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电高分子在显示材 料方面的应用 诉年来随着科技讲步个人计算相、风终及信息 ancedwise com
导电高分子在显示材 料方面的应用 近年来,随着科技进步,个人计算机、网络及信息 传播的普遍化,显示器成为了人机互动不可或缺的重 要角色,而不断进步的显示技术更是带动了显示器产 业跨跃式的发展。平板显示器称是目前最重要的光电 产品之一,其与日常生活的紧密相关性,使得光电企业 多年来不断地努力研发新的平板显示器,以追求更完 美的功能。主流的平板显示器从阴极射线管显示器发 展到了液晶显示器,在新的平面显示器行列中, OLED 是业界公认的可能替代液晶显示器(LCD)的新一代显 示器
什么是OLED? 有机电致发光(OLE)就是指有机材料在 电流或电场的激发作用下发光的现象。根 据所使用的有机电致发光材料的不同,人们 有时将利用有机小分子为发光材料制成的 器件称为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简称OLED;而 将利用高分子作为电致发光材料制成的器 件称为高分子电致发光器件,简称PLED 但通常将两者笼统地称为有机电致发光器 件,也简称OLED
什么是OLED? 有机电致发光(OLE)就是指有机材料在 电流或电场的激发作用下发光的现象。根 据所使用的有机电致发光材料的不同,人们 有时将利用有机小分子为发光材料制成的 器件称为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简称OLED;而 将利用高分子作为电致发光材料制成的器 件称为高分子电致发光器件,简称PLED。 但通常将两者笼统地称为有机电致发光器 件,也简称OLED
有机电致发光的研究历史 (1)1963年Pope等发现有机材料单晶蒽的电致发光现象; (2)1977年 Chiang等发现具有高度共轭结构聚乙炔的导电 特性; (3)1982年Ⅵnce将有机电致发光的工作电压降至30V; ·(4)1987年Tang等人首先报道8一羟基喹啉铝薄膜的电致 发光; (5)1990年 Friend等报告在低电压下高分子PPV的电致发 光现象; (6)1992年 Heeger等发明用塑料作为衬底柔性高分子电致 发光器件;
有机电致发光的研究历史 • (1) 1963年Pope等发现有机材料单晶蒽的电致发光现象; • (2) 1977年Chiang等发现具有高度共轭结构聚乙炔的导电 特性; • (3) 1982年Vincett将有机电致发光的工作电压降至30V; • (4) 1987年Tang等人首先报道8一羟基喹啉铝薄膜的电致 发光; • (5) 1990年Friend等报告在低电压下高分子PPV的电致发 光现象; • (6) 1992年Heeger等发明用塑料作为衬底柔性高分子电致 发光器件;
有机电致发光的研究历史 (7)1992年 Uchida等发现蓝光材料聚烷基芴; (8)1994年Burn等制备共轭-非共轭单体聚合得到的交替 型嵌段共聚物 (9)1995年Fou等提出制备OLED的多层自组装技术; 10)1997年 Forrest等发现电致磷光现象,突破了有机电致 发光材料量子效率低于25%的限制 (11)1998年Kid等实现电致发光白光; ·(12)1998年 Hebner等发明喷墨打印法制备电致发光器件; (13)2003年交联法制备多层高分子电致发光器件
有机电致发光的研究历史 • (7) 1992年Uchida等发现蓝光材料聚烷基芴; • (8) 1994年Burn等制备共轭--非共轭单体聚合得到的交替 型嵌段共聚物; • (9) 1995年Fou等提出制备OLED的多层自组装技术; • (10) 1997年Forrest等发现电致磷光现象,突破了有机电致 发光材料量子效率低于25%的限制; • (11) 1998年Kido等实现电致发光白光; • (12) 1998年Hebner等发明喷墨打印法制备电致发光器件; • (13) 2003年交联法制备多层高分子电致发光器件
OLED的基本工作原理 有机薄膜发光二极管发光机理,目前普 遍公认的是能带理论模型,认为OEL发光属 于注入式发光,即由阳极注入的空穴和阴极 注入的电子,在发光层复合后产生激子,激子 自身通过光辐射形式释放光子回到基态,或 将能量传递给发光层分子,激发发光材料的 电子从基态跃迁至激发态,然后以光辐射跃 迁形式返回基态
OLED的基本工作原理 有机薄膜发光二极管发光机理,目前普 遍公认的是能带理论模型,认为OEL 发光属 于注入式发光,即由阳极注入的空穴和阴极 注入的电子,在发光层复合后产生激子,激子 自身通过光辐射形式释放光子回到基态,或 将能量传递给发光层分子,激发发光材料的 电子从基态跃迁至激发态,然后以光辐射跃 迁形式返回基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