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标定向: 知识目标 1、积累词语,包括生字和一些常用词,如“方、倏尔、略、逝、文、溯迎、溢 目、江干”等词语。 2、了解我国南宋时期钱塘江潮的盛景和观潮的盛况。 能力目标 1、反复诵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独立翻译课文,逐步提高文言文阅 读能力。 2、提供同题材的不同体裁的作品,引导学生比较阅读,培养学生比较阅读的能 力 3、教给学生改写的方法,引导学生对文章进行多种形式的改写。 情感价值观 本文描写了钱塘江潮的奇伟壮丽,展示了自然的不凡魅力:通过描写弄潮的民俗, 展示了弄潮儿的不凡风采。通过品读赏析,感受其自然美和人文美,激发学生对 人与自然搏斗的勇敢精神的认识,树立人类必定能征服自然,主宰自然的世界观 教学重点 1、读懂读通文章,积累文言词句。 2、把握文章主题思想,理解作者的表现方法。 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了解南宋时的观潮活动 2、引导学生很好地理解体会作者语言文字的表现力。 教学方法 1、诵读教学法。读一讲一读,以读代讲,以讲促读。 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 3、比较拓展法。推荐潘阆的《酒泉子》,与本文比较,开阔学生视野,提高阅 读能力。 教具准备:多媒体、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文字资料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朗读课文,翻译课文,整体感知文意;引导学生赏析本文精彩的场 面描写和精巧的结构安排;比较阅读,感受不同文体相同题材的文章的区别,并 学习进行改写。 入境生趣 钱塘江大潮,是闻名世界的奇观,苏东坡曾写过这样的诗句“八月十八 潮,壮观天下无”,以此来赞美钱塘江大潮,那么,钱塘江大潮潮来的景象到底 是什么样的呢?下面请同学们观看钱塘江涌潮的录象,看后请谈谈自己的感受。 多媒体显示:钱江涌潮 教师讲解:钱江涌潮从海宁角度看最为壮观。每年的中秋节前后,海宁 潮潮头壁立,波涛汹涌,势如万马奔腾;云移至岸,浪卷轰雷,卷起“千堆雪” 双龙相扑“碰头潮”、白练横江“一线潮”、蛟龙脱锁“回头潮”和月影银涛 “夜半潮”吸引着无数来自海内外的观光游客。为此,海宁市在每年中秋节前后 都要举办规模盛大的“观潮节”,现在已成为闻名于世的一大胜景
目标定向: 知识目标 1、积累词语,包括生字和一些常用词,如“方、倏尔、略、逝、文、溯迎、溢 目、江干”等词语。 2、了解我国南宋时期钱塘江潮的盛景和观潮的盛况。 能力目标 1、反复诵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独立翻译课文,逐步提高文言文阅 读能力。 2、提供同题材的不同体裁的作品,引导学生比较阅读,培养学生比较阅读的能 力。 3、教给学生改写的方法,引导学生对文章进行多种形式的改写。 情感价值观 本文描写了钱塘江潮的奇伟壮丽,展示了自然的不凡魅力;通过描写弄潮的民俗, 展示了弄潮儿的不凡风采。通过品读赏析,感受其自然美和人文美,激发学生对 人与自然搏斗的勇敢精神的认识,树立人类必定能征服自然,主宰自然的世界观。 教学重点 1、读懂读通文章,积累文言词句。 2、把握文章主题思想,理解作者的表现方法。 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了解南宋时的观潮活动。 2、引导学生很好地理解体会作者语言文字的表现力。 教学方法 1、诵读教学法。读—讲—读,以读代讲,以讲促读。 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 3、比较拓展法。推荐潘阆的《酒泉子》,与本文比较,开阔学生视野,提高阅 读能力。 教具准备:多媒体、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文字资料 课时安排:2 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朗读课文,翻译课文,整体感知文意;引导学生赏析本文精彩的场 面描写和精巧的结构安排;比较阅读,感受不同文体相同题材的文章的区别,并 学习进行改写。 一、入境生趣 钱塘江大潮,是闻名世界的奇观,苏东坡曾写过这样的诗句“八月十八 潮,壮观天下无”,以此来赞美钱塘江大潮,那么,钱塘江大潮潮来的景象到底 是什么样的呢?下面请同学们观看钱塘江涌潮的录象,看后请谈谈自己的感受。 多媒体显示:钱江涌潮 教师讲解:钱江涌潮从海宁角度看最为壮观。每年的中秋节前后,海宁 潮潮头壁立,波涛汹涌,势如万马奔腾;云移至岸,浪卷轰雷,卷起“千堆雪”。 双龙相扑“碰头潮”、白练横江“一线潮”、蛟龙脱锁“回头潮”和月影银涛 “夜半潮”吸引着无数来自海内外的观光游客。为此,海宁市在每年中秋节前后, 都要举办规模盛大的“观潮节”,现在已成为闻名于世的一大胜景
