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天中学2015年八年级语文下册预习考试题 、基础知识及运用(26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2分) A.粗鄙(bi)烂漫(man)犀利(xi)绽开(zhan) B.绯红(f6i)粗劣(lie)黝黑(y6u)解剖(pou) C.弥补(mi)甲胄(zhou)磨蹭(ceng)粗糙(cao) D.诘问(j白)匿名(ni)禁锢(gu)畸形(q1) 2、选择下列词语书写不正确的一项 ()(2分) A.禁锢诘责文绉绉油光可间B.胡髭黝黑一绺绺不逊 C.解剖畸形诱惑绯红D.滞留粲然庶祖母仁慈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张大爷是个通情达理的人,对儿子因车祸致残这件痛心疾 首的事,他已经想好了办法。 B.在自然科学发展史上,这种由假说发展成定律、原理的情 况,真是俯拾皆是 C.病人的脉搏越来越弱,手术已迫在眉睫 D.对那些低级庸俗、哗众取宠的文学作品,稍有欣赏水平的 人都会嗤之以鼻 下列作品、作家及内容搭配有误的一项是()(2分) A.《藤野先生》——鲁迅—一藤野先生 B.《我的第一本书》一一胡适一—父亲 C.《再塑生命》——海伦·凯勒一一莎莉文老师 D.《列夫·托尔斯泰》——茨威格一一列夫·托尔斯泰 5.指出没有用比喻和夸张的一项()(2分) A.宽约一指的眉毛像纠缠不清的树根,朝上倒竖 B.他那天父般的犹如卷起的滔滔白浪的大胡子 C.像米开朗琪罗画的摩西一样,托尔斯泰给人留下的难忘的 形象,来源于他的大胡子 D.一只宽宽的,两孔朝天的狮子鼻,仿佛被人一拳头打塌了 的样子
0 蓝天中学 2015 年八年级语文下册预习考试题 一、基础知识及运用(26 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2 分) A.粗鄙.(bǐ)烂漫.(màn) 犀.利(xì) 绽.开(zhàn) B.绯.红(fěi) 粗劣.(liè) 黝.黑(yǒu) 解剖. (pōu) C.弥.补(mí)甲胄.(zhòu) 磨蹭.(cèng) 粗糙.(cāo) D.诘.问(jié) 匿.名(nì) 禁锢.(gù) 畸.形(qí) 2、选择下列词语书写不正确的一项 ( )(2 分) A.禁锢 诘责 文绉绉 油光可间 B.胡髭 黝黑 一绺绺 不逊 C.解剖 畸形 诱惑 绯红 D.滞留 粲然 庶祖母 仁慈 3.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2 分) A.张大爷是个通情达理的人,对儿子因车祸致残这件痛心疾 ... 首.的事,他已经想 好了办法。 B.在自然科学发展史上,这种由假说发展成定律、原理的情 况,真是俯拾皆是 ....。 C.病人的脉搏越来越弱,手术已迫在眉睫 ....。 D.对那些低级庸俗、哗众取宠 ....的文学作品,稍有欣赏水平的 人都会嗤之以鼻。 4. 下列作品、作家及内容搭配有误的一项是( ) (2 分) A.《藤野先生》——鲁迅——藤野先生 B.《我的第一本书》——胡适——父亲 C.《再塑生命》——海伦·凯勒——莎莉文老师 D.《列夫·托尔斯泰》——茨威格——列夫·托尔斯泰 5.指出没有用比喻和夸张的一项 ( ) (2分) A. 宽约一指的眉毛像纠缠不清的树根,朝上倒竖 . B. 他那天父般的犹如卷起的滔滔白浪的大胡子 . C. 像米开朗琪罗画的摩西一样,托尔斯泰给人留下的难忘的 形象,来源于他的大胡子 . D. 一只宽宽的,两孔朝天的狮子鼻,仿佛被人一拳头打塌了 的样子
6、《名人传》包括 。(3分) 7凡尔纳科幻三部曲分别是、、 。(3分) 8.综合性学习(共10分) 阅读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一部分。为了解中学生阅读的实 际情况,某学校开展了以“读书与交流”为主题的一系列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下面是一部分活动情况,请根据要求完 成以下活动任务 (1)为了解中学生课外阅读情况,活动小组就此对350名学 生进行了问卷调査,调查结果如下。(2分) 中学生课外阅读情况调查表 读书计划情况 读书笔记情况 有无计划百分比是否做读书百分比 笔记 有计划「10.1%每读必做0% 有时有计划31.3%凭兴趣做24.6% 没有计划58.6%从不做|75.4% 从上表可以看出,中学生在课外阅读上普遍存在的问题: 是 是 (2)为了学生阅读的方便,学校提议在教室里增设“图书角”。 面对这一提议,学生反应不一,展开了辩论。反方认为没有 必要。理由是现在学生学习任务重,根本没有时间阅读;教 室本身就比较狭小,设置“图书角”影响了活动的空间;另 外,图书也容易遗失和损坏。假如你是正方,请你针对反方 的观点和理由进行反驳。(3分) (3)请仔细观察右边漫画《压岁钱! 压谁钱?》,回答其后问题。①说说 你对漫画《压岁钱!压谁钱?》的理 解。(2分)
