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人性究竟是善的,还是恶的? 9.为什么说“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10简述下列命题的含义: “人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魔鬼(野兽)”;“人的主体 性问题”;“人是万物的尺度”、“人是理性的动物” 人是万物的灵长”、“我思故我在”、“人为自然立 法”、“存在就是被感知”、“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 11.喜新厌旧是否人的普遍本性? 2.假设人性趋善或趋恶,哪一个更有利于社会进步发 展?
• 8.人性究竟是善的,还是恶的? • 9.为什么说“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 10简述下列命题的含义: • “人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魔鬼(野兽)” ; “人的主体 性问题” ; “人是万物的尺度” 、 “人是理性的动物” 、 “人是万物的灵长” 、 “我思故我在” 、 “人为自然立 法” 、 “存在就是被感知” 、 “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 。 • 11.喜新厌旧是否人的普遍本性? • 12.假设人性趋善或趋恶,哪一个更有利于社会进步发 展?
第三章人生与伦理 人生从自在阶段走向自为阶段的关键因 素是什么? 2.如何理解“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 的内涵? 3.什么是理想?什么是信念? 4.理想的内容结构及意义是什么? 5.什么是人生价值?人生价值包括哪些形 态? 6.如何确认和评价人生价值?
第三章 人生与伦理 • 1.人生从自在阶段走向自为阶段的关键因 素是什么? • 2.如何理解“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 的内涵? • 3.什么是理想?什么是信念? • 4.理想的内容结构及意义是什么? • 5.什么是人生价值?人生价值包括哪些形 态? • 6.如何确认和评价人生价值?
如何对人的价值作定性和定量分析? 8.“人的未特定化”理论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9.简述享乐主义、禁欲主义、悲观主义、存在 主义、意志主义、实用主义人生观的主要内容。 10.简述中西方文化在人生态度上的差异。 11.人类究竟有无必要对未来社会进行想象和描 绘?人类是否真的不需要“鸟托邦”? 12.“圆领渴望回归社会”说明了什么?
• 7.如何对人的价值作定性和定量分析? • 8. “人的未特定化”理论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 9.简述享乐主义、禁欲主义、悲观主义、存在 主义、意志主义、实用主义人生观的主要内容。 • 10.简述中西方文化在人生态度上的差异。 • 11.人类究竟有无必要对未来社会进行想象和描 绘?人类是否真的不需要“乌托邦”? • 12. “圆领渴望回归社会”说明了什么?
13.“晏才宏(王建定)现象”引发的争论。 ·14.“主观为自己,客观为他人”观点是否正确 15.“人生只有一次”意味着什么? 16.如何理解“贡献与索取”的关系? 17.如何理解佛教的“四谛说”(苦、集、道、 灭)? 18.宗教伦理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具有怎样的作用
• 13. “晏才宏(王建定)现象”引发的争论。 • 14. “主观为自己,客观为他人”观点是否正确? • 15. “人生只有一次”意味着什么? • 16.如何理解“贡献与索取”的关系? • 17.如何理解佛教的“四谛说”(苦、集、道、 灭)? • 18.宗教伦理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具有怎样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