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捕捉“动情点” 关于“话题探究 话题探究的作用在于引导学生进入自然的思考状态。何谓自然的思考状态?即没有 任何先入为主的原则、标准的束缚,完全从文本出发,从自身阅读感受出发,体会什么 是动情点,动情点由何而来,以及怎么写才能抓住动情点。所以在这个环节中,最重要 的就是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学生说出的不一定就是成熟的观点,更多的时候是感受性的 语言,老师可以把学生的感受搜集、整理、概括,最后得出完整的结论。把整个过程展 现在学生面前,学生能够深刻地体会到最后的理论不是老师强加给他们的,而是确确实 实是他们自己思考的结果。有了这样一个思考过程,在以后的写作当中,学生才会自然 而然地运用这些理论。 《噪音的世界》这篇文章,作者的动情点在哪里?动的是什么情?你从哪些字句中 感受到动情点?语言是有感情色彩的,作者在文中使用了“烦躁的”“噪音”“热浪” 令人室息的”“单调”等词语,带给读者的是一种干燥、炎热的憋闷感:一种嘈杂 枯燥的烦躁感;一种被困在水泥丛林里的压抑感。在文章最后作者说“怀想”“那幽静 的山林”,与前文的描写铺叙形成鲜明对比,虽然寥寥几个字,却好像在灰暗的天空中 开出一道裂缝,从裂缝中流泻下来一股难得的清凉。怀想和渴望一方面强化了前文的烦 躁、厌倦情绪,同时又宕开一笔,留给读者对清静之美的想象空间。由此可以看出,作 者的动情点在于外界环境对心情所产生的影响,即由闹而引发一系列的感受和感想。而 情的具体内容就是对现实生活中充斥着钢筋水泥的纷乱嘈杂感到烦躁,转而向往世外桃 源般的宁静与清凉 这篇文章能够引发学生多方面的联想。比如说 1.现代社会高楼大厦林立,抬头只见四角天空,人的生活空间不断向纵深发展, 日见狭窄、局促,连人的内心也像高楼一样封闭起来了。 2.随着社会的进步,建筑越来越现代化,古老的文化在不知不觉中被人们遗忘, 甚至破坏。嘈杂的工地就好像人们躁动的内心,飞扬的尘土仿佛是心灵的尘埃。 3.自己只在杂乱的工地呆了一小会儿就觉得无法忍受了,可是那些建筑工人却日 日夜夜生活工作在那里,谁关注过他们的生活状况?谁又关心过他们的心理状况? 4.自然有幽静的山林,心灵也需要一片幽静的山林 这些都是阅读后可能产生的写作联想。此外,学生还可能想到作者的动情点是怎么 来的。由此可以适时地强调观察生活对于写作的重要性,同时,有效地记录自己内心刹 那间的震动也很重要,动情点有时候是稍纵即逝的,如果不及时记录,很可能就会变成 过眼云烟般的喟叹,试想一下如果《噪音的世界》的作者只是在看到眼前景象的时候感 叹一下:真热啊!真吵啊!又怎么会有这么一篇形象生动而又不乏深刻的文章呢?动情 点只是一个触发点,它需要在思维的引导下纺成线、织成布。比如说,上学路上走过
第一节 捕捉“动情点” 关于“话题探究” 话题探究的作用在于引导学生进入自然的思考状态。何谓自然的思考状态?即没有 任何先入为主的原则、标准的束缚,完全从文本出发,从自身阅读感受出发,体会什么 是动情点,动情点由何而来,以及怎么写才能抓住动情点。所以在这个环节中,最重要 的就是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学生说出的不一定就是成熟的观点,更多的时候是感受性的 语言,老师可以把学生的感受搜集、整理、概括,最后得出完整的结论。把整个过程展 现在学生面前,学生能够深刻地体会到最后的理论不是老师强加给他们的,而是确确实 实是他们自己思考的结果。有了这样一个思考过程,在以后的写作当中,学生才会自然 而然地运用这些理论。 《噪音的世界》这篇文章,作者的动情点在哪里?动的是什么情?你从哪些字句中 感受到动情点?