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歌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掌握诗歌意象 2、学习汉魏诗歌典型艺术手法。 3、培养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1、知人论世,了解曹操及其作品和他生活的时代背景 2、解读诗歌关键意象,把握诗歌情感; 3、梳理感情主线,深入理解情感內涵。 三、情感与价值目标 学习曹操积极进取、重视人才的精神风貌,继承弘扬传统优秀文化。 【教学重点】 1、解读诗歌意象,领会诗歌意境。 2、学习汉魏诗歌典型艺术手法。 【教学难点】 解读诗歌意象,领会诗歌意境。 【教学方法】 1.诵读法:反复诵读,逐步加深对诗意的理解。 2.探讨法:把握重点,抓住关键诗句互动探讨;比较阅读,深λ把握诗歌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一课时
《短歌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 掌握诗歌意象。 2、 学习汉魏诗歌典型艺术手法。 3、培养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知人论世,了解曹操及其作品和他生活的时代背景; 2、解读诗歌关键意象,把握诗歌情感; 3、梳理感情主线,深入理解情感内涵。 三、情感与价值目标 学习曹操积极进取、重视人才的精神风貌,继承弘扬传统优秀文化。 【教学重点】 1、解读诗歌意象,领会诗歌意境。 2、学习汉魏诗歌典型艺术手法。 【教学难点】 解读诗歌意象,领会诗歌意境。 【教学方法】 1.诵读法:反复诵读,逐步加深对诗意的理解。 2.探讨法:把握重点,抓住关键诗句互动探讨;比较阅读,深入把握诗歌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俗话说:“乱世出英雄。”东汉末年,天下大乱,豪杰并起,最终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说到三国英雄,人们往往首先想到孙权、周瑜、诸葛 亮等人。苏轼推崇周瑜,“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 橹灰飞烟灭。"(《念奴娇·赤壁怀古》);辛弃疾崇拜孙权,“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唐代大诗人杜甫仰慕诸葛亮,他在《蜀相》中这样赞美诸葛 亮的功绩:“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陆游也以诸葛亮自况,“出师一表真名世 干载谁堪伯仲间。” 周瑜等人固然称得上英雄,但人们却忽略了一个重要人物——曹操 曹操在东汉末年“挟天子以令诸侯”,曾是中国北方的实际统治者,是个在当时叱咤 风云的人物。他堪称英雄,但历来得到的评价并不高。易中天教授在百家讲坛概括了人们对 他的三个称谓:英雄、奸雄、奸贼。那么曹操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曹操简介 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郡(今安徽亳县)人,东汉末年的政治 家、军事家、文学家。他“外定武功,内兴文学”:统一中国北方;他知人善察,唯才是举 也是建安文学的开创者和组织者。 但历来人们对他毁誉参半。当年,汝南名士许劭称之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陈寿在《三国志》中:“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戏曲舞台上常把曹操塑造成白脸奷 臣,成为一个阴险、残忍、狡诈、狠毒的人物。 我们应站在历史的高度看待曹操这一历史人物,承认他对历史的推动作用,肯定他的贡 献。把握他的三个称谓: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今天语文课,咱们就主要分析作为文学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俗话说:“乱世出英雄。”东汉末年,天下大乱,豪杰并起,最终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说到三国英雄,人们往往首先想到孙权、周瑜、诸葛 亮等人。苏轼推崇周瑜,“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 橹灰飞烟灭。”(《念奴娇•赤壁怀古》);辛弃疾崇拜孙权,“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唐代大诗人杜甫仰慕诸葛亮,他在《蜀相》中这样赞美诸葛 亮的功绩:“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陆游也以诸葛亮自况,“出师一表真名世, 千载谁堪伯仲间。” 周瑜等人固然称得上英雄,但人们却忽略了一个重要人物——曹操。 曹操在东汉末年“挟天子以令诸侯”,曾是中国北方的实际统治者,是一个在当时叱咤 风云的人物。他堪称英雄,但历来得到的评价并不高。易中天教授在百家讲坛概括了人们对 他的三个称谓:英雄、奸雄、奸贼。那么曹操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曹操简介—— 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郡(今安徽亳县)人,东汉末年的政治 家、军事家、文学家。