1 6、《名人传》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分) 7 凡尔纳科幻三部曲分别是____、___、_______。(3 分) 8.综合性学习(共 10 分) 阅读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一部分。为了解中学生阅读的实 际情况,某学校开展了以“读书 与交流”为主题的一系列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下面是一部分活动情况,请根据要求完 成以下活动任务。 (1)为了解中学生课外阅读情况,活动小组就此对 350 名学 生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如下。(2 分) 中学生课外阅读情况调查表 读书计划情况 读书笔记情况 有无计划 百分比 是否做读书 笔记 百分比 有计划 lO.1% 每读必做 O% 有时有计划 31.3% 凭兴趣做 24.6% 没有计划 58.6% 从不做 75.4% 从上表可以看出,中学生在课外阅读上普遍存在的问题: 一是 二是 。 (2)为了学生阅读的方便,学校提议在教室里增设“图书角”。 面对这一提议,学生反应不一,展开了辩论。反方认为没有 必要。理由是现在学生学习任务重,根本没有时间阅读;教 室本身就比较狭小,设置“图书角”影响了活动的空间;另 外,图书也容易遗失和损坏。假如你是正方,请你针对反方 的观点和理由进行反驳。(3 分) (3)请仔细观察右边漫画《压岁钱! 压谁钱?》,回答其后问题。①说说 你对漫画《压岁钱!压谁钱?》的理 解。(2 分)
②请你结合漫画《压岁钱!压谁钱?》,对今年给你 压岁钱的长辈(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等) 说点什么?(选择一对象,注意说话的语气和语境)(3分) 二、古诗文积累与阅读(31分) 9、古诗文默写填空(每空1分,共16分) (1)冰霜正惨凄, (《赠从弟》刘桢) (2)念天地之悠悠, (《登幽州台歌》陈子昂) (3)《五柳先生传》文中引用黔娄之妻的话以表明心志的句 子是: (4)《水调歌头》中“此事古难全”“此事”是 指 (5)司马迁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宋代的文天祥在《过零丁洋》中也道出类似的生死 观: (6)《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蕴含人生哲理,给人以 鼓舞的句子 子: (7)故虽有名马 ,不以千里称也。 (8)录毕,走送之 ,余因得遍观群书。 (9)海内存知己, (10) ,草色遥看近却无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0-14题(15分) 《与朱元思书》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 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 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
2 ②请你结合漫画《压岁钱!压谁钱?》,对今年给你 压岁钱的长辈(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等) 说点什么?(选择一对象,注意说话的语气和语境)(3 分) 二、古诗文积累与阅读(31 分) 9、古诗文默写填空(每空 1 分,共 16 分) (1)冰霜正惨凄, 。(《赠从弟》刘桢) (2)念天地之悠悠, (《登幽州台歌》陈子昂) (3)《五柳先生传》文中引用黔娄之妻的话以表明心志的句 子是: , 。 (4)《水调歌头》中“此事古难全”“此事”是 指 , 。 (5)司马迁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宋代的文天祥在《过零丁洋》中也道出类似的生死 观: , 。 (6)《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蕴含人生哲理,给人以 鼓舞的句子 子: , 。 (7)故虽有名马,_________,_________,不以千里称也。 (8)录毕,走送之,_______。_________,余因得遍观群书。 (9)海内存知己,_________________ 。 (10) _________________,草色遥看近却无。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 10--14 题(15 分) 《与朱元思书》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 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 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
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 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 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 见日。 10、本文是 文,多处使用了对偶句。结构是 式,总写的一句是“ (3分) 11、解释下面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4分) 猛浪若奔 )互相轩邈( 窥谷忘反( 负势竞上( 12、翻译下列句子。(4分) (1)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2)“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13、作者用“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写山,这样写好在哪里?(2分) 14、“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三、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一19题。(13分) 爱的旅程 黄昏时分,马车抵达这座百里外的小镇。 “要在这里住一夜了。”父亲看着儿子,拍了拍“栗子皮” 浓密的鬃毛。妻子病故,除了十二岁的儿子,这匹马是他生 命中的一份儿珍宝 行。”儿子从车上抱下铺盖卷儿。乡村学校也放暑假了。 他跟父亲出门拉脚儿,锻炼锻炼。西望行程,落日在群山之 间驾起独轮车,如炭火中烧着的铁块,大片的红与大片的黑 辉映一体,透射出苍茫和沉重
