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第一次全国大联考【新课标卷】 、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初唐四杰”堪称盛唐精神的探路者。虽然见识了太多艰辛困顿,前途未卜,现 实充满无法预见的种种未知,但他们却以超乎寻常的坚定与执着,自由驰骋在对 理想的追逐和对未来的诗意想象之中。诗歌是强化记忆的有效方式,他们通过诗 歌创作,把逐梦路上的艰难困苦以及壮志豪情化作永远的记忆。 历史为生活在那个时代的人们提供了建功立业的广阔舞台。几百年来的政治风云 和民族融合,造就了唐代文化的博大与包容。文人士子渴望成才、追求功名,不 论出身,无问西东。在政治风云中家道中落的旧族,因时事变幻而乘势突起的新 贵,以及依靠创新制度和灵活政策而发家致富的百姓,都鼓荡起冲破现实改变命 运的万丈雄心。 依靠门第与家世的选官原则正在被抛弃,新生的科举制度提供了依靠才学进身的 仕宦途径,并带来了新的价值观念。是否科举及第已经成为人生成功与否的核心 标尺。即如祖孙三代都担任最高层命令文字撰写之职的河东薛氏,到唐高宗时期 担任宰相中书令的薛元超这一代,也要感喟自己未能科举出身的憾恨人生。他曾 说:“吾不才,富贵过分,然平生有三恨:始不进士擢第,不得娶五姓女,不得 参修国史。 科举制带来的通过个人努力改变命运的价值追求,已经深植于各阶层人士的心 中。对于没有应举条件的士子来说,应募从军、立功沙场也就成为一种自然的选 择。即使科举(包括各种科目)及第的文人,也都在同一个时期通过杨炯的诗句 集体喊出了“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杨炯《从军行》)的豪言壮语。堪称 唐代第一代边塞诗人的骆宾王也写有《从军行》诗,表达了“不求生入塞,唯当 死报君”的豪情壮志 “四杰”以旷达的心胸来面对辛酸的人生。我们熟悉的骆宾王,曾给主持铨选的 裴行俭写诗致意,虽然感叹“轻生长慷慨,效死独殷勤。徒歌易水客,空老渭川 人”,但还是希望能够“为国坚诚款,捐躯忘贱贫”。他又以生不逢时的浮槎自 况,一边失落地叹咏着“仙客终难托,良工岂易逢”,紧接着还不忘展望一下未 来,“徒怀万乘器,谁为一先容”(《浮槎》)。 在那个时代,文学才华开始冲破门阀社会的传统价值体系,在文士中间受到重视。 让杨炯不服气的王勃,出自儒学世家,六岁善文辞,长而好读书,“勃属文,初 不精思,先磨墨数升,则酣饮,引被覆面卧,及寤,援笔成篇,不易一字,时人 谓勃为腹稿”(《新唐书·王勃传》)。又如杜甫的祖父杜审言,狂妄自傲得令 人称奇,《旧唐书·杜审言传》谓其“雅善五言诗,工书翰,有能名。然恃才謇 傲,甚为时辈所嫉”。唐髙宗乾封年间,他参加完吏部的铨选考试之后,感觉自 己发挥超常,一定会令主考官苏味道在看到他的答卷后羞愧而死 以“四杰”为代表的文学史上的初唐士人,评论家们可以批评他们还缺少浑融的 意蕴和秀美的风神,但是那种“健全的欲望”(闻一多语)、不甘沉沦、不惧艰 险的精神,却推动了一个盛世的到来。 (摘编自刘后滨的《“初唐四杰”的壮志豪情》)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初唐四杰”通过诗歌创作将盛唐精神化作永远的记忆,堪称盛唐精神的探 路者
2019 年第一次全国大联考【新课标卷】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初唐四杰”堪称盛唐精神的探路者。虽然见识了太多艰辛困顿,前途未卜,现 实充满无法预见的种种未知,但他们却以超乎寻常的坚定与执着,自由驰骋在对 理想的追逐和对未来的诗意想象之中。诗歌是强化记忆的有效方式,他们通过诗 歌创作,把逐梦路上的艰难困苦以及壮志豪情化作永远的记忆。 历史为生活在那个时代的人们提供了建功立业的广阔舞台。几百年来的政治风云 和民族融合,造就了唐代文化的博大与包容。