉所凑。故得其中和,则畅茂条达,而为美植;反之,则为瞒为液,为 瘿肿,为樛屈,而以害其生矣。是故春夏秋冬之分至,谓之节;节者,阴阳寒暑 转移之机也。人道有变,其节乃见;节也者,人之所难处也,于是乎有中焉。故 让国,大节也,在泰伯则是,在季子则非;守死,大节也,在子思则宜,在曾子 则过。必有义焉,不可胶也。择之不精,处之不当,则不为畅茂条达,而为瞒液、 瘿肿、樛屈矣,不亦远哉? 传②曰:“行前定则不困。”平居而讲之,他日处之裕如也。然则中立之取诸 竹以名其亭,而又与吾徒游,岂苟然哉?
【注】①大易:指《易经》;②传:在此指《礼记·中庸》的注。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特卉木也 特:只、不过 B、或以之比德而自励 比:比拟 C、人道有变,其节乃见 见:同“现”,显露 D、在子思则宜,在曾子则过。 宜:似乎,大概 5、下列各项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夫竹之为物,柔体而虚中 臣固知大王之不忍也 B、故为亭竹间,而名之曰“尚节之亭”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C、能以节立身者鲜矣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D、故得其中和,则畅茂条达 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6、下列各项对文意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古代的人种植花草树木都是为了取其所蕴涵的精神,并不是只为了好玩 喜好。同样别的一些物什也能反映人的精神追求。 B、会稽的黄中立,就是因为竹子有节而喜欢种植竹子,并在竹林中修了 座“尚节亭”。作者刘基看到了以后很喜欢。 C、作者认为,花草树木的节,体现出阴阳寒暑的中和之道:而作为人的大 节,则体现为极难做到的中庸之道。 D、文中,作者认为,尽管世风衰败,道德沦丧,但能够凭借节操立身的人还 是比较多的,而黄中立异于常人的地方即为崇尚节操因此早早地立下志向。 第II卷(共135分) 、(32分) 6.阅读下面《庄子》中一段文字,按要求答题。(10分) 鲁君闻颜阖得道之人也,使人以币先焉。颜阖守陋闾,苴布之衣而自饭牛。 鲁君之使者至,颜阖自对之。使者曰:“此颜阖之家与?”颜阖对曰:“此阖之 家也。”使者致币,颜阖对日:“恐听者谬而遗使者罪,不若审之。”使者还, 反审之,复来求之,则不得已。故若颜阖者,真恶富贵也 今且有人于此,以随侯之珠弹干仞之雀,世必笑之,是何也?则其所用者
【注】①大易:指《易经》;②传:在此指《礼记•中庸》的注。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特.卉木也 特:只、不过 B、或以之比.德而自励 比: 比拟 C、人道有变,其节乃见. 见:同“现”,显露 D、在子思则宜.,在曾子则过。 宜:似乎,大概 5、下列各项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夫竹之.为物,柔体而虚中 臣固知大王之.不忍也 B、故为亭竹间,而.名之曰“尚节之亭”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C、能以.节立身者鲜矣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D、故得其.中和,则畅茂条达 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6、下列各项对文意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古代的人种植花草树木都是为了取其所蕴涵的精神,并不是只为了好玩、 喜好。同样别的一些物什也能反映人的精神追求。 B、会稽的黄中立,就是因为竹子有节而喜欢种植竹子,并在竹林中修了一 座“尚节亭”。作者刘基看到了以后很喜欢。 C、作者认为,花草树木的节,体现出阴阳寒暑的中和之道;而作为人的大 节,则体现为极难做到的中庸之道。 D、文中,作者认为,尽管世风衰败,道德沦丧,但能够凭借节操立身的人还 是比较多的,而黄中立异于常人的地方即为崇尚节操因此早早地立下志向。 第 II 卷(共 135 分) 三、(32 分) 6.阅读下面《庄子》中一段文字,按要求答题。(10 分) 鲁君闻颜阖得道之人也,使人以币先焉。颜阖守陋闾,苴布之衣而自饭牛。 鲁君之使者至,颜阖自对之。使者曰:“此颜阖之家与?”颜阖对曰:“此阖之 家也。”使者致币,颜阖对曰:“恐听者谬而遗使者罪,不若审之。”使者还, 反审之,复来求之,则不得已。故若颜阖者,真恶富贵也。 今且有人于此,以随侯之珠弹千仞之雀,世必笑之,是何也?则其所用者
重而所要者轻也。夫生者,岂特随侯之重哉 《庄子·杂篇·让王第 十八》 (1)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①颜阖守陋闾,苴布之衣而自饭牛。(3分) 译文 ②使者致币,颜阖对曰:“恐听者谬而遗使者罪,不若审之。”(4分) 译文: (2)阅读上面的文字,用自己的话概括文中“以随侯之珠弹千仞之雀”的寓意。(4 分) 答 7.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德佑二年岁旦 [宋]郑思肖 力不胜于胆,逢人空泪垂。一心中国梦,万古下泉诗。 日近望犹见,天高问岂知。朝朝向南拜,愿睹汉旌旗 注:①郑思肖(一二四一一一三一八),字忆翁,号所南,连江(今福建连江县) 人,南宋灭亡后,他隐居吴下(今苏州),坐卧不肯向北。②下泉诗:《诗经·曹 风》中的一篇,描写了曹国诸侯共公时政治混乱,政令苛刻,人民痛苦不堪,因 此渴望有一个圣明的君主来治理国家。 (1)这首诗首联“空垂泪”一句体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3分) (2)本诗采用什么样的艺术手法,请结合诗句简析。(3分) 答 8.默写。(6分) ①吾尝终日而思矣 不如须臾之所学 也 。(荀子《劝学》 ②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羽化而登仙。(苏轼《赤 壁赋》)
重而所要者轻也。夫生者,岂特随侯之重哉! 《庄子•杂篇•让王第二 十八》 ⑴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 分) ①颜阖守陋闾,苴布之衣而自饭牛。(3 分) 译文: ②使者致币,颜阖对曰:“恐听者谬而遗使者罪,不若审之。”(4 分) 译文: ⑵阅读上面的文字,用自己的话概括文中“以随侯之珠弹千仞之雀”的寓意。(4 分) 答: 7.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 分) 德佑二年岁旦 [宋]郑思肖 力不胜于胆,逢人空泪垂。一心中国梦,万古下泉诗。 日近望犹见,天高问岂知。朝朝向南拜,愿睹汉旌旗。 注:①郑思肖(一二四一—一三一八),字忆翁,号所南,连江(今福建连江县) 人,南宋灭亡后,他隐居吴下(今苏州),坐卧不肯向北。②下泉诗:《诗经•曹 风》中的一篇,描写了曹国诸侯共公时政治混乱,政令苛刻,人民痛苦不堪,因 此渴望有一个圣明的君主来治理国家。 (1)这首诗首联“空垂泪”一句体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3 分) 答: (2) 本诗采用什么样的艺术手法,请结合诗句简析。(3 分) 答: 8.默写。(6 分) ① 吾 尝 终 日 而 思 矣 , 不 如 须 臾 之 所 学 也; , 。(荀子《劝学》) ②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____________,羽化而登仙。(苏轼《赤 壁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