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教学的反思 澂江九中刘小宏 新课标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选编了六幅对联,打破了以往对 联难以入选教材的格局,很有点“敢为天下先‘的感觉,我为此感到 十分欣慰。但对此却作了一些反思 对联是中国的一种传统文化。对联,俗称对子,是中华民族文化 中独有的实用性文学创作形式,是和书法相结合的一种综合艺术,有 着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群众基础。对联可歌颂,可讽谕,长短灵活, 雅俗共赏。既可用于寄托思想抱负,表达爱憎情感。还可以祝愿事业 兴旺,生活美满,或用于红白喜事,寄寓悲欢哀乐,艺术价值,实用 价值兼而有之。尤其过春节所用的春联,可以表现一年的新气象,歌 颂新生活,用得最普遍,穷乡僻壤,在困难的人家,过年都要贴一幅 春联表示表示的。由此可见,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对联,在人们日常 生活中喜爱程度之深,运用之广,影响之大,非同一般。 对联的种类很多,除贴在门上欢庆春节的春联外,还有贴在相对 的两根柱子上的楹联,挂在堂屋下面墙上的堂联等等。从用途上说, 祝寿用的叫寿联,结婚用的叫婚联,吊祭死者的叫挽联,题国画上的 叫国画联,用于风景名胜处的叫名胜联……那么,对联这一文学形式 是怎样流传下来的呢?其原因有二 其一,汉字是表意文字。一字一音,除少量联绵词外,一字一义, 方正整齐,音调分明,便于组成两两相对,整齐优美的句子。如果是 拼音文字,就难以做到了
对联教学的反思 澂江九中 刘小宏 新课标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选编了六幅对联,打破了以往对 联难以入选教材的格局,很有点“敢为天下先‘的感觉,我为此感到 十分欣慰。但对此却作了一些反思: 对联是中国的一种传统文化。对联,俗称对子,是中华民族文化 中独有的实用性文学创作形式,是和书法相结合的一种综合艺术,有 着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群众基础。对联可歌颂,可讽谕,长短灵活, 雅俗共赏。既可用于寄托思想抱负,表达爱憎情感。还可以祝愿事业 兴旺,生活美满,或用于红白喜事,寄寓悲欢哀乐,艺术价值,实用 价值兼而有之。尤其过春节所用的春联,可以表现一年的新气象,歌 颂新生活,用得最普遍,穷乡僻壤,在困难的人家,过年都要贴一幅 春联表示表示的。由此可见,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对联,在人们日常 生活中喜爱程度之深,运用之广,影响之大,非同一般。 对联的种类很多,除贴在门上欢庆春节的春联外,还有贴在相对 的两根柱子上的楹联,挂在堂屋下面墙上的堂联等等。从用途上说, 祝寿用的叫寿联,结婚用的叫婚联,吊祭死者的叫挽联,题国画上的 叫国画联,用于风景名胜处的叫名胜联……那么,对联这一文学形式 是怎样流传下来的呢?其原因有二: 其一,汉字是表意文字。一字一音,除少量联绵词外,一字一义, 方正整齐,音调分明,便于组成两两相对,整齐优美的句子。如果是 拼音文字,就难以做到了
