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单株大茎数:标准同上 (5)次生根条数。 (6)主茎绿叶的长度和宽度(c):自上向下测定主茎各绿叶的长度和宽度。记载为旗叶(倒 1叶)、倒2叶、.(见表4)。 (7)把3株样株除主茎春生叶以外的其他叶片的长度和宽度也逐叶测定(只测定绿叶,34 长度变黄的叶子视为黄叶,不测量),并分别记载。未展开的叶子只测定已伸出叶特的部分。 5.干物质测定 ()把所有植株的地下部剪掉(为了各株一致,地中茎也一起剪掉)。 (2)把3株样株的全部绿叶单独剪下,装到一袋中。把其他植株的绿叶、黄叶、叶鞘、茎、 幼穗(从叶鞘中剥出)分别剪下,分开装袋。 (3)把所有纸袋先置于105℃的烘箱中30分钟,然后降温到80°C左右烘干到衡重。 (4)冷却后在精度0.01以上的天平上称重,并分别记载为样叶重、绿叶重、黄叶重、叶鞘重、 茎秆重、穗重。称重后样品保存待测养分含量。 6.计算 (1)将第4项第(2)~(6)小项20株的值平均,即为该样本各参数的平均值。 (2)样叶面积和叶面积指数的计算方法同越冬前,但要注意取样株数为20株,而不是30株, (3)把样叶重、绿叶重、黄叶重相加,得到叶片总重。叶片总重、叶鞘重、茎秆重和穗重分 别除以20,得单株叶片重、叶鞘重、茎秆重和穗重。 7.穗分化过程现察 每2-3天从每块地取苗35株,继续观察穗分化进程至抽穗,准确记载麦穗形态。 (八)抽穗期调查 准确记载抽穗期。标准:50%的穗从旗叶鞘中抽出穗总长度(不包括芒)的1/3。 如有必要,抽穗期的调查内容和方法可参照孕穗期。 (九)开花期调查 1.调查时间:开花期。标准:50%的穗中部小穗上有小花开花。 2。田间调查:准确记载不同地块的开花期。先到开花期的先进行调查 以地块为单位,在调查基本苗时所定的样点上计数穗数。 将每个地块3个点的穗数平均,即为总穗数的值。总穗数除以该块地的基本苗,为单株穗数 3.分样:在同一块地上多点取样20株左右,带回室内。将全部植株按单株穗数(1,2,3,.) 多少分开,按不同穗数的苗占样本总株数的比例取15株,作为考苗样本。同时要使15株考苗样 本的平均单株穗数与田间调查的单株穗数大致相等。以便将来群体与个体调查的数据互相对应。 取舍方法同前。 4.考苗:将分好的样本逐株考察以下内容,并填入开花期单株考察表(表5)。 ()株号:按考察顺序的排号。从其中选出与平均单株穗数大致相同的3株排在最前面,作 为测定叶面积指数用的样株,以避免重复测量
15 (4)单株大茎数:标准同上。 (5)次生根条数。 (6)主茎绿叶的长度和宽度(cm):自上向下测定主茎各绿叶的长度和宽度。记载为旗叶(倒 1 叶)、倒 2 叶、.(见表 4)。 (7)把 3 株样株除主茎春生叶以外的其他叶片的长度和宽度也逐叶测定(只测定绿叶,3/4 长度变黄的叶子视为黄叶,不测量),并分别记载。未展开的叶子只测定已伸出叶鞘的部分。 5.干物质测定 (1)把所有植株的地下部剪掉(为了各株一致,地中茎也一起剪掉)。 (2)把 3 株样株的全部绿叶单独剪下,装到一袋中。把其他植株的绿叶、黄叶、叶鞘、茎、 幼穗(从叶鞘中剥出)分别剪下,分开装袋。 (3)把所有纸袋先置于 105C 的烘箱中 30 分钟,然后降温到 80C 左右烘干到衡重。 (4)冷却后在精度 0.01 以上的天平上称重,并分别记载为样叶重、绿叶重、黄叶重、叶鞘重、 茎秆重、穗重。称重后样品保存待测养分含量。 6.计算 (1)将第 4 项第(2)~(6)小项 20 株的值平均,即为该样本各参数的平均值。 (2)样叶面积和叶面积指数的计算方法同越冬前,但要注意取样株数为 20 株,而不是 30 株。 (3)把样叶重、绿叶重、黄叶重相加,得到叶片总重。叶片总重、叶鞘重、茎秆重和穗重分 别除以 20,得单株叶片重、叶鞘重、茎秆重和穗重。 