文人士子渴望成才、追求功名,不 论出身,无问西东。在政治风云中家道中落的旧族,因时事变幻而乘势突起的新 贵,以及依靠创新制度和灵活政策而发家致富的百姓,都鼓荡起冲破现实改变命 运的万丈雄心。 依靠门第与家世的选官原则正在被抛弃,新生的科举制度提供了依靠才学进身的 仕宦途径,并带来了新的价值观念。是否科举及第已经成为人生成功与否的核心 标尺。即如祖孙三代都担任最高层命令文字撰写之职的河东薛氏,到唐高宗时期 担任宰相中书令的薛元超这一代,也要感喟自己未能科举出身的憾恨人生。他曾 说:“吾不才,富贵过分,然平生有三恨:始不进士擢第,不得娶五姓女,不得 参修国史。” 科举制带来的通过个人努力改变命运的价值追求,已经深植于各阶层人士的心 中。对于没有应举条件的士子来说,应募从军、立功沙场也就成为一种自然的选 择。即使科举(包括各种科目)及第的文人,也都在同一个时期通过杨炯的诗句 集体喊出了“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杨炯《从军行》)的豪言壮语。堪称 唐代第一代边塞诗人的骆宾王也写有《从军行》诗,表达了“不求生入塞,唯当 死报君”的豪情壮志。 “四杰”以旷达的心胸来面对辛酸的人生。我们熟悉的骆宾王,曾给主持铨选的 裴行俭写诗致意,虽然感叹“轻生长慷慨,效死独殷勤。徒歌易水客,空老渭川 人”,但还是希望能够“为国坚诚款,捐躯忘贱贫”。他又以生不逢时的浮槎自 况,一边失落地叹咏着“仙客终难托,良工岂易逢”,紧接着还不忘展望一下未 来,“徒怀万乘器,谁为一先容”(《浮槎》)。 在那个时代,文学才华开始冲破门阀社会的传统价值体系,在文士中间受到重视。 让杨炯不服气的王勃,出自儒学世家,六岁善文辞,长而好读书,“勃属文,初 不精思,先磨墨数升,则酣饮,引被覆面卧,及寤,援笔成篇,不易一字,时人 谓勃为腹稿”(《新唐书·王勃传》)。又如杜甫的祖父杜审言,狂妄自傲得令 人称奇,《旧唐书·杜审言传》谓其“雅善五言诗,工书翰,有能名。然恃才謇 傲,甚为时辈所嫉”。唐高宗乾封年间,他参加完吏部的铨选考试之后,感觉自 己发挥超常,一定会令主考官苏味道在看到他的答卷后羞愧而死。 以“四杰”为代表的文学史上的初唐士人,评论家们可以批评他们还缺少浑融的 意蕴和秀美的风神,但是那种“健全的欲望”(闻一多语)、不甘沉沦、不惧艰 险的精神,却推动了一个盛世的到来。 (摘编自刘后滨的《“初唐四杰”的壮志豪情》)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初唐四杰”通过诗歌创作将盛唐精神化作永远的记忆,堪称盛唐精神的探 路者
B.唐代为建功立业提供了广阔舞台,旧族、新贵和发家致富的百姓冲破现实改 变了命运。 C.原有的选官原则正在被抛弃,导致唐朝必须依靠新生的科举制度选拔人才。 D.在唐代,应募从军、立功沙场是很多文人士子实现个人价值追求的一种选择。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列举薛元超一例,论证了非科举及第的人生是不成功的,分析具体,有 说服力。 B.文章论证“四杰”心胸旷达,引用了骆宾王的诗句,分析紧扣第一段,结构 严谨。 C.文章从多方面分析了“初唐四杰”产生壮志豪情的原因,论证结构十分清晰。 D.文章没有否定评论家们对“四杰”缺少浑融意蕴和秀美风神的评价,分析客 观中肯。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一个朝代的文化环境宽松,有利于文人士子追求理想,实现价值,改变命运。 B.科举制度在唐代对选拔官吏起了积极作用,因此它是一种进步的选拔制度 C.王勃的文才、杜审言的诗名被文士看重,门阀社会的传统价值体系已受冲击 D.盛唐时代的到来,与文学史上初唐士人的壮志豪情、无所畏惧密切相关。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46题。 