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疆域广阔,地形起伏,山地丘陵约占全国陆域面积 的三分之二。复杂的地质构造、多样的地貌类型、暴雨频发 的气候特征、密集分布的人口及生产生活的影响,导致水土 流失类型复杂、面广量大,成为我国重大的环境问题。 水土保持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江河 治理的根本,是山丘区小康社会建设和新农村建设的基础工 程,事关国家生态安全、防洪安全、饮水安全和粮食安全, 为全面推进新时期我国水土保持工作,依据《中华人民共和 国水土保持法》,在系统总结水土保持经验和成效、深入分 析水土流失现状的基础上,水利部会同有关部委组织编制了 《全国水土保持规划(2015-2030年)》 、现状与形势 (一)现状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领导人民群众开展了大规模 的水土流失综合防治,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水土流失面积减少,土壤侵蚀强度降低。通过60 多年长期不懈的努力,我国水土保持步入国家重点治理与全 社会广泛参与相结合的规模洽理轨道,水土流失防治取得了 显著成效。截至2013年,累计综合治理小流域7万多条, 实施封育80多万km2。全国水土流失面积由2000年的356 万km2下降到2011年的29491万km2,减少了17%;中度 及以上水土流失面积由194万km2下降到157万km2,降低
1 我国疆域广阔,地形起伏,山地丘陵约占全国陆域面积 的三分之二。复杂的地质构造、多样的地貌类型、暴雨频发 的气候特征、密集分布的人口及生产生活的影响,导致水土 流失类型复杂、面广量大,成为我国重大的环境问题。 水土保持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江河 治理的根本,是山丘区小康社会建设和新农村建设的基础工 程,事关国家生态安全、防洪安全、饮水安全和粮食安全。 为全面推进新时期我国水土保持工作,依据《中华人民共和 国水土保持法》,在系统总结水土保持经验和成效、深入分 析水土流失现状的基础上,水利部会同有关部委组织编制了 《全国水土保持规划(2015-2030 年)》。 一、现状与形势 (一)现状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领导人民群众开展了大规模 的水土流失综合防治,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水土流失面积减少,土壤侵蚀强度降低。通过 60 多年长期不懈的努力,我国水土保持步入国家重点治理与全 社会广泛参与相结合的规模治理轨道,水土流失防治取得了 显著成效。截至 2013 年,累计综合治理小流域 7 万多条, 实施封育 80 多万 km2 。全国水土流失面积由 2000 年的 356 万 km2下降到 2011 年的 294.91 万 km2 ,减少了 17%;中度 及以上水土流失面积由 194 万 km2下降到 157 万 km2 ,降低 征求意见用
了19%。 治理区生产生活条件改善,农民收入大幅增长。通 过综合治理,大量坡耕地改造为梯田,并配套农田道路和水 利设施,有效提高了土地生产力;荒山荒坡变为林地草地 农村生产生活基本条件得以改善;同时水土保持与特色产业 发展紧密结合,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农业综合生产能 力明显提高,增加了农民收入。截至2013年,全国共修筑 梯田1800余万hm2,累计增产粮食3000多亿kg;/据测算 水土保持措施累计实现林产品及饲草等效益约5600亿元 近十年来治理区人均纯收入普遍比未治理区高出30%~ 50%,有1.5亿群众直接受益,解决了200多万山丘区群众 的生计问题 —林草植被覆盖逐步增加,生态环境明显趋好。坚持 山水田林路统一规划,多部门协调合作,通过大面积封育保 护、造林种草、退耕还林还草、退化草场洽理等植被建设与 恢复措施,林草植被面积大幅增加,森林覆盖率达到21.63%, 林草覆盖率达到45%,生态环境明显趋好。经过20年国家 重点治理,长江流域的金沙江下游及毕节地区、嘉陵江中下 游、陇南陕南地区、三峡库区等林草覆盖率提髙了约30%, 荒山荒坡面积减少了70%。黄河粗泥沙集中来源区已有一半 区域实现由“黄”转“绿”,植被覆盖率普遍增加了10% 30%,局部区域增加30%~50%;京津风沙源治理一期工程
2 了 19%。 ——治理区生产生活条件改善,农民收入大幅增长。通 过综合治理,大量坡耕地改造为梯田,并配套农田道路和水 利设施,有效提高了土地生产力;荒山荒坡变为林地草地, 农村生产生活基本条件得以改善;同时水土保持与特色产业 发展紧密结合,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农业综合生产能 力明显提高,增加了农民收入。截至 2013 年,全国共修筑 梯田 1800 余万 hm2 ,累计增产粮食 3000 多亿 kg;据测算, 水土保持措施累计实现林产品及饲草等效益约 5600 亿元。 近十年来治理区人均纯收入普遍比未治理区高出 30%~ 50%,有 1.5 亿群众直接受益,解决了 2000 多万山丘区群众 的生计问题。 ——林草植被覆盖逐步增加,生态环境明显趋好。坚持 山水田林路统一规划,多部门协调合作,通过大面积封育保 护、造林种草、退耕还林还草、退化草场治理等植被建设与 恢复措施,林草植被面积大幅增加,森林覆盖率达到 21.63%, 林草覆盖率达到 45%,生态环境明显趋好。经过 20 年国家 重点治理,长江流域的金沙江下游及毕节地区、嘉陵江中下 游、陇南陕南地区、三峡库区等林草覆盖率提高了约 30%, 荒山荒坡面积减少了 70%。黄河粗泥沙集中来源区已有一半 区域实现由“黄”转“绿”,植被覆盖率普遍增加了 10%~ 30%,局部区域增加 30%~50%;京津风沙源治理一期工程 征求意见用