语言是有感情色彩的,作者在文中使用了“烦躁的”“噪音”“热浪” “令人窒息的”“单调”等词语,带给读者的是一种干燥、炎热的憋闷感;一种嘈杂、 枯燥的烦躁感;一种被困在水泥丛林里的压抑感。在文章最后作者说“怀想”“那幽静 的山林”,与前文的描写铺叙形成鲜明对比,虽然寥寥几个字,却好像在灰暗的天空中 开出一道裂缝,从裂缝中流泻下来一股难得的清凉。怀想和渴望一方面强化了前文的烦 躁、厌倦情绪,同时又宕开一笔,留给读者对清静之美的想象空间。由此可以看出,作 者的动情点在于外界环境对心情所产生的影响,即由闹而引发一系列的感受和感想。而 情的具体内容就是对现实生活中充斥着钢筋水泥的纷乱嘈杂感到烦躁,转而向往世外桃 源般的宁静与清凉。 这篇文章能够引发学生多方面的联想。比如说: 1.现代社会高楼大厦林立,抬头只见四角天空,人的生活空间不断向纵深发展, 日见狭窄、局促,连人的内心也像高楼一样封闭起来了。 2.随着社会的进步,建筑越来越现代化,古老的文化在不知不觉中被人们遗忘, 甚至破坏。嘈杂的工地就好像人们躁动的内心,飞扬的尘土仿佛是心灵的尘埃。 3.自己只在杂乱的工地呆了一小会儿就觉得无法忍受了,可是那些建筑工人却日 日夜夜生活工作在那里,谁关注过他们的生活状况?谁又关心过他们的心理状况? 4.自然有幽静的山林,心灵也需要一片幽静的山林。 这些都是阅读后可能产生的写作联想。此外,学生还可能想到作者的动情点是怎么 来的。由此可以适时地强调观察生活对于写作的重要性,同时,有效地记录自己内心刹 那间的震动也很重要,动情点有时候是稍纵即逝的,如果不及时记录,很可能就会变成 过眼云烟般的喟叹,试想一下如果《噪音的世界》的作者只是在看到眼前景象的时候感 叹一下:真热啊!真吵啊!又怎么会有这么一篇形象生动而又不乏深刻的文章呢?动情 点只是一个触发点,它需要在思维的引导下纺成线、织成布。比如说,上学路上走过一
座天桥,看见栏杆上,桥面上布满了小广告,见者都会感叹小广告影响市容,如果学生 能够进一步联想到制作小广告、粘贴小广告的人们的心灵上也已经贴满了小广告,他们 是心灵盲人,并由此生发开来,一篇不错的文章构思就产生了。化用雕塑大师罗丹的 句名言:生活中并不缺少动情点,缺少的是发现动情点的眼睛。所以,老师应该趁热打 铁,让学生自己想想、说说在生活中曾经出现过的动情点,学生的思维是活跃而丰富的 经过思想火花的碰撞,学生和老师都会有很大的收获。 知识导引”的解读与处理 、何为“动情点” “动情点”即情感的触发点,通过它能够引起我们的种种情思。古人见柳思别离、 望月念故人、赏秋悲人生、遇水生愁绪,为什么呢?道理很简单,在那一刻,柳、月、 秋、水就是诗人的“动情点”,就是和心境吻合的情感触发点。 很多观众对有的节目主持人产生了审美疲劳,不是他们主持得不好,而是他们习惯 于只把握一种“动情点”——落泪。单一的动情形式演变成固定的煽情方法,看多了自 然就会失去兴趣。实际上,人在不同事物面前会产生不尽相同的“动情点”,即使是在 同一事物面前,不同的人有时候也会有所不同。有时候一个人在类似情况面前也会因为 年龄的变化、经历的增多、立场角度的改变而触发不同的“动情点” 人有喜怒哀乐愁很多种感情,当你看见沿街乞讨的人会心生怜悯,当你遇到儿时伙 伴时会喜出望外,当你听说坏人坏事时会义愤填膺,当你面对挫折时会沮丧彷徨。更深 步,只是一个“哭”,失去亲人时是伤心欲绝的哭,久别重逢时是喜极而泣的哭,身 陷困境遇人帮忙时是感动的哭,有时候甚至是含泪的微笑,那到底是笑呢还是哭?为什 么笑,又为什么哭?哭哭笑笑里面蕴涵的是什么?学生能不能体会到其中的千差万别直 接影响到他对“动情点”的捕捉 同样是看一部电影,观众会出现多次的高潮反应,一方面是因为电影本身创设了多 个“动情点”,另一方面,每个人的“动情点”又是不一样的。比如说欣赏电影《孔雀》 有的人受到女主角对理想执著追求的感染,有的人感动于哥哥虽然傻乎乎却很是善良的 性格,而有的人却一面唏嘘弟弟的堕落,一面感慨生活可以无情地改变一个人,还有的 人无法完全理解妈妈对于智力低下的哥哥的极度关爱,以至于导致弟弟妹妹对哥哥的仇 恨。