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炮兵工程学院《环境工程学》教案 深度2~6米 ②进水装置 单沟(池)运行:插一根进水管 双沟以上运行连续运行:设配水井,连续向各池进水 双沟以上运行交替运行:设配水井,井内设自控装置改变水流方向 出水→溢流堰 (2)水流混合方面的特征 流态:介于推流式与完全混合式之间 D0浓度:曝气装置下游从高→低 好氧区缺氧区 厌氧D0=0 缺氧0.5ng/LA 好氧2mg/L0 (3)在工艺方面特征 1)可以不设初沉池 2)可以不设二沉池 3)污泥量很少且稳定,不需进行厌氧消化处理(排泥管) 2、氧化沟的曝气装置→采用机械曝气 1)横轴曝气裝置①曝气转刷转轴长度4~9m转刷直径0.8~1.0m一般 1.0m转刷淹没深度0.15~0.2m氧化沟深度2~2.5m有时采用3m ②曝气转盘 2)纵轴曝气装置→表曝机 深度4~4.5M 沿池长布置曝气转刷 布置:弯道转弯处 氧化沟曝气装置作用:V≥0.25m/s ①充氧②完全混合(3)推动水流以一定的流速沿池长的循环流动 3.常用的氧化沟系统 氧化沟运行方式 (1)连续运行①必须设二沉池且有污泥回流②氧化沟始终作为曝气池合 第16页
第 16 页 深度 2~6 米 ② 进水装置 单沟(池)运行:插一根进水管 双沟以上运行连续运行:设配水井,连续向各池进水 双沟以上运行交替运行:设配水井,井内设自控装置改变水流方向 出水→溢流堰 (2)水流混合方面的特征 流态:介于推流式与完全混合式之间 DO 浓度:曝气装置下游从高→低 好氧区 缺氧区 厌氧 DO=O A 缺氧 0.5mg/L A 好氧 2 mg/LO (3)在工艺方面特征 1)可以不设初沉池 2)可以不设二沉池 3)污泥量很少且稳定,不需进行厌氧消化处理(排泥管) 2、氧化沟的曝气装置→采用机械曝气 1)横轴曝气装置①曝气转刷 转轴长度 4~9m 转刷直径 0.8~1.0m 一般 1.0m 转刷淹没深度 0.15~0.2m 氧化沟深度 2~2.5m 有时采用 3m ②曝气转盘 2)纵轴曝气装置→表曝机 深度 4~4.5M 沿池长布置曝气转刷 布置:弯道转弯处 氧化沟曝气装置作用: V≥0.25m/s ① 充氧②完全混合(3)推动水流以一定的流速沿池长的循环流动 3.常用的氧化沟系统 氧化沟运行方式: (1)连续运行 ①必须设二沉池且有污泥回流②氧化沟始终作为曝气池 合
第二炮兵工程学院《环境工程学》教案 建分建 (2)交替运行 氧化沟一部分在不同的时段交替地作为曝气池和沉淀池,不需设二沉池,无 污泥回流, (1)卡罗塞氧化沟系统 导流墙偏置:使水流流速分布均匀 (2)交替运行氧化沟 单沟交替运行a→aA 2.双沟交替运行 double→d 3.三沟交替运行 three→t ①双沟交零星氧化沟 工作固期 第一阶段:A沟进水,A沟曝气区 B沟沉淀区,B沟出水 第二阶段:A沟进水,B沟转刷停,静沉区 第三阶段 第四阶段 ②3沟交替 第一阶段A沟进水AB沟曝气区C沟沉淀区C沟出水 第二阶段B沟进水A沟闷曝B沟曝气C沟沉淀C沟出水 第三阶段B沟进水A沟转刷停,静沉区B沟曝气C沟沉淀C沟出水 第四阶段C沟进水 中沟:始终曝气 边沟:每隔5H,转刷工作3H 出水堰:每隔4H (3)二沉池交替运行氧化沟系统→连续式 (2)奥巴勒氧化沟系统 ◆、间歇式活性污泥工艺 SBR工艺序批式 第17页
第 17 页 建 分建 (2)交替运行 氧化沟一部分在不同的时段交替地作为曝气池和沉淀池,不需设二沉池,无 污泥回流, (1) 卡罗塞氧化沟系统 导流墙偏置:使水流流速分布均匀 (2) 交替运行氧化沟 1.单沟交替运行 a→a A 2.双沟交替运行 double→d 3.三沟交替运行 three→t ① 双沟交零星氧化沟 工作固期 第一阶段:A 沟进水,A 沟曝气区 B 沟沉淀区,B 沟出水 第二阶段:A 沟进水,B 沟转刷停,静沉区 第三阶段 第四阶段 ② 3 沟交替 第一阶段 A 沟进水 AB 沟曝气区 C 沟沉淀区 C 沟出水 第二阶段 B 沟进水 A 沟闷曝 B 沟曝气 C 沟沉淀 C 沟出水 第三阶段 B 沟进水 A 沟转刷停,静沉区 B 沟曝气 C 沟沉淀 C 沟出水 第四阶段 C 沟进水 中沟:始终曝气 边沟:每隔 5H,转刷工作 3H 出水堰:每隔 4H (3)二沉池交替运行氧化沟系统→连续式 (2) 奥巴勒氧化沟系统 ◆、间歇式活性污泥工艺 SBR 工艺 序批式
