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永词两首 【学习目标】 1.了解词的文体知识及词的几个发展阶段和两大流派 2.有感情地吟诵两首诗词,品味语言,理解意境 【学习迸程词中普于点染、铺叙、融情于景、虚实相生的艺术特点 第二课时 任务三:整体感知《雨霖铃》 1.在词中作者主要选用了哪些意象,请选出两个意象来分析它们的特点? 2.“执手相看泪眼,竞无语凝噎。”用什么写法写出什么情状?这种写法所创设的艺 术境界可用《琵琶行》中的哪句诗来概括? 3.请你在《雨霖铃》一词中找出这样的句子,并说说这种写法的作用与效果。 4.“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靄沉沉楚天阔。”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表现了什么情感? 5.“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三句在全词中具有怎样的作用?(4分) 6.《雨霖铃》一词的词眼是什么?谈谈你的理解。(4分)(2) 7.简析这首词逐层深入地描写离愁别恨的写作特色
1 柳永词两首 【学习目标】 1.了解词的文体知识及词的几个发展阶段和两大流派。 2.有感情地吟诵两首诗词,品味语言,理解意境。 3.学习柳词中善于点染、铺叙、融情于景、虚实相生的艺术特点。 【学习过程】拼十年寒窗挑灯苦读不畏难;携双亲期盼背水勇战定夺魁。如果你希望成功,以恒心为良友,以经验为参谋,以小心为兄弟,以希望为哨兵。 第二课时 任务三:整体感知《雨霖铃》 1. 在词中作者主要选用了哪些意象,请选出两个意象来分析它们的特点? 2.“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用什么写法写出什么情状?这种写法所创设的艺 术境界可用《琵琶行》中的哪句诗来概括? 3.请你在《雨霖铃》一词中找出这样的句子,并说说这种写法的作用与效果。 4.“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表现了什么情感? 5.“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三句在全词中具有怎样的作用?(4 分) 6.《雨霖铃》一词的词眼是什么?谈谈你的理解。 (4 分)(2) 7.简析这首词逐层深入地描写离愁别恨的写作特色
8.简析这首词运用虚实结合的写法描写离愁别恨的写作特色。 9.结合诗句,联系意象,简析这首词情景交融的写法。 10.“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两句为什么会成为千古名句,它们好在哪里? 任务四:能力检测 基础知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参差(cen)豪奢(she)暮蔼(ai)钓叟莲娃(sou) B.天堑(qidn)吟赏(yin)都会(du)重湖叠巘(xidn) C.珠玑(j) 罗绮(qi) 嬉笑(xi)因咽废食(ye) D.千骑(j) 羌管( qiang)骤雨(zhou)良辰好景(chen)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当下,人们一方面对舂节联欢晚会说三道四,有时甚至义愤填膺;另一方面,对各种评 论,包括质疑、指责等等,却不比从前那么敏感了 2
2 8.简析这首词运用虚实结合的写法描写离愁别恨的写作特色。 9.结合诗句,联系意象,简析这首词情景交融的写法。 10.“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两句为什么会成为千古名句,它们好在哪里? 任务四:能力检测 一、基础知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字形全 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参差(cēn) 豪奢(shē) 暮蔼(ǎi) 钓叟莲娃(sǒu) B.天堑(qiàn) 吟赏(yín) 都会(dū) 重湖叠巘 (xiàn) C.珠玑(jī) 罗绮(qǐ) 嬉笑(xī) 因咽废食(yē) D.千骑(jì) 羌管(qiānɡ) 骤雨(zhòu) 良辰好景(chén)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当下,人们一方面对春节联欢晚会说三道四,有时甚至义愤填膺;另一方面,对各种评 论,包括质疑、指责等等,却不比从前那么敏感了
B.李克强总理在第七届夏季达沃斯论坛上说,“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社会 信息化深入发展,我们同住一个‘地球村’,没有哪个国家能变成离群索居的‘鲁滨逊 C.翻检历史,人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这样的轨迹:艰难创业时往往背负使命感和危机感,不 怕筚路蓝缕;一旦天下无事、承平日久往往会疏于律己,贪图奢华 D.势不可挡的春节返乡大潮也带来了其他思索,那就是,地区以及城乡之间的经济发展差 距是客观存在的,致使数以亿计的打工者不得不背井离乡 3.对下列词句中加点词语,所含手法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 霜雪:比喻,用白色的霜雪比喻卷起的浪涛,以静写动。 B.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凤池:借代,凤池即凤凰池,对中书省的美称,这里代指朝廷。 C.留恋处,兰舟催发 兰舟:借代。兰舟是木兰木做的船,对船的美称,这里代指舟子 D.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清秋节:借代,用凄清的秋代指中秋节 4.