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课雨中 、教学目标 1.汉字学习:通过比较或分析汉字结构 学习“傍、飘、淋、撑、仿佛、浮、筐、艳、皱、眉、脖、伴”等13个汉 2词语学习:学习本课的18个新词语,要求会读,懂意思。 重点掌握“傍晩、飘、水淋淋、撑、仿佛、筐、红艳艳、手忙脚乱、七手八 脚、调皮鬼、伙伴”11个常用词,要求会读、会写、会用。 3句型学习:学习本课的3个句型,要求能结合情境使用 重点掌握“满…、哪里……得过来昵、…也没法…..呀” 4课文学习:掌握课文的内容和结构,能够用自己的话叙述课文。 课文一—《雨中》 课内自读课文一—《真正的施主》 5学会真实交际,体会文中助人为乐的社会风尚,提倡学生们向文中的主人公 学习。 二、教学建议 本课教学时间为5课时。 1第一节课听课文录音,整体感知课文。第二、三节课进行课文学习。第 四节课自读课文的学习。第五节课为交际与习作练习。完成课堂练习,就本课主 要内容进行相关话题的讨论,通过训练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成段表达能 力 2.词语和课文以提前预习、自学为主,课堂教学侧重检查预习的情况,解 难答疑,交流体会 3.教具使用。 利用多媒体展示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或出示图片),比例:的图片、的图 片、的运动造型图片,等等。 第一课时阅读理解课文 、教学目标
第九课 雨中 一、教学目标 1.汉字学习:通过比较或分析汉字结构。 学习“傍、飘、淋、撑、仿佛、浮、筐、艳、皱、眉、脖、伴”等 13 个汉 字。 2.词语学习:学习本课的 18 个新词语,要求会读,懂意思。 重点掌握“傍晚、飘、水淋淋、撑、仿佛、筐、红艳艳、手忙脚乱、七手八 脚、调皮鬼、伙伴”11 个常用词,要求会读、会写、会用。 3.句型学习:学习本课的 3 个句型,要求能结合情境使用。 重点掌握“满……、哪里……得过来呢、……也没法……呀” 4.课文学习:掌握课文的内容和结构,能够用自己的话叙述课文。 课文——《雨中》 课内自读课文——《真正的施主》 5.学会真实交际,体会文中助人为乐的社会风尚,提倡学生们向文中的主人公 学习。 二、教学建议 本课教学时间为 5 课时。 1.第一节课听课文录音,整体感知课文。第二、三节课进行课文学习。第 四节课自读课文的学习。第五节课为交际与习作练习。完成课堂练习,就本课主 要内容进行相关话题的讨论,通过训练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成段表达能 力。 2.词语和课文以提前预习、自学为主,课堂教学侧重检查预习的情况,解 难答疑,交流体会。 3.教具使用。 利用多媒体展示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或出示图片),比例:的图片、的图 片、的运动造型图片,等等。 第一课时 阅读理解课文 一、教学目标
通过自读理解、讨论交流,归纳完善,使每个学生做到完全理解课文的内 容和结构,掌握课文的叙述顺序和表达方式,理解疑难句型,并能模仿造句。 二、复习 1200米“我”是怎么跑下来的? 2通过这次体育达标,“我”明白了什么道理? 课文导入 导入1 咱们家乡经常下雨或者下雪吗?下雨(雪)会给出门在外的人带来些什么 麻烦呢?请大家说一说。 导入2: 在别人遇到困难时,我们应该怎么做?应该怎样去帮助别人?请大家认真 阅读课文,思考课文中的姑娘遇到了什么困难,包括那些学生在内的群体是怎样 帮助她的? 四、初学课文 1方法和任务。 (1)听课文录音,整体感知;(2)分小组朗读并交流初读感受 2预设问题: (1)故事发生在什么时候?当时的天气怎么样? (2)从哪些地方看出来雨后的城市十分美? (3)文中是怎样写那群放学回家的孩子的?为什么要这样写? (4)那位姑娘在做什么?为什么会翻车? (5)翻车以后出现了怎样紧急的情况? 3.教学提示: 让学生自由发表见解,先讲认识和理解,有多少说多少,不必求全;然后 请学生回答预设问题 五、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通过自读理解、讨论交流,归纳完善,使每个学生做到完全理解课文的内 容和结构,掌握课文的叙述顺序和表达方式,理解疑难句型,并能模仿造句。 二、复习 1.200 米“我”是怎么跑下来的? 