7.穗分化过程观察 每 2~3 天从每块地取苗 3~5 株,继续观察穗分化进程至抽穗,准确记载麦穗形态。 (八)抽穗期调查 准确记载抽穗期。标准:50%的穗从旗叶鞘中抽出穗总长度(不包括芒)的 1/3。 如有必要,抽穗期的调查内容和方法可参照孕穗期。 (九)开花期调查 1.调查时间:开花期。标准:50%的穗中部小穗上有小花开花。 2.田间调查:准确记载不同地块的开花期。先到开花期的先进行调查。 以地块为单位,在调查基本苗时所定的样点上计数穗数。 将每个地块 3 个点的穗数平均,即为总穗数的值。总穗数除以该块地的基本苗,为单株穗数。 3.分样:在同一块地上多点取样 20 株左右,带回室内。将全部植株按单株穗数(1,2,3,.) 多少分开,按不同穗数的苗占样本总株数的比例取 15 株,作为考苗样本。同时要使 15 株考苗样 本的平均单株穗数与田间调查的单株穗数大致相等。以便将来群体与个体调查的数据互相对应。 取舍方法同前。 4.考苗:将分好的样本逐株考察以下内容,并填入开花期单株考察表(表 5)。 (1)株号:按考察顺序的排号。从其中选出与平均单株穗数大致相同的 3 株排在最前面,作 为测定叶面积指数用的样株,以避免重复测量
(2)株高(cm):从分乘节到穗项部的高度(不包括芒)· (3)主茎绿叶数(可以用小数)。 (4)单株穗数。 (5)次生根条数。 (6)主茎绿叶的长度和宽度(cm):方法同孕穗期 (7)把3株样株除主茎春生叶以外的其他叶片的长度和宽度也逐叶测定(只测定绿叶),并 分别记载。 5.干物质测定:方法和步骤同孕穗期。 6.计算 (1)将第4项第(2)~(6)小项15株的值平均,即为该样本各参数的平均值 (2)样叶面积和叶面积指数的计算方法同前,但要注意取样株数为15株。 (3》)把样叶重、绿叶重、黄叶重相加,得到叶片总重。叶片总重、叶鞘重、茎秆重和穗重分 别除以15,得单株叶片重、叶鞘重、茎秆重和穗重。 表5小麦开花期单株考察表 户主(或地点): 品种(或处理): 年月日 老绿叶长宽(cm) 3株样株其它叶片长/宽(em 123 14 其它数据: 基本苗(万亩】 总茎数(万亩): 叶干重:(B株) 片干重株 (十)开花后调查 1.调查时间:根据教学或科研需要确定。一般可以在开花后每10天一次,也可以每5天一 次
16 (2)株高(cm):从分蘖节到穗顶部的高度(不包括芒)。 (3)主茎绿叶数(可以用小数)。 (4)单株穗数。 (5)次生根条数。 (6)主茎绿叶的长度和宽度(cm):方法同孕穗期。 (7)把 3 株样株除主茎春生叶以外的其他叶片的长度和宽度也逐叶测定(只测定绿叶),并 分别记载。 5.干物质测定:方法和步骤同孕穗期。 6.计算 (1)将第 4 项第(2)~(6)小项 15 株的值平均,即为该样本各参数的平均值。 (2)样叶面积和叶面积指数的计算方法同前,但要注意取样株数为 15 株。 (3)把样叶重、绿叶重、黄叶重相加,得到叶片总重。叶片总重、叶鞘重、茎秆重和穗重分 别除以 15,得单株叶片重、叶鞘重、茎秆重和穗重。 表 5 小麦开花期单株考察表 户主(或地点): 品种(或处理): 年 月 日 株 号 株高 (cm) 主茎绿 叶数 单株 穗数 次生 根数 主茎绿叶长/宽(cm) 3 株样株其它叶片长/宽(cm) 旗叶 倒 2 倒 3 倒 4 倒5 倒 6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平 均 其它数据: 基本苗(万/亩): 总茎数(万/亩): 样叶干重:(g/3 株) 叶片干重(g/12 株): 黄叶干重(g/15 株): 叶鞘干重(g/15 株): 茎秆干重(g/15 株): 穗干重(g/15 株): 叶面积指数: (十)开花后调查 1.调查时间:根据教学或科研需要确定。一般可以在开花后每 10 天一次,也可以每 5 天一 次
