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拒的实践性教学(含实验、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年限,学生总人数 1.设计性研究性实验(物理学系选修课),1985-至今,平均24人/每学期 2.普通物理实验〔平台课程必修课),1996-至今,平均200人/每学期 3.自学(文科)物理实验(全校公共选修课),1999—至今,平均36人/每学期 4.指导研究生教学实习,2001-至今,平均2-3人{每学期 主持的教学研究课题(含课题名称、来源、年限)(不超过五项) 1.TI技术在研究型实验中的应用,市科委参加人,2000年 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刊物上发表的教学研究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署名次序及时 间)(不超过十项) 1.从自学物理实验中学习正确的测量方法大学物理2000年笫19卷第9期(总第 225期)第 2.多普勒效应测速实验物理实验2000年笫20卷笫2期(总笫114期)笫一 3.重力加速度g的测定物理与工程2000年第10卷第5期(总第79期)第 4.光的多普勒效应实验大学物理2001年第20卷第5期(总笫233期)第· 5.用CBL演示单摆的振动物理与工程2001年笫11卷笫5期(总第85期)第 6.用激光显示李萨如图形物理实验2003年笫23卷第8期(总第156期)第 7.用电磁打点计时器进行受迫振动实验物理与工程003年第13卷笫1期(总第 93期)第 8.电源频率可调的单相旋转磁场实验仪物理实验2005年笫25卷笫3期(总第175 期)第一 9.测量水的振动频率与水波传播速度物理实验2005年第25卷第5期(总第1 期)第 2(2)-210.涡电流加热实验仪的研制物理实验200年第27卷第5期(总第201期)第 教学 情况 获得的教学表彰/奖励(不超过五项 1.2002激光李萨如图形演示仪全国高校物理教学演示实验仪器评比一等奖 2.2003自学物理实验(公选)课程改革校二等奖 3.2004激光监测实验仪全国高校物理实验优秀教学仪器评比二等奖 4.2007年度复旦大学复华物理学科奖教金二等奖 5.2008水的振动频率与水波传播速度测定实验仪,全国高校物理教学实验仪器评 比一等奖 其它(教材建设、指导访问学者等) 1.《普通物理演示实验新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12月,参编 2.《TI技术在研究型实验中的应用》2000年8月,编写 3.《基础物理实验》,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12月,参 4.《设计性研究性物理实验教程》(含教师用书(光盘)),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年6月,参编 5.《文科物理实验》,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 第二主编 6.获单相旋转磁场实验仪等专利五个
承担的实践性教学(含实验、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年限,学生总人数): 1. 设计性研究性实验(物理学系选修课),1985-至今,平均 24 人/每学期 2. 普通物理实验(平台课程必修课),1996-至今,平均 200 人/每学期 3. 自学(文科)物理实验(全校公共选修课),1999-至今,平均 36 人/每学期 4. 指导研究生教学实习, 2001-至今,平均 2-3 人/每学期 主持的教学研究课题(含课题名称、来源、年限)(不超过五项): 1. TI 技术在研究型实验中的应用,市科委 参加人,2000 年 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刊物上发表的教学研究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署名次序及时 间)(不超过十项): 1.从自学物理实验中学习正确的测量方法 大学物理 2000 年第 19 卷第 9 期(总第 225 期)第一 2.多普勒效应测速实验 物理实验 2000 年第 20 卷第 2 期(总第 114 期)第一 3.