下面对词句的品评不恰当的一项是() A.重湖叠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一一此乃千古写景丽句。先总说湖外有湖,山外 有山,湖山清丽可嘉,再具体描绘“桂子”对应“重湖”,“荷花”对应“叠”,此先点后 染之话也。 B.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一此三句展太平盛世、百姓安乐之景,其中“羌 管弄晴,菱歌泛夜”用了互文手法,即“羌管弄晴泛夜”“菱歌弄晴泛夜”,极言百姓生活富 足,不分昼夜,歌舞升平。 C.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一—这是一幅秋雨黄昏送别图。骤雨刚歇,秋蝉长鸣、 长亭晚照、悲凉、凄清。这是典型的哀景写哀情手法 D.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一一此句在整首词中属虚写,因为这是想象。“酒醒何 处”写离别之苦,而后用想象中的“杨柳”“晓风”“残月”渲染了一种更加凄清的气氛,来 烘托这离别之苦 5.词的诵读不要读断,也就是不要把意思相连的词语读开,这是对词的诵读节奏的基本要 求。下列词句,诵读节奏有误的一项是() A.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B.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3 B.李克强总理在第七届夏季达沃斯论坛上说,“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社会 信息化深入发展,我们同住一个‘地球村’,没有哪个国 家能变成离群索居的‘鲁滨逊’。” C.翻检历史,人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这样的轨迹:艰难创业时往往背负使命感和危机感,不 怕筚路蓝缕;一旦天下无事、承平日久往往会疏于律己,贪图奢华。 D.势不可挡的春节返乡大潮也带来了其他思索,那就是,地区以及城乡之间的经济发展差 距是客观存在的,致使数以亿计的打工者不得不背井离乡。 3.对下列词句中加点词语,所含手法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 霜雪:比喻,用白色的霜雪比喻卷起的浪涛,以静写动。 B.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凤池:借代,凤池即凤凰池,对中书省的美称,这里代指朝廷。 C.留恋处,兰舟催发 兰舟:借代。兰舟是木兰木做的船,对船的美称,这里代指舟子。 D.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清秋节:借代,用凄清的秋代指中秋节。 4.下面对词句的品评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重湖叠 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此乃千古写景丽句。先总说湖外有湖,山外 有山,湖山清丽可嘉,再具体描绘“桂子”对应“重湖”,“荷花”对应“叠 ”,此先点后 染之话也。 B.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此三句展太平盛世、百姓安乐之景,其中“羌 管弄晴,菱歌泛夜”用了互文手法,即“羌管弄晴泛夜”“菱歌弄晴泛夜”,极言百姓生活富 足,不分昼夜,歌舞升平。 C.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这是一幅秋雨黄昏送别图。骤雨刚歇,秋蝉长鸣、 长亭晚照、悲凉、凄清。这是典型的哀景写哀情手法。 D.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句在整首词中属虚写,因为这是想象。“酒醒何 处”写离别之苦,而后用想象中的“杨柳”“晓风”“残月”渲染了一种更加凄清的气氛,来 烘托这离别之苦。 5.词的诵读不要读断,也就是不要把意思相连的词语读开,这是对词的诵读节奏的基本要 求。下列词句,诵读节奏有误的一项是( ) A.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B.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C.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D.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为应对雨雪天气,铁路部门启动应急预案,组织上线路除冰雪,检査维护设备,组建打 冰扫雪突击队,保证线路设备状态良好,确保线路畅通。 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使全体人民公平地享有基本养老保障,是我国 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和推进“新四化”建设的需要。 C.从民族层面来说,中国年反映的尽管是中国人民一直抱有的强烈的大团圆意愿,还有中 华民族在数千年历史长河中形成的那种强大的凝聚力与向心力。 D.某种角度,学术批评乃学术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学术进步的重要途径。 二、课内阅读 (一)阅读《望海潮》,完成7~8题。 7.这首词描绘了一幅怎样的都市生活图景? 8.请简要概括本词在艺术上的特点。(分点陈述) (二)阅读《雨霖铃》,完成9~10题 实写与虚写相结合是本词的一大特点,请谈谈这样写的好处在哪里。 10.“杨柳岸,晓风残月”是千古传诵的名句。这一句也运用了融情入景的写法,为什么 特别动人呢?
