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讲真理观和认识方法 和实践活动的主体,把自然作为客体,从而完成了主体和客体的分化。 主体和客体在实践中形成了三种关系 是,实践关系,即主体通过实践改造客体,以满足主体需要的过程。 二是,认识关系,即主体为了实践能够取得成功,主体在实践基础上主观把 握客体的本质和规律的过程 三是,价值关系,即客体存在及其属性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的关系 在上述主体和客体的三种关系中,实践是最基本的关系。 认识的主体和客体,也就是实践的主体和客体。 这是因为,一方面,只有进行着实践活动的人,才会产生对认识的需要和进 行现实认识活动的可能性,这时人才能成为认识的主体;另一方面,只有进入实 践范围的客体才能成为现实的认识客体,而与人的实践无关的外部世界,或者是 由于人们尚未形成认识它的实际需要,或者是由于人们尚不具备认识它的现实条 件而不能成为认识的客体。 作为认识活动的主体,主要有以下一些特点: 首先,人是作为一个有血有肉的物质实体而存在的 其次,人是作为社会性的存在物而成为认识的主体的 再有,人作为认识主体必然是有意识、能思维,因而是有能动性的 ·作为认识对象的客体,其特点在于: 首先,认识的客体必然是不依主体的存在和主体的意志而转移的客观存在, 这是认识的唯物主义前提。 其次,外部世界只有纳入了主体的实践活动范围,成为实践活动改造的对象 才能成为认识的现实客体。 再有,认识的客体是受到实践活动作用的外部世界,而不是与实践活动无关 的客体 (2)实践在认识中的基础作用。 第一,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第二,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第三,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 讨论:认识的来源是客体还是实践?
第三讲 真理观和认识方法 6 和实践活动的主体,把自然作为客体,从而完成了主体和客体的分化。 ·主体和客体在实践中形成了三种关系: 一是,实践关系,即主体通过实践改造客体,以满足主体需要的过程。 二是,认识关系,即主体为了实践能够取得成功,主体在实践基础上主观把 握客体的本质和规律的过程。 三是,价值关系,即客体存在及其属性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的关系。 在上述主体和客体的三种关系中,实践是最基本的关系。 ·认识的主体和客体,也就是实践的主体和客体。 这是因为,一方面,只有进行着实践活动的人,才会产生对认识的需要和进 行现实认识活动的可能性,这时人才能成为认识的主体;另一方面,只有进入实 践范围的客体才能成为现实的认识客体,而与人的实践无关的外部世界,或者是 由于人们尚未形成认识它的实际需要,或者是由于人们尚不具备认识它的现实条 件而不能成为认识的客体。 ·作为认识活动的主体,主要有以下一些特点: 首先,人是作为一个有血有肉的物质实体而存在的。 其次,人是作为社会性的存在物而成为认识的主体的。 再有,人作为认识主体必然是有意识、能思维,因而是有能动性的。 ·作为认识对象的客体,其特点在于: 首先,认识的客体必然是不依主体的存在和主体的意志而转移的客观存在, 这是认识的唯物主义前提。 其次,外部世界只有纳入了主体的实践活动范围,成为实践活动改造的对象, 才能成为认识的现实客体。 再有,认识的客体是受到实践活动作用的外部世界,而不是与实践活动无关 的客体。 (2)实践在认识中的基础作用。 第一,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第二,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第三,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 讨论:认识的来源是客体还是实践?
第三讲真理观和认识方法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因为:一是,没有实践就没有主、客体的相互作用,就 不能形成认识;二是,没有实践客体就不会传递出关于自身本质和规律的信息, 无法形成理性认识。 能动的反映论 认识是主观对客观的能动的反映,这是辨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 坚持反映论,即认为认识来源于主体之外的客观事物,这就坚持了认识论的 唯物主义 坚持反映是一个能动的过程,这就坚持了认识论的辨证法。 1、认识是主观对客观的能动的反映 (1)认识是通过主客体的相互作用实现主观对客观的反映 在认识活动中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是一种双向运动、不断反复的辩证过 程,包括主体对客体发生作用的“客体主体化”的过程和客体对主体发生作用的 “主体客体化”的过程 (2)主体对客体发生作用的“客体主体化”的过程 在认识活动中,主客体不发生相互作用无法形成反映过程的,反映过程本身 必然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 在认识活动中,主体反映的对象绝不是与主体无关系的单纯的客体,而是与 主体发生着相互作用状态下的客体,我们可以称之为“客主体”或“主客体”。 人们在认识活动中,主体对客体发生作用至少有以下两种情况: 一是,主体加工、改造客体信息。 如在人的视觉反映对象的过程中就包含着主体通过物理过程、神经生理过 程、感觉心理过程、知觉心理过程等多种复杂的对信息进行了加工、改造、提炼、 整合和建构的主体作用,才能形成关于客体的视觉形象。 二是,主体加工改造客体本身,迫使客体传递出信息。 主体要获得关于客体的信息,必须对客体进行有目的加工改造、调查研究、 科学实验等实践活动,迫使客体传递出更多的信息,进而暴露出它的本质和规律 在地质勘探中的钻探、爆破等活动;在物理学研究中借助高能粒子加速器的 实验工作;研究动植物构造时解剖、分解、化验的工作等实践活动都是属于这 类的主体实践活动,我们可以称之为“实践—一认识”活动。 ·“客体主体化”主体在认识活动中通过实践、认识(精神活动)活动使客
第三讲 真理观和认识方法 7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因为:一是,没有实践就没有主、客体的相互作用,就 不能形成认识;二是,没有实践客体就不会传递出关于自身本质和规律的信息, 无法形成理性认识。 二、 能动的反映论 认识是主观对客观的能动的反映,这是辨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 坚持反映论,即认为认识来源于主体之外的客观事物,这就坚持了认识论的 唯物主义; 坚持反映是一个能动的过程,这就坚持了认识论的辩证法。 1、认识是主观对客观的能动的反映 (1)认识是通过主客体的相互作用实现主观对客观的反映。 在认识活动中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是一种双向运动、不断反复的辩证过 程,包括主体对客体发生作用的“客体主体化”的过程和客体对主体发生作用的 “主体客体化”的过程。 (2)主体对客体发生作用的“客体主体化”的过程。 在认识活动中,主客体不发生相互作用无法形成反映过程的,反映过程本身 必然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 在认识活动中,主体反映的对象绝不是与主体无关系的单纯的客体,而是与 主体发生着相互作用状态下的客体,我们可以称之为“客主体”或“主客体”。 ·人们在认识活动中,主体对客体发生作用至少有以下两种情况: 一是,主体加工、改造客体信息。 如在人的视觉反映对象的过程中就包含着主体通过物理过程、神经生理过 程、感觉心理过程、知觉心理过程等多种复杂的对信息进行了加工、改造、提炼、 整合和建构的主体作用,才能形成关于客体的视觉形象。 二是,主体加工改造客体本身,迫使客体传递出信息。 主体要获得关于客体的信息,必须对客体进行有目的加工改造、调查研究、 科学实验等实践活动,迫使客体传递出更多的信息,进而暴露出它的本质和规律。 在地质勘探中的钻探、爆破等活动;在物理学研究中借助高能粒子加速器的 实验工作;研究动植物构造时解剖、分解、化验的工作等实践活动都是属于这一 类的主体实践活动,我们可以称之为“实践——认识”活动。 ·“客体主体化”:主体在认识活动中通过实践、认识(精神活动)活动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