重力加速度 g 的测定 物理与工程 2000 年第 10 卷第 5 期(总第 79 期)第一 4.光的多普勒效应实验大学物理 2001 年第 20 卷第 5 期(总第 233 期)第一 5.用 CBL 演示单摆的振动 物理与工程 2001 年第 11 卷第 5 期(总第 85 期)第一 6.用激光显示李萨如图形 物理实验 2003 年第 23 卷第 8 期(总第 156 期)第一 7.用电磁打点计时器进行受迫振动实验 物理与工程 2003 年第 13 卷第 1 期(总第 93 期)第一 8.电源频率可调的单相旋转磁场实验仪 物理实验 2005 年第 25 卷第 3 期(总第 175 期)第一 9.测量水的振动频率与水波传播速度 物理实验 2005 年第 25 卷第 5 期(总第 177 期)第一 2(2)-2 10.涡电流加热实验仪的研制 物理实验 2007 年第 27 卷第 5 期(总第 201 期)第 教学 一 情况 获得的教学表彰/奖励(不超过五项): 1. 2002 激光李萨如图形演示仪 全国高校物理教学演示实验仪器评比一等奖 2. 2003 自学物理实验(公选)课程改革 校二等奖 3. 2004 激光监测实验仪 全国高校物理实验优秀教学仪器评比二等奖 4. 2007 年度复旦大学复华物理学科奖教金二等奖 5. 2008 水的振动频率与水波传播速度测定实验仪, 全国高校物理教学实验仪器评 比一等奖 其它(教材建设、指导访问学者等): 1. 《普通物理演示实验新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7 年 12 月,参编 2. 《TI 技术在研究型实验中的应用》2000 年 8 月,编写 3. 《基础物理实验》,面向 21 世纪课程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年 12 月,参 编 4. 《设计性研究性物理实验教程》(含教师用书(光盘)),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年 6 月,参编 5. 《文科物理实验》,普通高等教育 “十一五” 国家级规划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 第二主编。 6. 获单相旋转磁场实验仪等专利五个。 11
2(2)-3 学术 开究 2.主讲教师情况(3) 姓名 吕景林 性别女出生年月1959年6月 最终学历大学职称副教授 电话65643756 2(3)-1学位学士职务 传真65104949 基本 信息所在院系 物理学系 E-mail lvjinglin(@fudan. edu. I 通信地址(邮编)上海市邯郸路220号(200433,复旦大学物理学系 研究方向 物理实验教学研究 近五年来讲投的主要课程(含课程名称、课程类别、周学时;届数及学生总人数) (不超过五门) 1.大学物理,本科生基础课,4学时,2002年220人、2003年300人、2004年270 2.电磁学,本科生专业基础课,4学时,2002年31人、2003年30人、2004年30 3.普通物理B,本科生基础课,4学时,2008年78人。 承担的实践性教学(含实验、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年隈,学生总人数川 1.普通物理实验(平台课程),2001年64人、2002年64人、2003年32人、2008 2(3)-2年32人 教学|2.综合物理实验2,200年2人、2064年4人,208年2人 情况3.毕业论文,2006年1人 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刊物上发表的教学研究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署名次序及时 间)(不超过十项) 1.测验的测量及统计分杬,西安理工大学学报,94年10卷3期,第一作者, 2.《大学物理实验》试卷分析,大学物理实验,9年7卷4期,第一作者, 3.测量杨氏弹性摸量的一种动态方法,大学物理实验,95年8卷2期,第一作者, 4.标准分数的意义及作用,东北师大学报,95年12期(增),第一作者 5.物理演示实验持续发展之路的商榷,物理实验,2007ˆ年,第27卷增,第一作者 6.自由落体的演示,物理实验,2007年,第27卷增刊,第二作者
