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故事120个(下 61宥坐之器 《荀子》中记述了这样一件事:孔子到鲁桓公的庙里参观,看见一只倾斜的器皿, 便向守庙的人询问:“这是什么器皿?”守庙的人回答说:“这是君王放在座位 右边警戒自己的器皿。”孔子说:“我听说君王座位右边的器皿,空着便会倾斜, 倒入一半水便会端正,而灌满了水就会倾覆。”孔子回头对弟子们说:“向里面 倒水吧。”弟子们舀水倒入其中。大家看到,水倒入一半,器皿就端正了;灌满 了水,器皿就翻倒了;空着的时候,器皿就倾斜了。孔子感叹说:“唉,哪里有 满了不翻倒的呢?” 子路问:“有什么保持满的方法吗?” 孔子回答说:“聪明和髙深的智慧,要用愚钝的方法来保持它;功劳遍及天下, 要用谦让来保持它:勇力盖世,要用胆怯来保持它。富足而拥有四海,要用节俭 来保持它。这就是抑制并贬损自满的方法。” 智意小语:无论是身居高位还是平民百姓,知止、有度、谦让的处世态度,近可 以明哲保身,远可以兴邦安民 62出使狗国,才进狗门 晏婴是齐国的相国。 春秋末期,诸侯均畏惧楚国的强大,小国前来朝拜,大国不敢不与之结盟,楚国 简直成了诸侯国中的霸主 齐相国晏婴,奉齐景公之命出使楚国。楚灵王听说齐使为相国晏婴后,对左右说: “晏平仲身高不足五尺,但是却以贤名闻于诸侯,寡人以为楚强齐弱,应该好好 羞辱齐国一番,以扬楚国之威,如何?” 太宰一旁言道:“晏平仲善于应对问答,一件事不足以使其受辱,必须如此这般 方可。”楚王大悦,依计而行
国学经典故事 120 个(下) 61 宥坐之器 《荀子》中记述了这样一件事:孔子到鲁桓公的庙里参观,看见一只倾斜的器皿, 便向守庙的人询问:“这是什么器皿?”守庙的人回答说:“这是君王放在座位 右边警戒自己的器皿。”孔子说:“我听说君王座位右边的器皿,空着便会倾斜, 倒入一半水便会端正,而灌满了水就会倾覆。”孔子回头对弟子们说:“向里面 倒水吧。”弟子们舀水倒入其中。大家看到,水倒入一半,器皿就端正了;灌满 了水,器皿就翻倒了;空着的时候,器皿就倾斜了。孔子感叹说:“唉,哪里有 满了不翻倒的呢?” 子路问:“有什么保持满的方法吗?” 孔子回答说:“聪明和高深的智慧,要用愚钝的方法来保持它;功劳遍及天下, 要用谦让来保持它;勇力盖世,要用胆怯来保持它。富足而拥有四海,要用节俭 来保持它。这就是抑制并贬损自满的方法。” 智慧小语:无论是身居高位还是平民百姓,知止、有度、谦让的处世态度,近可 以明哲保身,远可以兴邦安民。 62 出使狗国,才进狗门 晏婴是齐国的相国。 春秋末期,诸侯均畏惧楚国的强大,小国前来朝拜,大国不敢不与之结盟,楚国 简直成了诸侯国中的霸主。 齐相国晏婴,奉齐景公之命出使楚国。楚灵王听说齐使为相国晏婴后,对左右说: “晏平仲身高不足五尺,但是却以贤名闻于诸侯,寡人以为楚强齐弱,应该好好 羞辱齐国一番,以扬楚国之威,如何?” 太宰一旁言道:“晏平仲善于应对问答,一件事不足以使其受辱,必须如此这般 方可。”楚王大悦,依计而行