2.通过这次体育达标,“我”明白了什么道理? 三、课文导入 导入 1: 咱们家乡经常下雨或者下雪吗?下雨(雪)会给出门在外的人带来些什么 麻烦呢?请大家说一说。 导入 2: 在别人遇到困难时,我们应该怎么做?应该怎样去帮助别人?请大家认真 阅读课文,思考课文中的姑娘遇到了什么困难,包括那些学生在内的群体是怎样 帮助她的? 四、初学课文 1.方法和任务。 (1)听课文录音,整体感知;(2)分小组朗读并交流初读感受。 2.预设问题: (1)故事发生在什么时候?当时的天气怎么样? (2)从哪些地方看出来雨后的城市十分美? (3)文中是怎样写那群放学回家的孩子的?为什么要这样写? (4)那位姑娘在做什么?为什么会翻车? (5)翻车以后出现了怎样紧急的情况? 3.教学提示: 让学生自由发表见解,先讲认识和理解,有多少说多少,不必求全;然后 请学生回答预设问题: 五、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个人读,小组读,全班读。 1.检查预习的情况 ①听写词语;②朗读段落;③做练习。 2在小组中,每个人用重点词语造句或进行交际运用 3小组互动学习。 每个人整理自己不懂、不会用的词语,在小组中提出来,请其他同学的帮 助。通过讨论,解决部分疑难词,实在解决不了的,提交到全班,在老师的引导 下解决。 六、解难答疑 让学生把不懂的字、词找出来,提交全班解决,教师加以总结、归纳。 1.词语。 (1)浮:①停留在液体表面上。(跟“沉”相对);油浮在水面上。 ②在水里游:他一口气浮到对岸了 ③(形)在表面上的:一层浮土 ④(形)轻浮;浮躁;他人太浮,办事不踏实。 注:只对第一个释义进行解释,其他释义就学生汉语水平而定,如若学生汉语水 平较高,可通过一词多义的举例进行讲解。 (2)皱:起皱纹,眉头一皱。同义词:褶:反义词:滑平 (3)胖乎乎:脂肪多,肉多。例:这个孩子胖乎乎的,真可爱。 2多音字 se色彩颜色 zhng中国中央 (1)色 (2)中 hai色子 hong中毒 fa发现 tio调皮调解 (3)发 (4)调 fa理发 调动调查 liao了解了却一走了事 ka卡车 (5)了 (6)卡 le看了说了完了 q发卡
个人读,小组读,全班读。 1.检查预习的情况 ①听写词语;②朗读段落;③做练习。 2.在小组中,每个人用重点词语造句或进行交际运用。 3.小组互动学习。 每个人整理自己不懂、不会用的词语,在小组中提出来,请其他同学的帮 助。通过讨论,解决部分疑难词,实在解决不了的,提交到全班,在老师的引导 下解决。 六、解难答疑 让学生把不懂的字、词找出来,提交全班解决,教师加以总结、归纳。 1.词语。 (1)浮:①停留在液体表面上。(跟“沉”相对);油浮在水面上。 ②在水里游:他一口气浮到对岸了。 ③(形)在表面上的:一层浮土。 ④(形)轻浮;浮躁;他人太浮,办事不踏实。 注:只对第一个释义进行解释,其他释义就学生汉语水平而定,如若学生汉语水 平较高,可通过一词多义的举例进行讲解。 (2)皱:起皱纹,眉头一皱。同义词:褶;反义词:滑平。 (3)胖乎乎:脂肪多,肉多。例:这个孩子胖乎乎的,真可爱。 2.多音字. sè 色彩 颜色 zhōng 中国 中央 (1)色 (2)中 shǎi 色子 zhòng 中毒 fā 发现 tiáo 调皮 调解 (3)发 (4)调 fà 理发 diào 调动 调查 liǎo 了解 了却 一走了事 kǎ 卡车 (5)了 (6)卡 le 看了 说了 完了 qiǎ 发卡
da大小 shao多少 (7)大 (8)少 dai大夫 sho少年 3.形近字辨析 随风飞动。例:雪花飘飘,红旗飘扬 (1)镖:浮在液体上面不沉下去。例:漂浮、漂流 :①钞票,纸币;②印的或字的凭证。票额:门票、发票。 :城市,跟“乡”相对。例:进城,城乡差别。 (2):不虚伪,真心实意的。例:诚实,诚心诚意,以诚相见 成:完功,完成,与“败”相对。例:大功告成、成事不足 粒:拾取。例:捡苹果,捡到一元钱 (3) ①面孔;②面子:丢脸;③脸色,面部表情,笑脸,变脸 验:检査、考验。例:测验、验血、化验、验算。 七、小结本节课的学习,布置作业。 1课文小结,梳理故事发生的背景和拉苹果车翻倒的过程。 全文线索:苹果翻倒在马路上一一姑娘手忙脚乱地捡苹果 群孩子跑过 来,七手八脚地捡起苹果来一一小伙子跳下车,和孩子们一块儿捡起苹果来一一 捡苹果的人消失在雨中了,满满一筐苹果;又回到了三轮车上 作业。 (1)口头作业:熟读课文,加深对课文主题的理解,能用自己的话复述。 (2)书面作业:抄写本课词语(3遍)并用本节课所学的3个句型造句。 第二课时深化课文学习 、教学目标 1联系课文描写的故事情节,认真把握人物的特点,理顺课文的条理。 2掌握课文的结构。 细读课文 1.理解课文中讲述的故事情节、人物特点,事件发生的顺序达到理解课文主
