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唐雎不辱使命》完成练习。 1.解释下列加点词。 (1)仓鹰击于殿上()(2)长跪而谢之() 2.翻译下面文言语句 (1)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 译 (2)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 译文 (3)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译文 3.外交辞令往往委婉含蓄,隐藏着“潜台词”,听话者应仔细揣摩,才能灵活 应付。请揣摩下列各句,说说其“潜台词”是什么。 (1)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2)与臣而将四矣。 4.下列各句中的“之”的用法与其他三句不同类的是() A.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 B.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C.皆布衣之士也。 D.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 5.面对秦王以 相威胁时,他以 作答,列举 的壮举,从气势上压倒秦王,充分展示了他 的形象。 文段中的秦王则是一个 的君王形象 6.自己的话简要回答:唐雎是怎样让秦王理屈词穷的?从中可以看出唐雎是个怎样 的人?(3分) 7.为唐雎能够永远保住安陵吗?为什么? 8.举我国历史上两个“不辱使命”的外交人才,分别用一句话概括他们的主要事 阅读《隆中对》完成练习 1、为划线的字注音,并解释加点的字词 胄( 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 国险而民附
1 一、阅读《唐雎不辱使命》完成练习。 1.解释下列加点词。 (1)仓鹰击于殿上( ) (2)长跪而谢之( ) 2.翻译下面文言语句。 (1)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3.外交辞令往往委婉含蓄,隐藏着“潜台词”,听话者应仔细揣摩,才能灵活 应付。请揣摩下列各句,说说其“潜台词”是什么。 (1)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与臣而将四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各句中的“之”的用法与其他三句不同类的是( ) A.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 B.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C.皆布衣之士也。 D.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 5.面对秦王以________相威胁时,他以________作答,列举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的壮举,从气势上压倒秦王,充分展示了他________的形象。 文段中的秦王则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君王形象。 6.自己的话简要回答:唐雎是怎样让秦王理屈词穷的?从中可以看出唐雎是个怎样 的人?(3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为唐雎能够永远保住安陵吗?为什么? 8.举我国历史上两个“不辱使命”的外交人才,分别用一句话概括他们的主要事 二、阅读《隆中对》完成练习。 1、为划线的字注音,并解释加点的字词。 胄( ) 戎( ) 箪( ) 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 国.险而民附.
非惟天时,抑亦人谋 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 箪食壶浆 、(1)我国古代对少数民族有不同的称呼,在文中标“()”的段落内出现了两处。请指 出来并解释。 (2)“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中“身”的意思是_,本文中还有一个 词和它同义,这个词是 3、诸葛亮提出策略中,强调对不同方面要采取不同的措施。根据句意,依次填 入空白处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A.保抚和争锋修B.保和抚结好修 C.守和抚结好修D.守抚和争锋修 4、对“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一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将军亲自率领着益州的老百姓向秦州出发。 B.您身先士卒,率领着益州的军队从秦州出发。 C.您亲自率领益州的军队向秦川出发。 D.您亲自率领益州的军队向秦川出兵。 5、翻译下列句子 (1)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2)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6、在诸葛亮的对策里,对不同的对象所采取的对策不同。说说对下列对象所采 取的对策分别是什么? ①曹操 ②孙权 ③刘表、刘璋: ④诸戎、夷越: 7、根据文意,将诸葛亮向刘备提出的具体战略方针排列顺序 ①礼贤下士,收罗人才:②抚边境各民族;③广布“仁义”④结好孙权,搞好外 交:⑤巩固荆、益基地:⑥利用帝室之位的身份,打出“正统”旗号:⑦选择时机,两 路出兵北伐;⑧摘好内政。 正确顺序是 8、诸葛亮替刘备策划的最终目标是 (用文中的6个字来概括) 、读《出师表》完成
2 非惟..天时,抑.亦人谋 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 箪.食壶.浆 2、 (1)我国古代对少数民族有不同的称呼,在文中标“()”的段落内出现了两处。请指 出来并解释。 ① ② (2)“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中“身”的意思是 ,本文中还有一个 词和它同义,这个词是 。 3、 诸葛亮提出策略中,强调对不同方面要采取不同的措施。根据句意,依次填 入空白处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 A. 保 抚 和 争锋 修 B. 保 和 抚 结好 修 C. 守 和 抚 结好 修 D. 守 抚 和 争锋 修 4、对“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一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将军亲自率领着益州的老百姓向秦州出发。 B. 您身先士卒,率领着益州的军队从秦州出发。 C. 您亲自率领益州的军队向秦川出发。 D. 您亲自率领益州的军队向秦川出兵。 5、翻译下列句子 (1)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2)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6、在诸葛亮的对策里,对不同的对象所采取的对策不同。说说对下列对象所采 取的对策分别是什么? ①曹操: ②孙权: ③刘表、刘璋: ④诸戎、夷越: 7、 根据文意,将诸葛亮向刘备提出的具体战略方针排列顺序。 ① 礼贤下士,收罗人才;② 抚边境各民族;③ 广布“仁义”;④ 结好孙权,搞好外 交;⑤ 巩固荆、益基地;⑥ 利用帝室之位的身份,打出“正统”旗号;⑦ 选择时机,两 路出兵北伐;⑧ 摘好内政。 正确顺序是 8、诸葛亮替刘备策划的最终目标是 (用文中的 6 个字来概括) 三、读《出师表》完成