那么,这里面就有激励、感动、愤慨、无奈和茫然很多种感情。我们都很熟悉每年 的3·15晚会,面对揭露出来的质量问题,受害群众觉得无比气愤,没遇到此事的群众 也担心不已,而制假、售假者却害怕自己被暴露。他们的“动情点”一样吗? 知道了“动情点”的特点和表现形式,就应该学会适时地抓住“动情点 如何抓住“动情点”? 是否自觉地、有意识地捕捉自己的“动情点”很重要。当自己内心出现这样或那样 的波澜时一定要抓住它,以它作为写作的绝好契机,否则就会是雨打地皮湿,干了连 点儿痕迹都没有留下。怎样抓住“动情点”呢?那就是在恰当的时候多问自己一个为什 么。当你愤慨时,问自己“我为什么愤慨”?寻找到愤慨的原因其实就寻找到了更多的 写作素材。比如说看朱自清先生的《背影》的时候,很多人都会被感动。尤其是看到 身材臃肿、动作蹒跚的父亲翻过铁道去买桔子的片段,眼眶都会觉得湿润了。为什么会 这样呢?无非是阅读者想起了自己的父亲,想起了围绕在自己身边的父爱,也许自己身 上发生的故事会一件一件蹦出来。这个时候抓住“动情点”,选取众多材料中的精彩事
座天桥,看见栏杆上,桥面上布满了小广告,见者都会感叹小广告影响市容,如果学生 能够进一步联想到制作小广告、粘贴小广告的人们的心灵上也已经贴满了小广告,他们 是心灵盲人,并由此生发开来,一篇不错的文章构思就产生了。化用雕塑大师罗丹的一 句名言:生活中并不缺少动情点,缺少的是发现动情点的眼睛。所以,老师应该趁热打 铁,让学生自己想想、说说在生活中曾经出现过的动情点,学生的思维是活跃而丰富的, 经过思想火花的碰撞,学生和老师都会有很大的收获。 “知识导引”的解读与处理 一、何为“动情点”? “动情点”即情感的触发点,通过它能够引起我们的种种情思。古人见柳思别离、 望月念故人、赏秋悲人生、遇水生愁绪,为什么呢?道理很简单,在那一刻,柳、月、 秋、水就是诗人的“动情点”,就是和心境吻合的情感触发点。 很多观众对有的节目主持人产生了审美疲劳,不是他们主持得不好,而是他们习惯 于只把握一种“动情点”──落泪。单一的动情形式演变成固定的煽情方法,看多了自 然就会失去兴趣。实际上,人在不同事物面前会产生不尽相同的“动情点”,即使是在 同一事物面前,不同的人有时候也会有所不同。有时候一个人在类似情况面前也会因为 年龄的变化、经历的增多、立场角度的改变而触发不同的“动情点”。 人有喜怒哀乐愁很多种感情,当你看见沿街乞讨的人会心生怜悯,当你遇到儿时伙 伴时会喜出望外,当你听说坏人坏事时会义愤填膺,当你面对挫折时会沮丧彷徨。更深 一步,只是一个“哭”,失去亲人时是伤心欲绝的哭,久别重逢时是喜极而泣的哭,身 陷困境遇人帮忙时是感动的哭,有时候甚至是含泪的微笑,那到底是笑呢还是哭?为什 么笑,又为什么哭?哭哭笑笑里面蕴涵的是什么?学生能不能体会到其中的千差万别直 接影响到他对“动情点”的捕捉。 同样是看一部电影,观众会出现多次的高潮反应,一方面是因为电影本身创设了多 个“动情点”,另一方面,每个人的“动情点”又是不一样的。比如说欣赏电影《孔雀》, 有的人受到女主角对理想执著追求的感染,有的人感动于哥哥虽然傻乎乎却很是善良的 性格,而有的人却一面唏嘘弟弟的堕落,一面感慨生活可以无情地改变一个人,还有的 人无法完全理解妈妈对于智力低下的哥哥的极度关爱,以至于导致弟弟妹妹对哥哥的仇 恨。那么,这里面就有激励、感动、愤慨、无奈和茫然很多种感情。我们都很熟悉每年 的 3·15 晚会,面对揭露出来的质量问题,受害群众觉得无比气愤,没遇到此事的群众 也担心不已,而制假、售假者却害怕自己被暴露。他们的“动情点”一样吗? 知道了“动情点”的特点和表现形式,就应该学会适时地抓住“动情点”。 二、如何抓住“动情点”? 是否自觉地、有意识地捕捉自己的“动情点”很重要。当自己内心出现这样或那样 的波澜时一定要抓住它,以它作为写作的绝好契机,否则就会是雨打地皮湿,干了连一 点儿痕迹都没有留下。怎样抓住“动情点”呢?那就是在恰当的时候多问自己一个为什 么。当你愤慨时,问自己“我为什么愤慨”?寻找到愤慨的原因其实就寻找到了更多的 写作素材 。比如说看朱自清先生的《背影》的时候,很多人都会被感动。尤其是看到 身材臃肿、动作蹒跚的父亲翻过铁道去买桔子的片段,眼眶都会觉得湿润了。为什么会 这样呢?无非是阅读者想起了自己的父亲,想起了围绕在自己身边的父爱,也许自己身 上发生的故事会一件一件蹦出来。这个时候,抓住“动情点”,选取众多材料中的精彩事