南宋的国都是临安,即现在的杭州,观潮地当时在临安城南(今由于江水 改道已移至浙江海宁),每年农历八月十八日举行观潮盛典。迎潮前有水军演习, 潮到时又有吴地少年弄潮争标的表演。当日上到宫庭下到民间争相观看,万人空 巷,十分热闹。南宋词人周密曾经观看了钱塘江涌潮,并将自己的所见所闻生动 的描绘了出来,现在就让我们随着南宋词人周密走进《观潮》,领略钱塘江大潮 的伟观吧。 二、自学生疑:朗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 、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听读,掌握正确的读音,听清节奏 2、学生大声读课文,对照注释,疏通文意 教师分发文字资料,帮助学生理解难句,积累词语 资料内容如下 (1)读准字音 雷霆(ting)杨诚斋(zhai)艨艟( meng chong)如履平地(l) 倏尔(shu) 一舸无迹(96)善泅(qi) 僦赁(ji lin) 罗绮(q1) 鲸波(jing) (2)辨明词义: 既望(望,农历十五:既望,农历十六) 方其远出海门(当……时) 则玉城雪岭(城墙) 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突然;一点点) 皆披发文身(画着文彩 江干上下十余里间(江岸) 珠翠罗绮溢目(满眼) 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逆流迎着潮水;忽隐忽现) 3、以小组为单位,质疑解难,教师可酌情给予指导 4、选四位同学翻译课文,其余同学补充订正,熟悉文意。 5、多媒体显示第三段译文,学生共同评点。 译文略 学生评点:“吴儿善泅者数百”应翻译为“几百个善于泅水的吴中健儿”;“旗 尾略不沾湿”应译为“旗尾一点也不被水沾湿”。 教师提示:文言文翻译应遵守“信”“达”“雅”三字原则。在翻译的过程中 不一定要一一对应,可以在不改变原意的情况下适当润色,争取用现代汉语表现 出弄潮儿的风采 三、学习释疑:理清文章思路,研读文章内容 1、理清文章思路 学生齐读课文,思考 (1〉、《观潮》第一句就说:“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这一句话在文中有 什么作用? 明确:揭示描写对象,总领全文,点明题旨。 〈2〉、“伟观”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也就是说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写观潮的? 你想用哪些词语分别这些方面的特点?
南宋的国都是临安,即现在的杭州,观潮地当时在临安城南(今由于江水 改道已移至浙江海宁),每年农历八月十八日举行观潮盛典。迎潮前有水军演习, 潮到时又有吴地少年弄潮争标的表演。当日上到宫庭下到民间争相观看,万人空 巷,十分热闹。南宋词人周密曾经观看了钱塘江涌潮,并将自己的所见所闻生动 的描绘了出来,现在就让我们随着南宋词人周密走进《观潮》,领略钱塘江大潮 的伟观吧。 二、自学生疑:朗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听读,掌握正确的读音,听清节奏。 2、学生大声读课文,对照注释,疏通文意。 教师分发文字资料,帮助学生理解难句,积累词语。 资料内容如下: (1)读准字音: 雷霆(tínɡ) 杨诚斋(zhāi) 艨艟(ménɡ chōnɡ) 如履平地(lǚ) 倏尔(shū) 一舸无迹(ɡě) 善泅(qiú) 僦 赁(jiù lìn) 罗绮(qǐ) 鲸 波(jīnɡ) (2)辨明词义: 既望(望,农历十五;既望,农历十六) 方其远出海门(当……时) 则玉城雪岭(城墙) 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突然;一点点) 皆披发文身(画着文彩) 江干上下十余里间(江岸) 珠翠罗绮溢目(满眼) 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逆流迎着潮水;忽隐忽现) 3、以小组为单位,质疑解难,教师可酌情给予指导。 4、选四位同学翻译课文,其余同学补充订正,熟悉文意。 5、多媒体显示第三段译文,学生共同评点。 译文略 学生评点:“吴儿善泅者数百”应翻译为“几百个善于泅水的吴中健儿”;“旗 尾略不沾湿”应译为“旗尾一点也不被水沾湿”。 教师提示:文言文翻译应遵守“信”“达”“雅”三字原则。在翻译的过程中, 不一定要一一对应,可以在不改变原意的情况下适当润色,争取用现代汉语表现 出弄潮儿的风采。 三、学习释疑:理清文章思路,研读文章内容 1、理清文章思路 学生齐读课文,思考: 〈1〉、《观潮》第一句就说:“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这一句话在文中有 什么作用?。 明确:揭示描写对象,总领全文,点明题旨。 〈2〉、“伟观”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也就是说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写观潮的? 你想用哪些词语分别这些方面的特点?