加点字注音 卑鄙 斟酌 猥咎 夙夜 庶竭驽钝 攘除 咨诹2、解释下列划线词的意思 躬耕 布衣闻达 卑鄙 二十有一年夙夜 庶竭驽钝 斟酌损益兴复之效不效 以彰其咎 诹 雅言 3、下列各组短语中,加点词词义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深入不毛一—吹毛求疵 B庶竭驽钝—一声嘶力竭 C兴复之效一一东施效颦 D咨诹善道—一道听途说 4、指出下列各句中“以”的意义: ①以伤先帝之明 ②是以 谓之“文”也 ③以刀劈狼首 ④4 之不以其道 5、翻译句子 (1)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 侯 (2)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 间 (3)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 (4)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 (5)此臣之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 也 6、请从文中摘录表现诸葛亮对后主殷切希望的句子 7、写出文中与“先帝不以臣卑鄙”,中的“卑鄙”一词相呼应的语 句
3 1、 加点字注音 卑鄙 猥 夙夜 庶竭驽钝 攘除 斟酌 咎 咨诹 2、 解释下列划线词的意思。 躬耕 布衣 闻达 卑鄙 感激 驱 驰 二十有一年 夙夜 庶竭驽钝 斟酌损益 兴复之效 不效 以彰其咎 咨 诹 雅言 3、下列各组短语中,加点词词义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 深入不毛——吹毛求疵 B 庶竭驽钝——声嘶力竭 C 兴复之效——东施效颦 D 咨诹善道——道听途说 4、指出下列各句中“以”的意义: ①以伤先帝之明 ②是以 谓之“文”也 ③以刀劈狼首 ④策 之不以其道 5、翻译句子 (1)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 侯。 (2)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 间。 (3)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 也。 (4)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 效。 (5)此臣之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 也。 6、请从文中摘录表现诸葛亮对后主殷切希望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写出文中与“先帝不以臣卑鄙',中的“卑鄙'一词相呼应的语 句
8、第①段中陈述作者临危受命的千古名句是 9、第②段说“先帝知臣谨慎,故临 崩寄臣以大事也”,“大事”在本段中具体指什么?用原文中的4个四字短语回答 10、这两段文字回顾了对作者人生有重大影响的三件往事,它们分别可以概括为口 口口口,临危委重任和口口口口口。作者回顾这些往事的目的是 用自己的话 概括作答)。 11、请用6个字概括上文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答 12、作者认为可以出师北伐的条件是什么? 13、按要求回答: ①《出师表》中揭示汉代兴衰的原因的句子是“ ②《出师表》中写出诸葛亮无意于功名的两句话是“ ③《出师表》中陈述作者临危受命的千古名句是“ ④诸葛亮出师的战略目标是什么?(用文中语句回 答 ⑤第②段说“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大事”在本段中具体指什 么?用原文中的4个四字短语回答 13.文中“先帝”指 “陛下”指 ,“天下三分”指天下分 裂为 、三国 14.《出师表》中写到了自己所受到的“先帝之殊遇”,把相关的文字默写出 来 15.文中,有些词语已经成为经常使用的成语,请写出两例 四、[甲]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 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 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选 自《出师表》) [乙]时先主(刘备)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 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生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 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4 8、第①段中陈述作者临危受命的千古名句是 ___________ _ 。9、第②段说“先帝知臣谨慎,故临 崩寄臣以大事也”,“大事”在本段中具体指什么?用原文中的 4 个四字短语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 。 10、这两段文字回顾了对作者人生有重大影响的三件往事,它们分别可以概括为□ □□□,临危委重任和□□□□□。作者回顾这些往事的目的是___________ _ (用自己的话 概括作答)。 11、请用 6 个字概括上文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答: 、 、 、 12、作者认为可以出师北伐的条件是什么? 13、按要求回答: ①《出师表》中揭示汉代兴衰的原因的句子是“______ _ ” ②《出师表》中写出诸葛亮无意于功名的两句话是“____ _ ” ③《出师表》中陈述作者临危受命的千古名句是“_____ _ ” ④ 诸葛亮出师的战略目标是什么?(用文中语句回 答) ⑤ 第②段说“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大事”在本段中具体指什 么?用原文 中的 4 个四字短语回答。 13.文中“先帝”指________,“陛下”指________,“天下三分”指天下分 裂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国。 14.