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p6安全生理和心理分析 Safety phys iology psychology 本章主要学习内容: 1、安全生理系统:人的感官与神经系统(感官:视觉特征、听觉 特征、嗅觉和味觉、肤觉、平衡运动觉,神经系统:神经元、基本结 构、大脑机能区):人的运动和供能系统(运动:骨功能、关节、肌肉 组织,供能:能量产生、能量代谢、劳动强度及其划分)。 2、安全心理学基础和原理:心理学基础和原理(心理的实质、心 理过程、个性心理)安全心理学基础(对安全的认识、情感与事故、 与职业病作斗争的能力和意志) 3、人的疲劳与应激现象:人在作业过程中的疲劳特点及分类,引 起疲劳原因分析以及预防疲劳的措施;应激源,应激效应,应激的预 防与控制。 4、人的不安全行为:人的不安全行为从心理和生理因素分析(情 绪水平失调、个性对不安全行为的影响、行为的退化、注意力的分散) 人不安全行为的控制与预防(建立与维持兴趣、安全教育与培训。安 全监督与检査、稳定注意力(专注)等)。 §6-1安全生理系统 一、人体的感官系统和神经系统 (一)人体的感官系统 人体的感官系统是人体接受外界刺激,经传人神经和神经中枢产 生感觉的机构,共分为7种:眼、耳、舌、鼻、肤、运动感、平衡感 等 1、人的视觉特征 是人机环境系统中安全信息传递、加工与控制,是系统能够存在与安 全运动的基础之一。 1)视觉刺激 视觉的适应刺激是光,可见光的波长范围380-760mm 2)视觉系统 包括眼球,视觉传人神经,大脑皮层视区 3)觉功能的主要特征 ①人眼的视觉 视觉是被看对象物的两点光线投入眼球的相交角度a,用来表示被看 物体与眼睛幡的距离关系 2D ②人的视敏度 是辨认外界物体的敏锐程度,又称视力。主要影响因素:亮度、对比 度、背景反射、物体的运动等 4)人眼的适应性
Chap. 6 安全生理和心理分析 Safety Physiology & Psychology 本章主要学习内容: 1、安全生理系统:人的感官与神经系统(感官:视觉特征、听觉 特征、嗅觉和味觉、肤觉、平衡运动觉,神经系统:神经元、基本结 构、大脑机能区);人的运动和供能系统(运动:骨功能、关节、肌肉 组织,供能:能量产生、能量代谢、劳动强度及其划分)。 2、安全心理学基础和原理:心理学基础和原理(心理的实质、心 理过程、个性心理)安全心理学基础(对安全的认识、情感与事故、 与职业病作斗争的能力和意志) 3、人的疲劳与应激现象:人在作业过程中的疲劳特点及分类,引 起疲劳原因分析以及预防疲劳的措施;应激源,应激效应,应激的预 防与控制。 4、人的不安全行为:人的不安全行为从心理和生理因素分析(情 绪水平失调、个性对不安全行为的影响、行为的退化、注意力的分散); 人不安全行为的控制与预防(建立与维持兴趣、安全教育与培训。安 全监督与检查、稳定注意力(专注)等)。 §6-1 安全生理系统 一、人体的感官系统和神经系统 (一)人体的感官系统 人体的感官系统是人体接受外界刺激,经传人神经和神经中枢产 生感觉的机构,共分为 7 种:眼、耳、舌、鼻、肤、运动感、平衡感 等。 1、 人的视觉特征 是人机环境系统中安全信息传递、加工与控制,是系统能够存在与安 全运动的基础之一。 1)视觉刺激 视觉的适应刺激是光,可见光的波长范围 380—760mm 2)视觉系统 包括眼球,视觉传人神经,大脑皮层视区 3)觉功能的主要特征 ①人眼的视觉 视觉是被看对象物的两点光线投入眼球的相交角度α,用来表示被看 物体与眼睛幡的距离关系。 D A 2 2 tan = ②人的视敏度 是辨认外界物体的敏锐程度,又称视力。主要影响因素:亮度、对比 度、背景反射、物体的运动等。 4)人眼的适应性
当外界光度程度变化时,而产生适应性变化分为“明适应”、“暗适应”。 5)颜色视觉 可见光波长的长短表现为人对光的颜色的感觉。 6)人的视觉范围 ①静视野:人的眼球不转动的情况下,看到的空间范围。 ②动视野:人的眼球在转动情况下,看到的空间范围 ③水平面视野范围:标准视线左右60°区域 ④垂直视野范围:标准视线以上50°,以下70°。 ⑤人对各种颜色的视野范围 光波长粗差3mm,人眼就可分辨 白色的视野范围最宽,水平方向达180°,垂直方向达130°,黄色、蓝 色次之,最窄是红色和绿色,其水平方向60°,红色垂直方向45°,绿 色垂直方向40° 视距:人眼观察操作系统中指示器的正常距离,以560mm为最佳 视距 ⑥视错觉:注意只集中于某一因素时,由于主观因素的影响,感 知的结果与事实不符的特殊视知觉,分为两类: 数量上的视觉差 方向上的视觉差 2、人的听觉特征 在人、机、环境中,作警告用途时,听觉与视觉信号连用,以提高显 示装置的功能。 