材料一: 近几年,越来越多的校园欺凌案件被曝光。施暴者手段之恶劣、残忍常常令人瞠 目。校园欺凌对未成年受害者造成的心理阴影甚至会影响其一生。上周,中国青 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2022名学生进行了调查 有不少欺凌事件是发生在课间、校外,不在老师的视线内。受欺负的学生跑到 老师那里告状,老师还经常认为是孩子间正常的嬉戏打闹,没意识到问题的严重 性。”北京市初二学生蒋琴(化名)认为,欺凌事件如果没得到及时严肃的处理, 就容易发展得越来越恶劣。她向记者讲述,初一时,她班上有个女同学长得黑, 被男生取了各种各样的外号。到了课间,几个男生经常围着这个女生坐一圈, 起取笑她。后来该女生就不爱讲话了。 “被欺凌的同学往往不敢把事情告诉家长。”河北省某中学初三学生张凯波认 为,用口头批评教育的方式处理校园欺凌事件收效甚微。“对于老师、家长讲的 大道理,实施欺凌的学生往往已经‘免疫’了。处理力度不够,会导致他们之后 越来越放纵,变本加厉 (摘编自《中国青年报·防治校园欺凌68.3%受访者希望学校或社区定期与家 长沟通》) 材料二: 说到底,频发的校园霸凌事件显示了儿童社会化进程中某一环节的缺失,对此, 父母难辞其咎。他们一方面热衷于发嗲、装嫩,拒绝让孩子成长、断奶,另一方 面又笃信圆滑市侩、强权即公理、摆平即水平。他们从小就对孩子诱之以利,而 不是晓之以理,道破利害而不是申明原则。他们追求华而不实的表象,早早地把 孩子训练出流利的成人腔,却丝毫不懂得尊重他人。这种看似离谱的错乱无时无 刻不在发生。家庭教育失败导致的校园霸凌事件,很多最终只能以“力争达到多 方认可的结果”为结局
B.唐代为建功立业提供了广阔舞台,旧族、新贵和发家致富的百姓冲破现实改 变了命运。 C.原有的选官原则正在被抛弃,导致唐朝必须依靠新生的科举制度选拔人才。 D.在唐代,应募从军、立功沙场是很多文人士子实现个人价值追求的一种选择。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文章列举薛元超一例,论证了非科举及第的人生是不成功的,分析具体,有 说服力。 B.文章论证“四杰”心胸旷达,引用了骆宾王的诗句,分析紧扣第一段,结构 严谨。 C.文章从多方面分析了“初唐四杰”产生壮志豪情的原因,论证结构十分清晰。 D.文章没有否定评论家们对“四杰”缺少浑融意蕴和秀美风神的评价,分析客 观中肯。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一个朝代的文化环境宽松,有利于文人士子追求理想,实现价值,改变命运。 B.科举制度在唐代对选拔官吏起了积极作用,因此它是一种进步的选拔制度。 C.王勃的文才、杜审言的诗名被文士看重,门阀社会的传统价值体系已受冲击。 D.盛唐时代的到来,与文学史上初唐士人的壮志豪情、无所畏惧密切相关。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 4~6 题。 材料一: 近几年,越来越多的校园欺凌案件被曝光。施暴者手段之恶劣、残忍常常令人瞠 目。校园欺凌对未成年受害者造成的心理阴影甚至会影响其一生。上周,中国青 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 2022 名学生进行了调查。 “有不少欺凌事件是发生在课间、校外,不在老师的视线内。受欺负的学生跑到 老师那里告状,老师还经常认为是孩子间正常的嬉戏打闹,没意识到问题的严重 性。”北京市初二学生蒋琴(化名)认为,欺凌事件如果没得到及时严肃的处理, 就容易发展得越来越恶劣。她向记者讲述,初一时,她班上有个女同学长得黑, 被男生取了各种各样的外号。到了课间,几个男生经常围着这个女生坐一圈,一 起取笑她。后来该女生就不爱讲话了。 “被欺凌的同学往往不敢把事情告诉家长。”