3 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 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 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 见日。 10 、本文是 文,多处使用了对偶句。结构是 __________式,总写的一句是“ ”(3 分) 11、解释下面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4 分) 猛浪若奔.( ) 互相轩邈..( ) 窥谷忘反.( ) 负.势竞上( ) 12、翻译下列句子。(4 分) (1)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2)“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13、作者用“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写山,这样写好在哪里?(2 分) 14、“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一 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 分) 三、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一 19 题。(13 分) 爱的旅程 黄昏时分,马车抵达这座百里外的小镇。 “要在这里住一夜了。”父亲看着儿子,拍了拍“栗子皮” 浓密的鬃毛。妻子病故,除了十二岁的儿子,这匹马是他生 命中的一份儿珍宝。 “行。”儿子从车上抱下铺盖卷儿。乡村学校也放暑假了。 他跟父亲出门拉脚儿,锻炼锻炼。西望行程,落日在群山之 间驾起独轮车,如炭火中烧着的铁块,大片的红与大片的黑 辉映一体,透射出苍茫和沉重
“拿些料喂喂它。”父亲吩咐。儿子拖下条麻袋。里面沙沙作 响,是寸步不离的麦糠。就在他向外掏麦糠的时候,一只大 刺猬滚了出来,扎疼了他的小手。“哎哟!爸爸你看 “什么啊?”父亲走过来,发现地上花白的刺猬,“哎,怎 么连它也带来了?”家中有堆麦糠,里面住着一窝刺猬:母刺 猬和它的三只才出生的小刺猬。这就是那只母刺猬。一定是 装麦糠时没注意,将它装了来。“怎么办啊?”儿子停下手。 能怎么办呢?父亲摇摇头:“不好,家里还有三只小刺猬 哩。一天了,那么小。” “我们要明天才能回去。”儿子脸朝西转,叹了口气 “最快也要这个时候到家。”父亲扫视夕阳。 “它们会饿死吧?” “一天一夜。很有可能,也不一定。先把它装进去,明天 咱早点回家。” 月出东南,像墨绿的麻地钻出个光脊梁,呈现铜的色泽 和质感。“粟子皮”静静地嚼吃麦糠,有时也打响鼻。那迷人 的沙沙声,散发出一股幽幽的气息。 父亲坐着,一口接一口咝咝地吸烟,吸得满腹苦香。妻 子临走,抓住他的手说:“你要照看好孩子。”这还用说吗? 我的儿子!可他当时什么也没说出,只一个劲儿地掉泪。现在 想想,多遗憾。“放心吧!我,你还不放心吗?”他时常这样 自言自语,似面对暗中的她。让儿子跟着出来,并不是叫他 干活,主要是怕孤单、省牵挂。看到儿子,他就浑身是劲, 仿佛看到了美丽的妻子 儿子也没睡着。他仰卧席上,盯着父亲的背出神。母亲 去世后,父亲胡子长了,话少了,但对他却温柔百倍,有时 “柔”得让他不习惯,受不了。“多好的爸爸啊!这么累,这 么疼我。我要听话,多帮他干活。”他默默地想,跟父亲出门, 是他乐意的。一来能帮父亲,二来呢,他觉得父亲在哪里, 家就在哪里。“你饿了吗?”父亲问
4 “拿些料喂喂它。”父亲吩咐。儿子拖下条麻袋。里面沙沙作 响,是寸步不离的麦糠。就在他向外掏麦糠的时候,一只大 刺猬滚了出来,扎疼了他的小手。“哎哟!爸爸你看——” “什么啊?”父亲走过来,发现地上花白的刺猬,“哎,怎 么连它也带来了?”家中有堆麦糠,里面住着一窝刺猬:母刺 猬和它的三只才出生的小刺猬。这就是那只母刺猬。一定是 装麦糠时没注意,将它装了来。“怎么办啊?”儿子停下手。 能怎么办呢?父亲摇摇头:“不好,家里还有三只小刺猬 哩。一天了,那么小。” “我们要明天才能回去。”儿子脸朝西转,叹了口气。 “最快也要这个时候到家。”父亲扫视夕阳。 “它们会饿死吧?” “一天一夜。很有可能,也不一定。先把它装进去,明天 咱早点回家。” 月出东南,像墨绿的麻地钻出个光脊梁,呈现铜的色泽 和质感。“粟子皮”静静地嚼吃麦糠,有时也打响鼻。那迷人 的沙沙声,散发出一股幽幽的气息。 父亲坐着,一口接一口咝咝地吸烟,吸得满腹苦香。妻 子临走,抓住他的手说:“你要照看好孩子。”这还用说吗? 我的儿子!可他当时什么也没说出,只一个劲儿地掉泪。现在 想想,多遗憾。“放心吧!我,你还不放心吗?”他时常这样 自言自语,似面对暗中的她。让儿子跟着出来,并不是叫他 干活,主要是怕孤单、省牵挂。看到儿子,他就浑身是劲, 仿佛看到了美丽的妻子。 儿子也没睡着。他仰卧席上,盯着父亲的背出神。母亲 去世后,父亲胡子长了,话少了,但对他却温柔百倍,有时 “柔”得让他不习惯,受不了。“多好的爸爸啊!这么累,这 么疼我。我要听话,多帮他干活。”他默默地想,跟父亲出门, 是他乐意的。一来能帮父亲,二来呢,他觉得父亲在哪里, 家就在哪里。“你饿了吗?”父亲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