1)听觉刺激 刺激物是声波,人耳能听见的频率范围一般在20—20000Hz范围 内 2)人耳 分为内耳、中耳、外耳三部分 ①听觉绝对阈值 引起声音感觉的最小听声级称为听觉绝对阈值。听觉最灵敏处在 1000-4000Hz之间。年龄因素对听觉阈值影响甚大。 ②听觉差别阈限 是指人耳对听觉的某一特性的最小可视差别。用韦伯比例表 2、人的嗅觉和味觉 ①嗅觉是由化学气体刺激嗅觉器官引起的感受。用嗅觉阈值表示。 ②味觉是溶解性物质刺激口腔内味蕾而发生的感觉 3、人的肤觉 皮肤感觉系统的外周感觉器存在于皮肤表层,皮肤表层中分布着 多种神经末梢,受刺激时引起神经冲动,传人大脑皮层相应投射区产 生各种肤觉。 5、人的平衡感 人对自身姿态和空间位置变化的感觉称为平衡觉。它的外周感受 器是前庭器官。 6、人的动觉 其外周感受器是肌肉中的肌梭、肌腱中的腱梭和关节中的关节小
当外界光度程度变化时,而产生适应性变化分为“明适应”、“暗适应”。 5)颜色视觉 可见光波长的长短表现为人对光的颜色的感觉。 6)人的视觉范围 ①静视野:人的眼球不转动的情况下,看到的空间范围。 ②动视野:人的眼球在转动情况下,看到的空间范围。 ③水平面视野范围:标准视线左右 60º区域。 ④垂直视野范围:标准视线以上 50º,以下 70º。 ⑤人对各种颜色的视野范围: 光波长粗差 3nm,人眼就可分辨。 白色的视野范围最宽,水平方向达 180º,垂直方向达 130º,黄色、蓝 色次之,最窄是红色和绿色,其水平方向 60º,红色垂直方向 45º,绿 色垂直方向 40º 视距:人眼观察操作系统中指示器的正常距离,以 560mm 为最佳 视距。 ⑥视错觉:注意只集中于某一因素时,由于主观因素的影响,感 知的结果与事实不符的特殊视知觉,分为两类: 数量上的视觉差 方向上的视觉差 2、 人的听觉特征 在人、机、环境中,作警告用途时,听觉与视觉信号连用,以提高显 示装置的功能。 1) 听觉刺激 刺激物是声波,人耳能听见的频率范围一般在 20—20000Hz 范围 内。 2) 人耳 分为内耳、中耳、外耳三部分 ①听觉绝对阈值 引起声音感觉的最小听声级称为听觉绝对阈值。听觉最灵敏处在 1000—4000Hz 之间。年龄因素对听觉阈值影响甚大。 ②听觉差别阈限 是指人耳对听觉的某一特性的最小可视差别。用韦伯比例表示。 2、 人的嗅觉和味觉 ①嗅觉是由化学气体刺激嗅觉器官引起的感受。用嗅觉阈值表示。 ②味觉是溶解性物质刺激口腔内味蕾而发生的感觉。 3、 人的肤觉 皮肤感觉系统的外周感觉器存在于皮肤表层,皮肤表层中分布着 多种神经末梢,受刺激时引起神经冲动,传人大脑皮层相应投射区产 生各种肤觉。 5、人的平衡感 人对自身姿态和空间位置变化的感觉称为平衡觉。它的外周感受 器是前庭器官。 6、人的动觉 其外周感受器是肌肉中的肌梭、肌腱中的腱梭和关节中的关节小
体。 (二)人的神经系统 人的神经系统是人体主要的机能调节系统,人体各器官、系统的活动, 都是直接或间接的在其控制下 1、神经元 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最小功能单位,即神经细胞具有接受刺激、传递 信息和整合信息的能力。 2、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 脑 中枢神经系统1脊髓 神经系统 周围神经系统」脑神经 脊神经 3、脑的机能区 分为:皮层的感觉区、皮层的运动感觉区、皮层的语言区、皮层的联 合区 二、人的运动系统与功能系统 (一)人的运动系统 是人体完成各种运动和从事生产劳动的器官。 1、骨的功能 ①构成人体支架,支持软组织和支撑全身重量 ②骨的肌肉收缩时,牵动骨绕关节运动。 ③颅腔、胸腔、腹腔、盆腔,保护各种内脏,协助内脏活动 ④红骨髓具有造血功能,黄骨髓具有储藏脂肪的作用。骨盐中的 钙、磷参与人体的新陈代谢 2、关节 即骨连接,分直接连接和间接连接 3、肌肉组织 是人体组织中数量最多的组织,分平滑肌、心肌和横绞肌三种。 (二)人体的功能系统 能量的供给通过体内能源物质的氧化或酵解来实现 能源物质转化为热或机械能的过程称为能量代谢 1、能量的产生 能量直接来自人体内的三磷酸腺苷(ATP) ATP+H,0 ADP+P:+29 3K j/mol 2、能量代谢 分为基础代谢、安静代谢和作业时所增加的代谢量 基础代谢量|维持体能所增加的代谢量|作业所增加的代谢量 安静代谢量 ---能量代谢量 3、劳动强度及其划分 1)劳动强度
