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邦惊诧”论》《两个强盗闯进了圆明园》 《“友邦惊诧”论》 教学目标: 学习本文针对敌方的论点与论据采取层层批驳的方法 2.学习本文在驳论中将敌人的论点与事实并举,进行对比驳论的手法。 3.大量使用排比、反语等手法,使语言富有鲜明的感情色彩和气势 4.注意把握本文语言的感情色彩和气势,深入体会本文所表达的强烈的爱憎感 情 教学重点: 分析文章的结构,了解驳论的一般结构方式 2.理解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的表达作用, 教学难点:了解本文层层批驳的方法。 复习旧的文体知识: 1.议论文的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2.论点的定义:是作者对所议论的问题所持的见解和主张。 3.论点的分类:中心论点、分论点。分论点是用来补充和证明中心论点的。 4.论据的定义:是作者阐述或论证论点的依据。 5.论据的分类: 事实论据一一包括有代表性的确凿的事例或史实以及统计数据等。有具体事实和 概括事实两种。 道理论据——包括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等精辟理论、名人的名言警句、以及人 们公认的正确可行的道理等。还有自然科学的原理、定律、公式等
《“友邦惊诧”论》《两个强盗闯进了圆明园》 《“友邦惊诧”论》 教学目标: 1. 学习本文针对敌方的论点与论据采取层层批驳的方法。 2. 学习本文在驳论中将敌人的论点与事实并举,进行对比驳论的手法。 3. 大量使用排比、反语等手法,使语言富有鲜明的感情色彩和气势。 4. 注意把握本文语言的感情色彩和气势,深入体会本文所表达的强烈的爱憎感 情。 教学重点: 1. 分析文章的结构,了解驳论的一般结构方式。 2. 理解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的表达作用。 教学难点:了解本文层层批驳的方法。 一、复习旧的文体知识: 1. 议论文的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2. 论点的定义:是作者对所议论的问题所持的见解和主张。 3. 论点的分类:中心论点、分论点。分论点是用来补充和证明中心论点的。 4. 论据的定义:是作者阐述或论证论点的依据。 5. 论据的分类: 事实论据——包括有代表性的确凿的事例或史实以及统计数据等。有具体事实和 概括事实两种。 道理论据——包括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等精辟理论、名人的名言警句、以及人 们公认的正确可行的道理等。还有自然科学的原理、定律、公式等
6.论据和论点的关系:证明和被证明的关系。 7.论证是什么?即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 8.常见的论证方法:例证法、引证法、喻证法、对比论证法 9.议论文的结构:(三段论)引论、本论、结论三部分。 二、学习新的文体知识:(见单元提示) 1.议论文的论证方式有哪两种? 立论、驳论 立论一一是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提出并阐述、证明自己的见解或主张。 驳论一一是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反驳片面的、错误的甚至反动的见解或主张, 从而表明自己的正确的见解和主张 2.什么叫驳论文 以反驳为主的议论文叫驳论文 3.常见的反驳方式 1)直接反驳论点 2)通过反驳论据驳倒论点 3)通过反驳论证驳倒论点 4.常见的驳论方法 1)直接反驳,就是运用论据或推理,直接证明对方论点是错误的。这是驳论文 中最常见、应用最广泛的反驳方法 2)反证法。为了证明对方的论点是错误的,可以先证明与其矛盾的另一论点是 正确的,这就是反证法。 3)归谬法。先假定对方的论点是对的,然后以它为前提,推导出一个明显荒谬