河北省某中学初三学生张凯波认 为,用口头批评教育的方式处理校园欺凌事件收效甚微。“对于老师、家长讲的 大道理,实施欺凌的学生往往已经‘免疫’了。处理力度不够,会导致他们之后 越来越放纵,变本加厉。” (摘编自《中国青年报·防治校园欺凌 68.3%受访者希望学校或社区定期与家 长沟通》) 材料二: 说到底,频发的校园霸凌事件显示了儿童社会化进程中某一环节的缺失,对此, 父母难辞其咎。他们一方面热衷于发嗲、装嫩,拒绝让孩子成长、断奶,另一方 面又笃信圆滑市侩、强权即公理、摆平即水平。他们从小就对孩子诱之以利,而 不是晓之以理,道破利害而不是申明原则。他们追求华而不实的表象,早早地把 孩子训练出流利的成人腔,却丝毫不懂得尊重他人。这种看似离谱的错乱无时无 刻不在发生。家庭教育失败导致的校园霸凌事件,很多最终只能以“力争达到多 方认可的结果”为结局
个大学生,其人格的养成和性情的塑型差不多已完成。大学的思想工作做得再 好,也替代不了中小学在未成年人品德培育方面潜移默化的影响,那是从源头的 疏浚与治理,也涉及更多教育主体的协同。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小学的学生德育 和心理疏导工作,应当得到全社会更多的关注和支持。 (摘编自《中国青年报·校园霸凌:被娇纵的“邪恶宝宝”》) 材料三: 勇敢地直视对方的眼睛,并告诉他“你这样做是不对的,老师知道了会批评你 的 (Tell them to stop 逃离现场,不要让他们得逞。( Walk away.) 跑不了的时候,保护自己,不提倡正面反击。( Protect yourself.) 告诉老师或者你信任的长者,寻求帮助不是软弱的变现。( Tell an adult you trust. 找到一个安全的地方,不要跟欺负你的人去一些私隐的地方。( Find a safe place. 和信任的伙伴在一起,结伴同行。( Stick together.) 寻找新的朋友。( Find opportunities to make new friends.) (摘编自中国社会科学网《校园霸凌中校方责任刍议》 4.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近年来,众多校园欺凌案频频曝光,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受到了极大的危害, 引发了社会的高度关注 B.欺凌事件发生在课间、校外,未能引起老师的重视,是校园欺凌现象越演越 烈的重要原因之 C.起侮辱性绰号属欺凌的一种表现形式,危害不容小觑。受害者在遭受语言欺 凌时,可能产生自卑心理,或随之出现逃避、辍学甚至精神等问题 D.口头批评教育的方法完全不适用于校园欺凌事件,有效法律手段的缺失,使 霸凌者变本加厉。 5.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分析了校园霸凌案发生的原因,但材料一主要从学校的角 度加以分析;材料二则主要从家庭的角度进行探究 B.材料二认为,校园霸凌是成人社会权势地位问题的“投射”。“强权即公理、 摆平即水平”这种处世态度,会使孩子将暴力奉为真理 C.因为中小学学生的德育和心理疏导工作得到全社会更多的关注和支持,所以 个人人格的养成和性情的塑型基本在未成年时完成 D.美国学校老师教育学生应对校园霸凌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结伴而行;二是 不跟霸凌者去偏僻的地方;三是勇敢机智应对霸凌者;四是事后要寻求帮助。 6.如何才能预防校园暴力?请结合材料简要作答。(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8题 最后一季豌豆 周大新 在诸种庄稼中,我最喜欢豌豆
