境、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影响。 第八章全球变化的观测系统 全球气候观测系统,全球海洋观测系统,全球陆地观测系统,全球古气候观测系统, 数字地球及其在全球变化研究中的应用。 第九章全球变化的数值模拟和地球系统模式 全球大气模式,全球海洋模式,全球生物圈模式,全球海一气耦合气候模式,地球系 统模式的发展前景。 主要参考书: Malone,T.F.Roederer,J.G.(eds.),Global Change,ICSU.Press/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London,1985 符淙斌,《地球的未来》,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长沙,2001。 撰写人:符淙斌(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撰写日期:2002年12日
境、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影响。 第八章 全球变化的观测系统 全球气候观测系统,全球海洋观测系统,全球陆地观测系统,全球古气候观测系统, 数字地球及其在全球变化研究中的应用。 第九章 全球变化的数值模拟和地球系统模式 全球大气模式,全球海洋模式,全球生物圈模式,全球海-气耦合气候模式,地球系 统模式的发展前景。 主要参考书: Malone, T. F., Roederer, J. G.(eds.), Global Change, ICSU. Press/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London, 1985. 符淙斌,《地球的未来》,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长沙,2001。 撰写人: 符淙斌(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撰写日期: 2002 年 12 日
大纲编号:S070701ZJ001 大气一海洋动力学 Atmosphere-Ocean Dynamics 课程编号:S081200XJ001课程属性:专业基础课 学时/学分:40/2 预修课程:高等数学、数理方程、流体力学 教学目的和要求: 本课程为物理海洋专业研究生的专业课,同时也可作为气象专业研究生的选修课。本课 程主要内容为海气系统的驱动、海气特性的传递、静止、流动流体的性质、重力下非旋转系 统、密度层结流体的调整、旋转效应、旋转流体中的重力波、强迫运动、侧向边界效应、热 带、中纬度地区、不稳定性、锋和总环流等的内容。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希望学生能掌握大气-海洋动力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技巧,对大气 海洋动力学以及海气相互作用的研究有所了解,为进一步学习物理海洋知识和从事专业研究 打下基础。 内容提要: 第一章海洋和大气系统是怎样被驱动的 地球获得的能量,辐射平衡模型,温室效应,对流效应,水平梯度效应,地球辐射驱 动的变异。 第二章大气和海洋之间的物性迁移 海洋与大气的物性对比,海气间的动量迁移和大气的角动量平衡,水分循环,海洋的 热量平衡,海洋表面的密度变化和热盐环流。 第三章运动流体所满足的方程组 质量守恒方程,内能方程,运动方程,机械能方程,总能量方程,伯努利方程,扩散 的系统效应,边界条件,行星尺度运动坐标系。 第四章重力作用下的非旋转系统中的调整 表面重力波,弥散,短波近似,长波近似,浅水方程,浅水运动能量学 第五章密度层结流体在重力作用下的调整 斜压波型与刚性顶近似,内重力波,有界的自由波,海洋的简正波,等压坐标。 第六章旋转效应
大纲编号:S070701ZJ001 大气-海洋动力学 Atmosphere-Ocean Dynamics 课程编号:S081200XJ001 课程属性:专业基础课 学时/学分:40/2 预修课程:高等数学、数理方程、流体力学 教学目的和要求: 本课程为物理海洋专业研究生的专业课,同时也可作为气象专业研究生的选修课。本课 程主要内容为海气系统的驱动、海气特性的传递、静止、流动流体的性质、重力下非旋转系 统、密度层结流体的调整、旋转效应、旋转流体中的重力波、强迫运动、侧向边界效应、热 带、中纬度地区、不稳定性、锋和总环流等的内容。