体。 (二)人的神经系统 人的神经系统是人体主要的机能调节系统,人体各器官、系统的活动, 都是直接或间接的在其控制下。 1、 神经元 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最小功能单位,即神经细胞具有接受刺激、传递 信息和整合信息的能力。 2、 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 脑 中枢神经系统 脊髓 神经系统 周围神经系统 脑神经 脊神经 3、脑的机能区 分为:皮层的感觉区、皮层的运动感觉区、皮层的语言区、皮层的联 合区。 二、人的运动系统与功能系统 (一)人的运动系统 是人体完成各种运动和从事生产劳动的器官。 1、骨的功能 ①构成人体支架,支持软组织和支撑全身重量。 ②骨的肌肉收缩时,牵动骨绕关节运动。 ③颅腔、胸腔、腹腔、盆腔,保护各种内脏,协助内脏活动。 ④红骨髓具有造血功能,黄骨髓具有储藏脂肪的作用。骨盐中的 钙、磷参与人体的新陈代谢。 2、关节 即骨连接,分直接连接和间接连接。 3、肌肉组织 是人体组织中数量最多的组织,分平滑肌、心肌和横绞肌三种。 (二)人体的功能系统 能量的供给通过体内能源物质的氧化或酵解来实现。 能源物质转化为热或机械能的过程称为能量代谢。 1、能量的产生 能量直接来自人体内的三磷酸腺苷(ATP) ATP+H2O ADP+Pi+29.3Kj/mol 2、能量代谢 分为基础代谢、安静代谢和作业时所增加的代谢量。 基础代谢量||维持体能所增加的代谢量||作业所增加的代谢量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能量代谢量 安静代谢量 3、 劳动强度及其划分 1) 劳动强度
是指作业过程中劳动的繁重和紧张程度。 2)劳动强度的分级 我国分为4级 劳动强度指数I=3T+TM 工作日内净工作时间(min) 工作日总工时(mn) M= ∑(各种活动的代谢率x该种活动的累计时间) 工作日总工时 §6-2安全心理学基础和原理 心理学基础与原理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过程发生、发展的规律性,研究个性心理形成 和发展的过程,研究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相互关系的规律科学 基本内容如下 认识过程 理过程」情感过程 意志过程 心理现象 个性倾向 个性过程 个性心理特征 (一)人的心理的实质 人的心理是同物质相联系的,是起源于物质的。是物质活动的结 果。或:人的心理是大脑对于客观现实的反映。 (二)心理过程 1、感觉和感知 感觉是大脑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刺激的各别属性的反映。其分为: 外部感觉、内部感觉 知觉是大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反映。其分 为:视觉、听知觉、味知觉、嗅知觉、触知觉。 2、情绪与情感 它们反映客观事物与人的主管需要之间的关系,具有两极性 3、注意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具有方向和强度的特 征。其分为:无意注意、有意注意、有意后注意三种。 4、意志 是人自觉的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调节支配自身的行动,克服困 难,去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三个不同特征 ①是自觉的确定目的的行动,是与克服困难相联系的行动,并以 随意行动为基础 ②分为采取决定阶段和执行决定阶段
是指作业过程中劳动的繁重和紧张程度。 2)劳动强度的分级 我国分为 4 级 劳动强度指数 I=3T+TM 工作日总工时( ) 工作日内净工作时间( ) min min T = 工作日总工时 各种活动的代谢率该种活动的累计时间 = ( ) M §6-2 安全心理学基础和原理 一、心理学基础与原理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过程发生、发展的规律性,研究个性心理形成 和发展的过程,研究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相互关系的规律科学。 基本内容如下: 认识过程 心理过程 情感过程 意志过程 心理现象 个性倾向 个性过程 个性心理特征 (一)人的心理的实质 人的心理是同物质相联系的,是起源于物质的。是物质活动的结 果。或:人的心理是大脑对于客观现实的反映。 (二)心理过程 1、感觉和感知 感觉是大脑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刺激的各别属性的反映。其分为: 外部感觉、内部感觉 知觉是大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反映。其分 为:视觉、听知觉、味知觉、嗅知觉、触知觉。 2、情绪与情感 它们反映客观事物与人的主管需要之间的关系,具有两极性。 3、注意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具有方向和强度的特 征。其分为:无意注意、有意注意、有意后注意三种。 4、意志 是人自觉的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调节支配自身的行动,克服困 难,去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三个不同特征: ①是自觉的确定目的的行动,是与克服困难相联系的行动,并以 随意行动为基础。 ②分为采取决定阶段和执行决定阶段
③不同人又不同的表现 (三)个性心理 1、心理倾向性 是人进行活动的基本动力,决定人对实现的态度 1)需要 以意向、愿望和动机的形式表现出来,分为生理需要和社会需要 2)动机 是指激起一个人去行动或者抑制这个行动的一种意图、打算或心 理的冲动 3)兴趣 是人积极研究某种事物的认识倾向,分为: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 2、个性心理特征 1)能力 是指人们成功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给性心理特征 通过安全教育和培训,达到所需要的作业能力,确保那安全生产。 2)性格 是指一个人在个体生活过程中所形成的对现实稳固的态度,行为 方式等方面的个性心理。 特征:不同的性格特征如下 ①性格的态度特征 ②性格的理智特征 ③性格的情绪特征 ④性格的意志特征 3)气质 是个体心理活动的稳定的动力特征,随年龄和教育的影响而变化 二、安全心理学基础 是研究劳动者在对待和克服生产过程中不安全因素的心理活动规 律。 人必须通过感觉、知觉和记忆等来认识生产过程中不安全因素。 根据劳动者的个性心理,开展安全教育和培训,防止不安全事故发生 §6-3人的作业疲劳与应激现象 人的作业疲劳及其预防 疲劳易导致事故的发生,甚至造成人力与财产的损失,对疲劳问 题的探讨是安全工程学的一个基础课题。 (一)疲劳的特点与分类 1、疲劳的特点 ①是生理反应,劳动量减少,劳动质量下降 ②心理上的不适,情绪上的不满会加速疲劳的出现。 ③是环境因素的反应,不适的环境会加速疲劳 2、疲劳的分类 1)精神疲劳
③不同人又不同的表现 (三)个性心理 1、心理倾向性 是人进行活动的基本动力,决定人对实现的态度 1)需要 以意向、愿望和动机的形式表现出来,分为生理需要和社会需要。 2)动机 是指激起一个人去行动或者抑制这个行动的一种意图、打算或心 理的冲动。 3)兴趣 是人积极研究某种事物的认识倾向,分为: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 2、个性心理特征 1) 能力 是指人们成功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给性心理特征。 通过安全教育和培训,达到所需要的作业能力,确保那安全生产。 2)性格 是指一个人在个体生活过程中所形成的对现实稳固的态度,行为 方式等方面的个性心理。 特征:不同的性格特征如下: ①性格的态度特征 ②性格的理智特征 ③性格的情绪特征 ④性格的意志特征 3)气质 是个体心理活动的稳定的动力特征,随年龄和教育的影响而变化。 二、安全心理学基础 是研究劳动者在对待和克服生产过程中不安全因素的心理活动规 律。 人必须通过感觉、知觉和记忆等来认识生产过程中不安全因素。 根据劳动者的个性心理,开展安全教育和培训,防止不安全事故发生。 §6-3 人的作业疲劳与应激现象 一、人的作业疲劳及其预防 疲劳易导致事故的发生,甚至造成人力与财产的损失,对疲劳问 题的探讨是安全工程学的一个基础课题。 (一)疲劳的特点与分类 1、疲劳的特点 ①是生理反应,劳动量减少,劳动质量下降。 ②心理上的不适,情绪上的不满会加速疲劳的出现。 ③是环境因素的反应,不适的环境会加速疲劳。 2、疲劳的分类 1) 精神疲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