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经济学》教学大纲 (微观部分) 【说明】 课程性质:微观经济学课程是我国高等院校经济学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核 心课程。政治经济学和高等数学是本门课程的先修课程,如果没有这两方面的基 础知识,本课程的学习将受到一定的影响:本课程又是宏观经济学等课程的先修 课程。 微观经济学是“西方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微观经济学主要以完全竞争 为假定前提,以单个经济单位作为研究对象,围绕稀缺资源的配置,研究经济变 量的单项数值如何决定,其中心理论是价格理论。微观经济学的内容一般包括均 衡价格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者行为理论,市场结构理论,要素市场理论, 一般均衡理论,福利经济学以及微观经济政策等。微观经济学在分析方法上,既 采用实证分析方法,又采用规范分析方法,大量使用均衡分析方法和边际分析方 法等 本课程是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结合中国社会主 义建设的实际,系统地讲授西方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分析方法。西方经济 学中的许多内容,对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具有参考意义。这 些内容就是本课程讲授的重点内容 教学目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微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 基本内容,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运用经济学的分 析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使学生了解某些西方经济理论对我国当前 的经济改革和开放的借鉴作用,帮助学生理解当今经济生活中的各种现象,特别 是认识政府各项微观经济政策的理论背景,提高预见这些政策的现实影响的能 力,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和实际工作打好基础
《西方经济学》教学大纲 (微观部分) 【说明】 课程性质:微观经济学课程是我国高等院校经济学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核 心课程。政治经济学和高等数学是本门课程的先修课程,如果没有这两方面的基 础知识,本课程的学习将受到一定的影响;本课程又是宏观经济学等课程的先修 课程。 微观经济学是“西方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微观经济学主要以完全竞争 为假定前提,以单个经济单位作为研究对象,围绕稀缺资源的配置,研究经济变 量的单项数值如何决定,其中心理论是价格理论。微观经济学的内容一般包括均 衡价格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者行为理论,市场结构理论,要素市场理论, 一般均衡理论,福利经济学以及微观经济政策等。微观经济学在分析方法上,既 采用实证分析方法,又采用规范分析方法,大量使用均衡分析方法和边际分析方 法等。 本课程是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结合中国社会主 义建设的实际,系统地讲授西方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分析方法。西方经济 学中的许多内容,对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具有参考意义。这 些内容就是本课程讲授的重点内容。 教学目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微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 基本内容,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运用经济学的分 析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使学生了解某些西方经济理论对我国当前 的经济改革和开放的借鉴作用,帮助学生理解当今经济生活中的各种现象,特别 是认识政府各项微观经济政策的理论背景,提高预见这些政策的现实影响的能 力,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和实际工作打好基础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主要是采用课堂理论讲授,结合案例分析、课堂 讨论、主题发言和课后练习等方法组织教学。在教学手段上,以口头讲述为主, 辅助以现代化教学手段,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克服传统 教学中的一些困难。 教学时数及学分:课程为学期课程,每周4学时,总学时为72学时; 总学分为4学分。教学时数分配见各章 教材选用依据:教材选用依据是根据经济学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和要求 以及本课程在整个教学系统中应有的地位和作用,考虑内容的广度和深度都适宜 的教材为基本教材。本课程采用高鸿业主编《西方经济学(微观)》,中国人民 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3版(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 家级规划教材)。该教材被国内大多数高校的经济学类本科专业选作教材使用。 【本文】 第一章导言 教学要求:本章主要介绍西方经济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以及 相关的基本范畴和概念。同时说明学习西方经济学需要有一个端正的态度和明确 的目的。对学生的教学要求是准确把握概念,明确学习目的。 教学要点 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1.经济学的产生 2.机会成本与生产可能性边界 3.资源配置、资源利用和经济体制 二、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 、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1.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 2.个量分析和总量分析 3.局部均衡分析和一般均衡分析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主要是采用课堂理论讲授,结合案例分析、课堂 讨论、主题发言和课后练习等方法组织教学。在教学手段上,以口头讲述为主, 辅助以现代化教学手段,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克服传统 教学中的一些困难。 教学时数及学分:课程为学期课程,每周 4 学时,总学时为 72 学时; 总学分为 4 学分。教学时数分配见各章。 