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的三间小屋 教学目标: 1、理解“精神的三间小屋”的深刻内涵及关系 2、引导学生关注自身心灵,提升精神境界。 3、品味文章具有的独特美学风范的语言 教学重难点: 1、理解三间小屋的深刻内涵。 2、品味文章具有的独特美学风范的语言。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4 第一二课时 导入: 英国戏剧家莎士比亚曾说:我们的身体就像一座园圃,意志是这园圃里的园丁……让它 荒废不治也好,把它辛勤耕植也好,那权力都在于我们的意志 俄国大文豪车尔尼雪夫斯基认为:一个真正有修养的人必须具备三个品质:渊博的知识, 思维的习惯和高尚的情操。没有知识或知识不多就难免愚昧:不习惯思维就会造成粗鲁或莽 撞:没有高尚的情操,就是卑俗 “身安不如心安,屋宽不如心宽。” 我们生活的世界,按常规来看,可以被称之为三维空间。空间如此广阔,时间如此漫长 不是我们这些弱小的生命体能够体会得到的。但是,我们人类除了拥有空间感之外,还拥有 精神,它能够穿越一切空间和时间,造就一种永恒的力量。那么,人的精神是如何发挥这种 作用的呢?那就必须要给人的精神活动以空间。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毕淑敏的《精神的三间小 作者简介 毕淑敏(1952——),女,国家一级作家。1952年出生于新疆伊宁,祖籍山东。中学 就读于北京外国语学院附属学校。1969年入伍,在喜马拉雅山、冈底斯山、喀喇昆仑山交
精神的三间小屋 教学目标: 1、理解“精神的三间小屋”的深刻内涵及关系。 2、引导学生关注自身心灵,提升精神境界。 3、品味文章具有的独特美学风范的语言。 教学重难点: 1、理解三间小屋的深刻内涵。 2、品味文章具有的独特美学风范的语言。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4 第一二课时 一、导入: 英国戏剧家莎士比亚曾说:我们的身体就像一座园圃,意志是这园圃里的园丁……让它 荒废不治也好,把它辛勤耕植也好,那权力都在于我们的意志。 俄国大文豪车尔尼雪夫斯基认为:一个真正有修养的人必须具备三个品质:渊博的知识, 思维的习惯和高尚的情操。没有知识或知识不多就难免愚昧;不习惯思维就会造成粗鲁或莽 撞;没有高尚的情操,就是卑俗。 “身安不如心安,屋宽不如心宽。” 我们生活的世界,按常规来看,可以被称之为三维空间。空间如此广阔,时间如此漫长, 不是我们这些弱小的生命体能够体会得到的。但是,我们人类除了拥有空间感之外,还拥有 精神,它能够穿越一切空间和时间,造就一种永恒的力量。那么,人的精神是如何发挥这种 作用的呢?那就必须要给人的精神活动以空间。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毕淑敏的《精神的三间小 屋》。 二、作者简介 毕淑敏(1952——),女,国家一级作家。1952年出生于新疆伊宁,祖籍山东。中学 就读于北京外国语学院附属学校。1969年入伍,在喜马拉雅山、冈底斯山、喀喇昆仑山交
汇的西藏阿里高原部队当兵11年。毕淑敏17岁便来到海拔5000米的西藏阿里当兵,历任卫 生员、助理军医、军医。在苍茫的高原上,她亲眼看到一些年轻人为了祖国的安全富强永远 长眠在冰层中的悲壮。那些惊心动魄、可歌可泣的“死亡”使她对生命有着特别的关注 1980年转业回北京。1991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院中文系,硕士。从事医学工作20 年后,开始专业写作,1987年开始共发表作品200余万字。198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曾 获庄重文文学,小说月报第四、五、六届百花奖,当代文学奖,陈伯吹文学大奖,北京文学 奖,昆仑文学奖,解放军文艺奖,青年文学奖,台湾第16届中国时报文学奖,台湾第17届 联报文学奖等各种文学奖30余次。 毕淑敏真正取得全国性声誉是在短篇小说《预约死亡》发表后,这篇作品被誉为是“新 体验小说”的代表作,它以作者在临终关怀医院的亲历为素材,对面对死亡的当事者及其身 边人的内心进行了探索,十分精彩 著有《毕淑敏文集》八卷,长篇小说《红处方》《血玲珑》《拯救乳房》《女心理师》等。 