2。取样和分样:各地块的总穗数和平均单株穗数,均按开花期的调查结果计,不再调查 取样数量和分样取舍方法均同开花期。 3.考苗:将分好的样本逐株考察,考察内容和方法基本同开花期,但次生根条数可不再考察。 考察结果填入开花后单株考察表(表6)。 4.干物质测定:方法同开花期。但在把穗剪下后,将籽粒从颗壳中剥出,籽粒和颗壳也分开 装袋。称重时各部分分别记载为样叶重、绿叶重、黄叶重、叶椭重、茎秆重、穗壳重、粒重。称 重后样品保存。 5.激浆速度测定:从开花后第3天开始,每3天从每块地中另取有代表性大小一致的穗10 穗,剥出籽粒,烘干后测定干重,并计数总粒数。计算每千粒日增重量。 6计算:方法同开花期。只是在干物质重量计算中加上穗壳重和籽粒重。 表6小麦开花后天单株考素表 户主(或地点): 品种(或处理): 年月日 主叶长(cm 3株样株其它叶片长宽(m) 1 2 5 01 9 10 其它数据:基本苗(方) 监架 叶稍干重(g15株)】 籽粒重(5株上 叶面积指数: 五、作业报告 根据教师要求或科研需要,完成一个或几个生有时期的田间调查核实内考察的全部工作,并将 结果填写在相应的表格中
17 2.取样和分样:各地块的总穗数和平均单株穗数,均按开花期的调查结果计,不再调查。 取样数量和分样取舍方法均同开花期。 3.考苗:将分好的样本逐株考察,考察内容和方法基本同开花期,但次生根条数可不再考察。 考察结果填入开花后单株考察表(表 6)。 4.干物质测定:方法同开花期。但在把穗剪下后,将籽粒从颖壳中剥出,籽粒和颖壳也分开 装袋。称重时各部分分别记载为样叶重、绿叶重、黄叶重、叶鞘重、茎秆重、穗壳重、粒重。称 重后样品保存。 5.灌浆速度测定:从开花后第 3 天开始,每 3 天从每块地中另取有代表性大小一致的穗 10 穗,剥出籽粒,烘干后测定干重,并计数总粒数。计算每千粒日增重量。 6.计算:方法同开花期。只是在干物质重量计算中加上穗壳重和籽粒重。 表 6 小麦开花后 天单株考察表 户主(或地点): 品种(或处理): 年 月 日 株 株高 (cm) 主茎 绿叶数 单株 穗数 主茎绿叶长/宽(cm) 3 株样株其它叶片长/宽(cm) 号 旗叶 倒 2 倒 3 倒 4 倒 5 倒 6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平均 其它数据: 基本苗(万/亩): 总茎数(万/亩): 样叶干重:(g/3 株) 叶片干重(g/12 株): 黄叶干重(g/15 株): 叶鞘干重(g/15 株): 茎秆干重(g/15 株): 穗干重(g/15 株): 籽粒干重(g/15 株): 叶面积指数: 五、作业报告 根据教师要求或科研需要,完成一个或几个生育时期的田间调查核实内考察的全部工作,并将 结果填写在相应的表格中
实习四冬小麦产量预测和成熟期考察(室内考种) 一、目的和要求 (一)学习并掌握冬小麦产量预测的方法 (二)学习并掌握冬小麦收获后室内考种的项目和方法。 二、工具和设备 皮尺、钢卷尺、铁锨(或土铲)、感量0.01g天平、游标卡尺等。 三、内容和方法 (一)产量预测 小麦产量预测是收获前在田间选取一定面积有代表性的样点,查明3个产量构成因素,以初步 估算小麦单位面积产量的一种方法。产量预测是制定收获计划的基础,也是总结小麦生产经验不可 缺少的依据。 小麦产量预测的时间宜在蜡熟中期后进行。如果测产任务大可提前开始,但应在籽粒灌浆达到 能数出粒数时为宜。产量预测的一般方法和步骤如下: 1.全面踏测:全面踏测全田小麦生长情况,以便综观全田,对样点作出大体布局。出现倒伏 时,要正确目测或实际测量倒伏面积所占的比例,以使测产样点中倒伏点的比例符合实际。 2.布点:布点数可根据全面踏测情况确定。可根据地力均匀程度、生长整齐情况、面积大小 及人力多少灵活增减。