件就能够形成一篇真实感人的好作文。抓住了“动情点”,就等于抓住了写作的“领子” 就再不会出现面对作文题目无话可说、不知从何说起,或是东拉西扯、乱说一通的情况 想抓住“动情点”就必须丰富自己的人生体验。正所谓经历得越多,感受得越多。 就好像议论文的写作需要有论据的积累一样,情感体验越丰富,就越能够感受到人生的 酸甜苦辣,也就越能够受到外界的激发,产生共鸣的冲动和倾诉的欲望。作为老师,帮 助学生强化某些人生体验的感受对于学生的情感积累是很有帮助的。比如,经常朗读或 印发一些优秀的、饱含感情的文章,引导学生对某种情感反复揣摩;运用多媒体展示经 典的图片或照片,以文字之外的方式刺激学生平时没有注意到的或是感受不深的某类情 感;寻找旋律优美、歌词蕴涵丰富的情感意味的歌曲给学生听,几个角度一起下手,激 发学生心灵的共振。有条件的学校,甚至可以播放感人的电影片段、fash等,事实证明, 这些方法带来的情感体验、情感强化效果很好,有时甚至具有震撼性。作为在校生,接 触到的人是有限的,经历过的事也是有限的,这些无疑都是他们丰富自己人生经验的障 碍,这时候就很需要老师的帮助和指点,老师可以通过情感移植,不断培养学生心灵的 情感小苗,让它茁壮成长,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自然而然地就会形成自己独特的感情 素材库,并在写作时让情感自然流淌出来。 想抓住“动情点”就必须学会思考生活、思考人生。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人生经历, 有的人过完了就忘了,而有的人却在经历之后有所思索。感情是感性的东西,但感情也 需要理性的思考作为指导,否则就是盲目的感情。举个简单的例子,有个学生看见自己 的同学对待家长态度很粗暴,觉得很惊讶,很气愤,认为这样的做法是不对的。如果就 到此为止,那他的情感体验是浅层次的,只停留在就事论事的层面上。但是他一下子联 想起,自己也曾经以这样的口气和妈妈说话,于是眼前那个尴尬而伤心的妈妈就幻化成 了自己的妈妈,认识马上上升到了自责悔恨的层面,上升到了如何去爱自己的父母的层 面,这就是对生活现象有了思考 三、“动情点”与文章结构的关系 知识导引中说:“‘动情点’决定全文的高潮,也牵动全文的结构。”要想透彻地 理解这句话,就必须先搞清楚两个概念:“横断面”和“纵断面”。 首先,“横断面”和“纵断面”关系到选材问题 我们在选材的时候,一般都会截取某个片段,某个场景,既然是“截”,就是横切 面,纵着切其实应该叫“劈”。“截”出来的材料一般是在某个时间平面发生的事件, 而“劈”出来的材料则是时间跨度长,人物涉及多,甚至地域面积广的众多事件。对于 一篇字数有限的作文来说,“横断面”和“纵断面”哪一个更好把握,更有利于集中表 现主题呢 例文借鉴中朱自清先生的《冬天》一文就是很典型的截取“横断面”的例子。作者 所选取的生活中的三个“横断面”之间并不存在任何因果关系,却共同服务于主题,表 现主题。如果作者从小时候写起,事无巨细,一直写到最后妻子辞世,多长的篇幅才能 够容得下呢 其次,“横断面”和“纵断面”关系到谋篇布局的问题 选好材料之后,如何处理材料内部结构就是谋篇布局的“横”“纵”问题。形象地 说,把材料拉扁了就是“横”,把材料抻长了就是“纵”。细致生动的细节描写、场面 描写等就是“横”,前因后果、发展变化就是“纵 在例文借鉴《回家》一文中,作者截取了放假回家这一个生活片段作为写作素材 原稿中按照时间顺序先写放假了,然后收拾东西回家,到了家后上楼敲门,进了家发现