晏婴身着朝服,乘车来到楚国都城东门,见城门未开,便命人唤门,守门人早已 得了太宰的吩咐 指着旁边的小门说:“相国还是从这狗洞中进出吧!这洞口宽敞有余,足够您出 入,又何必费事打开城门,从门而入呢?” 晏婴听罢,笑了一笑,言道:“这可是狗进出的门,又不是人进出的门,出使狗 国的人从狗门出入,出使人国的人从人门出入,我不知道自己是来到了人国呢, 还是狗国呢?我想楚国不会是一个狗国吧!” 守门之人将晏婴的话传给楚灵王,楚灵王听罢,沉思了一会儿,才无可奈何的吩 咐打开城门,让晏婴堂堂正正地进入楚都。 智慧小语:以貌识人,只能显示出自己的无知。智慧依靠强大的心灵和优秀的头 脑,而不是外貌。仅靠表面现象来看待人和事物的时候,首先被欺骗的,往往是 我们自己。 63赵孝争死 在汉朝的时候,有一个叫赵孝的人,字常平。他有一个弟弟叫赵礼,兄弟两个人 相处得十分友爱。 有一年,由于收成不好,粮食减产欠收,饥荒严重,社会治安也很混乱,甚至连 吃人的事情也有所耳闻。一伙强盗四处抢掠,在老百姓的家中大肆搜寻一阵,见 找不出多少食用的粮食和换钱的东西,一怒之下,他们就只好抓人,恰好把弟弟 赵礼给捉走了。 赵礼虽然身体瘦弱,但是穷凶极恶的强盜们也不肯放过他,将他五花大绑捆起来 后,系在一个树上,然后在旁边架起炉灶生起火来,开始烧水,准备拿赵礼来充 哥哥赵孝虽然幸运地躲过了这一劫,弟弟被掠走的消息让赵孝心如刀割。决心赔 上自己的性命,也要救出他。 赵孝哀求强盗说:“我弟弟是一个有病的人,而且身体也很瘦弱,他的肉一定不 好吃,请你们放了他吧!
晏婴身着朝服,乘车来到楚国都城东门,见城门未开,便命人唤门,守门人早已 得了太宰的吩咐。 指着旁边的小门说:“相国还是从这狗洞中进出吧!这洞口宽敞有余,足够您出 入,又何必费事打开城门,从门而入呢?” 晏婴听罢,笑了一笑,言道:“这可是狗进出的门,又不是人进出的门,出使狗 国的人从狗门出入,出使人国的人从人门出入,我不知道自己是来到了人国呢, 还是狗国呢?我想楚国不会是一个狗国吧!” 守门之人将晏婴的话传给楚灵王,楚灵王听罢,沉思了一会儿,才无可奈何的吩 咐打开城门,让晏婴堂堂正正地进入楚都。 智慧小语:以貌识人,只能显示出自己的无知。智慧依靠强大的心灵和优秀的头 脑,而不是外貌。仅靠表面现象来看待人和事物的时候,首先被欺骗的,往往是 我们自己。 63 赵孝争死 在汉朝的时候,有一个叫赵孝的人,字常平。他有一个弟弟叫赵礼,兄弟两个人 相处得十分友爱。 有一年,由于收成不好,粮食减产欠收,饥荒严重,社会治安也很混乱,甚至连 吃人的事情也有所耳闻。一伙强盗四处抢掠,在老百姓的家中大肆搜寻一阵,见 找不出多少食用的粮食和换钱的东西,一怒之下,他们就只好抓人,恰好把弟弟 赵礼给捉走了。 赵礼虽然身体瘦弱,但是穷凶极恶的强盗们也不肯放过他,将他五花大绑捆起来 后,系在一个树上,然后在旁边架起炉灶生起火来,开始烧水,准备拿赵礼来充 饥。 哥哥赵孝虽然幸运地躲过了这一劫,弟弟被掠走的消息让赵孝心如刀割。决心赔 上自己的性命,也要救出他。 赵孝哀求强盗说:“我弟弟是一个有病的人,而且身体也很瘦弱,他的肉一定不 好吃,请你们放了他吧!