明确:第一段写海潮的雄伟壮观,第二段写水军演习的精彩场面,第三段写弄潮 健儿的英姿,第四段写观潮人涌如潮。概括起来就是:潮来之状一一雄伟壮观 演习之形一一精彩动人,弄潮之势一一勇敢矫健,观潮之盛一一盛况空前 2、研读文章内容,欣赏语言美,感悟自然美与人情美的特点。 A、生硏读课文,设计问题,质疑答疑,可自主探究可小组合作讨论交流 [附可能会探究的问题] 1〉、第一段中,描写钱塘江大潮的句子有哪些?作者按怎样的顺序写景? 是从哪几个方面对潮来之状进行描写的?采用怎样的修辞方法来表现? 〈2〉、水军演习的场面写得扣人心弦,其精彩之处表现在哪里?这样一场复杂 的演习活动,而结在“烟消波静”的静景上,这是采用怎样的写法?采用这种写 法有什么作用? 〈3〉、第三段中哪些句子描写了壮士形象?哪些语句突出了勇士溯潮游泳的高 超本领? 〈4)〉、第四段中写观潮人数之多与上文写钱塘江潮的气势、操练水军的情况 及吴中健儿有何联系? [探究学习]学生明确与教师点拨: 〈1〉、学生明确:从“方其远出海门……势极雄豪”为描写钱塘江大潮的句子 作者按由远及近的顺序从形、色、声、势四个方面写出了海潮的壮丽雄奇。运用 比喻、夸张的手法,仅用“如银线”“玉城雪岭”“如雷霆”“吞天沃日”几句, 就把海潮在远方、渐近、奔涌到眼前时的形象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2〉、学生明确:这个场面精彩之处在于参加演习的船只众多,演习中阵势变 化多样,水兵作战技艺娴熟,演习中战斗激烈,声势浩大,演习结束后撤退迅速: 教师点拨:最后结束在“烟消波静”的静景上,是采用动静相衬的方法,造成起 势浩荡,转瞬即逝,令人回味无穷的效果。 3〉、学生明确:描写壮士形象的句子是:“披发纹身,手持十幅大彩旗”, 突出勇士溯潮游泳的髙超本领的句子是:“争先鼓勇……而旗尾略不沾湿”。 〈4)〉、教师点拨;课文前三段分别描写了钱塘江潮的气势。操练水军的情况 及吴中健儿的突出表现,这些都是正面直接描写。最后一段则是从侧面描写,观 潮的人越多,越是说明钱塘江潮气势的壮观,越是说明水军操练及吴中健儿的本 领高强,人人都想一睹为快。这样,侧面描写与正面描写相结合,对正面描写起 了衬托的作用,使文章中心更突出,更具有表现力。如果说江潮图是一道自然景 观的话,那么演习图、弄潮图及观潮图可视作人文景观,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辉 映成趣,更增添了文章的美感,从而突出了人在与自然搏斗中的拼搏精神。 [说明]本文的重点就在于这一环节的设计上,目的是引导学生设计问题、提出 问题、解决问题,大胆质疑问难,学会发现、学会与同学合作交流,提髙阅读能 力 四、点难拨疑:师提问题,学生思考,升华情感:针对学生提的问题,老师 提出学生没有提出的问题,让学生思考、探究、交流 问题]〈1〉为什么要写教阅水军与吴中健儿在潮头弄潮? 明确]作者在描写了浙江潮的雄伟壮观的景象之后,又花大量的笔墨来写水军演 习的动人情景和吴中健儿高超的弄潮技术,使得两者相得益彰。人借水势,水借 人势;人助水势,水助人势。这样的描写,使雄伟之上更添雄伟,壮观之上 更添壮观;使自然美与人文美相互融合,相互映衬,给读者极其美妙的感受,在 身临其境中受到美的熏陶
明确:第一段写海潮的雄伟壮观,第二段写水军演习的精彩场面,第三段写弄潮 健儿的英姿,第四段写观潮人涌如潮。概括起来就是:潮来之状——雄伟壮观, 演习之形——精彩动人,弄潮之势——勇敢矫健,观潮之盛——盛况空前。 2、研读文章内容,欣赏语言美,感悟自然美与人情美的特点。 A、生研读课文,设计问题,质疑答疑,可自主探究可小组合作讨论交流。 [附可能会探究的问题] 〈1〉、第一段中,描写钱塘江大潮的句子有哪些?作者按怎样的顺序写景? 是从哪几个方面对潮来之状进行描写的?采用怎样的修辞方法来表现? 〈2〉、水军演习的场面写得扣人心弦,其精彩之处表现在哪里?这样一场复杂 的演习活动,而结在“烟消波静”的静景上,这是采用怎样的写法?采用这种写 法有什么作用? 〈3〉、第三段中哪些句子描写了壮士形象?哪些语句突出了勇士溯潮游泳的高 超本领? 〈4〉、第四段中写观潮人数之多与上文写钱塘江潮的气势、 操练水军的情况 及吴中健儿有何联系? [探究学习]学生明确与教师点拨: 〈1〉、学生明确:从“方其远出海门……势极雄豪”为描写钱塘江大潮的句子; 作者按由远及近的顺序从形、色、声、势四个方面写出了海潮的壮丽雄奇。运用 比喻、夸张的手法,仅用“如银线”“玉城雪岭”“如雷霆”“吞天沃日”几句, 就把海潮在远方、渐近、奔涌到眼前时的形象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2〉、学生明确:这个场面精彩之处在于参加演习的船只众多,演习中阵势变 化多样,水兵作战技艺娴熟,演习中战斗激烈,声势浩大,演习结束后撤退迅速; 教师点拨:最后结束在“烟消波静”的静景上,是采用动静相衬的方法,造成起 势浩荡,转瞬即逝,令人回味无穷的效果。 