一个大学生,其人格的养成和性情的塑型差不多已完成。大学的思想工作做得再 好,也替代不了中小学在未成年人品德培育方面潜移默化的影响,那是从源头的 疏浚与治理,也涉及更多教育主体的协同。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小学的学生德育 和心理疏导工作,应当得到全社会更多的关注和支持。 (摘编自《中国青年报·校园霸凌:被娇纵的“邪恶宝宝”》) 材料三: 勇敢地直视对方的眼睛,并告诉他“你这样做是不对的,老师知道了会批评你 的”。 (Tell them to stop.) 逃离现场,不要让他们得逞。(Walk away.) 跑不了的时候,保护自己,不提倡正面反击。(Protect yourself.) 告诉老师或者你信任的长者,寻求帮助不是软弱的变现。(Tell an adult you trust.) 找到一个安全的地方,不要跟欺负你的人去一些私隐的地方。(Find a safe place.) 和信任的伙伴在一起,结伴同行。(Stick together.) 寻找新的朋友。(Find opportunities to make new friends.) (摘编自中国社会科学网《校园霸凌中校方责任刍议》) 4.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近年来,众多校园欺凌案频频曝光,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受到了极大的危害, 引发了社会的高度关注。 B.欺凌事件发生在课间、校外,未能引起老师的重视,是校园欺凌现象越演越 烈的重要原因之一。 C.起侮辱性绰号属欺凌的一种表现形式,危害不容小觑。受害者在遭受语言欺 凌时,可能产生自卑心理,或随之出现逃避、辍学甚至精神等问题。 D.口头批评教育的方法完全不适用于校园欺凌事件,有效法律手段的缺失,使 霸凌者变本加厉。 5.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分析了校园霸凌案发生的原因,但材料一主要从学校的角 度加以分析;材料二则主要从家庭的角度进行探究。 B.材料二认为,校园霸凌是成人社会权势地位问题的“投射”。“强权即公理、 摆平即水平”这种处世态度,会使孩子将暴力奉为真理。 C.因为中小学学生的德育和心理疏导工作得到全社会更多的关注和支持,所以 一个人人格的养成和性情的塑型基本在未成年时完成。 D.美国学校老师教育学生应对校园霸凌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结伴而行;二是 不跟霸凌者去偏僻的地方;三是勇敢机智应对霸凌者;四是事后要寻求帮助。 6.如何才能预防校园暴力?请结合材料简要作答。(6 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8 题。 最后一季豌豆 周大新 在诸种庄稼中,我最喜欢豌豆
小时候,每到豌豆苗长得有筷子高时,娘总要让我拎个小篮,去豌豆地里掐一点 豌豆叶回来,放在面条锅里当菜。一大锅面条有这一把豌豆叶,就显出一股青鲜 之气,我们兄妹几个逢着吃这豌豆叶面条,都要呼噜呼噜吞个肚子滚圆。 豌豆开花的时候,便是我们这些乡间孩子最快活的赏花日子。在诸种庄稼中,只 有豌豆开起花来最好看。小麦花花朵太小,绿豆花颜色单调,玉米花香味太淡 唯有豌豆花又大又艳香味又好闻。豌豆花大部分是红色,也有紫色和白色相掺其 间。红色中又分深红、浅红、粉红多种,一根豌豆蔓上常有几种颜色的花,一眼 望去,真是五彩缤纷。因在豆蔓上的高度不等,豌豆花常分几层,看上去如楼阁 相叠;又因豆蔓横爬在地的长度不同且互相纠结,花便分一簇一簇,瞧上去似花 球相连。 豌豆花常常是在一个早晨陡然大放,一地的花朵猛然出现在人们眼前,浓浓的香 味在空气中弥漫,由不得人们不深深地呼吸,快活地揉着胸腹。