dà 大小 shǎo 多少 (7)大 (8)少 dài 大夫 shào 少年 3.形近字辨析 飘:随风飞动。例:雪花飘飘,红旗飘扬 (1) 漂:浮在液体上面不沉下去。例:漂浮、漂流 票:①钞票,纸币;②印的或字的凭证。票额:门票、发票。 城:城市,跟“乡”相对。例:进城,城乡差别。 (2) 诚:不虚伪,真心实意的。例:诚实,诚心诚意,以诚相见。 成:完功,完成,与“败”相对。例:大功告成、成事不足 捡:拾取。例:捡苹果,捡到一元钱。 (3) 脸:①面孔;②面子:丢脸;③脸色,面部表情,笑脸,变脸。 验:检查、考验。例:测验、验血、化验、验算。 七、小结本节课的学习,布置作业。 1.课文小结,梳理故事发生的背景和拉苹果车翻倒的过程。 全文线索:苹果翻倒在马路上——姑娘手忙脚乱地捡苹果——一群孩子跑过 来,七手八脚地捡起苹果来——小伙子跳下车,和孩子们一块儿捡起苹果来—— 捡苹果的人消失在雨中了,满满一筐苹果;又回到了三轮车上 2.作业。 (1)口头作业:熟读课文,加深对课文主题的理解,能用自己的话复述。 (2)书面作业:抄写本课词语(3 遍)并用本节课所学的 3 个句型造句。 第二课时 深化课文学习 一、教学目标 1.联系课文描写的故事情节,认真把握人物的特点,理顺课文的条理。 2.掌握课文的结构。 二、细读课文 1.理解课文中讲述的故事情节、人物特点,事件发生的顺序达到理解课文主
旨,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把握课文主旨。 2.梳理课文叙述的方式,掌握课文的结构 三、深学课文 1.朗读课文(个人读、分组读、抽读、全班读等多种形式穿插进行) (1)串讲课文。 (1-2自然段) 叙述故事发生的时间和背景。 1关于故事发生的时间,作者是怎样写的?(傍晚,天还没有黑)。 2.“为……所……”结构。 (1)导入:教师以替换的方式导入此结构。 人们忌讳“四“这个数字。→争“四”这个数字为人们所忌讳 (2)句型操练:请学生跟教师大声说出下列句子。 部分牧民仍为大雪所困。 这部电影只为少数人所喜爱 大家都为他的拼搏精神所感动 (3)归纳:“为”在这里是介词,介绍施事,构成被动句,用于书面语。 (4)课堂操练:把下面的句子改成“为……所……”结构的被动式。 大多数人都不接受这种观点 这部片子吸引了我们。 提问:什么时候开始下雨的? 3.“还……就”结构。 (1)导入:教师以提问的方式导入此结构。 师:艾力的个子怎么这么高? 生:他还不到12岁就1米70了。 (2)句型操练:请学生跟教师大声说出下列句子 他还没到18岁,就上大学了。 我们还没写完作业,灯就灭了,原来是停电了。 (3)归纳:表示连贯关系,前面的“还”引出第一件事(通常表示否定意
旨,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把握课文主旨。 2.梳理课文叙述的方式,掌握课文的结构。 三、深学课文 1.朗读课文(个人读、分组读、抽读、全班读等多种形式穿插进行) (1)串讲课文。 (1-2 自然段) 叙述故事发生的时间和背景。 1.关于故事发生的时间,作者是怎样写的?(傍晚,天还没有黑)。 2.“为……所……”结构。 (1)导入:教师以替换的方式导入此结构。 人们忌讳“四“这个数字。 争“四”这个数字为人们所忌讳。 (2)句型操练:请学生跟教师大声说出下列句子。 部分牧民仍为大雪所困。 这部电影只为少数人所喜爱。 大家都为他的拼搏精神所感动。 (3)归纳:“为”在这里是介词,介绍施事,构成被动句,用于书面语。 (4)课堂操练:把下面的句子改成“为……所……”结构的被动式。 大多数人都不接受这种观点。 这部片子吸引了我们。 提问:什么时候开始下雨的? 3.“还……就”结构。 (1)导入:教师以提问的方式导入此结构。 师:艾力的个子怎么这么高? 生:他还不到 12 岁就 1 米 70 了。 (2)句型操练:请学生跟教师大声说出下列句子。 他还没到 18 岁,就上大学了。 我们还没写完作业,灯就灭了,原来是停电了。 (3)归纳:表示连贯关系,前面的“还”引出第一件事(通常表示否定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