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希望学生能掌握大气-海洋动力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技巧,对大气- 海洋动力学以及海气相互作用的研究有所了解,为进一步学习物理海洋知识和从事专业研究 打下基础。 内容提要: 第一章 海洋和大气系统是怎样被驱动的 地球获得的能量,辐射平衡模型,温室效应,对流效应,水平梯度效应,地球辐射驱 动的变异。 第二章 大气和海洋之间的物性迁移 海洋与大气的物性对比,海气间的动量迁移和大气的角动量平衡,水分循环,海洋的 热量平衡,海洋表面的密度变化和热盐环流。 第三章 运动流体所满足的方程组 质量守恒方程,内能方程,运动方程,机械能方程,总能量方程,伯努利方程,扩散 的系统效应,边界条件,行星尺度运动坐标系。 第四章 重力作用下的非旋转系统中的调整 表面重力波,弥散,短波近似,长波近似,浅水方程,浅水运动能量学。 第五章 密度层结流体在重力作用下的调整 斜压波型与刚性顶近似,内重力波,有界的自由波,海洋的简正波,等压坐标。。 第六章 旋转效应
Rossby调整问题,解变问题,地转平衡,热成风,有效位能,环流和涡度。 第七章旋转流体中的重力波 庞加菜波,配极关系,山地波,WKB近似,波相互作用,准地转流。 第八章强迫运动 Ekman输送,海洋混合层中的风生惯性震荡,底摩擦,引湖力,强迫浅水方程,海洋 对移动风暴的响应,浮力强迫作用,强迫的斜压涡旋。 第九章侧边界作用 任意宽度均匀水道中的庞加莱波,开尔文波,潮汐,沿岸上升流,陆架波,东边界流。 第十章热带 球面浅水方程,赤道开尔文波,赤道附近的斜压运动,定常强迫运动,热带大气环流, 热带海流。 第十一章中纬度地区 行星波,定常大洋环流,西边界流,非线性三维准地转流, 第十二章不稳定性,锋和总环流 水平温度梯度存在时的自由波,斜压不稳定性,正压不稳定性,锋,大气总环流。 教材: Adrian E.Gill,Atmosphere-Ocean Dynamics,Academic Press,New York,1982 主要参考书: Joseph Pedlosky,Ocean Circulation Theory,Springer-Verlag.Berlin Heidelberg.199. rical Ocean Circulation Modeling.Imperial 1999 撰写人:王东晓(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丽 撰写日期:2002年12日
Rossby 调整问题,瞬变问题,地转平衡,热成风,有效位能,环流和涡度。 第七章 旋转流体中的重力波 庞加莱波,配极关系,山地波,WKBJ 近似,波相互作用,准地转流。 第八章 强迫运动 Ekman 输送,海洋混合层中的风生惯性震荡,底摩擦,引潮力,强迫浅水方程,海洋 对移动风暴的响应,浮力强迫作用,强迫的斜压涡旋。 第九章 侧边界作用 任意宽度均匀水道中的庞加莱波,开尔文波,潮汐,沿岸上升流,陆架波,东边界流。 第十章 热带 球面浅水方程,赤道开尔文波,赤道附近的斜压运动,定常强迫运动,热带大气环流, 热带海流。 第十一章 中纬度地区 行星波,定常大洋环流,西边界流,非线性三维准地转流。 第十二章 不稳定性,锋和总环流 水平温度梯度存在时的自由波,斜压不稳定性,正压不稳定性,锋,大气总环流。 教材: Adrian E. Gill, Atmosphere-Ocean Dynamics, Academic Press, New York, 1982. 主要参考书: Joseph Pedlosky, Ocean Circulation Theory, Springer-Verlag, Berlin Heidelberg, 1996。 Dale B. Haidvogel, Aike Beckmann, Numerical Ocean Circulation Modeling, Imperial College Press, London, 1999. 撰写人: 王东晓(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撰写日期: 2002 年 12 日