〈3〉、学生明确:描写壮士形象的句子是:“披发纹身,手持十幅大彩旗”, 突出勇士溯潮游泳的高超本领的句子是:“争先鼓勇……而旗尾略不沾湿”。 〈4〉、教师点拨;课文前三段分别描写了钱塘江潮的气势。 操练水军的情况 及吴中健儿的突出表现,这些都是正面直接描写。最后一段则是从侧面描写,观 潮的人越多,越是说明钱塘江潮气势的壮观,越是说明水军操练及吴中健儿的本 领高强,人人都想一睹为快。这样,侧面描写与正面描写相结合,对正面描写起 了衬托的作用,使文章中心更突出,更具有表现力。如果说江潮图是一道自然景 观的话,那么演习图、弄潮图及观潮图可视作人文景观,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辉 映成趣,更增添了文章的美感,从而突出了人在与自然搏斗中的拼搏精神。 [说明]本文的重点就在于这一环节的设计上,目的是引导学生设计问题、提出 问题、解决问题,大胆质疑问难,学会发现、学会与同学合作交流,提高阅读能 力。 四、点难拨疑:师提问题,学生思考,升华情感 :针对学生提的问题,老师 提出学生没有提出的问题,让学生思考、探究、交流 [问题] 〈1〉为什么要写教阅水军与吴中健儿在潮头弄潮? [明确]作者在描写了浙江潮的雄伟壮观的景象之后,又花大量的笔墨来写水军演 习的动人情景和吴中健儿高超的弄潮技术,使得两者相得益彰。人借水势,水借 人势;人助水势,水助人势。 这样的描写,使雄伟之上更添雄伟,壮观之上 更添壮观;使自然美与人文美相互融合,相互映衬,给读者极其美妙的感受,在 身临其境中受到美的熏陶
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作者如此着意刻画出人是自然的精灵,人 是自然的主宰,自然风景因有了人的活动而更加精彩美丽,表现了人敢于和自然 搏斗的大无畏精神 [问题]〈2〉据说近几年,有不少人因看钱江涌潮而丧命,是否说明只有古代的 人才有如此胆识敢于弄潮争标和大自然搏斗,今人就缺乏这种斗志了?(同学争 论) [明确]不是的,今人用摩托车与大潮赛跑,在大潮中架船张帆,还有像长江漂流、 飞跃壶口瀑布以及神舟5号、6号飞天等都能表明新世纪人们的胆魄,以及我们 挑战自然,征服自然的拼搏精神。 [说明]这一环节是从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目标上设计的,目的在于引导学 生在感悟自然之美的同时别忘了人是万物的主宰者,字宙的精灵,我们要有饱 满的激情和昂扬的斗志,勇于拼搏。这无疑是人格美的一大体现。 五、拓展延伸 投影显示:把下面这一首宋词改写成一篇记叙文,并与课文进行比较阅读 酒泉子 潘阆 长忆观潮,满郭人争江上望。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 弄潮儿向潮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别来几向梦中看,梦觉尚心寒。 教师指导:改写是在原题材的基础上进行再创作,大多只侧重于改变原作的形式, 可以改换体裁,如这次训练要求把词改写成记叙文;可以改换人称,如把词中的 第三人称改写为第一人称;可以改换表达方式,也可以对原文进行取舍、丰富和 补充。改写必须充分理解原文的思想内容和表现形式,透彻了解被改写的作品和 将要改写的作品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把握各自的特点。 本题要求学生充分发挥想像、联想,参照课文中的有关描写进行改写。词的上阕 写观潮,写人群涌动的盛况和潮水汹涌的气势:词的下阕写弄潮儿的表演,写他 们高超的技艺和观潮人的感受。改写时,可以选取第一人称的视角,抓住观潮人 潮水、弄潮儿、自己的感受四点来写,重点应放在潮水和弄潮儿上面。 学生构思,写作。如时间不允许,可放在课下完成。 [说明]本题的设计在于拓展学生思维,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 六、学后反思:纵观全文,谈收获 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谈。可以是知识与能力,也可以是获得了某些学习方法, 或者是情感得到哪些升华等。 七、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背诵第一自然段 2、完成下列补充练习 多媒体显示: 翻译下列句子: ①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 ②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 ③出没于鲸波万仞中 ④僦赁看幕,虽席地不容闲也。 3、完成课上的改写练习。 第二课时·综合能力测试