他“外定武功,内兴文学”:统一中国北方;他知人善察,唯才是举; 也是建安文学的开创者和组织者。 但历来人们对他毁誉参半。当年,汝南名士许劭称之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陈寿在《三国志》中:“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戏曲舞台上常把曹操塑造成白脸奸 臣,成为一个阴险、残忍、狡诈、狠毒的人物。 我们应站在历史的高度看待曹操这一历史人物,承认他对历史的推动作用,肯定他的贡 献。把握他的三个称谓: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今天语文课,咱们就主要分析作为文学
家的一面,他的作品中必然会反映他作为政治家的抱负和情怀。 曹操诗歌现存20余首,大致分为两类 ①有的反映当时社会动乱,军阀混战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如《蒿里行》:“白骨露于野, 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②有的抒发个人的政治理想和抱负。如《步出夏门行龟虽寿》:“老骥伏枥,志在干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又如《短歌行》。 这些诗继承了《诗经》《楚辞》和汉乐府的现实主义传统,但又有自己的创造。汉乐府 诗大多叙事,而曹操常用乐府旧题抒写感情和抱负,内容和形式上多有创新,气魄雄伟,情 感深沉,于质朴自然中带有慷慨激昂的悲壮情调。代表了“建安风骨”的特色,推动了五言 诗的发展。 研究性探讨 这样一个人物,才华超众,关心民生疾苦,为何遭人诟骂呢?主要是受名著《三国演义》 的影响。《三国》使曹操作为奷雄的形象深λ人心。电视连续剧《三国演叉》在对曹操的评 价上,与原著保持—致。剧中曹操就唱了《短歌行》,但电视连续剧里的鮑国安的一段演唱, 是与剧情不相适宜的 播放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中的《短歌行》片 先看《短歌行》的作者曹操,他是三国时期卓越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如果站 在唯物史观的立场上看,他独揽大权,他想统一国家,他为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改革用人 制度,这些在历史上是有进步意义的,他顺应了那个时代发展的趋势。我们对他的评价应着 重看他对历史的供献,而不应该仅仅从道德方面来看。也就是说,《短歌行》的作者曾是一 个活生生的人
家的一面,他的作品中必然会反映他作为政治家的抱负和情怀。 曹操诗歌现存 20 余首,大致分为两类。 ①有的反映当时社会动乱,军阀混战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如《蒿里行》:“白骨露于野, 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②有的抒发个人的政治理想和抱负。如《步出夏门行·龟虽寿》:“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又如《短歌行》。 这些诗继承了《诗经》《楚辞》和汉乐府的现实主义传统,但又有自己的创造。汉乐府 诗大多叙事,而曹操常用乐府旧题抒写感情和抱负,内容和形式上多有创新,气魄雄伟,情 感深沉,于质朴自然中带有慷慨激昂的悲壮情调。代表了“建安风骨”的特色,推动了五言 诗的发展。 二、研究性探讨: 这样一个人物,才华超众,关心民生疾苦,为何遭人诟骂呢?主要是受名著《三国演义》 的影响。《三国》使曹操作为奸雄的形象深入人心。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在对曹操的评 价上,与原著保持一致。剧中曹操就唱了《短歌行》,但电视连续剧里的鲍国安的一段演唱, 是与剧情不相适宜的。 播放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中的《短歌行》片段 先看《短歌行》的作者曹操,他是三国时期卓越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如果站 在唯物史观的立场上看,他独揽大权,他想统一国家,他为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改革用人 制度,这些在历史上是有进步意义的,他顺应了那个时代发展的趋势。我们对他的评价应着 重看他对历史的供献,而不应该仅仅从道德方面来看。也就是说,《短歌行》的作者曾是一 个活生生的人