4 C.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D.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为应对雨雪天气,铁路部门启动应急预案,组织上线路除冰雪,检查维护设备,组建打 冰扫雪突击队,保证线路设备状态良好,确保线路畅通。 B.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使全体人民公平地享有基本养老保障,是我国 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和推进“新四化”建设的需要。 C.从民族层面来说,中国年反映的尽管是中国人民一直抱有的强烈的大团圆意愿,还有中 华民族在数千年历史长河中形成的那种强大的凝聚力与向心力。 D.某种角度,学术批评乃学术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学术进步的重要途径。 二、课内阅读 (一)阅读《望海潮》,完成 7~8 题。 7.这首词描绘了一幅怎样的都市生活图景? 8.请简要概括本词在艺术上的特点。(分点陈述) (二)阅读《雨霖铃》,完成 9~10 题。 9.实写与虚写相结合是本词的一大特点,请谈谈这样写的好处在哪里。 10.“杨柳岸,晓风残月”是千古传诵的名句。这一句也运用了融情入景的写法,为什么 特别动人呢?
三、能力拓展 (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1~12题 归朝欢柳永 别岸扁舟三两只。葭苇萧萧风淅淅。沙汀宿雁破烟飞,溪桥残月和霜白。渐渐分曙色。路遥 山远多行役。往来人,只轮①双桨。尽是利名客 望乡关烟水隔。转觉归心生羽翼。愁云恨雨两牵萦,新春残腊相催逼。岁华都瞬息。浪萍 风梗②诚何益。归去来,玉楼深处,有个人相忆。 注①只轮:代指车。②梗:草本植物的枝茎 11.这首词上片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结合词意简要赏析。 12.词的下片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词句具体分析。 (二)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3~14题。 长相思李煜 重山。两重山。山远天高烟水寒。相思枫叶丹。 菊花开。菊花残。塞雁高飞人未还。一帘风月闲 13.这首词的主题是什么?“一重山。两重山”和“菊花开。菊花残”这两句话分别是从什 么角度来表现主题的?请简要分析。 14.有人说作者的内心是凄冷的,也有人说作者的内心是温暖的,你认为呢?请结合词中的 意象作简要分析
5 三、能力拓展 (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 11~12 题。 归 朝 欢 柳永 别岸扁舟三两只。葭苇萧萧风淅淅。沙汀宿雁破烟飞,溪桥残月和霜白。渐渐分曙色。路遥 山远多行役。往来人,只轮①双桨。尽是利名客。 一望乡关烟水隔。转觉归心生羽翼。愁云恨雨两牵萦,新春残腊相催逼。岁华都瞬息。浪萍 风梗②诚何益。归去来,玉楼深处,有个人相忆。 注 ①只轮:代指车。②梗:草本植物的枝茎。 11.这首 词上片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结合词意简要赏析。 12.词的下片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词句具体分析。 (二)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 13~14 题。 长 相 思 李煜 一重山。两重山。山远天高烟水寒。相思枫叶丹。 菊花开。菊花残。塞雁高飞人未还。一帘风月闲。 13.这首词的主题是什么?“一重山。两重山”和“菊花开。菊花残”这两句话分别是从什 么角度来表现主题的?请简要分析。 14.有人说作者的内心是凄冷的,也有人说作者的内心是温暖的,你认为呢?请结合词中的 意象作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