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 C DE F G H ● Normal A B CB C DE F G H Tandem A B C B DE F G H O Reverse A B C dE Fb Cg H Displaced
A B C D E F G H A B C B C D E F G H A B C C B D E F G H A B C D E F B C G H Normal Tandem Reverse Displaced
a B DE F G H O Overlap of B homologues A B C DE F G H O Simultaneous O break A DE F G H O Reunion of A B C B C D E F G H homologues
A B C D E F G H B C A A B C D E F G H B C A A D E F G H A B C B C D E F G H Overlap of homologues Simultaneous break Reunion of homologues
622.2重复的细胞学和遗传学效应 1)、染色体重复与正常染色体联会时,在粗线期的 染色体上会出现环状突起 A日c DFG H D E F H DE G H D E F G H
6.2.2.2 重复的细胞学和遗传学效应 1)、染色体重复与正常染色体联会时,在粗线期的 染色体上会出现环状突起
2)、位置效应( position effect) 个基因随着染色体畸变而改变它和邻近基因的 位置关系,从而改变了表型的现象称位置效应。 可能是随位置的改变也改变了和5端调控元件的 关系和距离,从而影响基因的表达。 按表型效应的稳定性可把位置效应分为两类, 类叫稳定位置效应( stable position efect,又称 S型位置效应,如果蝇的棒眼遗传。另一种位置 效应是不稳定的,称为花斑位置效应( variegated position effect),也称为V型位置效应,常由易位 而引起
2)、位置效应(position effect) ➢ 一个基因随着染色体畸变而改变它和邻近基因的 位置关系,从而改变了表型的现象称位置效应。 可能是随位置的改变也改变了和5’端调控元件的 关系和距离,从而影响基因的表达。 ➢ 按表型效应的稳定性可把位置效应分为两类,一 类叫稳定位置效应(stable position effect),又称 S型位置效应,如果蝇的棒眼遗传。另一种位置 效应是不稳定的,称为花斑位置效应(variegated position effect),也称为V型位置效应,常由易位 而引起
果蝇棒眼的遗传 ≯果蝇的棒眼基因(BarB)位于X染色体上,对野生 型的复眼呈不完全显性,表型效应是减少复眼中 的小眼数,使圆而大的复眼呈棒状 棒眼是由于X染色体上一个小片段(16A1~A6区段) 的顺接重复所造成。 棒眼作为一个纯系很不稳定,大约1600~2000个子 代个体中,会出现一个野生型的正常复眼和一个 眼睛更窄小的棒眼,名为“双棒眼” 正常复眼由约800个小眼组成,棒眼约有70个小眼, 而双棒眼只有45个小眼
果蝇棒眼的遗传 ➢果蝇的棒眼基因(Bar,B)位于X染色体上,对野生 型的复眼呈不完全显性,表型效应是减少复眼中 的小眼数,使圆而大的复眼呈棒状。 ➢棒眼是由于X染色体上一个小片段(16A1~A6区段) 的顺接重复所造成。 ➢棒眼作为一个纯系很不稳定,大约1600~2000个子 代个体中,会出现一个野生型的正常复眼和一个 眼睛更窄小的棒眼,名为“双棒眼”。 ➢正常复眼由约800个小眼组成,棒眼约有70个小眼, 而双棒眼只有45个小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