三、初读课文,理清思路 (一)请学生朗读课文,教师纠正字音,梳理字义。 1、生字注音 宽宥(yu)游弋(yi) 轻觑(q) 麾(hu)下广袤(mao) 赘(zhui)余窗棂(ling)坍(tan)塌要诀(jue)困卮(e) 襟(jin)怀灼(zhu6)晃自惭形秽(hui)憎恶( zeng wu) 俯拾即(j1)是 驰骋( cheng) 2、词语解释。 1.自惭形秽:“惭”,惭愧;“形秽”,容貌丑,形象不好。原指因自己容貌举止不如别 人而感到羞愧。后泛指因不如别人而感到惭愧。 2.不知所措:措,安置,处理。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形容遭受困窘或处境为难时心神慌乱。 3.林林总总:林林,众多的样子;总总,众多而杂乱的样子。形容杂乱众多
汇的西藏阿里高原部队当兵11年。毕淑敏17岁便来到海拔5000米的西藏阿里当兵,历任卫 生员、助理军医、军医。在苍茫的高原上,她亲眼看到一些年轻人为了祖国的安全富强永远 长眠在冰层中的悲壮。那些惊心动魄、可歌可泣的“死亡”使她对生命有着特别的关注。 1980年转业回北京。1991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院中文系,硕士。从事医学工作20 年后,开始专业写作,1987年开始共发表作品200余万字。198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曾 获庄重文文学,小说月报第四、五、六届百花奖,当代文学奖,陈伯吹文学大奖,北京文学 奖,昆仑文学奖,解放军文艺奖,青年文学奖,台湾第16届中国时报文学奖,台湾第17届 联报文学奖等各种文学奖30余次。 毕淑敏真正取得全国性声誉是在短篇小说《预约死亡》发表后,这篇作品被誉为是“新 体验小说”的代表作,它以作者在临终关怀医院的亲历为素材,对面对死亡的当事者及其身 边人的内心进行了探索,十分精彩。 著有《毕淑敏文集》八卷,长篇小说《红处方》《血玲珑》《拯救乳房》《女心理师》等。 三、初读课文,理清思路 (一)请学生朗读课文,教师纠正字音,梳理字义。 1、生字注音 宽宥(yòu) 游弋(yì) 轻觑(qù) 麾(huī)下 广袤 (mào) 赘(zhuì)余 窗棂(líng) 坍(tān)塌 要诀(jué) 困厄(è) 襟(jīn)怀 灼(zhuó)晃 自惭形秽(huì) 憎恶(zēng wù ) 俯拾即(jí)是 驰骋(chěng) 2、词语解释。 1.自惭形秽:“惭”,惭愧;“形秽”,容貌丑,形象不好。原指因自己容貌举止不如别 人而感到羞愧。后泛指因不如别人而感到惭愧。 2.不知所措:措,安置,处理。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形容遭受困窘或处境为难时心神慌乱。 3.林林总总:林林,众多的样子;总总,众多而杂乱的样子。形容杂乱众多
4.俯拾即是:俯,低头,弯腰:即,就。只要低下头来捡取,到处都是。形容多而易得。 5.鸠占鹊巢:斑鸠占据喜鹊的巢。比喻强者欺凌弱者,获得现成的东西。 6.李代桃僵:李树代替桃树僵死。比喻兄弟相爱相助,患难与共。后用以指互相顶替或代 人受过 7.襟怀:胸襟、胸怀;心胸 8.广袤:土地的面积。东西的宽度为广,南北的长度为袤 9.驰骋:①骑马奔跑,奔驰。②自由地或随意地到处走动,漫游 10.坍塌:崩塌 11.形销骨立:形容身体非常消瘦 (二)分析文章结构,理清作者行文思路。 分析文章结构,理清作者思路 第一部分(第1——6自然段)引出话题一一如何布置我们的心灵空间 第二部分(第7——17自然段)分析人们的精神世界里应该建立“三间小屋” 第一层(第7——8自然段)分析如何建立第一间精神小屋,即盛放着爱和恨的小屋 第二层(第9——-13自然段)分析如何建立第二间精神小屋,即盛放着事业的小屋。 第三层(第14——17自然段)分析如何建立第三间精神小屋,即安放我们自身的小屋 第三部分(18——19自然段)指出把精神的三间小屋建筑得美观结实的条件,并希望在此 基础上把小屋扩建成精神大厦。 四、再读课文,理解内容 1.作者说的是哪三间精神的小屋呢?