件就能够形成一篇真实感人的好作文。抓住了“动情点”,就等于抓住了写作的“领子”, 就再不会出现面对作文题目无话可说、不知从何说起,或是东拉西扯、乱说一通的情况。 想抓住“动情点”就必须丰富自己的人生体验。正所谓经历得越多,感受得越多。 就好像议论文的写作需要有论据的积累一样,情感体验越丰富,就越能够感受到人生的 酸甜苦辣,也就越能够受到外界的激发,产生共鸣的冲动和倾诉的欲望。作为老师,帮 助学生强化某些人生体验的感受对于学生的情感积累是很有帮助的。比如,经常朗读或 印发一些优秀的、饱含感情的文章,引导学生对某种情感反复揣摩;运用多媒体展示经 典的图片或照片,以文字之外的方式刺激学生平时没有注意到的或是感受不深的某类情 感;寻找旋律优美、歌词蕴涵丰富的情感意味的歌曲给学生听,几个角度一起下手,激 发学生心灵的共振。有条件的学校,甚至可以播放感人的电影片段、flash 等,事实证明, 这些方法带来的情感体验、情感强化效果很好,有时甚至具有震撼性。作为在校生,接 触到的人是有限的,经历过的事也是有限的,这些无疑都是他们丰富自己人生经验的障 碍,这时候就很需要老师的帮助和指点,老师可以通过情感移植,不断培养学生心灵的 情感小苗,让它茁壮成长,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自然而然地就会形成自己独特的感情 素材库,并在写作时让情感自然流淌出来。 想抓住“动情点”就必须学会思考生活、思考人生。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人生经历, 有的人过完了就忘了,而有的人却在经历之后有所思索。感情是感性的东西,但感情也 需要理性的思考作为指导,否则就是盲目的感情。举个简单的例子,有个学生看见自己 的同学对待家长态度很粗暴,觉得很惊讶,很气愤,认为这样的做法是不对的。如果就 到此为止,那他的情感体验是浅层次的,只停留在就事论事的层面上。但是他一下子联 想起,自己也曾经以这样的口气和妈妈说话,于是眼前那个尴尬而伤心的妈妈就幻化成 了自己的妈妈,认识马上上升到了自责悔恨的层面,上升到了如何去爱自己的父母的层 面,这就是对生活现象有了思考。 三、“动情点”与文章结构的关系。 知识导引中说:“‘动情点’决定全文的高潮,也牵动全文的结构。”要想透彻地 理解这句话,就必须先搞清楚两个概念:“横断面”和“纵断面”。 首先,“横断面”和“纵断面”关系到选材问题。 我们在选材的时候,一般都会截取某个片段,某个场景,既然是“截”,就是横切 面,纵着切其实应该叫“劈”。“截”出来的材料一般是在某个时间平面发生的事件, 而“劈”出来的材料则是时间跨度长,人物涉及多,甚至地域面积广的众多事件。对于 一篇字数有限的作文来说,“横断面”和“纵断面”哪一个更好把握,更有利于集中表 现主题呢? 例文借鉴中朱自清先生的《冬天》一文就是很典型的截取“横断面”的例子。作者 所选取的生活中的三个“横断面”之间并不存在任何因果关系,却共同服务于主题,表 现主题。如果作者从小时候写起,事无巨细,一直写到最后妻子辞世,多长的篇幅才能 够容得下呢? 其次,“横断面”和“纵断面”关系到谋篇布局的问题。 选好材料之后,如何处理材料内部结构就是谋篇布局的“横”“纵”问题。形象地 说,把材料拉扁了就是“横”,把材料抻长了就是“纵”。细致生动的细节描写、场面 描写等就是“横”,前因后果、发展变化就是“纵”。 在例文借鉴《回家》一文中,作者截取了放假回家这一个生活片段作为写作素材。 原稿中按照时间顺序先写放假了,然后收拾东西回家,到了家后上楼敲门,进了家发现