第二炮兵工程学院《环境工程学》教案 1.工艺流程及特征 污水→沉淀池→间歇曝气池→出水 特征:1)采用间歇曝气池(将生物降解与沉淀集成一体) 2)系统组成简单,无二沉池和回流污泥系统,节省基建费用和运行 费用污泥指数低,不易产生污泥膨胀现象 3)在多数的情况下,不必设调节池 4)可以产行自控 5)改变运行方式,可以进行脱氮处理 6)处理水的水质伏于传统工艺 2.工作原理与操作 SBR工艺与传统工艺比较 相同点:有机物降解机理相同 不同点:运行方式不同 1.传统工艺①连续式运行方式②一般设曝气池和二沉池③连续进水,连续出水 ④在不同的时段各处理单元功能不变⑤空间推流,流态:推流式 2.SBR工艺①间歇式运行方式②只设间歇曝气池③间歇进水,间蛤排水④在不 同的时段间歇曝气池处理单元功能改变⑤时间推流,流态:完全混合式工作操作 步骤:会画图示一必考题 (1)流入工序起调节池的作用 污水注入,注满or注到预定高度 (2)反应工序生物降解脱氮处理污水注到预定髙度 (3)沉淀时间1。5~2H (4)排放将上清液排放,排放到最代水位 并留部分种泥 (5)待机、闲置阶段污泥闲置,等待下一周期开始 时间4~12H自控 SBR工艺功能的改善与强化 (1)关于待机与流入工序与多项功能相结合 强化调节池的功能②与水解、酸化反应相结合(厌氧) 第18页
第 18 页 1.工艺流程及特征 污水→沉淀池→间歇曝气池→出水 特征:1)采用间歇曝气池(将生物降解与沉淀集成一体) 2)系统组成简单,无二沉池和回流污泥系统,节省基建费用和运行 费用污泥指数低,不易产生污泥膨胀现象 3)在多数的情况下,不必设调节池 4)可以产行自控 5)改变运行方式,可以进行脱氮处理 6)处理水的水质伏于传统工艺 2.工作原理与操作 SBR 工艺与传统工艺比较 相同点:有机物降解机理相同 不同点:运行方式不同 1.传统工艺①连续式运行方式②一般设曝气池和二沉池③连续进水,连续出水 ④在不同的时段各处理单元功能不变⑤空间推流,流态:推流式 2.SBR 工艺①间歇式运行方式②只设间歇曝气池③间歇进水,间蛤排水④在不 同的时段间歇曝气池处理单元功能改变⑤时间推流,流态:完全混合式工作操作 步骤: 会画图示—必考题 (1) 流入工序 起调节池的作用 污水注入,注满 or 注到预定高度 (2) 反应工序 生物降解 脱氮处理 污水注到预定高度 (3) 沉淀 时间 1。5~2H (4) 排放 将上清液排放,排放到最代水位 并留部分种泥 (5) 待机、闲置阶段污泥闲置,等待下一周期开始 时间 4~12H 自控 SBR 工艺功能的改善与强化 (1)关于待机与流入工序与多项功能相结合 ① 强化调节池的功能②与水解、酸化反应相结合(厌氧)
第二炮兵工程学院《环境工程学》教案 (2)NS和X 一般取经验数据NS=0.2~0.3X=3000~5000mg/L ※、关于耗氧与供氧→采取时间上的渐减曝气 ※、SBR工艺的发展及主要的变形工艺 ☆ I CEAS工艺间歇循环延时曝气工艺 在反应工序“曝气好氧”+“闲歇缺氧”多次反复进行 ☆CAST工艺循环式活性污泥工艺] 在进水区设置生物选择皿 ☆DAT-IAT ◆、AB法污水处理工艺:70年代宾克 吸附生物降解工艺简称 1、工艺流程及特征 工艺特征 1)A段的效应,功能及设计参数 负荷率高;污泥产率高:BOD去除率40-70% 2)B段的效应,功能及设计参数 3.3好氧附着生长处理技术(2学时) 好氧生物技术:活性污泥法:悬浮生长工艺,即活性污泥法;生物膜法:固 着增长工艺,即微生物附着在滤料or某些载体上 ◆、概述 生物膜的定义 生物膜的构造及其对有机物的降解 20℃污水30d左右形成 生活膜构造 两层外膜:好氧层,厚2mm左右主要降解有机物 内膜:厌氧层,好氧层达一定厚度,O2进不去形成 第19页
第 19 页 (2)NS 和 X 一般取经验数据 NS=0.2~0.3 X=3000~5000mg/L ※、关于耗氧与供氧→采取时间上的渐减曝气 ※、SBR 工艺的发展及主要的变形工艺 ☆ ICEAS 工艺 间歇循环延时曝气工艺 在反应工序“曝气好氧”+“闲歇缺氧”多次反复进行 ☆ CAST 工艺 循环式活性污泥工艺] 在进水区设置生物选择皿 ☆ DAT-IAT ◆、AB 法污水处理工艺 :70 年代宾克 吸附生物降解工艺简称 1、工艺流程及特征 工艺特征 1)A 段的效应,功能及设计参数 负荷率高;污泥产率高;BOD 去除率 40-70% 2)B 段的效应,功能及设计参数 3.3 好氧附着生长处理技术(2 学时) 好氧生物技术:活性污泥法:悬浮生长工艺,即活性污泥法;生物膜法:固 着增长工艺,即微生物附着在滤料 or 某些载体上 ◆、概述 一、生物膜的定义 • 生物膜的构造及其对有机物的降解 20℃ 污水 30d 左右形成 • 生活膜构造 两层外膜:好氧层,厚 2mm 左右主要降解有机物 内膜:厌氧层,好氧层达一定厚度, O 2 进不去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