小面积生长一致的麦田可采用对角线大五点法。大面积生长一致时可采用 棋盘式布点法。生长不一致时要先按生长情况划分为几类,而后在不同类型麦田里分别取点测定 产量。样点不要选边行、地头及过稀过密的地段。 3.调查单位面积穗数和穗粒数:德数和粒数调查的布点,除了按上述原则外,对于在生有期 间进行了生育调查的地块和试验小区,可以采用定点和不定点结合进行。即除了在调查基本苗、 总茎数的点上调查外,每块地应随机再取3个以上的点进行调查。 调查方法:按调查基本苗、总茎数的方法,先计数样点上的穗数,除以样点面积即为单位面 积(平方米,并可计算为公顷)上的穗数(也可以除以基本苗得到单株穗数)。然后在样点中随 机抓取20穗,计数各德上的籽粒总数,除以20即为每穗粒数。全田的德数和穗粒数可用下式计 算。 各样点穗数之和 每公顷穗数(万)严样点数×样点面积(m可 各样点总粒数之和 每德粒数一释点数×每点取样薮 4.千粒重的确定:确定千粒重有2种方法: (1)如果在蜡熟末期测产,因为此时籽粒已达最大重量,所以可以在调查穗数和穗粒数的同 时,每点随机取5~10穗,分别或混合装入纸袋,带回室内分别或混合脱粒、晒干、称重并计数总 粒数,可以计算出千粒重。 18
18 实习四 冬小麦产量预测和成熟期考察(室内考种) 一、目的和要求 (一)学习并掌握冬小麦产量预测的方法。 (二)学习并掌握冬小麦收获后室内考种的项目和方法。 二、工具和设备 皮尺、钢卷尺、铁锨(或土铲)、感量 0.01 g 天平、游标卡尺等。 三、内容和方法 (一)产量预测 小麦产量预测是收获前在田间选取一定面积有代表性的样点,查明 3 个产量构成因素,以初步 估算小麦单位面积产量的一种方法。产量预测是制定收获计划的基础,也是总结小麦生产经验不可 缺少的依据。 小麦产量预测的时间宜在蜡熟中期后进行。如果测产任务大可提前开始,但应在籽粒灌浆达到 能数出粒数时为宜。产量预测的一般方法和步骤如下: 1.全面踏测:全面踏测全田小麦生长情况,以便综观全田,对样点作出大体布局。出现倒伏 时,要正确目测或实际测量倒伏面积所占的比例,以使测产样点中倒伏点的比例符合实际。 2.布点:布点数可根据全面踏测情况确定。可根据地力均匀程度、生长整齐情况、面积大小 及人力多少灵活增减。小面积生长一致的麦田可采用对角线大五点法。大面积生长一致时可采用 棋盘式布点法。生长不一致时要先按生长情况划分为几类,而后在不同类型麦田里分别取点测定 产量。样点不要选边行、地头及过稀过密的地段。 3.调查单位面积穗数和穗粒数:穗数和粒数调查的布点,除了按上述原则外,对于在生育期 间进行了生育调查的地块和试验小区,可以采用定点和不定点结合进行。即除了在调查基本苗、 总茎数的点上调查外,每块地应随机再取 3 个以上的点进行调查。 调查方法:按调查基本苗、总茎数的方法,先计数样点上的穗数,除以样点面积即为单位面 积(平方米,并可计算为公顷)上的穗数(也可以除以基本苗得到单株穗数)。然后在样点中随 机抓取 20 穗,计数各穗上的籽粒总数,除以 20 即为每穗粒数。全田的穗数和穗粒数可用下式计 算。 样点数 样点面积( ) 各样点穗数之和 每公顷穗数(万) 2 m = 样点数 每点取样穗数 各样点总粒数之和 每穗粒数 = 4.千粒重的确定:确定千粒重有 2 种方法: (1)如果在蜡熟末期测产,因为此时籽粒已达最大重量,所以可以在调查穗数和穗粒数的同 时,每点随机取 5~10 穗,分别或混合装入纸袋,带回室内分别或混合脱粒、晒干、称重并计数总 粒数,可以计算出千粒重