“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作者如此着意刻画出人是自然的精灵,人 是自然的主宰,自然风景因有了人的活动而更加精彩美丽,表现了人敢于和自然 搏斗的大无畏精神。 [问题]〈2〉据说近几年,有不少人因看钱江涌潮而丧命,是否说明只有古代的 人才有如此胆识敢于弄潮争标和大自然搏斗,今人就缺乏这种斗志了?(同学争 论) [明确]不是的,今人用摩托车与大潮赛跑,在大潮中架船张帆,还有像长江漂流、 飞跃壶口瀑布以及神舟 5 号、6 号飞天等都能表明新世纪人们的胆魄,以及我们 挑战自然,征服自然的拼搏精神。 [说明]这一环节是从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目标上设计的,目的在于引导学 生在感悟自然之美的同时别忘了人是万物的主宰者,宇宙的精灵,我们要有饱 满的激情和昂扬的斗志,勇于拼搏。这无疑是人格美的一大体现。 五、拓展延伸 投影显示:把下面这一首宋词改写成一篇记叙文,并与课文进行比较阅读。 酒 泉 子 潘 阆 长忆观潮,满郭人争江上望。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 弄潮儿向潮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别来几向梦中看,梦觉尚心寒。 教师指导:改写是在原题材的基础上进行再创作,大多只侧重于改变原作的形式, 可以改换体裁,如这次训练要求把词改写成记叙文;可以改换人称,如把词中的 第三人称改写为第一人称;可以改换表达方式,也可以对原文进行取舍、丰富和 补充。改写必须充分理解原文的思想内容和表现形式,透彻了解被改写的作品和 将要改写的作品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把握各自的特点。 本题要求学生充分发挥想像、联想,参照课文中的有关描写进行改写。词的上阕 写观潮,写人群涌动的盛况和潮水汹涌的气势;词的下阕写弄潮儿的表演,写他 们高超的技艺和观潮人的感受。改写时,可以选取第一人称的视角,抓住观潮人、 潮水、弄潮儿、自己的感受四点来写,重点应放在潮水和弄潮儿上面。 学生构思,写作。如时间不允许,可放在课下完成。 [说明]本题的设计在于拓展学生思维,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 六、学后反思:纵观全文,谈收获 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谈。可以是知识与能力,也可以是获得了某些学习方法, 或者是情感得到哪些升华等。 七、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背诵第一自然段。 2、完成下列补充练习 多媒体显示: 翻译下列句子: ①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 ②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 ③出没于鲸波万仞中 ④僦赁看幕,虽席地不容闲也。 3、完成课上的改写练习。 第二课时·综合能力测试
、给下列字注音 艨艟( )履( )倏( )僦( 解释句中加粗词语 1.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最盛: 2.方其远出海门: 3.溯迎而上 4.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 三、解释下列句中相同的词语 四、翻译下列句子 1.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 2.僦赁看幕,虽席地不容闲 五、阅读后回答问题 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军,艨艟数百,分列两岸;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 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倏尔黄烟四起,人物各不相睹,水 爆轰震,声如崩山。烟消波静,则一舸无迹,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 1.写参演船舰之多的句子是: 2.写阵势变化多端的句子是 3.写水兵在船上演练技艺之高的句子是: 4.写双方习战之激烈的句子是 5.写声势之大的句子是: 廿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 笼之鹄。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 冷光乍出于匣也。