大纲编号:S070701ZJ002 遥感海洋学 Remote Sensing for Oceanography 课程编号:S070701Z002 课程属性:专业基础课 学时/学分:40/2 预修课程:普通海洋学、高等数学、普通物理学 教学目的和要求: 本课程为物理海洋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专业基础课。遥感海洋学的重点是遥感技术在海 中的应用,侧重点在发现海洋现象、获取海洋参数,解决海洋的科学问题。本课程有两个重 点:一是研究各种海洋参数的反演算法,二是研究这些参数在解决海洋学问题时的应用。为 了实现这个目的,作为学习这些知识的必要前提,要求对主要卫星遥感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做 简单的介绍,并且对有关的校准算法做比较详细的介绍。该课程要求注意学科交叉,注意学 生的不同背景,深入浅出,使之适合物理海洋学、海洋生态学、海洋物理学、环境海洋学 大气物理学等学科的学生学习。 内容提要: 第一章主要卫星传感器的遥感原理 遥感的基本原理,主动和被动遥感,遥感的主要平台,主要传感器及其工作原理,遥感 数据的传送与接收 第二章大气误差及其校正 大气的吸收、散射与辐射传输特性,大气主要窗口,引起误差的主要大气要素,大气引 起误差的规律和校正方法。 第三章海洋光学理论与可见光-红外遥感 海水光学理论,海面光学特征,生物光学算法,水色的成分分析 第四章微波传输理论与微波遥感 高度计,散射计,合成孔径雷达遥感原理。 第五章海洋动力过程观测与信息提取 海面高度,海浪,风场,内波,海冰形态,环流,锋面 第六章海洋生态要素观测与信息提取 水温,叶绿素,泥沙,黄色物质,海冰,赤潮
大纲编号:S070701ZJ002 遥感海洋学 Remote Sensing for Oceanography 课程编号:S070701ZJ002 课程属性:专业基础课 学时/学分:40/2 预修课程:普通海洋学、高等数学、普通物理学 教学目的和要求: 本课程为物理海洋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专业基础课。遥感海洋学的重点是遥感技术在海 中的应用,侧重点在发现海洋现象、获取海洋参数,解决海洋的科学问题。本课程有两个重 点:一是研究各种海洋参数的反演算法,二是研究这些参数在解决海洋学问题时的应用。为 了实现这个目的,作为学习这些知识的必要前提,要求对主要卫星遥感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做 简单的介绍,并且对有关的校准算法做比较详细的介绍。该课程要求注意学科交叉,注意学 生的不同背景,深入浅出,使之适合物理海洋学、海洋生态学、海洋物理学、环境海洋学、 大气物理学等学科的学生学习。 内容提要: 第一章 主要卫星传感器的遥感原理 遥感的基本原理,主动和被动遥感,遥感的主要平台,主要传感器及其工作原理,遥感 数据的传送与接收 第二章 大气误差及其校正 大气的吸收、散射与辐射传输特性,大气主要窗口,引起误差的主要大气要素,大气引 起误差的规律和校正方法。 第三章 海洋光学理论与可见光-红外遥感 海水光学理论,海面光学特征,生物光学算法,水色的成分分析。 第四章 微波传输理论与微波遥感 高度计,散射计,合成孔径雷达遥感原理。 第五章 海洋动力过程观测与信息提取 海面高度,海浪,风场,内波,海冰形态,环流,锋面。 第六章 海洋生态要素观测与信息提取 水温,叶绿素,泥沙,黄色物质,海冰,赤潮
第七章遥感数据的图像处理,数字分析与多元遥感数据同化 图象处理理论与方法,数字分析方法,不同传感器的卫星数据的同化,逼感数据与其它 海洋数据的同化。 主要参考书: 罗滨逊,《卫星海洋学》,海洋出版社,北京,1989。 Serge Victorov,Regional Satellite Oceanography,Taylor and Francis,Inc..1996. Eugene A.Sharkov,Remote Sensing of Tropical Regions,Praxis Publishing Ltd.,1998. 摆写人:赵进平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 撰写日期:2002年12日
第七章 遥感数据的图象处理,数字分析与多元遥感数据同化 图象处理理论与方法,数字分析方法,不同传感器的卫星数据的同化,遥感数据与其它 海洋数据的同化。 主要参考书: 罗滨逊,《卫星海洋学》,海洋出版社,北京,1989。 Serge Victorov, Regional Satellite Oceanography, Taylor and Francis, Inc., 1996. Eugene A. Sharkov, Remote Sensing of Tropical Regions, Praxis Publishing Ltd., 1998. 撰写人: 赵进平(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 撰写日期: 2002 年 12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