实施12年来,累计完成退耕还林还草和造林752万hm2,草 地治理933万hm2,森林覆盖率提高到15%以上 —蓄水保土能力不断提高,减沙拦沙效果日趋明显 通过合理配置水土保持措施,蓄水保土能力不断提高,土壤 流失量明显减少,有效拦截了进入江河湖库的泥沙,延长了 水库等水利基础设施的使用寿命。据统计与测算,全国现有 水土保持措施每年可减少土壤流失量15亿t。黄河上中游地 区采取淤地坝、坡改梯等综合治理措施,年均减少入黄泥沙 约4亿t;长江中上游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工程已洽理水土流 失面积约8万km2,土壤蓄水能力增加20多亿m3。丹江口 库区及上游水土保持一期工程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45 万km2,项目区年均保土能力达到近5000万t,蓄水能力达 到43亿m3,年均减少进入丹江口水库泥沙达2000万t以上。 水源涵养能力日益增强,水源地保护初显成效。近 年来,通过在江河源头区采取预防保护、草场建设与管理措 施,在水源涵养功能区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营 造水源涵养林,同时在重要水源地开展清洁小流域建设,水 源地保护初显成效,水源涵养与水质维护能力日益增强。据 测算,全国梯田、坝滩地、乔木林、灌木林、经济林、人工 种草等水土保持措施累计保水量6604亿m3,年均120亿m3 到2013年全国累计建成清洁小流域1000多条,有效维护了 水源地水质。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土保持一期工程完成后
3 实施 12 年来,累计完成退耕还林还草和造林 752 万 hm2 ,草 地治理 933 万 hm2 ,森林覆盖率提高到 15%以上。 ——蓄水保土能力不断提高,减沙拦沙效果日趋明显。 通过合理配置水土保持措施,蓄水保土能力不断提高,土壤 流失量明显减少,有效拦截了进入江河湖库的泥沙,延长了 水库等水利基础设施的使用寿命。据统计与测算,全国现有 水土保持措施每年可减少土壤流失量 15 亿 t。黄河上中游地 区采取淤地坝、坡改梯等综合治理措施,年均减少入黄泥沙 约 4 亿 t;长江中上游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工程已治理水土流 失面积约 8 万 km2 ,土壤蓄水能力增加 20 多亿 m 3 。丹江口 库区及上游水土保持一期工程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 1.45 万 km2 ,项目区年均保土能力达到近 5000 万 t,蓄水能力达 到 4.3 亿 m 3 ,年均减少进入丹江口水库泥沙达 2000 万 t 以上。 ——水源涵养能力日益增强,水源地保护初显成效。近 年来,通过在江河源头区采取预防保护、草场建设与管理措 施,在水源涵养功能区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营 造水源涵养林,同时在重要水源地开展清洁小流域建设,水 源地保护初显成效,水源涵养与水质维护能力日益增强。据 测算,全国梯田、坝滩地、乔木林、灌木林、经济林、人工 种草等水土保持措施累计保水量 6604 亿 m 3 ,年均 120 亿 m 3 。 到 2013 年全国累计建成清洁小流域 1000 多条,有效维护了 水源地水质。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土保持一期工程完成后, 征求意见用
水源涵养能力进一步增强,进入水库的面源污染物明显减 少,据陕西省水文局7个水质监测断面分析,汉、丹江年度 水质基本稳定在Ⅱ类或优于Ⅱ类 (二)形势 我国由于特殊的自然地理和气候条件,众多的人口以及 长期的开发利用,特别是随着现代化、城镇化、工业化的快 速发展以及大规模频繁的生产建设活动,地表和植被不断遭 受扰动,水土流失破坏水土资源,恶化生态环境,加剧自然 灾害,严重制约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根据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成果,2011年我国水土流失面 积29491万km2,占国土总面积的30.7%,其中水力侵蚀 129.32万km2,风力侵蚀16559万km2。按侵蚀强度分,轻 度侵蚀13836万km2、中度5688万km2强烈3869万km2、 极强烈29.67万km2和剧烈31.31万km2。总体分析,水土流 失以轻中度侵蚀为主,其中轻中度水力侵蚀面积占水力侵蚀 总面积的78%。水蚀主要集中在蒙滇川陕晋甘黔黑等省(自 治区);风蚀主要集中在西部的新蒙青甘藏等省(自治区)