家里没人,按部就班地记叙了事件的整个经过,没有一点波澜起伏。修改后,把敲门作 为开头,起篇是欢快的。然后通过想象强化这种欢快。没人开门,欢快一下子凝结住了 失望之情陡然升起,文章的第一个起伏就这样形成了。敲门和等候开门是两个很简短的 段落,不但有助于快速地传递出情感,而且简单明了更容易吸引读者的关注,也就是把 读者的关注点一下子引到情绪的前后变化上来了,使读者更加强烈地想知道:为什么家 里没有人?作者面对这样的现实又会怎么做呢? 根据以上分析就可以看出,对于欢快和失望的描写都属于“横”的范畴,而怎样安 排欢快与失望的结构顺序则是“纵”的问题。实际就是如何用“纵”的结构把“横”的 内容处理好,让“横”的内容更好地烘托、完善“纵”的结构。“横”让文章充实饱满 “纵”让文章跌宕起伏。多让学生进行片段描写可以训练熟练驾驭“横”的能力,在记 叙文中灵活运用插叙、倒叙、补叙的手法可以帮助学生掌握“纵”的技巧。曹禺先生的 代表作《雷雨》只通过周家客厅一个场景,周朴园、鲁侍萍以及鲁大海三个人的对话 就把三十年间发生的许多事情交待清楚了,运用的就是插叙和回顾的写作手法 少了“横”,文章就会干瘪无物,少了“纵”,文章就是一马平川,所以,文章的 谋篇布局离不开“横断面”和“纵断面” 再次,“动情点”和高潮的关系 “动情点”在文章当中应该处于一个什么位置呢? 作为写作的触发点,“动情点”可以作为文章的引入,即处于开头位置。因为以下 所写都是由“动情点”引发而想到的。比如话题探究中《噪音的世界》一文,作者开篇 就写“一走进工地,烦躁的心情便陡然冒了出来。”开门见山地点出由工地的闹引发的 心情的烦躁就是全文的“动情点”,其后的文字都是围绕着这个“动情点”展开的。但 是,“动情点”又不是只能作为文章的引入,它同样可以作为文章的高潮出现。 动情点”即闪光点,把最耀眼的光芒留给高潮是毋庸置疑的。写作实践第三题 中给出的习作《美在这里》就是这样的一个例子。作者被爸爸妈妈认真配合缝窗帘的亲 密画面所打动,而这一幕直到文章后半部分才从铺垫的背后跳出来,全文达到高潮时作 者也开始收尾工作了。好像是戛然而止,却又余味悠长。 可以看出,《噪音的世界》和《美在这里》这两篇文章都只有一个动情点,那么 像《回家》这样有好几个“动情点”的文章该怎么处理呢?那就要考虑几个“动情点 之间的时间顺序、逻辑关系以及感情的浓厚程度等因素 第一个“动情点”:期盼与失落 第二个“动情点”:照片的前后变化对比 第三个“动情点”:为妈妈做饭 这三个“动情点”有时间顺序:回家前——一回家后——一见照片——做饭:有逻辑顺 序:期盼——失落——理解——行动:有情感浓淡顺序:只考虑自己的感受一—一从父母 的角度换位思考—以行动证明情感的升华。可见,只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无论有几 个“动情点”,只要用心设计,都能够摆出美丽的造型。有句广告语说得好:“因为百 变,所以美丽。”文章结构不是一成不变的,在变化中寻找最佳方式是写作练习的重要 目的所在 白居易说过一句至理名言:“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英国诗人塞·柯尔律治也说 过类似的道理:“只有动情写成的作品才能动人以情。”同样的话在狄德罗那里也可以 见到:“没有感情这个品质,任何笔调也不可能打动人心。”可见,作者的“动情点” 恰恰就是阅读者的共鸣点。无论是看小说还是看电影,让人们落泪的不是长篇累牍的道 理说教,而是真情的流露,哪怕只是一个眼神、一段旋律。华丽的衣服固然漂亮,但真
