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标志 栏杆/扶手 围栏/栅栏 挡土墙、坡道、台阶 种植容器、入口造型 5 水景景观 1、自然水景 1、 庭院水景 驳岸 瀑布、溪流 景观桥 跌水 木栈道 生态水池/涉水 池 2、游泳水景 2、装饰水景 3、景观用水 喷泉、倒影池 6 庇护性景观 亭、廊、 棚架、膜结构 模拟化景观 假山、假石 人造树木、人造草坪 枯水 高视点景观 图案、色块、 屋顶、色彩、 层次、密度、 荫影、轮廓 9 照明景观 车行照明、人行照明 特写照明 场地照明、安全照明 装饰照明 6
6 信息标志 栏杆/扶手 围栏/栅栏 挡土墙、坡道、台阶 种植容器、入口造型 5 水景景观 1、自然水景 驳岸 景观桥 木栈道 2、游泳水景 3、景观用水 1、庭院水景 瀑布、溪流 跌水 生态水池/涉水 池 2、装饰水景 喷泉、倒影池 6 庇护性景观 亭、廊、 棚架、膜结构 7 模拟化景观 假山、假石 人造树木、人造草坪 枯水 8 高视点景观 图案、色块、 屋顶、色彩、 层次、密度、 荫影、轮廓 9 照明景观 车行照明、人行照明 场地照明、安全照明 特写照明 装饰照明
4绿化种植景观 4.1居住区公共绿地设置 居住区公共绿地设置根据居住区不同的规划组织结构类型,设置相应的中心公共绿地,包括居 住区公园(居住区级)、小游园(小区级)和组团绿地(组团级),以及儿童游戏场和其他的 块状、带状公共绿地等。并应符合下表规定。 (表内“设置内容”可根据具体条件选用) 注:①居住区公共绿地至少有一边与相应级别的道路相邻。 ②应满足有不少于1/3的绿地面积在标准日照阴影范围之外。 ③块状、带状公共绿地同时应满足宽度不小于8米,面积不少于400平方米的要求。 ④参见《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 居住区各级中心公共绿地设置规定 中心绿地 最小规格 最大服务 名称 设置内容 要求 (ha) 半径(m) 花术草坪,花坛水面,凉亭雕塑,小 园内布局应有明确 居住区公 卖茶座,老幼设施,停车场地和铺装 的功能划分 1.0 800-1000 园 地面等 花木草坪,花坛水面,雕塑,儿童设 园内布局应有一定 小游园 0.4 400-500 施和铺装地面等 的功能划吩 芝草秤团样C简易儿童设施等 可灵活布局 0.04 4.2公共绿地指标 公共绿地指标应根据居住人口规模分别达到:组团级不少于0.5m2/人:小区(含组团)不 少于1m2/人:居住区(含小区或组团)不少于1.5m2/人。 4.3绿地率 新区建设应≥30%:旧区改造宜≥25%: 种植成活率≥98%。 4.4院落组团绿地(见下表)
7 4 绿化种植景观 4.1 居住区公共绿地设置 居住区公共绿地设置根据居住区不同的规划组织结构类型,设置相应的中心公共绿地,包括居 住区公园(居住区级)、小游园(小区级)和组团绿地(组团级),以及儿童游戏场和其他的 块状、带状公共绿地等。并应符合下表规定。 (表内“设置内容”可根据具体条件选用) 注:①居住区公共绿地至少有一边与相应级别的道路相邻。 ②应满足有不少于 1/3 的绿地面积在标准日照阴影范围之外。 ③块状、带状公共绿地同时应满足宽度不小于 8 米,面积不少于 400 平方米的要求。 ④参见《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 4.2 公共绿地指标 公共绿地指标应根据居住人口规模分别达到:组团级不少于 0.5m2/人;小区(含组团)不 少于 1m2/人;居住区(含小区或组团)不少于 1.5m2/人。 4.3 绿地率 新区建设应≥30%;旧区改造宜≥25%; 种植成活率≥98%。 4.4 院落组团绿地(见下表)
