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根据相对数动态数列计算的平均发展水平 <1>基本公式 a=b <2>由两个时期数列各对应指标的比值所形成的相 对数动态数列计算的平均发展水平 <3>由两个时点数列各对应指标的比值所形成的相 对数动态数列计算的平均发展水平 ①由两个连续性时点数列 ②由两个间断性时点数列 <4>由1个时期和个时点数列各对应指标的比值所 形成的相对数动态数列计算的平均发展水平
2、根据相对数动态数列计算的平均发展水平 • <1>基本公式 • <2>由两个时期数列各对应指标的比值所形成的相 对数动态数列计算的平均发展水平 • <3>由两个时点数列各对应指标的比值所形成的相 对数动态数列计算的平均发展水平 • ①由两个连续性时点数列 • ②由两个间断性时点数列 • <4>由1个时期和1个时点数列各对应指标的比值所 形成的相对数动态数列计算的平均发展水平 b a c =
<2>由两个时期数列各对应指标的比值所形成的 ∑a ∑bc ∑a a n∑a (已知ab) C 已知bc)c 已知ac) b∑b n 2b ∑b ∑-a 10月11月12月 平均计划完成% 500+618+735 实际产量吨)a500618735c 500+600+700 计划产量(吨)b|500600700 计划完成‰100103105 500×100%+600×103%+700×105 500+600+700 500+618+735 500 十 618 100% 103% 十 735 105
<2>由两个时期数列各对应指标的比值所形成的 • 平均计划完成% ( ab) b a n b n a b a c 已知 = = = ( bc) b bc c 已知 = ( ac) a c 1 a c 已知 = 10月 11月 12月 实际产量(吨)a 500 618 735 计划产量(吨)b 500 600 700 计划完成%c 100 103 105 500 600 700 500 618 735 c + + + + = 500 600 700 500 100% 600 103% 700 105% c + + + + = 105% 735 103% 618 100% 500 500 618 735 c + + + + =
<2>由两个时点数列各对应指标的比值所形成的 ①由两个连续性时点数列 间隔相等(公式同时期 ∑af a ∑f∑af 间隔不等 b∑bf ∑zbf 日期 1.1-2.92.10-3.43.5-3.31 全部人数b 100 110 105 非生产人数a 25 26 24 非生产人员‰c25 24 23 间隔日数f 40 23 27 25×40+26×23+24×27 平均非生产人员%c 23.98% 100×25+110×23+105×27
<2>由两个时点数列各对应指标的比值所形成的 ①由两个连续性时点数列 • 间隔相等 (公式同时期) • 间隔不等 平均非生产人员% = = = bf af f bf f af b a c 日期 1.1-2.9 2.10-3.4 3.5-3.31 全部人数b 100 110 105 非生产人数a 25 26 24 非生产人员%c 25 24 23 间隔日数f 40 23 27 2 3.9 8% 100 2 5 110 2 3 105 2 7 2 5 4 0 2 6 2 3 2 4 2 7 c = + + + + =
②由两个间断性时点数列 间隔相等 a c、3=.242+…+a1 n-1 十 2 +b2+…+bn-1+ 日期1月末2月末3月末4月末 生产工人数a435452462576 全部工人数b580580600720 生产工人%c75 78 77 80 平均生产工人% 435+452+462+576 c=580/580+600+720 2=75% 2 2 间隔不等 a1+a2 a2+ a 十 3 an-1ta 2 b1+b +2+b2 3 +b 十∴十 n 2 2 n
②由两个间断性时点数列 • 间隔相等 平均生产工人% • 间隔不等 2 b b b 2 b 2 a a a 2 a b a c n 2 n 1 1 n 2 n 1 1 + + + + + + + + = = − − 日期 1月末 2月末 3月末 4月末 生产工人数a 435 452 462 576 全部工人数b 580 580 600 720 生产工人%c 75 78 77 80 77.5% 2 720 580 600 2 580 2 576 452 462 2 435 c = + + + + + = n 1 n 1 n 2 2 3 1 1 2 n 1 n 1 n 2 2 3 1 1 2 f 2 b b f 2 b b f 2 b b f 2 a a f 2 a a f 2 a a c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