家里没人,按部就班地记叙了事件的整个经过,没有一点波澜起伏。修改后,把敲门作 为开头,起篇是欢快的。然后通过想象强化这种欢快。没人开门,欢快一下子凝结住了, 失望之情陡然升起,文章的第一个起伏就这样形成了。敲门和等候开门是两个很简短的 段落,不但有助于快速地传递出情感,而且简单明了更容易吸引读者的关注,也就是把 读者的关注点一下子引到情绪的前后变化上来了,使读者更加强烈地想知道:为什么家 里没有人?作者面对这样的现实又会怎么做呢? 根据以上分析就可以看出,对于欢快和失望的描写都属于“横”的范畴,而怎样安 排欢快与失望的结构顺序则是“纵”的问题。实际就是如何用“纵”的结构把“横”的 内容处理好,让“横”的内容更好地烘托、完善“纵”的结构。“横”让文章充实饱满, “纵”让文章跌宕起伏。多让学生进行片段描写可以训练熟练驾驭“横”的能力,在记 叙文中灵活运用插叙、倒叙、补叙的手法可以帮助学生掌握“纵”的技巧。曹禺先生的 代表作《雷雨》只通过周家客厅一个场景,周朴园、鲁侍萍以及鲁大海三个人的对话, 就把三十年间发生的许多事情交待清楚了,运用的就是插叙和回顾的写作手法。 少了“横”,文章就会干瘪无物,少了“纵”,文章就是一马平川,所以,文章的 谋篇布局离不开“横断面”和“纵断面”。 再次,“动情点”和高潮的关系。 “动情点”在文章当中应该处于一个什么位置呢? 作为写作的触发点,“动情点”可以作为文章的引入,即处于开头位置。因为以下 所写都是由“动情点”引发而想到的。比如话题探究中《噪音的世界》一文,作者开篇 就写“一走进工地,烦躁的心情便陡然冒了出来。”开门见山地点出由工地的闹引发的 心情的烦躁就是全文的“动情点”,其后的文字都是围绕着这个“动情点”展开的。但 是,“动情点”又不是只能作为文章的引入,它同样可以作为文章的高潮出现。 “动情点”即闪光点,把最耀眼的光芒留给高潮是毋庸置疑的。写作实践第三题 中给出的习作《美在这里》就是这样的一个例子。作者被爸爸妈妈认真配合缝窗帘的亲 密画面所打动,而这一幕直到文章后半部分才从铺垫的背后跳出来,全文达到高潮时作 者也开始收尾工作了。好像是戛然而止,却又余味悠长。 可以看出,《噪音的世界》和《美在这里》这两篇文章都只有一个动情点,那么, 像《回家》这样有好几个“动情点”的文章该怎么处理呢?那就要考虑几个“动情点” 之间的时间顺序、逻辑关系以及感情的浓厚程度等因素。 第一个“动情点”:期盼与失落 第二个“动情点”:照片的前后变化对比 第三个“动情点”:为妈妈做饭 这三个“动情点”有时间顺序:回家前──回家后──见照片──做饭;有逻辑顺 序:期盼──失落──理解──行动;有情感浓淡顺序:只考虑自己的感受──从父母 的角度换位思考──以行动证明情感的升华。可见,只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无论有几 个“动情点”,只要用心设计,都能够摆出美丽的造型。有句广告语说得好:“因为百 变,所以美丽。”文章结构不是一成不变的,在变化中寻找最佳方式是写作练习的重要 目的所在。 白居易说过一句至理名言:“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英国诗人塞·柯尔律治也说 过类似的道理:“只有动情写成的作品才能动人以情。”同样的话在狄德罗那里也可以 见到:“没有感情这个品质,任何笔调也不可能打动人心。”可见,作者的“动情点” 恰恰就是阅读者的共鸣点。无论是看小说还是看电影,让人们落泪的不是长篇累牍的道 理说教,而是真情的流露,哪怕只是一个眼神、一段旋律。华丽的衣服固然漂亮,但真
情能够让最朴素的衣服变得熠熠生辉。真情是雪中送炭,而多样的技巧则是让文章更加 漂亮地锦上添花。写文章离不开“雪中送炭”,也不能少了“锦上添花”,摆正二者的 位置,处理好二者的关系,不仅能够避免华而不实的文风,更能够创作出文质皆美的好 文章! “例文借鉴”的点评与交流 [例文一]点评: 朱自清先生的名篇《冬天》选取了三个冬天的生活场景:一个是小时候 和爸爸、兄弟们在一起吃白煮豆腐的情景;一个是和朋友在冬日西湖划船聊 天的情景;一个是妻子、孩子在台州生活的情景。这三者之间有什么共同点 呢?作者在最后说:“无论怎么冷,大风大雪,想到这些,我心上总是温暖 的。”