其二,我国古代就以“阴”、“阳”来概括对宇宙万物的认识。 这一认识通过语言表达为相反相对之义。因而在《诗经》、《楚辞》、 《庄子》等古籍中,就有不少对句,后来,对句在汉赋、骈文以及唐 代律诗中大量使用,要求渐趋趋严格,从律诗的对偶句中发展而形成 对联。 社会文化学告诉我们:一种语言和文学样式,越是广泛地运用, 就越应该被社会所重视。然而,与此规律背道而驰的现象却是:如今 的对联面临着江河日下、风光不再的危机--语文教材不选对联,语 文老师不讲对联,或索性不懂对联,写作课更与对联无关。从小学、 中学到大学,建国后基本不提倡。所以对联被大多数人视为雕虫小技、 旁门左道甚至是笔墨游戏。对联,在语文教学中备受冷落,与民间对 它的喜爱形成巨大反差 汉语教学的现状 传统文化底蕴的薄弱是当今大多数人普遍存在的问题。在现今的语文 教学和学习中,常常是不经意地就忽视了对传统文化的积累,对传统 文学样式的运用意识就更加淡薄了。汉语教学中的“汉”字被淡化甚 至抹杀,对传统的人文精神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 曾几何时,我们有些人用印欧语系的语法规律来硬套汉语,结果 只能使汉语变得呆板、僵化,毫无生气可言。而我们汉语的组合是重 意合,语义、语境的因素大于西方语言意义上的“句法因素,汉语是 充满感受和体验精神的语言,是一种“神摄”而非“形摄”的语言。 应该反思一下:我们从小学、中学到大学,学了十多年的语法。但是
其二,我国古代就以“阴”、“阳”来概括对宇宙万物的认识。 这一认识通过语言表达为相反相对之义。因而在《诗经》、《楚辞》、 《庄子》等古籍中,就有不少对句,后来,对句在汉赋、骈文以及唐 代律诗中大量使用,要求渐趋趋严格,从律诗的对偶句中发展而形成 对联。 社会文化学告诉我们:一种语言和文学样式,越是广泛地运用, 就越应该被社会所重视。然而,与此规律背道而驰的现象却是:如今 的对联面临着江河日下、风光不再的危机-----语文教材不选对联,语 文老师不讲对联,或索性不懂对联,写作课更与对联无关。从小学、 中学到大学,建国后基本不提倡。所以对联被大多数人视为雕虫小技、 旁门左道甚至是笔墨游戏。对联,在语文教学中备受冷落,与民间对 它的喜爱形成巨大反差。 二、汉语教学的现状 传统文化底蕴的薄弱是当今大多数人普遍存在的问题。在现今的语文 教学和学习中,常常是不经意地就忽视了对传统文化的积累,对传统 文学样式的运用意识就更加淡薄了。汉语教学中的“汉”字被淡化甚 至抹杀,对传统的人文精神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 曾几何时,我们有些人用印欧语系的语法规律来硬套汉语,结果 只能使汉语变得呆板、僵化,毫无生气可言。而我们汉语的组合是重 意合,语义、语境的因素大于西方语言意义上的“句法因素,汉语是 充满感受和体验精神的语言,是一种“神摄”而非“形摄”的语言。 应该反思一下:我们从小学、中学到大学,学了十多年的语法。但是
大多数人还是望着“语法”,一声叹息!我真觉得奇怪,自己的母语, 反而学不懂,是这些人“笨”呢?还是“语法”有什么问题?在民间, 些不懂“语法”的人话却说得好极了,生动极了。好多不懂语法的 作家文章不是也写得很出色吗?从第一部系统的语法著作马建忠的 《马氏文通》(1898)算起,只不过一百年多一点的时间,难道之前 的人没有语法就不说话、写文章了吗?人是活的,语言是活的,干嘛 要给僵死的“语法”管住了呢?好多语言现象是语法所管不了的。王 力先生在《中国语法理论》中说过:“西洋的语法是法治的,中国的 语法是人治的。所以不能以其法为万灵仙丹,而必须重视人的体味、 领悟,神而明之。” 现在的汉语教学,存在的现象却是:“辛辛苦苦学习十余载,却 不会写诗作文;忙忙碌碌读书千百篇,仍不会阅读交际。”教师根据 课程标准,搞语法、排査知识点,像燕子衔泥筑巢一样,一点一点地 精心构筑着知识的殿堂。学生们也犹如嗷嗷待哺的乳燕,如饥似渴地 吞咽着诸如“读字、正音、遣词、造句…”在考试这根“魔棒”的 指挥下,师生被训练成解答a、b、c、d的高手,可到了实际生活中 却成了“百无一用是书生”。文章,少文采;交际,口木讷;运用, 头雾。难怪语文界的老前辈吕叔湘先生要发出如此的感叹:“十年 时间,2700课时,用来学习本国语文,都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 咄怪事!”吕老的话是很值得我们深思的。 因此,课堂教学要弘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灿烂文化,弘扬人文 精神,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加深文化积淀