《出师表》中写到了自己所受到的“先帝之殊遇”,把相关的文字默写出 来。 15.文中,有些词语已经成为经常使用的成语,请写出两例。 四、[甲]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 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 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选 自《出师表》) [乙]时先主(刘备)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 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生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 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由是先生遂诸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曰:“汉室清颓,奸臣窃命,主上 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然 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A.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将军宜枉驾顾之 B时先主(刘备)屯新野 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 C.遂许先帝以驱驰 高可二黍许 D.咨臣以当世之事 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 2下列句子中的“以”与“先帝不以臣卑鄙”的“以”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咨臣以当世之事 B.遂许先帝以驱驰 C.扶苏以数谏故 D.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3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指代的对象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臣本布衣(诸葛亮自称) B.遂许先帝以驱驰(刘 备) C.孤不度德量(刘备自称) D.君谓计将安出(徐庶) 4写出文中“卑鄙”一词的古今义。 古义: ;今义: 甲、乙两段叙述了同一件事,但内容侧重点不同,请用一句话概括大意 甲文: 乙文: 从文中提炼出一个成语是 6.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甲】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 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 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 可成,汉室可兴矣。” 【乙】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付托不效,以伤 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 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1、联系两段文字看,甲段中的“将军”也就是乙段中的。 2、甲段中加点的两个字,“胄”的读音是 :“身”的意思是 3、甲、乙两段文字所展示共同目标是什么? 4、“三顾频频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是杜甫《蜀相》中的名句,甲段文字正体现了前句 乙段中最能体现“老臣心”的一句话是
5 由是先生遂诸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曰:“汉室清颓,奸臣窃命,主上 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然 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⒈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 A.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将军宜枉驾顾.之 B.时先主(刘备)屯.新野 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 C.遂许.先帝以驱驰 高可二黍许. D.咨.臣以当世之事 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 ⒉下列句子中的“以”与“先帝不以臣卑鄙”的“以”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咨臣以.当世之事 B.遂许先帝以.驱驰 C.扶苏以.数谏故 D.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指代的对象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臣本布衣(诸葛亮自称) B.遂许先帝以驱驰(刘 备) C.孤不度德量(刘备自称) D.君谓计将安出(徐庶) ⒋写出文中“卑鄙”一词的古今义。 古义: ;今义: ⒌甲、乙两段叙述了同一件事,但内容侧重点不同,请用一句话概括大意。 甲文: 乙文: 从文中提炼出一个成语是 。 ⒍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五 【甲】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 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 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 可成,汉室可兴矣。” 【乙】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付托不效,以伤 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 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1、联系两段文字看,甲段中的“将军”也就是乙段中的 。 2、甲段中加点的两个字,“胄”的读音是 :“身”的意思是 。 3、甲、乙两段文字所展示共同目标是什么? 。 4、“三顾频频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是杜甫《蜀相》中的名句,甲段文字正体现了前句 中的 ,乙段中最能体现“老臣心”的一句话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