(2)如果测产时间较早,或者急需知道测产结果,可以根据以前历年该品种千粒重,再根据 当年灌浆期间条件和目测情况略加修正,求得近似干粒重。但在总结生产经验或科研结果时,则 必须以实测干粒重为准。 5.产量计算:取得每公顷穗数、每穗粒数和千粒重以后,即可计算出每公顷产量(表1)。 产量(kgm)-德数(个Mm)×德粒数(个)x千粒重(g2,或者, 1000(粒)x1000(gkg) 产量(kgm).穗数(万个m)×100×穗粒数(个)x千粒重(g 1000K粒)×1000(gkg) 表1小麦产量预测表 地点 品种 时间: 年月日 序号 每公项穗数(万) 德粒数(个 估测千粒重(g)预测产量(kghr) 备注 平均值 (二)室内考种 小麦个体性状影响小麦的单株生产力,进而影响群体生产力。而植株各部分的性状亦因品种、 种植环境和栽培技术的不同而有差异。因此,考察单株性状是科研和生产中评定品种、分析环境 影响和栽培技术合理性的必不可少的步骤。 考察的项目,可以根据具体工作目的的要求而增减。如全部考察应包括下列内容: 1,取样和分样:田间取样的原则,与实习三中所述方法及本实习中产量预测时确定样点的原 则相同。 在同一块地上多点取样50-100株带回室内。将全部植株按单株穗数多少分开,按不同穗数的 苗占样本总株数的比例取2050株,作为考苗样本。同时要使所取考种样本的平均单株穗数与田 间调查的单株穗数大致相等。取舍方法同实习三。 2,考种:将分好的样本逐株考察以下内容,并填入成熟期单株考察表(表2)。 (1)株号:按考察顺序的排号。 (2)次生根数。 (3)株高(cm):从分蘖节到德顶部的高度(不包括芒) (4)主茎节间长度(cm):从德颈节间向下逐个测量节间长度。 (5)基部节间直径(mm):用卡尺测量。 (6)单株穗数。 (7)穗号(以下各项遂穗考察)。 (8)穗长(cm):自最下部小穗(含退化的)至穗顶部(不包括芒)的长度
19 (2)如果测产时间较早,或者急需知道测产结果,可以根据以前历年该品种千粒重,再根据 当年灌浆期间条件和目测情况略加修正,求得近似千粒重。但在总结生产经验或科研结果时,则 必须以实测千粒重为准。 5.产量计算:取得每公顷穗数、每穗粒数和千粒重以后,即可计算出每公顷产量(表 1)。 (粒) ( ) 穗数(个 ) 穗粒数(个) 千粒重( ) 产量( ) 1000 1000 g/kg /hm g kg/hm 2 2 = , 或者, (粒) ( ) 穗数(万个 ) 穗粒数(个) 千粒重( ) 产量( ) 1000 1000 g/kg /hm 10000 g kg/hm 2 2 = 表 1 小麦产量预测表 地点: 品种: 时间: 年 月 日 序号 每公顷穗数(万) 穗粒数(个) 估测千粒重(g) 预测产量(kg/hm2) 备注 1 2. 平均值 (二)室内考种 小麦个体性状影响小麦的单株生产力,进而影响群体生产力。而植株各部分的性状亦因品种、 种植环境和栽培技术的不同而有差异。因此,考察单株性状是科研和生产中评定品种、分析环境 影响和栽培技术合理性的必不可少的步骤。 考察的项目,可以根据具体工作目的的要求而增减。如全部考察应包括下列内容: 1.取样和分样:田间取样的原则,与实习三中所述方法及本实习中产量预测时确定样点的原 则相同。 在同一块地上多点取样 50~100 株带回室内。将全部植株按单株穗数多少分开,按不同穗数的 苗占样本总株数的比例取 20~50 株,作为考苗样本。同时要使所取考种样本的平均单株穗数与田 间调查的单株穗数大致相等。取舍方法同实习三。 2.考种:将分好的样本逐株考察以下内容,并填入成熟期单株考察表(表 2)。 (1)株号:按考察顺序的排号。 (2)次生根数。 (3)株高(cm):从分蘖节到穗顶部的高度(不包括芒)。 (4)主茎节间长度(cm):从穗颈节间向下逐个测量节间长度。 (5)基部节间直径(mm):用卡尺测量。 (6)单株穗数。 (7)穗号(以下各项逐穗考察)。 (8)穗长(cm):自最下部小穗(含退化的)至穗顶部(不包括芒)的长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