其次,就《短歌行》的思想意义来说,不外乎表达了历史真人曹操感叹人生短暂,渴 求贤才辅佐的心情,自己博大的胸襟和清明的政治理想。此诗有悲壮慷慨的个性特征,这 首诗也正体现了那个时代的“建安风骨”。 第三,再看艺术作品,作者着力刘备脸上贴金,给曹操脸上抹黑,显然是为了拥刘反曹 的主题服务的。就拿情节来看,当庞统(当然也是一个艺术形象)给他献了连环计后,曹操 看到他从北方带来的将士居然能在江面上如履平地,这就免除了他的后顾之忧,这也使他误 认为踏平江东的确是指日可待的,所以,他于十五之夜,举行盛大的宴乐,无非是想作战前 总动员,他的动员致辞就是《短歌行》,当他需要别人吹捧之时,“不识时务”的师祭酒居 然说正声雅乐之中不能有不祥之音,他就一气之下,举槊刺死师祭酒,而后,又于次日亲自 为师勖送葬。作者这样安排情节显然是为了告诉世人:一代奷雄曹操只不过是事后诸葛亮, 好大喜功,爱听颂歌,他的壮举只不过是打自己耳光而已,或者说,这样安排情节只是为了 塑造一个奸雄的形象。说穿了,艺术作品中的曹操充其量只不过是一个艺术形象,不能等同 于现实中曾经叱咤风云的三国人物曹操。 三、把握诗歌情感主线 但有一点,电视剧的处理是正确的,即此诗是一首在酒宴上演唱的诗歌。诗中有“对酒 当歌”的句子,可作证据 (一)酒是一个很多人感兴趣的话题,酒在中国文化中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中国古 代文人与酒有着不解之缘,也为我们留下了许多与酒有关的诗文名句。能不能提出一些酒的 例子,学过的诗文里?可以互相讨论。 一壶浊酒喜相逢——酒是喜 红酥手,黄藤酒——陆游与妻子被母亲分开,他无奈,愤恨 浊酒一杯家万里——思乡
其次,就《短歌行》的思想意义来说,不外乎表达了历史真人曹操感叹人生短暂,渴 求贤才辅佐的心情,自己博大的胸襟和清明的政治理想。此诗有悲壮慷慨的个性特征,这一 首诗也正体现了那个时代的“建安风骨”。 第三,再看艺术作品,作者着力刘备脸上贴金,给曹操脸上抹黑,显然是为了拥刘反曹 的主题服务的。就拿情节来看,当庞统(当然也是一个艺术形象)给他献了连环计后,曹操 看到他从北方带来的将士居然能在江面上如履平地,这就免除了他的后顾之忧,这也使他误 认为踏平江东的确是指日可待的,所以,他于十五之夜,举行盛大的宴乐,无非是想作战前 总动员,他的动员致辞就是《短歌行》,当他需要别人吹捧之时,“不识时务”的师祭酒居 然说正声雅乐之中不能有不祥之音,他就一气之下,举槊刺死师祭酒,而后,又于次日亲自 为师勖送葬。作者这样安排情节显然是为了告诉世人:一代奸雄曹操只不过是事后诸葛亮, 好大喜功,爱听颂歌,他的壮举只不过是打自己耳光而已,或者说,这样安排情节只是为了 塑造一个奸雄的形象。说穿了,艺术作品中的曹操充其量只不过是一个艺术形象,不能等同 于现实中曾经叱咤风云的三国人物曹操。 三、把握诗歌情感主线 但有一点,电视剧的处理是正确的,即此诗是一首在酒宴上演唱的诗歌。诗中有“对酒 当歌”的句子,可作证据。 (一)酒是一个很多人感兴趣的话题,酒在中国文化中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中国古 代文人与酒有着不解之缘,也为我们留下了许多与酒有关的诗文名句。能不能提出一些酒的 例子,学过的诗文里?可以互相讨论。 一壶浊酒喜相逢——酒是喜 红酥手,黄藤酒——陆游与妻子被母亲分开,他无奈,愤恨 浊酒一杯家万里——思乡
举杯浇愁愁更愁——愁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表达了作者此时心情的孤单 琵琶美酒夜光杯—一表达的是边关将士为国杀敌的豪情壮志,豪迈 可以这样说,酒在中国文化中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道具。我一直认为,酒也是一种文化, 因为很多东西来源于酒,归根于酒,当你举杯的时候你会想起家乡,父母,事业,家庭,欢 乐,悲伤…看样子,酒常与某种情感相连,那么曹操的《短歌行》借酒抒发了什么样的情 感呢? (二)我一直觉得这首诗的名字不好,因为如果用第一句仿佛更好——对酒当歌。喝 酒的时候总喜欢唱歌,那么曹操究竟唱岀了什么样的歌?大家齐读,开始! 教师朗读 学生结合教师的朗读,分析本诗的风格特点。 学生齐读 (三)情感是解读诗歌的钥匙,曹操抒发了什么情感呢?,从诗中寻找线索(找诗眼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可以说,诗人的情感焦点是“忧”,那么诗人为何而忧?让我们弄清这个问题。 四、分析诗人的情感 1、“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之“优” 这首诗第一句起句就不凡。对酒当歌,应该唱歌,忽然就变了,人生几何,人生短暂, 就像朝露。但我们说过,酒代表各种感情,这首诗是从什么开始的? 明确:忧。忧人生之短。而且短得就像朝露
举杯浇愁愁更愁——愁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表达了作者此时心情的孤单。 琵琶美酒夜光杯——表达的是边关将士为国杀敌的豪情壮志,豪迈。 可以这样说,酒在中国文化中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道具。我一直认为,酒也是一种文化, 因为很多东西来源于酒,归根于酒,当你举杯的时候你会想起家乡,父母,事业,家庭,欢 乐,悲伤……看样子,酒常与某种情感相连,那么曹操的《短歌行》借酒抒发了什么样的情 感呢? (二)我一直觉得这首诗的名字不好,因为如果用第一句仿佛更好——对酒当歌。喝 酒的时候总喜欢唱歌,那么曹操究竟唱出了什么样的歌?大家齐读,开始! 教师朗读。 学生结合教师的朗读,分析本诗的风格特点。 学生齐读。 (三)情感是解读诗歌的钥匙,曹操抒发了什么情感呢?,从诗中寻找线索(找诗眼)。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可以说,诗人的情感焦点是“忧”,那么诗人为何而忧?让我们弄清这个问题。 四、分析诗人的情感 1、“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之“忧” 这首诗第一句起句就不凡。对酒当歌,应该唱歌,忽然就变了,人生几何,人生短暂, 就像朝露。但我们说过,酒代表各种感情,这首诗是从什么开始的? 明确:忧。忧人生之短。而且短得就像朝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