6. 论据和论点的关系:证明和被证明的关系。 7. 论证是什么?即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 8. 常见的论证方法:例证法、引证法、喻证法、对比论证法。 9. 议论文的结构:(三段论)引论、本论、结论三部分。 二、学习新的文体知识:(见单元提示) 1. 议论文的论证方式有哪两种? 立论、驳论 立论——是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提出并阐述、证明自己的见解或主张。 驳论——是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反驳片面的、错误的甚至反动的见解或主张, 从而表明自己的正确的见解和主张。 2. 什么叫驳论文 以反驳为主的议论文叫驳论文。 3. 常见的反驳方式 1)直接反驳论点; 2)通过反驳论据驳倒论点; 3)通过反驳论证驳倒论点。 4. 常见的驳论方法: 1)直接反驳,就是运用论据或推理,直接证明对方论点是错误的。这是驳论文 中最常见、应用最广泛的反驳方法。 2)反证法。为了证明对方的论点是错误的,可以先证明与其矛盾的另一论点是 正确的,这就是反证法。 3)归谬法。先假定对方的论点是对的,然后以它为前提,推导出一个明显荒谬
的结论,从而证明对方论点是错误的。 三、题目背景: 1.题解 本文写于1931年12月20日至21日(最后一段是补写的)。“友邦惊诧” 是从国民党反动政府的电文上摘引的,加上引号除表示直接引用外,还含有嘲讽 和否定的意思。友邦,本指友好国家,此文中指的是英、美、法等帝国主义国家, 他们支持国民党政府打内战,处处维护日本帝国主义的罪行和他们在中国的侵略 复兴。“惊诧”,惊讶,诧异,是所谓的惊诧。 背景简介 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突然向沈阳进攻,发动了“九·一八” 事变,当时的国民党政府主席蒋介石下令不许抵抗,国民党军队不战而逃,仅三 个多月,日军就侵占了我国东北的黑、吉、辽三省。中国共产党于9月20日和 22日连续发表宣言,提出“组织群众的反帝运动,发动群众斗争,反抗日本帝 国主义的侵略”的战斗号召。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国掀起了声势浩大的抗 日救亡运动。各地爱国学生三次到南京举行请愿活动。国民党政府对学生采取欺 骗手段,说要依靠“国联公理之判决”,要学生回去,“安心读书”;后于12 月17日竟下令打死打伤学生100多人:为了掩盖罪行,国民党政府竟诬蔑学生, 给学生加上了种种罪名,在这种情况下,鲁迅挺身而出,揭露国民党政府卖国投 降的罪行,对“友邦惊诧”的谬论进行批驳。 四、课文分析: 1.结构:学生自由读、轮读课文,结合论述的内容给课文分段 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的结论,从而证明对方论点是错误的。 三、题目背景: 1. 题解 本文写于 1931 年 12 月 20 日至 21 日(最后一段是补写的)。“友邦惊诧” 是从国民党反动政府的电文上摘引的,加上引号除表示直接引用外,还含有嘲讽 和否定的意思。友邦,本指友好国家,此文中指的是英、美、法等帝国主义国家, 他们支持国民党政府打内战,处处维护日本帝国主义的罪行和他们在中国的侵略 复兴。“惊诧”,惊讶,诧异,是所谓的惊诧。 2. 背景简介 1931 年 9 月 18 日,日本帝国主义突然向沈阳进攻,发动了“九·一八” 事变,当时的国民党政府主席蒋介石下令不许抵抗,国民党军队不战而逃,仅三 个多月,日军就侵占了我国东北的黑、吉、辽三省。中国共产党于 9 月 20 日和 22 日连续发表宣言,提出“组织群众的反帝运动,发动群众斗争,反抗日本帝 国主义的侵略”的战斗号召。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国掀起了声势浩大的抗 日救亡运动。各地爱国学生三次到南京举行请愿活动。国民党政府对学生采取欺 骗手段,说要依靠“国联公理之判决”,要学生回去,“安心读书”;后于 12 月 17 日竟下令打死打伤学生 100 多人;为了掩盖罪行,国民党政府竟诬蔑学生, 给学生加上了种种罪名,在这种情况下,鲁迅挺身而出,揭露国民党政府卖国投 降的罪行,对“友邦惊诧”的谬论进行批驳。 四、课文分析: 1. 结构:学生自由读、轮读课文,结合论述的内容给课文分段。 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揭露事实,引出敌论。 这一部分着重说明学生请愿的原因“是因为日本占据了辽吉”和“南京 政府束手无策”,致使学生们在日兵枪口下被迫“逃散”,学生没有宁静的读书 环境,请愿是被迫的。“读书呀,读书呀”,摹拟出国民党政府腐败无能的丑态。 “大人老爷们不至于葬送土地”揭露了国民党政府的卖国行径;“可怜之至”写 出学生们在日兵枪口下无家可归,无学可上的惨景。列举反动政府的电文,为下 文批驳立下了靶子。 第二部分(2~7自然段):针对敌论逐层批驳。分为三层 第一层(2~4自然段):针对敌论论点中“友邦人士,莫名惊诧”进行批驳。 揭露“友邦”的丑恶本质。 第2自然段一开头先用“好个‘友邦人士’”开头,以正说反,表达了作者的激 愤,讽刺之情溢于言表。接着用三个“不惊诧”的排比句式和一个“惊诧了”以 铁的事实作对照,尖锐指出,国民党政府所认可的“友邦”不过是侵略中国的日 本帝国主义的同伙,是国民党政府镇压人民的帮凶,是中国人民的死敌。 第3自然段,独句成段,表明了作者的极度愤慨 第4自然段,揭露他们镇压本国人民的凶恶本质,撕掉他们“文明”的面具。 第二层(5自然段):针对敌论论点中的“长此以往,国将不国”予以批驳,揭 露“党国”的反动面目:对帝国主义投降,与人民为敌 这一段的开头一句形象地揭示了“友邦”同“国府”的主奴关系,讽刺了 “党国”见到主子“惊诧”就害怕,就对学生诬陷镇压。“我们的国府”是反语, 揭露出他们内外勾结的关系本质。最后的排比句,揭露了是国民党政府使“国将 不国