我们这些平日无 缘赏花,根本见不到大片玫瑰、月季的农家孩子,常被这大片的豌豆花激动得嗷 嗷乱喊,总要绕着豌豆地四周的田埂边跑边叫:嗬,看那片!哟,看这片! 豌豆角长岀后,我们便要千方百计地去偷摘来解馋。豆粒没长成、豆角还扁还嫩 时,我们便把豆角整个地塞到嘴里嚼,直嚼得满嘴青甜,绿汁直滴。待豆粒凸起 还不老不硬时,我们便把豆荚小心地打开,凑到牙上用齿尖一捋,把那些青嫩的 豆粒全捋进口中,又香又甜地吞咽。 豆角将熟未熟时,大人们也常摘些到家,在锅里带荚一煮,让我们剥荚吃豆,这 时候的豆粒已是十分筋道分外香了。待把豌豆收割下来拉到晒场上一打,我们便 又可以吃到喷喷香的豌豆糕了。娘做的豌豆糕最好吃,她总把豌豆磨碎成面,用 细箩箩过了,而后拌了香油、花椒、茴香、盐、蛋清和酵子等,搅成糊状,摊在 笼屉上放锅里蒸,蒸出后用刀切成方块,让我们用筷子夹了吃,那种鲜味和香气 让人吃了还想吃。 经石碾碾压打净豆粒之后的干豌豆秧,除了可烧锅,还特别柔软好玩,我们常在 豆秧上打闹翻滚游戏。遇到家里来客床不够睡时,娘便在地上铺厚厚一层豌豆秧, 让我盖了被在上面睡。每当我躺在那柔软的透着香气的豌豆秧上时,总想起奶奶 给我讲的那个神话故事:老天爷为了使自己造出的人能在世上活下来,便叫自己 的几个儿女各变成一种可供人吃的庄稼。性情不好的长子变成了小麦,身上有芒; 身高体胖的次子变成了苞谷,棒子特大;性情温顺、身子柔软的女儿变成了豌豆, 所以豌豆全身没有一点坚硬刺人之处,而且通体溢着香气… 因了这些,我对豌豆怀了特别的喜爱之情。 去年初夏我回故乡探亲,当时正是豌豆长角的时节。到地头一见那久别了的青绿 色的豆秧,我立时高兴地蹲下去抚摸它们,同时扭头问弟弟:“自己的责任田 为何不多种点豌豆?”不想弟弟沉了声答:“就这一亩我都不想种了,这是最后 ·季!”“为什么?”我一惊。“你看看,还有哪家在种豌豆?”他抬手朝四野 抡。我搭眼朝周围的田里望去,可不,到处种的都是麦子,自家的豌豆田是唯 的一块。“咋都不种了?”我很惊异。 “这是低产庄稼,又怕大风,化肥又贵,种了根本赚不到钱!”弟弟瓮声瓮气说 道,“加上如今人们的口味变了,都只愿吃麦面,不愿吃粗粮,收了豌豆卖给 谁 我“哦”了一声,很觉意外,不过细想之后又觉得这话有理 “怕是豌豆也要走大麦、荞麦、赤色豆的路了。”娘在一旁叹了一句。我听后心 里一震。早先这地方每年都种的大麦、荞麦、赤色豆,这些年已基本上绝迹。从
小时候,每到豌豆苗长得有筷子高时,娘总要让我拎个小篮,去豌豆地里掐一点 豌豆叶回来,放在面条锅里当菜。一大锅面条有这一把豌豆叶,就显出一股青鲜 之气,我们兄妹几个逢着吃这豌豆叶面条,都要呼噜呼噜吞个肚子滚圆。 豌豆开花的时候,便是我们这些乡间孩子最快活的赏花日子。在诸种庄稼中,只 有豌豆开起花来最好看。小麦花花朵太小,绿豆花颜色单调,玉米花香味太淡, 唯有豌豆花又大又艳香味又好闻。豌豆花大部分是红色,也有紫色和白色相掺其 间。红色中又分深红、浅红、粉红多种,一根豌豆蔓上常有几种颜色的花,一眼 望去,真是五彩缤纷。因在豆蔓上的高度不等,豌豆花常分几层,看上去如楼阁 相叠;又因豆蔓横爬在地的长度不同且互相纠结,花便分一簇一簇,瞧上去似花 球相连。 豌豆花常常是在一个早晨陡然大放,一地的花朵猛然出现在人们眼前,浓浓的香 味在空气中弥漫,由不得人们不深深地呼吸,快活地揉着胸腹。我们这些平日无 缘赏花,根本见不到大片玫瑰、月季的农家孩子,常被这大片的豌豆花激动得嗷 嗷乱喊,总要绕着豌豆地四周的田埂边跑边叫:嗬,看那片!哟,看这片! 豌豆角长出后,我们便要千方百计地去偷摘来解馋。豆粒没长成、豆角还扁还嫩 时,我们便把豆角整个地塞到嘴里嚼,直嚼得满嘴青甜,绿汁直滴。待豆粒凸起 还不老不硬时,我们便把豆荚小心地打开,凑到牙上用齿尖一捋,把那些青嫩的 豆粒全捋进口中,又香又甜地吞咽。 豆角将熟未熟时,大人们也常摘些到家,在锅里带荚一煮,让我们剥荚吃豆,这 时候的豆粒已是十分筋道分外香了。待把豌豆收割下来拉到晒场上一打,我们便 又可以吃到喷喷香的豌豆糕了。