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理学与现实生活 应用伦理学引论》 思考题
《伦理学与现实生活— —应用伦理学引论》 思考题
第一章伦理学的一般理论及其应用 伦理学是什么? 2.道德产生的决定性因素是什么? 3.道德的功能和作用表现在哪里? 4.价值论的本质及其根源是什么? 5.什么是德性?如何培养人的德性? 6.试用动机和效果理论分析“好心办坏事” 与“歪打正着”现象
第一章 伦理学的一般理论及其应用 • 1.伦理学是什么? • 2.道德产生的决定性因素是什么? • 3.道德的功能和作用表现在哪里? • 4.价值论的本质及其根源是什么? • 5.什么是德性?如何培养人的德性? • 6.试用动机和效果理论分析“好心办坏事” 与“歪打正着”现象
试用善恶关系理论分析“母亲挪用公款为女儿治 病”、“弟弟偷窃朋友钱款为哥哥交纳学费”现象。 8.“私利即公益”的命题是否成立?道德是一种超功 利的精神追求吗? ·9.如何看待“道德银行”、“有偿让座”现象?(分 析义与利关系) 10.试分析“知识就是道德”、“有才就有德”观点。 11.应用伦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12.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包含哪些内容? 13.如何加强公民道德建设? 14.试分析德治与法治的关系及其现实意义
• 7.试用善恶关系理论分析“母亲挪用公款为女儿治 病” 、 “弟弟偷窃朋友钱款为哥哥交纳学费”现象。 • 8.“私利即公益”的命题是否成立?道德是一种超功 利的精神追求吗? • 9.如何看待“道德银行” 、 “有偿让座”现象?(分 析义与利关系) • 10.试分析“知识就是道德” 、 “有才就有德”观点。 • 11.应用伦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 12. 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包含哪些内容? • 13.如何加强公民道德建设? • 14.试分析德治与法治的关系及其现实意义
15.如何理解费尔巴哈下列观点:“人的自爱利 己的本性和追求感官的享受是道德的来源和基 础。 16.张华舍身救老农,是用金子换沙子吗? 17.雷锋精神在当代世界究竟有没有价值? 18.如何理解“恶是历史发展的动力”? 19.“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是否 具有普遍必然性? ·20.人的知识愈多、智慧越深,是否其觉悟和品 德就愈高? 21.社会越是文明,是否人类就越退化?
• 15.如何理解费尔巴哈下列观点:“人的自爱利 己的本性和追求感官的享受是道德的来源和基 础。” • 16.张华舍身救老农,是用金子换沙子吗? • 17.雷锋精神在当代世界究竟有没有价值? • 18.如何理解“恶是历史发展的动力”? • 19. “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是否 具有普遍必然性? • 20.人的知识愈多、智慧越深,是否其觉悟和品 德就愈高? • 21.社会越是文明,是否人类就越退化?
第二章人唑与伦理 试述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理论 2.“人的本性是自我保存、自私自利、趋利避害、趋 乐避苦、好逸恶劳”的观点是否成立?为什么? 3.如何看待“理与欲”关系?等待人的欲望,我们应 有怎样的态度? 4.如何理解“人是一种社会化的动物”? 5.如何理解“人是一种文化动物” 6.如何理解“人的主体性”理念? 7.如何理解人性的发展及完善?
第二章 人性与伦理 • 1.试述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理论。 • 2.“人的本性是自我保存、自私自利、趋利避害、趋 乐避苦、好逸恶劳”的观点是否成立?为什么? • 3.如何看待“理与欲”关系?等待人的欲望,我们应 有怎样的态度? • 4.如何理解“人是一种社会化的动物”? • 5.如何理解“人是一种文化动物”? • 6.如何理解“人的主体性”理念? • 7.如何理解人性的发展及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