其中:L一南北两楼正面间距(m);:L2一当地住宅的标准日照间距(m):S1一北侧为多层楼的 组团绿地面积(m2):S2一北侧为高层楼的组团绿地面积(m2)。 院落组团绿地设置规定 封闭型绿地 开敞型绿地 南侧多层楼 南侧高层楼 南侧多层楼 南创高层楼 L>1.5(L) L≥1.5(L) L≥1.5(L) L≥1.5(L) L≥30(m) L50(m) L≥30(m) L250(m) S,800(m) S≥1200(m) S1≥800(m) S1≥1200(m) 空筑套Bsoi0 INAZHUYL.CO12o0(n) S.≥1000(m) Sz≥1200(m) 4.5绿化种植相关间距控制规定 4.5.1绿化植物栽植间距 绿化植物栽植间距 名称 不宜小于(中中)(m) 不宜大于(中一中)(m) 一行行道树 4.00 6.00 两行行道树〔棋盘式栽植) 3.00 5.00 乔木群栽 2.00 乔木与淫术 0.50 涯末群裁(大酒木) 1.00 3.00 (中灌木) 0.75 0.50 筑意ZHUYL.COM 0.30 0.80 4.5.2绿化带最小宽度规定 4.5.3绿化植物与建筑物、构筑物最小间距的规定
8 其中:L—南北两楼正面间距(m);L2—当地住宅的标准日照间距(m);S1—北侧为多层楼的 组团绿地面积(m2);S2—北侧为高层楼的组团绿地面积(m2)。 4.5 绿化种植相关间距控制规定 4.5.1 绿化植物栽植间距 4.5.2 绿化带最小宽度规定 4.5.3 绿化植物与建筑物、构筑物最小间距的规定
绿化植物与建筑物、构筑物的最小间距 最小间距(m) 建筑物、构筑物名称 至乔木中心 至灌木中心 建筑物外墙:有窗 3.0-5.0 1.5 无窗 2.0 1.5 挡墙项购和墙脚外 2.0 0.5 围墙 2.0 1.0 铁路中心线 5.0 3.5 道路路面边缘 0.75 0.5 人行道路面边缘 0.75 0.5 排水沟边缘 1.0 0.5 体育用场地 3.0 3.0 喷水冷却池外缘 40.0 筑意 医冷线C0M 1.5倍塔高 4.5.4绿化植物与管线的最小间距 绿化植物与管线的最小间距 最小间距(m) 管线名称 乔木(至中心) 灌木(至中心) 给水管、闸井 1.5 不限 污水管、雨水管、探井 1.0 不限 煤气管、探井 1.5 1.5 电力电缆、电信电缆、电信管道 1.5 1.0 热力管(沟) 1.5 1.5 地上杆柱(中心) 2.0 不限 空筑意BS.CHINAZHUYL.CON 2.0 1.2 4.6道路交叉口植物布置规定 道路交叉口处种植树木时,必须留出非植树区,以保证行车安全视距,即在该视野范围内不应 栽植高于1米的植物,而且不得妨碍交叉口路灯的照明,为交通安全创造良好条件。(见下表) 行车速度≤=40m/h 非植树区不应小于30m 行车速度≤=25m/k 非植树区不应小于14m 机动车道与非机动车道交叉口 非植树区不应小于10m 机动车道与铁路交叉口 非植树区不应小于50m 4.7植物配置 4.7.1植物配置的原则 9
9 4.5.4 绿化植物与管线的最小间距 4.6 道路交叉口植物布置规定 道路交叉口处种植树木时,必须留出非植树区,以保证行车安全视距,即在该视野范围内不应 栽植高于 1 米的植物,而且不得妨碍交叉口路灯的照明,为交通安全创造良好条件。(见下表) 4.7 植物配置 4.7.1 植物配置的原则