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姸明媚,如倩女之醴』[ 面而髻鬟之始掠也。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21[2]寸许。游人虽未 盛,泉而茗者,罍[31[3]而歌者,红装而蹇[41[4]者,亦时时有。风力虽尚劲 然徒步则汗出浃背。凡曝沙之鸟,呷J][5]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 皆有喜气。 1.给下列字注音:鹄( 乍( )匣( 2.解释下列句中加粗词语 (1)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乍出于匣也: (2)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 3.作者写的是什么地方的春色?初到此地时的心情如何?用文中句子说明。 4.用“‖”给文章分层,并概括层意。 【参考答案】 meng chong shu jiu 二、1.农历十六日2.当……时3.逆流4.画文彩 、1.几乎,将近;仅仅2.景象;看3.气势;阵势4.本领:能够
一、给下列字注音 艨艟( ) 履( ) 倏( ) 僦( ) 二、解释句中加粗词语 1.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最盛: 2.方其远出海门: 3.溯迎而上: 4.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 三、解释下列句中相同的词语 四、翻译下列句子 1.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 2.僦赁看幕,虽席地不容闲。 五、阅读后回答问题 (一) 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军,艨艟数百,分列两岸;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 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倏尔黄烟四起,人物各不相睹,水 爆轰震,声如崩山。烟消波静,则一舸无迹,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 1.写参演船舰之多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写阵势变化多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写水兵在船上演练技艺之高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4.写双方习战之激烈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写声势之大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廿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 笼之鹄。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 冷光乍出于匣也。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靧[1][1] 面而髻鬟之始掠也。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2][2]寸许。游人虽未 盛,泉而茗者,罍[3][3]而歌者,红装而蹇[4][4]者,亦时时有。风力虽尚劲, 然徒步则汗出浃背。凡曝沙之鸟,呷[5][5]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 皆有喜气。 1.给下列字注音:鹄( ) 乍( ) 匣( ) 浃( ) 2.解释下列句中加粗词语。 (1)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乍出于匣也: (2)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 3.作者写的是什么地方的春色?初到此地时的心情如何?用文中句子说明。 4.用“‖”给文章分层,并概括层意。 【参考答案】 一、méng chōng shū jiù 二、1.农历十六日 2.当……时 3.逆流 4.画文彩 三、1.几乎,将近;仅仅 2.景象;看 3.气势;阵势 4.本领;能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