大多数人还是望着“语法”,一声叹息!我真觉得奇怪,自己的母语, 反而学不懂,是这些人“笨”呢?还是“语法”有什么问题?在民间, 一些不懂“语法”的人话却说得好极了,生动极了。好多不懂语法的 作家文章不是也写得很出色吗?从第一部系统的语法著作马建忠的 《马氏文通》(1898)算起,只不过一百年多一点的时间,难道之前 的人没有语法就不说话、写文章了吗?人是活的,语言是活的,干嘛 要给僵死的“语法”管住了呢?好多语言现象是语法所管不了的。王 力先生在《中国语法理论》中说过:“西洋的语法是法治的,中国的 语法是人治的。所以不能以其法为万灵仙丹,而必须重视人的体味、 领悟,神而明之。” 现在的汉语教学,存在的现象却是:“辛辛苦苦学习十余载,却 不会写诗作文;忙忙碌碌读书千百篇,仍不会阅读交际。”教师根据 课程标准,搞语法、排查知识点,像燕子衔泥筑巢一样,一点一点地 精心构筑着知识的殿堂。学生们也犹如嗷嗷待哺的乳燕,如饥似渴地 吞咽着诸如“读字、正音、遣词、造句……”在考试这根“魔棒”的 指挥下,师生被训练成解答 a、b、c、d 的高手,可到了实际生活中 却成了“百无一用是书生”。文章,少文采;交际,口木讷;运用, 一头雾。难怪语文界的老前辈吕叔湘先生要发出如此的感叹:“十年 时间,2700 课时,用来学习本国语文,都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 咄怪事!”吕老的话是很值得我们深思的。 因此,课堂教学要弘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灿烂文化,弘扬人文 精神,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加深文化积淀
三、传统的对联教学 古人对对联是相当重视的,文史学家周劭先生曾说过:“中国文 学各种有韵之文的体裁中,如骈文、诗词、赋铭,都要以对联为基础。 所以过去的读书人,无不以对对联为基本功,这基本功练好了,才能 进入各种体裁的领域中。”周先生指明对联是各种韵文的“基础” 强调学好对联这门“基本功”是大有裨益的。 旧式教育盛行对联之风,上至尊荣显贵的皇族仕宦、下至凡夫俗 子、耕猎渔樵,无不视对联为体现个人才华素质的有效手段。我们大 家常见的《三字经》、《百家姓》、《千家诗》等就是当时常见的练 习对联的教材。这是集语音、词汇、沟通古今于一身的极好形式。旧 时儿童学习对联,从感性入手,先读有关对联的通俗读物,然后练习 对句。《声律启蒙》和《笠翁对韵》就是这样的书籍。下面分别对这 两册书各选一例来体会: (1) 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 来鸿对去燕,宿鸟对鸣虫。 三尺剑,六钧弓,岭北对江东 人间清暑殿,天上广寒宫 两岸晓烟杨柳绿,一园春雨杏花红 天对地,风对风,大陆对长空。 山花对海树,赤日对苍穹