强盗们一听大怒,气汹汹地对赵孝说:“放了他,我们吃什么?”赵孝说:“只 要你们放了赵礼,我愿意用自己的身体给你们吃,况且我的身体很好,没有病, 还很胖。 赵礼哭着说:“被捉来的是我,被你们吃掉,这是我自己命里注定的,可是哥哥 他有什么罪过呀?怎么可以让他去死呢?” 这些无恶不做的强盗们,听着兄弟互相争死的话语,望着手足之间舍身相救的场 面,被深深震慑住了。他们那坚封已久的恻隐之心,被这人间真情真义的感人场 面唤醒了,也都不免淌下了热泪。旋即,他们无声地放走了兄弟两人。 后来,这件事辗转传到了皇帝那里,皇帝是一个深明仁义道德之君,不仅下诏书, 封了兄弟二人官职,而且把他们以德感化强盗的善行,昭示于天下,让全国百姓 效仿学习。 智慧小语:兄弟如手足,同气连枝,同体相生。放眼世界,万物虽有类聚群分 实则如兄弟一样,互相之间休戚相关。因此,要想拥有永久美好幸福的生活,就 必须以仁爱之心,真诚地关爱一切众生。 64狄仁杰的为人之道 狄仁杰是武则天当政时的名宰相。他在当豫州刺史时,办事公正,执法严明,受 到当地人民的称赞。于是,武则天把他调回京城,任为宰相 有一天,武则天对狄仁杰说:“听说你在豫州的时候,名声很好,政绩突出,但 也有人揭你的短,你想知道是谁吗?” 狄仁杰说:“人家说我的不好,如果确是我的过错,我愿意改正。如果陛下已经 弄清楚不是我的过错,这是我的幸运。至于是谁在背后说我的不是,我不想知道 这样大家可以相处得更好些。” 武则天听了,觉得狄仁杰气量大,胸襟宽,很有政治家风度,更加赏识他,敬重 他,尊称他为“国老”,还赠给他紫袍色带,并亲自在袍上绣了12个金字,以 表彰他的功绩 后来,狄仁杰因病去世,武则天流着泪说:“上天过早地夺去了我的国老,使我 朝堂里没有像他那样的人才了
强盗们一听大怒,气汹汹地对赵孝说:“放了他,我们吃什么?”赵孝说:“只 要你们放了赵礼,我愿意用自己的身体给你们吃,况且我的身体很好,没有病, 还很胖。” 赵礼哭着说:“被捉来的是我,被你们吃掉,这是我自己命里注定的,可是哥哥 他有什么罪过呀?怎么可以让他去死呢?” 这些无恶不做的强盗们,听着兄弟互相争死的话语,望着手足之间舍身相救的场 面,被深深震慑住了。他们那坚封已久的恻隐之心,被这人间真情真义的感人场 面唤醒了,也都不免淌下了热泪。旋即,他们无声地放走了兄弟两人。 后来,这件事辗转传到了皇帝那里,皇帝是一个深明仁义道德之君,不仅下诏书, 封了兄弟二人官职,而且把他们以德感化强盗的善行,昭示于天下,让全国百姓 效仿学习。 智慧小语:兄弟如手足,同气连枝,同体相生。放眼世界,万物虽有类聚群分, 实则如兄弟一样,互相之间休戚相关。因此,要想拥有永久美好幸福的生活,就 必须以仁爱之心,真诚地关爱一切众生。 64 狄仁杰的为人之道 狄仁杰是武则天当政时的名宰相。他在当豫州刺史时,办事公正,执法严明,受 到当地人民的称赞。于是,武则天把他调回京城,任为宰相。 有一天,武则天对狄仁杰说:“听说你在豫州的时候,名声很好,政绩突出,但 也有人揭你的短,你想知道是谁吗?” 狄仁杰说:“人家说我的不好,如果确是我的过错,我愿意改正。如果陛下已经 弄清楚不是我的过错,这是我的幸运。至于是谁在背后说我的不是,我不想知道, 这样大家可以相处得更好些。” 武则天听了,觉得狄仁杰气量大,胸襟宽,很有政治家风度,更加赏识他,敬重 他,尊称他为“国老”,还赠给他紫袍色带,并亲自在袍上绣了 12 个金字,以 表彰他的功绩。 后来,狄仁杰因病去世,武则天流着泪说:“上天过早地夺去了我的国老,使我 朝堂里没有像他那样的人才了