第一部分(第 1 自然段)揭露事实,引出敌论。 这一部分着重说明学生请愿的原因“是因为日本占据了辽吉”和“南京 政府束手无策”,致使学生们在日兵枪口下被迫“逃散”,学生没有宁静的读书 环境,请愿是被迫的。“读书呀,读书呀”,摹拟出国民党政府腐败无能的丑态。 “大人老爷们不至于葬送土地”揭露了国民党政府的卖国行径;“可怜之至”写 出学生们在日兵枪口下无家可归,无学可上的惨景。列举反动政府的电文,为下 文批驳立下了靶子。 第二部分(2~7 自然段):针对敌论逐层批驳。分为三层: 第一层(2~4 自然段):针对敌论论点中“友邦人士,莫名惊诧”进行批驳。 揭露“友邦”的丑恶本质。 第 2 自然段一开头先用“好个‘友邦人士’”开头,以正说反,表达了作者的激 愤,讽刺之情溢于言表。接着用三个“不惊诧”的排比句式和一个“惊诧了”以 铁的事实作对照,尖锐指出,国民党政府所认可的“友邦”不过是侵略中国的日 本帝国主义的同伙,是国民党政府镇压人民的帮凶,是中国人民的死敌。 第 3 自然段,独句成段,表明了作者的极度愤慨。 第 4 自然段,揭露他们镇压本国人民的凶恶本质,撕掉他们“文明”的面具。 第二层(5 自然段):针对敌论论点中的“长此以往,国将不国”予以批驳,揭 露“党国”的反动面目:对帝国主义投降,与人民为敌。 这一段的开头一句形象地揭示了“友邦”同“国府”的主奴关系,讽刺了 “党国”见到主子“惊诧”就害怕,就对学生诬陷镇压。“我们的国府”是反语, 揭露出他们内外勾结的关系本质。最后的排比句,揭露了是国民党政府使“国将 不国
第三层(第6~7自然段):归纳上文,揭露“党国”与友邦狼狈为奸,互相勾 结镇压中国人民抗日斗争的罪行。 第6自然段,先用“怎样的党国,怎样的‘友邦’来归纳上文,然后分别对“友 邦惊诧”的目的与“党国”卖国的行径进行揭露。 第7自然段,模拟“友邦人士”斥责“党国”镇压人民不力的口吻,将两者的主 奴关系暴露无遗。 第三部分(第8自然段):补写事实,驳斥敌论论据。 引《申报》专电,对比地列举事实,一是报道“党国”的官员无恙 是报道学生死伤的数字,两相对比,证明强加给学生的罪名纯属捏造,而“国府” 才是真正的刽子手,是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帮凶。 板书: 摆出敌论「论点:“友邦人士,莫名惊诧,长此以往,国将不国 (1段)论据:“捣毁机关,阻断交通,殴伤中委,拦截汽车,攒击路人及公务人 员,私逮刑讯,社会秩序,悉被破坏。” 批驳:“友邦人士,莫名惊诧”(24段) 驳敌论点批驳:“长此以往,国将不国”(5段) (27段)揭露:“党国”与“友邦人士”狼狈为奸,对日投降,对内镇压的反动罪 行。(6-7段) 驳敌论据附记,引申报专电,对比事实,批驳论据。 2.总结中心 本文通过对国民党反动政府致电文中“友邦人士,莫名惊诧”的谬论的批驳,尖 锐地戳穿了所谓“友邦人士”勾结日本帝国主义,妄图瓜分中国的野心,无情地 撕碎了他们伪善的面具,揭露出国民党反动政府对内镇压,对外勾结,与人民为 敌的反动本质
第三层(第 6~7 自然段):归纳上文,揭露“党国”与友邦狼狈为奸,互相勾 结镇压中国人民抗日斗争的罪行。 第 6 自然段,先用“怎样的党国,怎样的‘友邦’来归纳上文,然后分别对“友 邦惊诧”的目的与“党国”卖国的行径进行揭露。 第 7 自然段,模拟“友邦人士”斥责“党国”镇压人民不力的口吻,将两者的主 奴关系暴露无遗。 第三部分(第 8 自然段):补写事实,驳斥敌论论据。 引《申报》专电,对比地列举事实,一是报道“党国”的官员无恙。二 是报道学生死伤的数字,两相对比,证明强加给学生的罪名纯属捏造,而“国府” 才是真正的刽子手,是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帮凶。 2. 总结中心 本文通过对国民党反动政府致电文中“友邦人士,莫名惊诧”的谬论的批驳,尖 锐地戳穿了所谓“友邦人士”勾结日本帝国主义,妄图瓜分中国的野心,无情地 撕碎了他们伪善的面具,揭露出国民党反动政府对内镇压,对外勾结,与人民为 敌的反动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