<1)植物配置要根据各种不同的植物形态、生态习性特点,满足不同绿化用地要求。其中 包括:形态与空间组合的配置,季相色彩的配置,光照与耐阴植物的配置,建筑物、地下管线 与植物的配置,种植设计程序从总体构思到具体配置,都要以植物的空间组织与观赏功能为出 发点,考虑多种植物相互间的重叠交错,以增加布局的整体性和群体性。 <2>适应绿化的功能要求,适应所在地区的气候、土壤条件和自然植被分布特点,选择抗 病虫害强、易养护管理的植物,体现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地域特点。乔木与灌木、常绿植物与落 叶植物的配置,要考虑植物生长特性和观赏价值。木本植物和草本花卉的配置,要考虑景观效 果和四季的变化。 <3>充分发挥植物的各种功能和观赏特点,合理配置,常绿与落叶、速生与慢生相结合, 构成多层次的复合生态结构,达到人工配置的植物群落自然和谐。 (4>植物是居住区园林景观中最只要的元素,是以植物自然美、形体美、色彩美构筑环 境美。植物品种的选择要在统一的基调上力求丰富多样。色彩组合应考虑季节特征和人的观赏 心理。 <5>)要注重种植位置的选择,以免影响室内的采光通风和其他设施的管理维护。 4.7.2适用居住区种植的植物分为六类:乔木、灌木、藤本植物、草本植物、花卉及竹类。观 赏树木又分为林木、花木、果木、叶木、荫木、蔓木六类。 4.7.3植物配置按形式分为规则式和自由式,配置组合基本有如下几种: 组合名称 组合形态及效果 种植方式 孤植 突出树木的个体美,可成为开阔空间的主景。 多选用粗壮高大,体形忧美,树冠较大的 乔末。 对植 突出树木的整体美,外形整齐美观,高矮大 以乔杰为主,在轴线两侧对称种植。 小基本一致。 丛植 以多种植物组合成的观赏主体,形成多层次 由遮阳为主的丛植多由数株乔术组成。以 绿化结构。 观赏为主的多由乔灌木混交组成。 树群 以观赏树组成,表现整体造型美,产生起伏 由数株同类或异类树种混合种植,一般树 变化的背景效果,衬托前景或建筑物。 群长宽比不超过3:1,长度不超过60m。 分观赏草坪、游憩草坪、运动草坪、交通安 按草坪用途选择品种,一般容许坡度为 草坪 全草坪、护坡草皮,主要种植矮小草本植物, 1-5%,适宜坡度为2-3%。 筑意 3自拿纹靓的前景。 4.8植物组合的空间效果 植物作为三维空间的实体,以各种方式交互形成多种空间效果,植物的高度和密度影响空间的 塑造(见下表)。 o
10 <1> 植物配置要根据各种不同的植物形态、生态习性特点,满足不同绿化用地要求。其中 包括:形态与空间组合的配置,季相色彩的配置,光照与耐阴植物的配置,建筑物、地下管线 与植物的配置,种植设计程序从总体构思到具体配置,都要以植物的空间组织与观赏功能为出 发点,考虑多种植物相互间的重叠交错,以增加布局的整体性和群体性。 <2> 适应绿化的功能要求,适应所在地区的气候、土壤条件和自然植被分布特点,选择抗 病虫害强、易养护管理的植物,体现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地域特点。乔木与灌木、常绿植物与落 叶植物的配置,要考虑植物生长特性和观赏价值。木本植物和草本花卉的配置,要考虑景观效 果和四季的变化。 <3> 充分发挥植物的各种功能和观赏特点,合理配置,常绿与落叶、速生与慢生相结合, 构成多层次的复合生态结构,达到人工配置的植物群落自然和谐。 <4> 植物是居住区园林景观中最只要的元素,是以植物自然美、形体美、色彩美构筑环 境美。植物品种的选择要在统一的基调上力求丰富多样。色彩组合应考虑季节特征和人的观赏 心理。 <5>〉要注重种植位置的选择,以免影响室内的采光通风和其他设施的管理维护。 4.7.2 适用居住区种植的植物分为六类:乔木、灌木、藤本植物、草本植物、花卉及竹类。观 赏树木又分为林木、花木、果木、叶木、荫木、蔓木六类。 4.7.3 植物配置按形式分为规则式和自由式,配置组合基本有如下几种: 4.8 植物组合的空间效果 植物作为三维空间的实体,以各种方式交互形成多种空间效果,植物的高度和密度影响空间的 塑造(见下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