智慧小语:气量与胸襟都是人格贤善的基石。学会公正地看待流言,往往是成长 的必经之路! 65、鲁男子拒妇 鲁国有一男子,独自居住在一间房子里,他的邻居,是个寡妇,也单独住在一间 房子里 一天夜里,来了暴风雨,狂风四起,倾盆的大雨将寡妇的房子给打垮了。寡妇快 步跑到这位男子居住的地方,要求男子开门,让她暂住一晚,以躲避暴雨。 鲁男子没有开门接纳她。寡妇从窗口向他责问道:“您为何这般不仁慈啊?” 鲁男子回答说:“男女之间不到六十岁,是不可以同居一室的,现在,您还年轻, 我也正年轻,所以,我不敢接纳您啊!” 妇人说:“您怎么不学柳下惠那样呢?他曾经夜宿郭门,有女子来投宿,因怕她 冻死,让她坐在自己的怀里,给她取暖,直至天明,都没有发生违德之事,国人 也称赞他坐怀不乱,并没有说他乱德。” 鲁男子答道:“柳下惠他可以那样做,但是我却不可以,我将以我的不可以,学 习柳下惠的可以。” 当孔子听到了此事之后,称赞鲁男子道:“多么难得,想要向柳下惠学习的人, 没有能像他学得这么像的,期望能够达到至善,却不会盲从其行迹,真是一位有 智慧的人!” 智慧小语:《弟子规》云:“斗闹场,绝勿进。邪僻事,绝勿问。”亦云:“非 圣书,屏勿视。蔽聪明,坏心志。”都是教导我们要严格遵从圣贤的教导,断绝 不良的外缘,以免发生令人后悔莫及的事情。做人应该有自知的智慧,不可随波 逐流,宁可先守住自己,避免进入是非、杂乱之地,也不轻易去尝试,这样便可 以避免堕入欲望深渊 66将相和 战国时候,秦国最强,常常进攻别的国家
智慧小语:气量与胸襟都是人格贤善的基石。学会公正地看待流言,往往是成长 的必经之路! 65、鲁男子拒妇 鲁国有一男子,独自居住在一间房子里,他的邻居,是个寡妇,也单独住在一间 房子里。 一天夜里,来了暴风雨,狂风四起,倾盆的大雨将寡妇的房子给打垮了。寡妇快 步跑到这位男子居住的地方,要求男子开门,让她暂住一晚,以躲避暴雨。 鲁男子没有开门接纳她。寡妇从窗口向他责问道:“您为何这般不仁慈啊?” 鲁男子回答说:“男女之间不到六十岁,是不可以同居一室的,现在,您还年轻, 我也正年轻,所以,我不敢接纳您啊!” 妇人说:“您怎么不学柳下惠那样呢?他曾经夜宿郭门,有女子来投宿,因怕她 冻死,让她坐在自己的怀里,给她取暖,直至天明,都没有发生违德之事,国人 也称赞他坐怀不乱,并没有说他乱德。” 鲁男子答道:“柳下惠他可以那样做,但是我却不可以,我将以我的不可以,学 习柳下惠的可以。” 当孔子听到了此事之后,称赞鲁男子道:“多么难得,想要向柳下惠学习的人, 没有能像他学得这么像的,期望能够达到至善,却不会盲从其行迹,真是一位有 智慧的人!” 智慧小语:《弟子规》云:“斗闹场,绝勿进。邪僻事,绝勿问。”亦云:“非 圣书,屏勿视。蔽聪明,坏心志。”都是教导我们要严格遵从圣贤的教导,断绝 不良的外缘,以免发生令人后悔莫及的事情。做人应该有自知的智慧,不可随波 逐流,宁可先守住自己,避免进入是非、杂乱之地,也不轻易去尝试,这样便可 以避免堕入欲望深渊。 66 将相和 战国时候,秦国最强,常常进攻别的国家
赵国舍人蔺相如奉命出使秦国,不辱使命,完璧归赵,所以封了上大夫;又陪同 赵王赴秦王设下的渑池会,使赵王免受侮辱。为表彰蔺相如的功劳,赵王封蔺相 如为上卿。 廉颇很不服气,他对别人说:“我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劳。蔺相 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的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 了台!”这话传到了蔺相如耳朵里,蔺相如就请病假不上朝,免得跟廉颇见面 有一天,蔺相如坐车出去,远远看见廉颇骑着高头大马过来了,他赶紧叫车夫把 车往回赶。蔺相如手下的人可看不顺眼了。他们说,蔺相如怕廉颇像老鼠见了猫 似的,为什么要怕他呢!蔺相如对他们说:“诸位请想一想,廉将军和秦王比, 谁厉害?”他们说:“当然秦王厉害!”蔺相如说:“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 军吗?大家知道,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 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打我们。