这就告诉我们,三个片段的共同点就在于“温暖”二字。也就是说, 所有这些温暖的感受就是他的动情点。那么,这都是些什么样的温暖呢? 严冬时节,一家人围坐在一个小洋锅旁边,袅袅热气升腾、消散在空气 中,不断翻腾着的热热的嫩嫩的白豆腐带给人热乎乎的感觉,从父亲的筷子 上落下的一块白豆腐又饱含着父爱,多么让人心动的一幕! 冬日划船自然没有夏天划船那样当时当令的美,可是身边有知心的朋友 相伴,就是另外一番滋味了,友情的温暖抵挡了冬日的寒冷 冬天的夜晚,大多数人都是归心似箭地想快点下班回家,如果再有那么 几双翘首企盼的眼睛在等着自己,刀子般的西北风也会变得温柔起来 细细琢磨,这几件事的安排在时间上也是有顺序的:人生的顺序。人的 生都是先和大家庭生活在一起,然后拥有宝贵的友情,然后寻找到深挚的 爱情,然后也体会到当年父母之于自己的那份爱,因为自己也为人父母了。 生活就是这样:有爱就有温暖!再深究一步,这藏在温暖背后的爱就是作者 的动情之根本。三件事不是同时发生的,有时间跨度和地点跨度,这说明什 么?说明选材是选取的“横断面”,说明生活才是写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的素材库。善于观察生活、感受生活,灵活地调动记忆,搜索记忆,并且巧 妙地安排素材,调配结构,这都是写好作文的必备素质。总结一下,《冬天》 文在情感上有一以贯之的核心,在结构上有符合生活的逻辑顺序,是一篇 很值得细细品味、学习的美文 例文二]点评 《回家》一文的修改不是根本性的,但却是多方面的
情能够让最朴素的衣服变得熠熠生辉。真情是雪中送炭,而多样的技巧则是让文章更加 漂亮地锦上添花。写文章离不开“雪中送炭”,也不能少了“锦上添花”,摆正二者的 位置,处理好二者的关系,不仅能够避免华而不实的文风,更能够创作出文质皆美的好 文章! “例文借鉴”的点评与交流 [例文一]点评: 朱自清先生的名篇《冬天》选取了三个冬天的生活场景:一个是小时候 和爸爸、兄弟们在一起吃白煮豆腐的情景;一个是和朋友在冬日西湖划船聊 天的情景;一个是妻子、孩子在台州生活的情景。这三者之间有什么共同点 呢?作者在最后说:“无论怎么冷,大风大雪,想到这些,我心上总是温暖 的。”这就告诉我们,三个片段的共同点就在于“温暖”二字。也就是说, 所有这些温暖的感受就是他的动情点。那么,这都是些什么样的温暖呢? 严冬时节,一家人围坐在一个小洋锅旁边,袅袅热气升腾、消散在空气 中,不断翻腾着的热热的嫩嫩的白豆腐带给人热乎乎的感觉,从父亲的筷子 上落下的一块白豆腐又饱含着父爱,多么让人心动的一幕! 冬日划船自然没有夏天划船那样当时当令的美,可是身边有知心的朋友 相伴,就是另外一番滋味了,友情的温暖抵挡了冬日的寒冷。 冬天的夜晚,大多数人都是归心似箭地想快点下班回家,如果再有那么 几双翘首企盼的眼睛在等着自己,刀子般的西北风也会变得温柔起来。 细细琢磨,这几件事的安排在时间上也是有顺序的:人生的顺序。人的 一生都是先和大家庭生活在一起,然后拥有宝贵的友情,然后寻找到深挚的 爱情,然后也体会到当年父母之于自己的那份爱,因为自己也为人父母了。 生活就是这样:有爱就有温暖!再深究一步,这藏在温暖背后的爱就是作者 的动情之根本。三件事不是同时发生的,有时间跨度和地点跨度,这说明什 么?说明选材是选取的“横断面”,说明生活才是写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的素材库。善于观察生活、感受生活,灵活地调动记忆,搜索记忆,并且巧 妙地安排素材,调配结构,这都是写好作文的必备素质。总结一下,《冬天》 一文在情感上有一以贯之的核心,在结构上有符合生活的逻辑顺序,是一篇 很值得细细品味、学习的美文。 [例文二]点评: 《回家》一文的修改不是根本性的,但却是多方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