三、传统的对联教学 古人对对联是相当重视的,文史学家周劭先生曾说过:“中国文 学各种有韵之文的体裁中,如骈文、诗词、赋铭,都要以对联为基础。 所以过去的读书人,无不以对对联为基本功,这基本功练好了,才能 进入各种体裁的领域中。”周先生指明对联是各种韵文的“基础”。 强调学好对联这门“基本功”是大有裨益的。 旧式教育盛行对联之风,上至尊荣显贵的皇族仕宦、下至凡夫俗 子、耕猎渔樵,无不视对联为体现个人才华素质的有效手段。我们大 家常见的《三字经》、《百家姓》、《千家诗》等就是当时常见的练 习对联的教材。这是集语音、词汇、沟通古今于一身的极好形式。旧 时儿童学习对联,从感性入手,先读有关对联的通俗读物,然后练习 对句。《声律启蒙》和《笠翁对韵》就是这样的书籍。下面分别对这 两册书各选一例来体会: (1) 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 来鸿对去燕,宿鸟对鸣虫。 三尺剑,六钧弓,岭北对江东 人间清暑殿,天上广寒宫。 两岸晓烟杨柳绿,一园春雨杏花红。 (2) 天对地,风对风,大陆对长空。 山花对海树,赤日对苍穹
雷隐隐,雾蒙蒙,日下对天中, 风高秋月白,雨霁晚霞红。 十月塞边,飒飒寒霜惊戍旅, 三冬江上,漫漫朔雪冷渔翁 读了这两则例子,我们就可以感受到词语的对仗,必须在词汇意 义上属于同一大类,如以天文对天文,以人事对人事等。如“云对雨, 雪对风”,又如“三尺剑,六钧弓”;景对景,物对物,工整、严格。 另外,在词性上也要求基本相同,以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数量 词对数量词等。还要求平仄相对。如:“云”是平声,“雪”便是仄 声;“雨”是仄声,“风”就是平声。 这样,学生熟读成诵,习惯成自然,最后达到应对自如的目的 难怪经常有人说:“过去的中国,是诗人的国土,是诗人的国度!” 在这个国度里,对联是一种全民参与的语文活动。前人有“学诗先学 对联”的说法,是很有道理的。 远的就不说了,就拿大家所推崇的鲁迅先生来说吧!他从小就受 到传统的封建教育,,他在三味书屋时就学习过对联诗句。后来他在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回忆道:“我就只读书,正午习字,晚上 对课。先生最初这几天对我很严厉,后来却好起来了,不过给我读的 书渐渐加多,对课也渐渐地加上字去,从三言到五言,终于到七言。” 这篇文章建国后历年以来的教材好像都没有删除过,相信大家还记忆 犹新吧!学者钱剑夫回忆自己小学“对课”的经历:“每日放学时, 由国文教师出对,能对出者先归。一年级一字,如“天对地、马对牛’
雷隐隐,雾蒙蒙,日下对天中。 风高秋月白,雨霁晚霞红。 十月塞边,飒飒寒霜惊戍旅, 三冬江上,漫漫朔雪冷渔翁。 读了这两则例子,我们就可以感受到词语的对仗,必须在词汇意 义上属于同一大类,如以天文对天文,以人事对人事等。如“云对雨, 雪对风”,又如“三尺剑,六钧弓”;景对景,物对物,工整、严格。 另外,在词性上也要求基本相同,以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数量 词对数量词等。还要求平仄相对。如:“云”是平声,“雪”便是仄 声;“雨”是仄声,“风”就是平声。 这样,学生熟读成诵,习惯成自然,最后达到应对自如的目的。 难怪经常有人说:“过去的中国,是诗人的国土,是诗人的国度!” 在这个国度里,对联是一种全民参与的语文活动。前人有“学诗先学 对联”的说法,是很有道理的。 远的就不说了,就拿大家所推崇的鲁迅先生来说吧!他从小就受 到传统的封建教育,,他在三味书屋时就学习过对联诗句。后来他在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回忆道:“我就只读书,正午习字,晚上 对课。先生最初这几天对我很严厉,后来却好起来了,不过给我读的 书渐渐加多,对课也渐渐地加上字去,从三言到五言,终于到七言。” 这篇文章建国后历年以来的教材好像都没有删除过,相信大家还记忆 犹新吧!学者钱剑夫回忆自己小学“对课”的经历:“每日放学时, 由国文教师出对,能对出者先归。一年级一字,如‘天对地、马对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