2(2)-3 学术 研究 2.主讲教师情况(3) 姓 名 吕景林 性别 女 出生年月 1959 年 6 月 最终学历 大 学 职 称 副 教 授 电 话 65643756 2(3)-1 学 位 学 士 职务 传 真 65104949 所在院系 物理学系 E-mail lvjinglin@fudan.edu. 基本 信息 通信地址(邮编) 上海市邯郸路 220 号(200433),复旦大学物理学系 研究方向 物理实验教学研究 近五年来讲授的主要课程(含课程名称、课程类别、周学时;届数及学生总人数) (不超过五门): 1. 大学物理,本科生基础课,4 学时, 2002 年 220 人、2003 年 300 人、2004 年 270 人; 2. 电磁学,本科生专业基础课,4 学时,2002 年 31 人、2003 年 30 人、2004 年 30 人; 3. 普通物理 B,本科生基础课,4 学时,2008 年 78 人。 承担的实践性教学(含实验、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年限,学生总人数): 1. 普通物理实验(平台课程),2001 年 64 人、2002 年 64 人、2003 年 32 人、2008 2(3)-2 年 32 人 2. 综合物理实验,2005 年 2 人、2006 年 4 人、2008 年 2 人 教学 3. 毕业论文,2006 年 1 人。 情况 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刊物上发表的教学研究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署名次序及时 间)(不超过十项): 1. 测验的测量及统计分析,西安理工大学学报,94 年 10 卷 3 期,第一作者, 2. 《大学物理实验》试卷分析,大学物理实验,94 年 7 卷 4 期,第一作者, 3. 测量杨氏弹性摸量的一种动态方法,大学物理实验,95 年 8 卷 2 期,第一作者, 4. 标准分数的意义及作用,东北师大学报,95 年 12 期(增),第一作者, 5. 物理演示实验持续发展之路的商榷, 物理实验,2007 年,第 27 卷增,第一作者, 6. 自由落体的演示,物理实验,2007 年,第 27 卷增刊,第二作者, 12
在国内外公开发行刊物上发表的学术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署名次序与时间)(不 超过五项) ZML-3000大型振动磨机设计中的几个问题,矿山机械,01年10期,第一作者 柔性驱动在实现激振器自同步中的作用,矿山机械 年11期,第一作者 2.喷水阻尼在降低金属旋转锯切噪声中的应甩,机械科学与技术,00年19卷4期, 第二作者 2(3)-33.大型冷锯机噪声控制技术的实验研究,钢铁,00年35卷2期,第二作者 学术|4.在沧锯机夹盘减振降喔中应用粉体阻尼技术的实验研究,重型机械, 研究 5.大型冷锯机锯切噪声声功率的预估,应用力学学报,01年18卷3期,第二作者 2.主讲教师情况(4) 姓名 赵在忠 性别男「出生年月1948年9月 最终学历大学职称副教授|电话021-5565 2(4)-1学位 职务 传真021-65104949 基本 信息所在院系物理学系 zhaozzafudan. edu.cn 通信地址(邮编川上海市邯郸路220号(200433),复旦大学物理学系 研究方向 物理实验教学研究
在国内外公开发行刊物上发表的学术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署名次序与时间)(不 超过五项): 2(3)-3 学术 研究 ZML-3000 大型振动磨机设计中的几个问题,矿山机械 ,01 年 10 期,第一作者 1. 柔性驱动在实现激振器自同步中的作用,矿山机械 ,01 年 11 期,第一作者 2. 喷水阻尼在降低金属旋转锯切噪声中的应用,机械科学与技术,00 年 19 卷 4 期, 第二作者 3. 大型冷锯机噪声控制技术的实验研究,钢铁,00 年 35 卷 2 期,第二作者 4. 在冷锯机夹盘减振降噪中应用粉体阻尼技术的实验研究 ,重型机械, 00 年 4 期,第二作者 5. 大型冷锯机锯切噪声声功率的预估,应用力学学报,01 年 18 卷 3 期,第二作者 2.主讲教师情况(4) 姓 名 赵在忠 性别 男 出生年月 1948 年 9 月 最终学历 大 学 职 称 副 教 授 电 话 021-55665465 2(4)-1 学 位 职务 传 真 021-65104949 所在院系 物理学系 E-mail zhaozz@fudan.edu.cn 基本 信息 通信地址(邮编) 上海市邯郸路 220 号(200433),复旦大学物理学系 研究方向 物理实验教学研究 13