教材选用依据:教材选用依据是根据经济学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和要求, 以及本课程在整个教学系统中应有的地位和作用,考虑内容的广度和深度都适宜 的教材为基本教材。本课程采用高鸿业主编《西方经济学(微观)》,中国人民 大学出版社,2004 年第 3 版(面向 21 世纪课程教材、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 家级规划教材)。该教材被国内大多数高校的经济学类本科专业选作教材使用。 【本文】 第一章 导言 教学要求:本章主要介绍西方经济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以及 相关的基本范畴和概念。同时说明学习西方经济学需要有一个端正的态度和明确 的目的。对学生的教学要求是准确把握概念,明确学习目的。 教学要点: 一 、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1.经济学的产生 2.机会成本与生产可能性边界 3.资源配置、资源利用和经济体制 二、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 三、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1.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 2.个量分析和总量分析 3.局部均衡分析和一般均衡分析
4.静态分析、比较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 5.经济模型 四、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假设 1.市场出清 2.完全理性 3.完全信息 教学时数:4学时 复习思考题: 1.说明资源稀缺规律是西方经济学的出发点。 2.市场经济是如何解决它的基本问题的? 3.什么是微观经济学?什么是宏观经济学? 4.什么是实证经济学?什么是规范经济学? 5.简述西方经济学的对象和方法。 第二章需求、供给和均衡价格 教学要求:价格理论是微观经济学的核心。在纯粹的市场经济中,需求和 供给是决定市场价格的两大基本力量。本章从需求、供给的分析入手,对市场运 行机制进行总体考察,对学生的教学要求是掌握供求两大因素及相关内容,并能 从质和量两个方面来表述它。对价格理论的运用部分也要做到基本掌握。 教学要点: 需求 1.需求的概念 2.影响需求的因素 3、需求函数 4需求表、需求曲线和需求规律 5、需求量的变动和需求的变动 供给 1.供给的概念
4.静态分析、比较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 5.经济模型 四、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假设 1.市场出清 2.完全理性 3.完全信息 教学时数:4 学时。 复习思考题: 1.说明资源稀缺规律是西方经济学的出发点。 2.市场经济是如何解决它的基本问题的? 3.什么是微观经济学?什么是宏观经济学? 4.什么是实证经济学?什么是规范经济学? 5.简述西方经济学的对象和方法。 第二章 需求、供给和均衡价格 教学要求:价格理论是微观经济学的核心。在纯粹的市场经济中,需求和 供给是决定市场价格的两大基本力量。本章从需求、供给的分析入手,对市场运 行机制进行总体考察,对学生的教学要求是掌握供求两大因素及相关内容,并能 从质和量两个方面来表述它。对价格理论的运用部分也要做到基本掌握。 教学要点: 一、需求 1.需求的概念 2.影响需求的因素 3、需求函数 4.需求表、需求曲线和需求规律 5、需求量的变动和需求的变动 二、供给 1.供给的概念
影响供给的因素 3.供给函数 4.供给表、供给曲线和供给规律 5、供给量的变动和供给的变动 、均衡价格的决定 1.均衡价格与均衡数量 2.供求变动对均衡价格的影响 3.供求定理 四、均衡价格理论的运用 1.支持价格 2.限制价格 五、弹性概念 1.弹性的定义 需求点弹性与需求弧弹性 六、各种弹性 1.各种弹性(需求价格弹性、需求收入弹性、需求的交叉弹性、供给价格弹 性)定义、分类和影响因素 2.弹性理论与经济决策 七、蛛网模型 1.封闭式蛛网模型 2.收敛式蛛网模型 3.发散式蛛网模型。 教学时数:6学时。 复习思考题 1需求的变动与需求量的变动,供给量的变动与供给的变动的区别 2均衡价格是如何形成的? 3举例说明需求弹性及其分类。 4举例说明决定需求弹性大小的因素。 5.举例说明弹性理论的可应用性
2、影响供给的因素 3.供给函数 4.供给表、供给曲线和供给规律 5、供给量的变动和供给的变动 三、均衡价格的决定 1.均衡价格与均衡数量 2.供求变动对均衡价格的影响 3.供求定理 四、均衡价格理论的运用 1.支持价格 2. 限制价格 五、弹性概念 1.弹性的定义 2.需求点弹性与需求弧弹性 六、各种弹性 1.各种弹性(需求价格弹性、需求收入弹性、需求的交叉弹性、供给价格弹 性)定义、分类和影响因素 2.弹性理论与经济决策 七、蛛网模型 1.封闭式蛛网模型 2.收敛式蛛网模型 3.发散式蛛网模型。 教学时数:6 学时。 复习思考题: 1.需求的变动与需求量的变动,供给量的变动与供给的变动的区别。 2.均衡价格是如何形成的? 3.举例说明需求弹性及其分类。 4.举例说明决定需求弹性大小的因素。 5.举例说明弹性理论的可应用性
第三章消费者行为理论 教学要求本章是消费者行为的分析,也就是考察需求曲线是如何决定的。 对学生的教学要求是了解各种效用、消费者剩余、消费者均衡和风险的概念以及 无差异曲线的特性和几何图示。掌握与消费者选择有关的曲线之间的关系,消费 者均衡的数学表示,两类替代效应的区别 教学要点 基数效用理论(边际效用分析) 1.基数效用与序数效用 2.效用的概念 3.总效用与边际效用 4.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5.消费者均衡一效用最大化 6.需求规律的边际效用说明 7.消费者剩余的概念及其应用 、序数效用理论(无差异曲线分析) 1.关于消费者偏好的假定 2.无差异曲线及其特点 3.商品的边际替代率 4预算线及其移动 5.消费者均衡 消费者均衡的变动 1.价格变动对均衡的影响 2.收入变动对均衡的影响 四、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 1.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的定义 2.正常商品、低档商品与吉芬商品 教学时数:8学时
第三章 消费者行为理论 教学要求:本章是消费者行为的分析,也就是考察需求曲线是如何决定的。 对学生的教学要求是了解各种效用、消费者剩余、消费者均衡和风险的概念以及 无差异曲线的特性和几何图示。掌握与消费者选择有关的曲线之间的关系,消费 者均衡的数学表示,两类替代效应的区别。 教学要点: 一、基数效用理论 (边际效用分析) 1.基数效用与序数效用 2.效用的概念 3.总效用与边际效用 4.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5.消费者均衡一效用最大化 6.需求规律的边际效用说明 7.消费者剩余的概念及其应用 二、序数效用理论(无差异曲线分析) 1.关于消费者偏好的假定 2.无差异曲线及其特点 3.商品的边际替代率 4.预算线及其移动 5.消费者均衡 三、消费者均衡的变动 1.价格变动对均衡的影响 2.收入变动对均衡的影响 四、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 1.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的定义 2.正常商品、低档商品与吉芬商品 教学时数:8 学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