4 水源涵养能力进一步增强,进入水库的面源污染物明显减 少,据陕西省水文局 7 个水质监测断面分析,汉、丹江年度 水质基本稳定在Ⅱ类或优于Ⅱ类。 (二)形势 我国由于特殊的自然地理和气候条件,众多的人口以及 长期的开发利用,特别是随着现代化、城镇化、工业化的快 速发展以及大规模频繁的生产建设活动,地表和植被不断遭 受扰动,水土流失破坏水土资源,恶化生态环境,加剧自然 灾害,严重制约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根据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成果,2011 年我国水土流失面 积 294.91 万 km2 ,占国土总面积的 30.7%,其中水力侵蚀 129.32 万 km2 ,风力侵蚀 165.59 万 km2 。按侵蚀强度分,轻 度侵蚀 138.36 万 km2 、中度 56.88 万 km2 、强烈 38.69 万 km2 、 极强烈 29.67 万 km2和剧烈 31.31 万 km2 。总体分析,水土流 失以轻中度侵蚀为主,其中轻中度水力侵蚀面积占水力侵蚀 总面积的 78%。水蚀主要集中在蒙滇川陕晋甘黔黑等省(自 治区);风蚀主要集中在西部的新蒙青甘藏等省(自治区) 征求意见用
专栏1:水土保持存在的主要问题 01水士流失综合防治任务依然艰巨 全国水土流失依然严重,东北黑土区、西南石漠化地区土地资源保护抢救的任 务十分迫切,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贫困地区严重的水土流失尚未得到有 效治理 02人为水土流失问题仍较突出 人为水土流失虽然得到了初步遏制,但重建设、轻生态、轻保护问题依然存在, 仍需进一步加强人为水土流失防治和监督管理。 03水土保持综合监管有待加强 水土保持政府目标责任制等尚未有效建立,水土保持工程建设管理等制度有待 完善,科技支撑体系尚不健全,信息化水平急需提高,监管能力亟待增强。 04社会公众水土保持意识尚需提高 水土保持宣教和科普工作虽然取得了很大成绩,但生产、建设过程中急功近利 破坏生态的情况仍有发生,社会公众水土保持意识尚需提高。 05水土流失防治投入尚不能满足生态建设需要 近十年来国家水土保持投入明显增长,但水土流失防治任务仍然十分艰巨且治 理难度逐步增大,水土流失防治投入仍不能满足生态建设需要 规划期内正值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转型期,经济社 会发展总体态势对水土保持工作提出了新要求。 人口增长趋缓,老龄人口比例渐增。2013年我国总 人口13.6亿,预期2030年全国总人口达到15亿左右,年均增 长率5.5%‰;同时,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到2030年,老龄化人 口预期达到36亿,年轻劳动力比例呈下降趋势,依靠国家补 助和农民投劳的水土保持生态工程建管模式将会改变 农业人口锐减,城镇化率不断提高。我国正处于城 镇化加快发展阶段,2013年全国城镇人口7.3亿,预期2030 年城镇人口将达到9.4亿,城镇化率由2013年的53.7%增加到 626%,农业人口锐减,农村劳动力成本渐趋增加,农民投
5 专栏 1:水土保持存在的主要问题 01 水土流失综合防治任务依然艰巨 全国水土流失依然严重,东北黑土区、西南石漠化地区土地资源保护抢救的任 务十分迫切,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贫困地区严重的水土流失尚未得到有 效治理。 02 人为水土流失问题仍较突出 人为水土流失虽然得到了初步遏制,但重建设、轻生态、轻保护问题依然存在, 仍需进一步加强人为水土流失防治和监督管理。 03 水土保持综合监管有待加强 水土保持政府目标责任制等尚未有效建立,水土保持工程建设管理等制度有待 完善,科技支撑体系尚不健全,信息化水平急需提高,监管能力亟待增强。 04 社会公众水土保持意识尚需提高 水土保持宣教和科普工作虽然取得了很大成绩,但生产、建设过程中急功近利、 破坏生态的情况仍有发生,社会公众水土保持意识尚需提高。 05 水土流失防治投入尚不能满足生态建设需要 近十年来国家水土保持投入明显增长,但水土流失防治任务仍然十分艰巨且治 理难度逐步增大,水土流失防治投入仍不能满足生态建设需要。 规划期内正值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转型期,经济社 会发展总体态势对水土保持工作提出了新要求。 ——人口增长趋缓,老龄人口比例渐增。2013年我国总 人口13.6亿,预期2030年全国总人口达到15亿左右,年均增 长率5.5‰;同时,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到2030年,老龄化人 口预期达到3.6亿,年轻劳动力比例呈下降趋势,依靠国家补 助和农民投劳的水土保持生态工程建管模式将会改变。 ——农业人口锐减,城镇化率不断提高。我国正处于城 镇化加快发展阶段,2013年全国城镇人口7.3亿,预期2030 年城镇人口将达到9.4亿,城镇化率由2013年的53.7%增加到 62.6%,农业人口锐减,农村劳动力成本渐趋增加,农民投 征求意见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