我避着廉将军 是为赵国啊 蔺相如的话传到了廉颇的耳朵里。廉颇静下心来想了想,觉得自己为了争一口气, 就不顾国家的利益,真不应该。于是,他脱下战袍,背上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 罪。蔺相如见廉颇来负荆请罪,连忙热情地出来迎接。从此以后,他们俩成了好 朋友,同心协力保卫赵国 智慧小语: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蔺相如以国家大事为重,始终忍让,将相和好, 共同辅国,国家无恙 67公艺百忍 唐朝有个张公艺。他的家里竟有九代同堂,住在一块不分家,也因为这么和气兴 盛,引起皇帝的注意。 他家祖先从北齐开始得到当时皇帝重视,表扬这户人家能和睦共处,足以成为邻 里的典范。到了隋朝以及唐朝太宗皇帝时也一样得到朝廷的表扬。等到了唐髙宗 时,这户人家依然兴盛。 有一次,高宗皇帝到太山路过当州这个地方,就来拜访张公艺,问他:“为什么 你们这一家可以和乐融融,这么多人都能居住在一块呢? 张公艺就请求用纸笔来对答,高宗皇帝就给了他纸笔。他提起笔竟连写了一百多 个“忍”字呈给皇上,并且说:“一个家庭一切都得利于忍’
赵国舍人蔺相如奉命出使秦国,不辱使命,完璧归赵,所以封了上大夫;又陪同 赵王赴秦王设下的渑池会,使赵王免受侮辱。为表彰蔺相如的功劳,赵王封蔺相 如为上卿。 廉颇很不服气,他对别人说∶“我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劳。蔺相 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的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 了台!”这话传到了蔺相如耳朵里,蔺相如就请病假不上朝,免得跟廉颇见面。 有一天,蔺相如坐车出去,远远看见廉颇骑着高头大马过来了,他赶紧叫车夫把 车往回赶。蔺相如手下的人可看不顺眼了。他们说,蔺相如怕廉颇像老鼠见了猫 似的,为什么要怕他呢!蔺相如对他们说∶“诸位请想一想,廉将军和秦王比, 谁厉害?”他们说∶“当然秦王厉害!”蔺相如说∶“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 军吗?大家知道,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 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打我们。我避着廉将军, 是为赵国啊!” 蔺相如的话传到了廉颇的耳朵里。廉颇静下心来想了想,觉得自己为了争一口气, 就不顾国家的利益,真不应该。于是,他脱下战袍,背上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 罪。蔺相如见廉颇来负荆请罪,连忙热情地出来迎接。从此以后,他们俩成了好 朋友,同心协力保卫赵国。 智慧小语: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蔺相如以国家大事为重,始终忍让,将相和好, 共同辅国,国家无恙。 67 公艺百忍 唐朝有个张公艺。他的家里竟有九代同堂,住在一块不分家,也因为这么和气兴 盛,引起皇帝的注意。 他家祖先从北齐开始得到当时皇帝重视,表扬这户人家能和睦共处,足以成为邻 里的典范。到了隋朝以及唐朝太宗皇帝时也一样得到朝廷的表扬。等到了唐高宗 时,这户人家依然兴盛。 有一次,高宗皇帝到太山路过当州这个地方,就来拜访张公艺,问他:“为什么 你们这一家可以和乐融融,这么多人都能居住在一块呢?” 张公艺就请求用纸笔来对答,高宗皇帝就给了他纸笔。他提起笔竟连写了一百多 个“忍”字呈给皇上,并且说:“一个家庭一切都得利于'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