豚尾猴 别名平顶猴,属于猴科,学名为 Macaca nemestrina。 豚尾猴体长54~62厘米,尾长不 及身长的四分之一。通体浅黄褐 色,头顶毛短,辐射排列成一棕 褐色平顶区,似帽状;尾上的毛 大部分短而稀,形似猪尾。脸侧 及颞需的毛斜向后方生长,耳周 的毛侧向前生长,彼此相连似 围带。分布于西藏的豚尾猴,上 体颜色较深,脸部橙黄色,体背 至尾端黑褐色,颈和头后为赤黑 色;头顶黑色,两侧土黄色染赤 色;腹面黄白或灰白。 栖息于热带、亚热带森林中或海 拔较低的针叶林内,营树栖生活, 喜群居,以植物果实为食,也捕 食昆虫和小鸟 分布于云南西南部和西藏的东南 部 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11 豚尾猴 别名平顶猴,属于猴科,学名为 Macaca nemestrina。 豚尾猴体长54~62厘米,尾长不 及身长的四分之一。通体浅黄褐 色,头顶毛短,辐射排列成一棕 褐色平顶区,似帽状;尾上的毛 大部分短而稀,形似猪尾。脸侧 及颞需的毛斜向后方生长,耳周 的毛侧向前生长,彼此相连似一 围带。分布于西藏的豚尾猴,上 体颜色较深,脸部橙黄色,体背 至尾端黑褐色,颈和头后为赤黑 色;头顶黑色,两侧土黄色染赤 色;腹面黄白或灰白。 栖息于热带、亚热带森林中或海 拔较低的针叶林内,营树栖生活, 喜群居,以植物果实为食,也捕 食昆虫和小鸟。 分布于云南西南部和西藏的东南 部。 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12
12
黑叶猴 别名乌猿,属于猴科,学名为 Presbytis ancoislo 黑叶猴体形纤瘦,四肢细长。头小尾巴 长,体长50~60厘米,尾长79~86厘米 头顶有黑色直立的毛冠;两颊至耳基部 有白毛;成体全身乌黑色,体毛长而厚 密,有光泽。手、足具乌黑扁平指(趾) 甲;尾尖端白色。刚出生的小黑叶猴 全身乳黄色,头部则为金黄色,尾为黑 ,30天左右全身变黑,但头部还是金 黄色 生活于热带、亚热带丛林中,树栖,喜 群居,每群有一首领带领猴群活动。黑 叶猴跳跃能力很强,一次可越出10多米 很少下地喝水,多饮露水和叶子上的积 水,以嫩叶芽、花、果为食 通常2~3月份交配,8~9月份产仔,每 年产1胎,每胎1仔,偶见2仔 黑叶猴是珍贵稀有灵长类动物之一,仅 于广西、贵州,分布区域狭窄,数量 很少。 13 ■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13 ◼ 黑叶猴 ◼ 别名乌猿,属于猴科,学名为 Presbytis francoisi 。 ◼ 黑叶猴体形纤瘦,四肢细长。头小尾巴 长,体长50 ~60厘米,尾长79 ~86厘米。 头顶有黑色直立的毛冠;两颊至耳基部 有白毛;成体全身乌黑色,体毛长而厚 密,有光泽。手、足具乌黑扁平指(趾) 甲;尾尖端白色。刚出生的小黑叶猴, 全身乳黄色,头部则为金黄色,尾为黑 色,30天左右全身变黑,但头部还是金 黄色。 ◼ 生活于热带、亚热带丛林中,树栖,喜 群居,每群有一首领带领猴群活动。黑 叶猴跳跃能力很强,一次可越出10多米。 很少下地喝水,多饮露水和叶子上的积 水,以嫩叶芽、花、果为食。 通常 2 ~ 3月份交配, 8 ~ 9月份产仔,每 年产 1胎,每胎1 仔,偶见 2仔。 ◼ 黑叶猴是珍贵稀有灵长类动物之一,仅 产于广西、贵州,分布区域狭窄,数量 很少。 ◼ 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14
白头叶猴 别名花叶猴,属于猴科,学名为 Presbytis leucocephalus 外形酷似黑叶猴的白头叶猴是我国特 有种。其头部连同冠毛及颈部和上肩 均为白色,像戴一顶白色风帽,手、 足背面亦杂有白色,尾的一段为白色 有人认为是黑叶猴的一个亚种。 生活于热带、亚热带丛林中,善于攀 援,不仅能在树上悠荡,也会攀登悬 崖。常聚集成家族小群生活,有一定 的活动范围和路线,并有相对固定的 栖息地。一般栖息于峭壁的岩洞和石 缝内。以嫩叶、芽、花、果为食 产于广西。白头叶猴分布狭窄,数量 稀少,现仅存数百只,需采取紧急保 护措施 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15 白头叶猴 别名花叶猴,属于猴科,学名为 Presbytis leucocephalus。 外形酷似黑叶猴的白头叶猴是我国特 有种。其头部连同冠毛及颈部和上肩 均为白色,像戴一顶白色风帽,手、 足背面亦杂有白色,尾的一段为白色。 有人认为是黑叶猴的一个亚种。 生活于热带、亚热带丛林中,善于攀 援,不仅能在树上悠荡,也会攀登悬 崖。常聚集成家族小群生活,有一定 的活动范围和路线,并有相对固定的 栖息地。一般栖息于峭壁的岩洞和石 缝内。以嫩叶、芽、花、果为食。 产于广西。白头叶猴分布狭窄,数量 稀少,现仅存数百只,需采取紧急保 护措施。 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