娘做的豌豆糕最好吃,她总把豌豆磨碎成面,用 细箩箩过了,而后拌了香油、花椒、茴香、盐、蛋清和酵子等,搅成糊状,摊在 笼屉上放锅里蒸,蒸出后用刀切成方块,让我们用筷子夹了吃,那种鲜味和香气 让人吃了还想吃。 经石碾碾压打净豆粒之后的干豌豆秧,除了可烧锅,还特别柔软好玩,我们常在 豆秧上打闹翻滚游戏。遇到家里来客床不够睡时,娘便在地上铺厚厚一层豌豆秧, 让我盖了被在上面睡。每当我躺在那柔软的透着香气的豌豆秧上时,总想起奶奶 给我讲的那个神话故事:老天爷为了使自己造出的人能在世上活下来,便叫自己 的几个儿女各变成一种可供人吃的庄稼。性情不好的长子变成了小麦,身上有芒; 身高体胖的次子变成了苞谷,棒子特大;性情温顺、身子柔软的女儿变成了豌豆, 所以豌豆全身没有一点坚硬刺人之处,而且通体溢着香气…… 因了这些,我对豌豆怀了特别的喜爱之情。 去年初夏我回故乡探亲,当时正是豌豆长角的时节。到地头一见那久别了的青绿 色的豆秧,我立时高兴地蹲下去抚摸它们,同时扭头问弟弟:“自己的责任田, 为何不多种点豌豆?”不想弟弟沉了声答:“就这一亩我都不想种了,这是最后 一季!”“为什么?”我一惊。“你看看,还有哪家在种豌豆?”他抬手朝四野 一抡。我搭眼朝周围的田里望去,可不,到处种的都是麦子,自家的豌豆田是唯 一的一块。“咋都不种了?”我很惊异。 “这是低产庄稼,又怕大风,化肥又贵,种了根本赚不到钱!”弟弟瓮声瓮气说 道,“加上如今人们的口味变了,都只愿吃麦面,不愿吃粗粮,收了豌豆卖给 谁?” 我“哦”了一声,很觉意外,不过细想之后又觉得这话有理。 “怕是豌豆也要走大麦、荞麦、赤色豆的路了。”娘在一旁叹了一句。我听后心 里一震。早先这地方每年都种的大麦、荞麦、赤色豆,这些年已基本上绝迹。从
我记事到现在,不过几十年时间,就有三种庄稼不种了,难道我十分喜爱的豌豆 也要步它们的后尘? “明年咱也不种了!”弟弟又决然地说。我不好再劝弟弟,眼看赚不了钱,继续 种下去又有何益?也许,人类就是这样在对庄稼的比较和抛弃中前进的。祖先们 当初大约是太饿了,选定的庄稼种类太多。如今,现代人要在实践中不断进行比 较和选择,把好吃的、高产的、容易种的保留下去,把粗糙的、低产的、不易种 的抛弃掉。然而这种抛弃是否对人类自己都有益? “豌豆这东西有时可做中药引子。”娘在一旁幽幽地说,“日后都不种了,用时 去哪里找?” 我长久地站在豌豆地头,望着那些青闪闪的生机勃勃的豌豆秧在心里思忖:它们 就要在这块地上消失了,也许几百年之后住在这里的人们,就不会知道他们的祖 先曾经种过吃过豌豆,那时的孩子,更不会享受到我们童年时摘豌豆角解馋的乐 趣 (有删改) 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从豌豆花的大小、香味、颜色、位置层次等多角度来描写豌豆花,表现 了它的鲜艳香甜,突出了豌豆花给作者带来的巨大冲击。 B.文章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阐释了自己喜欢豌豆的原因;第二部分记叙了 豌豆种植的现状。主旨突出,结构分明。 C.文章写作者躺在豌豆秧上想起奶奶讲的神话故事,丰富了文本的内容,也通 过对比赞扬了豌豆性情的温顺,秧苗的柔软 D.文中作者的情感变化颇为明显,作者越是喜爱豌豆,就越为豌豆被抛弃的事 实而感伤和忧虑。 8.请简要分析“我”对豌豆怀了特别的喜爱之情的原因。(6分) 9.请根据文本,分析标题“最后一季豌豆”的含义。(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乐运字承业,南阳淯阳人。运少好学,涉猎经史。年十五而江陵灭,随例迁长安。 其亲属等多被籍没,运积年为人佣保,皆赎免之。事母及寡嫂甚谨,由是以孝闻。 梁故都官郎琅邪王澄美之,次其行事为《孝义传》。性方直,未尝求媚于人。为 露门学士。前后犯颜屡谏武帝,多被纳用。建德二年除万年县丞抑挫豪右号称强 直武帝嘉之特许通籍事有不便于时者令巨细奏闻 武帝尝幸同州,召运赴行在所。