4.俯拾即是:俯,低头,弯腰;即,就。只要低下头来捡取,到处都是。形容多而易得。 5.鸠占鹊巢:斑鸠占据喜鹊的巢。比喻强者欺凌弱者,获得现成的东西。 6.李代桃僵:李树代替桃树僵死。比喻兄弟相爱相助,患难与共。后用以指互相顶替或代 人受过。 7.襟怀:胸襟、胸怀;心胸。 8.广袤:土地的面积。东西的宽度为广,南北的长度为袤。 9.驰骋:①骑马奔跑,奔驰。②自由地或随意地到处走动,漫游。 10.坍塌:崩塌。 11.形销骨立:形容身体非常消瘦。 (二)分析文章结构,理清作者行文思路。 分析文章结构,理清作者思路。 第一部分 (第1——6自然段) 引出话题——如何布置我们的心灵空间。 第二部分(第7——17自然段)分析人们的精神世界里应该建立“三间小屋”。 第一层(第7——8自然段)分析如何建立第一间精神小屋,即盛放着爱和恨的小屋。 第二层(第9——13自然段)分析如何建立第二间精神小屋,即盛放着事业的小屋。 第三层(第14——17自然段)分析如何建立第三间精神小屋,即安放我们自身的小屋。 第三部分(18——19自然段)指出把精神的三间小屋建筑得美观结实的条件,并希望在此 基础上把小屋扩建成精神大厦。 四、再读课文,理解内容 1.作者说的是哪三间精神的小屋呢?
A.第一间小屋盛着我们的爱与恨。 B.第二间小屋盛放我们的事业。 间小屋安放我们自身 2.第1—-6自然段写的是什么?与后文写的精神的三间小屋有什么关联? 第1——3自然段:是全文的引子,表达了作者对两句名言的感慨与思考。引出对精神 空间的理解 第4——6自然段:由身体活动的空间引出对人心灵活动的空间的思考 3.第一间精神小屋是什么样的?作者是怎样描述的? 第一间,盛着我们的爱与恨。作者首先选用两组带有对立情感的排比句,说明这种对比 鲜明的爱和恨会将小屋挤得满满的,接着又用了几个比喻句形象地写出人生爱恨交织的经 历。接下来用一个假设句,告诉人们精神的小屋应多装爱。充分体现了作者如大地、海洋 天空般深广的胸怀 4.第二间小屋盛放我们的事业,作者是怎样描述的? 作者先列出一组庞大的数字,给人们一个对事业的时间概念。揭示出一个道理:不要小 看人们所从事的事业对人产生的深远影响。并告诚人们适合自己的事业要自己寻找,只有规 划好自己的事业,才能使事业和人生相得益彰。 如何寻找适合自己的事业?我们可以这样来理解 首先是寻找阶段,站在高处向远方望去,高瞻远瞩,确立远大目标。 其次是耕耘阶段,再苦再累,在所不惜,只要努力达成目标 最后境界是收获阶段,已经为追寻目标精疲力尽,快要放弃时,却在最不起眼的地方获 得了成功 5.第三间,安放我们自身,作者是怎样描述的? 作者首先用一个反问句引出下文,接着用了两个比喻句说明没有自己的悲哀。告诚人们
A.第一间小屋盛着我们的爱与恨。 B.第二间小屋盛放我们的事业。 C.第三间小屋安放我们自身。 2.第1——6自然段写的是什么?与后文写的精神的三间小屋有什么关联? 第1——3自然段:是全文的引子,表达了作者对两句名言的感慨与思考。引出对精神 空间的理解。 第4——6自然段:由身体活动的空间引出对人心灵活动的空间的思考。 3.第一间精神小屋是什么样的?作者是怎样描述的? 第一间,盛着我们的爱与恨。作者首先选用两组带有对立情感的排比句,说明这种对比 鲜明的爱和恨会将小屋挤得满满的,接着又用了几个比喻句形象地写出人生爱恨交织的经 历。接下来用一个假设句,告诉人们精神的小屋应多装爱。充分体现了作者如大地、海洋、 天空般深广的胸怀。 4.第二间小屋盛放我们的事业,作者是怎样描述的? 作者先列出一组庞大的数字,给人们一个对事业的时间概念。揭示出一个道理:不要小 看人们所从事的事业对人产生的深远影响。