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会与对行政权力的监督、宪法问题等若干方面论述了对官僚控制 制度的若干因素。 公共政策是政治科学中的一个新的边缘领城,对于它的界定, 学界的看法莫裒一是。制度学派的学者倾向于从政府不同部门之间 的互动关系来研究公共政策的制定与执行过程,而行为主义学派的 学者则倾向于在公共政策问题上关注政府活动与各种力量(如政党 或公众舆论)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尽管如此,他们在这一点上是 存在共识的:“没有政府的参与和领导就没有公共政策”由于公共 攻策所涉及的方面极广,且具有强制性的特点,所以其科学性和相 对合理性是保证公共政策执行的有效性的重要环节,随着社会的发 展,技术因素在公共政策的制定和执行过程中的作用日益凸现。关 于这一点,美国国会专门委员会和小组委员会在立法过程中所发挥 的作用就很能说明问题。议员们不可能个个都是精通各项事务的通 才,所以,对有关立法的技术因素的考虑就不得不依赖专门技术人 才。他们利用自己在某方面的专业技术对立法过程发挥着影响.就 立法而言,专业委员会认为在技术上不具有可行性的提案,是无法 进入立法程序的。因此,专门委员会主席一职就越来越成为两大政 党和国会议员们角力的重点。随着高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复杂 化,立法过程对专业人员的依赖会日益增强,这将为专业人员参与 立法提供越来越多的机会。尽管如此,国会中的专业机构的发展还 是远远赶不上行政部门专业机构的发展,这也是行政部门在三大部 门中处于优越地位的重要原因之一。行政部门由于直接面对广大的 社会,它不得不保有比其他两大部门多得多的技术专才,“技术官 僚”对公共政策的影响力已经成为不容忽视的问题。《公共政策的 制定一程序和原理》一书也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简明而全面的探讨。 对于美国的总统选举,受过良好载育的中国人对此也不感陌生 但对于美国的整体选举制度来讲,真正了解的人则为数不多。随着 序 中美关系向更宽广的方向发展,各种层次的交往会越来越多,对美
国整体选举制度了解的要求也会更加迫切,原因很简单,因为各种 选举活动的结果会对这种交流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在过去中美 关系对峙的的年代,由于意识形态观念的作用,双方对于对方政治 制度的描述易于走向极端,即毛病挑得多:合理性肯定得少;而对 于各自政治制度存在的合理性没有以理性的眼光去看待。随着双方 交往的增多,人们发现各自政治制度的存在和发展均有其内在的原 因,偏激性语言明显减少。如今,中国学者对美国选举制度的研究 也采取了较为客观的态度,这一点尤其表现在对于选举方式和技术 性问题的研究方面。《现代美国政治竞选活动:美国政治中的诽谤、 大话和活力》一书运月了大量的史实和现实资料,既论述了美国政 治选举的历史和现实中存在的具有消极性问题(如金钱的作用、诽 谤、欺骗等),同时也论述了政治选举活动所具有的民主价值(如 公民意识的培养等)。最为重要的是,它回答了这样一个问题:“政 治竞选活动为什么在现代美国政治中采取了它现在这样一种形式?” 这也是该书作者希望通过本书探订的目的。 客观地讲,尽管我国学界对于公共政策的决策和执行过程以及 社会管理问题的研究如火如茶,然而,在实践中,政府官员们很 少劳力费神地为了某一项公共事务决策去遵循书本中所列举的科学 方法或专家的意见,除非是一项可能产生重大社会影响或具有重大 政治后果的公共政策决策。近年来,有条件的政府部门已经开始就 某些公共政策方面的问题研究开展了与高校及学术机构的合作,尽 公共政策 量使决策具有合理性、科学化,这是政府管理走向现代化的一个具 有重要意义的步骤。美国与中国的国情不同,两国的社会价值观也 存在差异,但《美国公共政策与社会管理研究译丛》中所介绍的决 策方式和社会管理的先进手段是值得我们借鉴的,退一步讲,通过 程 对本套丛书的阅读,至少有助于加强我们科学决策的概念,并扩展 和 我们认识问题的思路, 理 vi 需要在此说明的一点是,本套丛书中个别地方的论述可能带有
某种偏见,这只代表原作者自己的观点,并非译者和出版者的看法。 由于本套丛书为专业书籍,译者圈于复杂专业知识的限制,误 译和疏漏之处在所难免,恳请读者批评指正。为便于读者查询原文, 本套丛书标明了原文页码.但愿本丛书能为各位读者带来某种启迪。 张定淮 2001年6月, 于深圳大学海滨小区
英文版序言 政治制度究竟是如何起作用的,我们为什么应该关心它? 这两个问题对我的教学工作动机和本书的写作动力均有极大裨 益。 机构的描运和流程表造成的混乱常常多于清晰。他们拿出 官方的”图表和网络,然而却不能与政治问题相联系,没有 合理的成果。这种情况之所以发生,是因为“制度”的内容之 多,超过一群被选举和被任命的官员及他们担任的职务:更确 切地说,制度是由冲突条件和复杂的解决方案所构成的松散结 构环境,而这些条件和方案几乎全都处在变动不居的常态之中。 20世纪90年代,犬儒主义哲学的许多源流之一,是偶然 的观察者产生的那种感觉:我们所见到的现象与关于事物怎样 运转的正式描述并不一致。他们质疑,是什么使得政策制定者 不去做点仁么,为什么从政策制定系统中伴装退出的从政者要 另谋高就。这便是本书或许有所神益之处。本书意欲解释制度 是如何运转的,是可供分析、预测,甚或参与的工具。 本书将公共政策的基本原理和动态环境置于分析的构架之 中,旨在将政策构架视为一个渗透和变化的整体,让读者对我 们称之为“政策制定过程”的迷官般的政治知识加以理解。本 书引领我们走出编号的图框和精确的图表,把我们带入飘浮在 政策制定领域内外的问题和政策的境域中去。简言之,本书拟 版序言
用一种“现身说法”的方式来描述政治过程所产生的结果。这 种方式虽不特别美妙,却是解释政治生活实际上如何起作用的 方法。 没有哪本书能够填补政策制定过程中存在的全部深洞般的 空隙。不过,本书可以作为一个起点。除此之外,我希望这本 书揭示某些有关政治决策的制定和实施的秘密。 本书系20多年有关公共政策研习和教学的最终成果。尽 管它以我的署名出现,但圣约瑟州立大学(San Jose State University)的几位同人理应共享荣誉,他们阅读了本书手稿并 提出了有价值的意见。我特别要对斯德芬·冯·比克表示谢 意,他几乎通读了本书全部手稿并竭予了极有价值的建议。罗 纳德·西尔维亚和比得·汉斯也承担了此书手稿的大量工作, 确保定稿比初稿质量更佳。我要对M.E.Sharpe出版公司的 执行编辑帕崔西亚·柯被、计划协调人伊丽沙白·洛兰达以及 制作编辑安那·艾力克表示由衷谢意。 最后,对加入此书写作环境中的人士均表谢意。我的谢意 还要延伸到我的子女亚当、李,以及雷切尔,对我陷入无尽思 考时对他们说了太多的“现在不行,以后吧”表示款意;我在 竭力理解自己的写作任务时,与妻子的谈话经常时断时续,在 此对妻子艾丽莎给予的包容浅表谢意。 拉雷·N·格斯顿 的制 程序和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