既至,谓曰:“卿言太子如何人?”运曰:“中 人也。”时齐王宪以下并在帝侧,帝顾谓宪等曰:“百官佞我,皆云太子聪明睿 智,唯运云中人,方验运之忠直耳。”于是因问运中人之状。运对曰:“班固以 齐桓公为中人,管仲相之则霸,竖貂辅之则乱。可与为善,亦可与为恶也。”帝 曰:“我知之矣。”遂妙选宫官以匡弼之。 及武帝崩,宣帝嗣位,葬讫,诏天下公除。运上疏曰:“三年之丧,自天子达于 庶人。先王制礼,安可诬之。”书奏,帝不纳。自是德政不修,而昏暴滋甚。运 乃舆榇诣朝堂,陈帝八失。帝大怒,将戮之。内史元严谏,因而获免。翌日,帝 颇感悟,召运谓之曰:“朕昨夜思卿所奏,实是忠臣。”乃赐御食以赏之。朝之 公卿,初见帝甚怒,莫不为运寒心。后见获赏,又皆相贺,以为幸免兽口
我记事到现在,不过几十年时间,就有三种庄稼不种了,难道我十分喜爱的豌豆 也要步它们的后尘? “明年咱也不种了!”弟弟又决然地说。我不好再劝弟弟,眼看赚不了钱,继续 种下去又有何益?也许,人类就是这样在对庄稼的比较和抛弃中前进的。祖先们 当初大约是太饿了,选定的庄稼种类太多。如今,现代人要在实践中不断进行比 较和选择,把好吃的、高产的、容易种的保留下去,把粗糙的、低产的、不易种 的抛弃掉。然而这种抛弃是否对人类自己都有益? “豌豆这东西有时可做中药引子。”娘在一旁幽幽地说,“日后都不种了,用时 去哪里找?” 我长久地站在豌豆地头,望着那些青闪闪的生机勃勃的豌豆秧在心里思忖:它们 就要在这块地上消失了,也许几百年之后住在这里的人们,就不会知道他们的祖 先曾经种过吃过豌豆,那时的孩子,更不会享受到我们童年时摘豌豆角解馋的乐 趣…… (有删改) 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文章从豌豆花的大小、香味、颜色、位置层次等多角度来描写豌豆花,表现 了它的鲜艳香甜,突出了豌豆花给作者带来的巨大冲击。 B.文章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阐释了自己喜欢豌豆的原因;第二部分记叙了 豌豆种植的现状。主旨突出,结构分明。 C.文章写作者躺在豌豆秧上想起奶奶讲的神话故事,丰富了文本的内容,也通 过对比赞扬了豌豆性情的温顺,秧苗的柔软。 D.文中作者的情感变化颇为明显,作者越是喜爱豌豆,就越为豌豆被抛弃的事 实而感伤和忧虑。 8.请简要分析“我”对豌豆怀了特别的喜爱之情的原因。(6 分) 9.请根据文本,分析标题“最后一季豌豆”的含义。(6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3 题。 乐运字承业,南阳淯阳人。运少好学,涉猎经史。年十五而江陵灭,随例迁长安。 其亲属等多被籍没,运积年为人佣保,皆赎免之。事母及寡嫂甚谨,由是以孝闻。 梁故都官郎琅邪王澄美之,次其行事为《孝义传》。性方直,未尝求媚于人。为 露门学士。前后犯颜屡谏武帝,多被纳用。建德二年除万年县丞抑挫豪右号称强 直武帝嘉之特许通籍事有不便于时者令巨细奏闻。 武帝尝幸同州,召运赴行在所。既至,谓曰:“卿言太子如何人?”运曰:“中 人也。”时齐王宪以下并在帝侧,帝顾谓宪等曰:“百官佞我,皆云太子聪明睿 智,唯运云中人,方验运之忠直耳。”于是因问运中人之状。运对曰:“班固以 齐桓公为中人,管仲相之则霸,竖貂辅之则乱。可与为善,亦可与为恶也。”帝 曰:“我知之矣。”遂妙选宫官以匡弼之。 及武帝崩,宣帝嗣位,葬讫,诏天下公除。运上疏曰:“三年之丧,自天子达于 庶人。先王制礼,安可诬之。”书奏,帝不纳。自是德政不修,而昏暴滋甚。运 乃舆榇诣朝堂,陈帝八失。帝大怒,将戮之。内史元严谏,因而获免。翌日,帝 颇感悟,召运谓之曰:“朕昨夜思卿所奏,实是忠臣。”乃赐御食以赏之。朝之 公卿,初见帝甚怒,莫不为运寒心。后见获赏,又皆相贺,以为幸免兽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