近五年来讲投的主要课程(含课程名称、课程类别、周学时;届数及学生总人数) (不超过五门) 1.物理实验基础必修课(平台课程)9学时/周每学期270人 2.自学物理实验公共选修课9学时/周每学期24人 主持的教学研究课题(含课题名称、来源、年限)(不超过五项) 1.“一种惯性离心率的实验仪的设计”自命课题,教学来源,一年完成,06年获 专利,第一作者 2.“磁悬浮实验仪”的设计,自命课题,教学来源,一年完成,06年获专利,第 一作者 3.“碰撞打靶实验仪”的设计,自命课题,教学来源,一年完成03年获专利,第二 作者 4.“声振动激光监视实验仪”的设计,自命课题,教学来源,一年完成,05年获专 利,第二作者 5.“电源频率可调的单项旋转磁场实验仪”的设计,自命课题,教学来源,一年完成 05年获专利,第二作者 2(4)-2 教学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刊物上发表的教学研究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署名次序及时 情况间)(不超过十项 1.演示实验和文科物理实验,物理实验,第23卷6期,第一作者,2003年6月 2.碰撞打靶实验的设计和探讨,大学物理实验,第26卷,第一作者,2006年3 3.自学物理实验课的今昔谈实验课的改革,物理实验,第26卷,第一作者,2006 年10月 4.自由落体的演示,物理实验,第2卷,第一作者,207年11月 获得的教学表彰/奖励(不超过五项 1. FD-NCD空气比热容比测量仪的研究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三等奖,第三作者 2.水波演示仪全国高校第六届物理演示教学仪器三等奖,第一作者 3.激光李萨如图形演示仪全国高校第六届物理演示教学仪器一等奖,第二作者 4.基于磁敏传感器的物理实验获第三届全国高校物理教学仪器一等奖,第二作 5.“温差电效应演示仪”全国高校第八届物理演示教学仪器评比二等奖,第一作 在国内外公开发行刊物上发表的学术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署名次序与时间)(不 超过五项) 2(4)-3 学术 研究
近五年来讲授的主要课程(含课程名称、课程类别、周学时;届数及学生总人数) (不超过五门): 1.物理实验基础 必修课(平台课程) 9 学时/周 每学期 270 人 2.自学物理实验 公共选修课 9 学时/周 每学期 24 人 主持的教学研究课题(含课题名称、来源、年限)(不超过五项): 1.“一种惯性离心率的实验仪的设计” 自命课题, 教学来源,一年完成,06 年获 专利,第一作者; 2.“磁悬浮实验仪”的设计,自命课题, 教学来源,一年完成, 06 年获专利,第 一作者; 3.“碰撞打靶实验仪”的设计,自命课题,教学来源,一年完成 03 年获专利,第二 作者; 4.“声振动激光监视实验仪”的设计,自命课题,教学来源,一年完成, 05 年获专 利,第二作者; 5.“电源频率可调的单项旋转磁场实验仪”的设计,自命课题,教学来源,一年完成, 05 年获专利,第二作者。 2(4)-2 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刊物上发表的教学研究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署名次序及时 教学 间)(不超过十项): 情况 1.演示实验和文科物理实验,物理实验,第 23 卷 6 期,第一作者,2003 年 6 月 2.碰撞打靶实验的设计和探讨,大学物理实验,第 26 卷,第一作者,2006 年 3 月 3.自学物理实验课的今昔谈实验课的改革,物理实验,第 26 卷,第一作者,2006 年 10 月 4.自由落体的演示,物理实验,第 2 卷,第一作者,2007 年 11 月 获得的教学表彰/奖励(不超过五项): 1.FD—NCD 空气比热容比测量仪的研究 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第三作者 2.水波演示仪 全国高校第六届物理演示教学仪器三等奖, 第一作者 3.激光李萨如图形演示仪 全国高校第六届物理演示教学仪器一等奖, 第二作者 4.基于磁敏传感器的物理实验获 第三届全国高校物理教学仪器一等奖, 第二作 者 5.“温差电效应演示仪” 全国高校第八届物理演示教学仪器评比二等奖, 第一作 者 在国内外公开发行刊物上发表的学术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署名次序与时间)(不 超过五项): 2(4)-3 学术 研究 14
