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上山的层位与坡度 特殊条件下,将上山置于煤层群的中部 或上部。可能的原因为 ◆下部煤层底板接近富含水层,或底板 岩石松软,且很厚,不易维护。 如:华北奥陶纪灰岩,承压水。峰峰局, 焦作局49m3/t水等 煤层赋存适于人为或自然分组,单独 设置为分组煤层服务的专用上山
二、上山的层位与坡度 特殊条件下,将上山置于煤层群的中部 或上部。可能的原因为: ❖下部煤层底板接近富含水层,或底板 岩石松软,且很厚,不易维护。 如:华北奥陶纪灰岩,承压水。峰峰局, 焦作局49m3 /t水等 ❖ 煤层赋存适于人为或自然分组,单独 设置为分组煤层服务的专用上山
(二)上山的倾角(坡度) 令一般与煤层倾角一致; 令当α有变化时,力求使上山保持固定坡度; 为满足运输要求,岩石上山可穿层布置: 当15°<α<20时,“运上”调为15°,胶带机; 20°<α<30°时,“运上”调为30°,煤自溜
(二)上山的倾角(坡度) ❖ 一般与煤层倾角一致; ❖ 当有变化时,力求使上山保持固定坡度; 为满足运输要求,岩石上山可穿层布置: 当 1520时, “运上”调为15 ,胶带机; 2030 时,“运上”调为30,煤自溜
采区上山数目及布置类型 (一)上山数目 1、采区上山至少两条 轨道上山一进风、辅运 运输上山一运煤,回风
三、采区上山数目及布置类型 (一) 上山数目 1、 采区上山至少两条 轨道上山—进风、辅运 运输上山—运煤,回风
2、在下述条件下增加上山数目 A大的联合布置采区; A大,瓦斯涌出量大和水大的采区(下山采 区) °A大,常出现上、下区段同采的采区。增设通 风上山。 “运上”、“轨上”均置于底板岩石中,需 探明煤层情况,提前掘进煤层内的采区上山。 采用特采技术(如水砂充填)需设充填管道 或泄水的采区
2、在下述条件下增加上山数目 •A大的联合布置采区; •A大,瓦斯涌出量大和水大的采区(下山采 区); •A大,常出现上、下区段同采的采区。增设通 风上山。 • “运上” 、 “轨上”均置于底板岩石中,需 探明煤层情况,提前掘进煤层内的采区上山。 •采用特采技术(如水砂充填)需设充填管道 或泄水的采区
(二)上山布置类型 (1)双煤上山 布置特点: 双上山置于下部薄及 中厚稳定煤层中; 走向间距20~25m, 20~25m 两侧煤柱30m士 适用:下部有薄及稳定的中厚煤层 单一薄及中厚煤层
(二)上山布置类型 (1) 双煤上山 布置特点: 双上山置于下部薄及 中厚稳定煤层中; 走向间距2025m, 两侧煤柱30 m 20~25m 2 1 适用: 下部有薄及稳定的中厚煤层。 单一薄及中厚煤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