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te=0.bht(brb )he (78) 式中b矩形截面宽度,T形和工字形截面腹板厚度; h截面高度; brh分别为受拉翼缘的宽度和海度。 对于矩形T形、倒形及工字形截面,A的取用见图 7-3(a),(b),(),(d)所示的阴影面积。 试验表明,有效配筋率愈高,钢筋直径d愈则 缝愈密,其宽度愈小。随着混凝土保护层c的增大,外表混 凝土比靠近钢筋的内部混凝土所受约束要小。因此,当构件 出现第一批条裂缝后,保护层大的与保护层小的相比只 有在离开裂缝截面较远的地方,外表混凝土的拉应力才能增 大到其抗拉强度,才可能出现第二批(条裂缝,其间距将 相应增大
Ate =0.5bh+(bf -b)hf (7-8) 式中 b——矩形截面宽度,T形和工字形截面腹板厚度; h——截面高度; bf,hf——分别为受拉翼缘的宽度和高度。 对于矩形T形、倒T形及工字形截面,Ate的取用见 图 7-3(a),(b),(c),(d)所示的阴影面积。 试验表明,有效配筋率ρte愈高,钢筋直径d愈小,则裂 缝愈密,其宽度愈小。随着混凝土保护层c的增大,外表混 凝土比靠近钢筋的内部混凝土所受约束要小。因此,当构件 出现第一批(条)裂缝后,保护层大的与保护层小的相比,只 有在离开裂缝截面较远的地方,外表混凝土的拉应力才能增 大到其抗拉强度,才可能出现第二批(条)裂缝,其间距l cr将 相应增大
(b) (c) (d) b b 图7-3有效受拉混凝土截面面积(图中阴影部分面积)
根据试验结果,平均裂缝间距可按下列半理论半经验公式 计算 la=B(1.9c+0.08)、(7-9) te 式中B—系数,对轴心受拉构件取11,对受弯、偏心受压构 件取10,对偏心受拉构件取P=105 c最外层纵向受拉钢筋外边缘至受拉区底边的距离/mm 当c<20时,取c=20;当c>65时,取c=65; d受拉区纵向钢筋的等效直径,d nd n 0.a n为受拉区第冲纵向钢筋根数,d为受拉区第种钢筋的公称直径; 纵向受拉钢筋相对粘结特征系数,对变形钢筋取p=10 对光面钢筋取≠0.7
根据试验结果,平均裂缝间距可按下列半理论半经验公式 计算 (1.9 0.08 ) t e eq cr d l c = + (7-9) 式中 β ——系数,对轴心受拉构件取β=1.1,对受弯、偏心受压构 件取1.0,对偏心受拉构件取β=1.05; c——最外层纵向受拉钢筋外边缘至受拉区底边的距离/mm, 当c<20时,取c=20;当c>65时,取c=65; deq——受拉区纵向钢筋的等效直径, ni为受拉区第i种纵向钢筋根数,di为受拉区第i种钢筋的公称直径; ν——纵向受拉钢筋相对粘结特征系数,对变形钢筋取ν=1.0; 对光面钢筋取ν=0.7。 = i i i i i eq n d n d d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