3教学队伍情况 姓名性别出生年月职称学科专业 在教学中承担的工作 王炎森男1940年11月教授原子核物理课程负责人(理论部分) 3-1马世红男1963年3月教授光物理学课程负责人(实验部分) 人员刘晓晗男1972年6月副教授凝聚态物理主讲教师之一(理论 构成(含孔青男|1973012月副教授|原子分子物理主讲教师之一(理论) 外聘童培雄男|192年4月 高级 工程师物理实验教学主讲教师之一(实验) 教师)吕景林女19946月副教授物理实验教学主讲教师之一(实验) 赵在忠男1948年9月副教授|物理实验教学主讲教师之一(实验) 概述教学队伍的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学缘结构、师资配置情况(含辅导教师或实验教师 与学生的比例) 教学队 本教学队伍每学年的授课教师数约6人次 伍整体建立了一支由理论与实验教学专职教师相结合的高水平教师队伍,已形成学科带头人 教授、副教授和中青年教师组成的教学梯队。 结构 知识结构:理论与实验相结合,教学与研究相结合,不同学科及研究方向的交叉:原子分 子和原子核物理、光物理、凝聚态物理,以及物理实验教学研究等 年龄结构:老、中、青“三代”的年龄组合结构,形成了合理的教学梯队(团队)专职 教师7人(其中包含2名返聘退休教师),其中本科学历的教师均有副高级职 称。40岁以下2人,40-50岁3人,50岁以上2人,平均年龄49岁。 学綠结构:课程负責人和主讲教师的职称均为教授或副教授,学术水平高;最终取得研究 生学历的人数为4人,本科学历为3人,学缘结构良好。理论课的教师在“大学物理”教 学中多次讲课,且受到好评。年轻的理论部分主讲教师(刘晓晗、孔青等)在文科物理方 面也都主讲过,有一定的教学实践经验 师资配置:平均每位专职教师每周上课1次,共计2-3学时。每学期理论课,每40人配 名辅导教师。实验课均由副教授职称的教师担任,每位教师每次指导学生的 人数约为15人。 15
3.教学队伍情况 姓名 性别 出生年月 职称 学科专业 在教学中承担的工作 王炎森 男 1940 年 11 月 教授 原子核物理 课程负责人(理论部分) 3-1 马世红 男 1963 年 3 月 教授 光物理学 课程负责人(实验部分) 人 员 刘晓晗 男 1972 年 6 月 副教授 凝聚态物理 主讲教师之一(理论) 构成(含 孔 青 男 1973 年 12 月 副教授 原子分子物理 主讲教师之一(理论) 高 级 童培雄 男 1962 年 4 月 工程师 外 聘 物理实验教学 主讲教师之一(实验) 教师) 吕景林 女 1959 年 6 月 副教授 物理实验教学 主讲教师之一(实验) 赵在忠 男 1948 年 9 月 副教授 物理实验教学 主讲教师之一(实验) 概述教学队伍的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学缘结构、师资配置情况(含辅导教师或实验教师 3-2 与学生的比例) 教学队 本教学队伍每学年的授课教师数约 6 人次。 伍整体 建立了一支由理论与实验教学专职教师相结合的高水平教师队伍,已形成学科带头人、 教授、副教授和中青年教师组成的教学梯队。 结构 知识结构: 理论与实验相结合,教学与研究相结合,不同学科及研究方向的交叉:原子分 子和原子核物理、光物理、凝聚态物理,以及物理实验教学研究等。 年龄结构: 老、中、青“三代”的年龄组合结构,形成了合理的教学梯队(团队)。专职 教师 7 人(其中包含 2 名返聘退休教师),其中本科学历的教师均有副高级职 称。40 岁以下 2 人,40-50 岁 3 人,50 岁以上 2 人,平均年龄 49 岁。 学缘结构: 课程负责人和主讲教师的职称均为教授或副教授,学术水平高;最终取得研究 生学历的人数为 4 人,本科学历为 3 人,学缘结构良好。理论课的教师在“大学物理”教 学中多次讲课,且受到好评。年轻的理论部分主讲教师(刘晓晗、孔青等)在文科物理方 面也都主讲过,有一定的教学实践经验。 师资配置: 平均每位专职教师每周上课 1 次,共计 2 - 3 学时。每学期理论课,每 40 人配 一名辅导教师。实验课均由副教授职称的教师担任,每位教师每次指导学生的 人数约为 15 人。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