并告诫人们适合自己的事业要自己寻找,只有规 划好自己的事业,才能使事业和人生相得益彰。 如何寻找适合自己的事业?我们可以这样来理解: 首先是寻找阶段,站在高处向远方望去,高瞻远瞩,确立远大目标。 其次是耕耘阶段,再苦再累,在所不惜,只要努力达成目标。 最后境界是收获阶段,已经为追寻目标精疲力尽,快要放弃时,却在最不起眼的地方获 得了成功。 5.第三间,安放我们自身,作者是怎样描述的? 作者首先用一个反问句引出下文,接着用了两个比喻句说明没有自己的悲哀。告诫人们:
做人不能迷失了自我 理解本段的重难点是“自身”,如何理解文中“自己的思维”“自己的发现”“自己的 意见”? 通过举例分析说明这里的“自身”不单指人的个体生命,更是指向这个个体生命所具有 的特立独行的人文精神。它是一种积极的心态,更是一种崇高的精神境界 6.概括第18、19自然段的内容 总结全文,指出建立精神栖息地是我们的义务和权利,提出扩大精神空间的建议。 第三四课时 五、文本细读 (一)第1-6自然段 ①文中有哪两句关于人的心灵的描述?为什么说我们面对名言与古话时会自惭形秽、不知所 措 明确:文中“人的心灵应该比大地、海洋和天空都更为博大”和“宰相肚里能撑船”两句话 对人的心灵进行了描述。“自惭形秽”是因为“我们难以拥有那样雄浑的襟怀,不知积累 至那种广袤,需如何积攒每一粒泥土,每一朵浪花,每一朵云霓”;同样的“不知所措”是 因为“我们不过是小小的草民,即便怀有效仿的渴望,也终是可望而不可及,便以位卑宽宥 了自己”。 ②第1自然段中的“泥土”、“浪花”、“云霓”分别对应的是什么? 明确:“泥土”、“浪花”、“云霓”分别对应的是“大地“海洋”和“天空”。 ③本部分哪几段话表明由人需要物质空间自然转换到人需要精神空间?作用是什么 明确:有“人的肢体活动,需要空间。人的心灵活动,也需要空间”这几句话自然转换显得 不露痕迹。 ④在怎样的情况下,我们才能“为自己的精神修建三间小屋”? 明确:“宜选月冷风清竹木潇潇之处,为自己的精神修建三间小屋
做人不能迷失了自我。 理解本段的重难点是“自身”,如何理解文中“自己的思维”“自己的发现”“自己的 意见”? 通过举例分析说明这里的“自身”不单指人的个体生命,更是指向这个个体生命所具有 的特立独行的人文精神。它是一种积极的心态,更是一种崇高的精神境界。 6.概括第18、19自然段的内容: 总结全文,指出建立精神栖息地是我们的义务和权利,提出扩大精神空间的建议。 第三四课时 五、文本细读 (一)第1-6自然段 ①文中有哪两句关于人的心灵的描述?为什么说我们面对名言与古话时会自惭形秽、不知所 措? 明确:文中“人的心灵应该比大地、海洋和天空都更为博大”和“宰相肚里能撑船”两句话 对人的 心灵进行了描述。“自惭形秽”是 因为“我们难以拥有那样雄浑的襟怀,不知积累 至那种广袤,需如何积攒每一粒泥土,每一朵浪花,每一朵云霓”;同样的“不知所措”是 因为“我们不过是小小的草民,即便怀有效仿的渴望,也终是可望而不可及,便以位卑宽宥 了自己”。 ②第1自然段中的“泥土”、“浪花”、“云霓”分别对应的是什么? 明确:“泥土”、“浪花”、“云霓”分别对应的是“大地“海洋”和“天空”。 ③本部分哪几段话表明由人需要物质空间自然转换到人需要精神空间?作用是什么? 明确:有“人的肢体活动,需要空间。人的心灵活动,也需要空间”这几句话自然转换显得 不露痕迹。 ④在怎样的 情况下,我们才能“为自己的精神修建三间小屋”? 明确:“宜选月冷风清竹木潇潇之处,为自己的精神修建三间小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