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文作者(人名)(朝代)文学家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2分) (1)水尤清冽()(2)佁然不动() (3)悄怆幽邃 (3)隶而从者() 者从哪些反方面描绘了小石潭的美?(2分) 4、“影布石上”的意思是鱼的影子投在石头上。请结合第二段内容,说说产生这一效果的原 因有哪些。(2分) 5、统观全文,小石潭合作者的遭遇有哪些相似之处?这些相似之处给作者带来了怎样的感 受。(3分) 6.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4分) (1)心乐之( (2)卷石底以出( (3)往来翕忽()(4)记之而去( 7.翻译下列句子。(4分) (1)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2)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8.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分) A.“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伐竹取道下见小潭”交代了作者的游踪。 B.“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写出了作者为“石潭”命名的缘 由及近岸石头的千态万状 C.“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只写了鱼儿自由游弋的情态。 D.第①②段分别写了作者发现石潭之乐和观鱼之乐 9.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本文写作上最突出的特色是情景交融。作者把自己的身世遭遇、思想感情,融合于对小石 潭自然风景的描绘中。借小石潭的幽深冷寂传达出作者贬居生活中孤寂悲凉的心境 B第4段,写潭上景物和自己的感受,写出了小石潭及其周围幽深冷寂的景色气氛 C.作者从听水声“心乐之”,见游鱼“似与游者相乐”到坐潭上而觉“凄神寒骨 悄怆幽邃”,心情由乐到忧。 D作者虽然贬官失意,但能苦中作乐,,寄情山水,佁然自得 10.柳宗元笔下的小石潭优美幽静,令人向往。如果要把小石潭开发为旅游景点,聘你为导 游,你如何向游客介绍小石潭?既要保持小石潭原有的特点,又要融进现代化的风格。请结 合译文写一篇导游词,要求既生动形象又简洁明快。(只介绍一个景点)(3分) 1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2分) A全石以为底不以物喜 B潭中鱼可百许头/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C.不可久居/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 D乃记之而去/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12.请将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2)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1、本文作者 (人名) (朝代)文学家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2 分) (1)水尤清冽 ( ) (2)佁然不动 ( ) (3)悄怆幽邃 ( ) (3)隶而从者 ( ) 3、 第一段作者从哪些反方面描绘了小石潭的美?(2 分) 4、“影布石上”的意思是鱼的影子投在石头上。请结合第二段内容,说说产生这一效果的原 因有哪些。(2 分) 5、统观全文,小石潭合作者的遭遇有哪些相似之处?这些相似之处给作者带来了怎样的感 受。(3 分) 6.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4 分) (1)心乐之( ) (2)卷石底以出 ( ) (3)往来翕忽( ) (4)记之而去( ) 7.翻译下列句子。(4 分) (1)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2 分) A.“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伐竹取道,下见小潭”交代了作者的游踪。 B.“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写 出了作者为“石潭”命名的缘 由及近岸石头的千态万状。 C.“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只写了鱼儿自由游弋的情态。 D.第①②段分别写了作者发现石潭之乐和观鱼之乐。 9.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 分) A.本文写作上最突出的特色是情景交融。作者把自己的身世遭遇、思想感情,融合于对小石 潭自然风景的描绘中。借小石潭的幽深冷寂传达出作者贬居生活中孤寂悲凉的心境。 B.第 4 段,写潭上景物和自己的感受,写出了小石潭及其周围幽深冷寂的景色气氛。 C.作者从听水声“心乐之”,见游鱼“似与游者相乐”到坐潭上而觉“凄神寒骨 悄怆幽邃”,心情由乐到忧。 D.作者虽然贬官失意,但能苦中作乐,,寄情山水,佁然自得。 10.柳宗元笔下的小石潭优美幽静,令人向往。如果要把小石潭开发为旅游景点,聘你为导 游,你如何向游客介绍小石潭?既要保持小石潭原有的特点,又要融进现代化的风格。请结 合译文写一篇导游词,要求既生动形象,又简洁明快。(只介绍一个景点)(3 分) 1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2 分) A.全石以为底/不以物喜 B.潭中鱼可百许头/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C.不可久居/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 D.乃记之而去/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12.请将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 分) (1)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2)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13.全文两次写列“乐”,这与文章忧伤凄苦的感情基调矛盾吗?为什么?(4分) 14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2分) (1)以其境过渣() (2)斗折蛇行( 15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16.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使用生动贴切的比喻是本文的一大语言特色。例如“如鸣佩环”,用佩环自然相碰发 现的声音来比喻泉水注入水潭里的声音,给人以美的享受 B.文章对潭中游鱼的描写动静结合,如“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是从静态上描写,而“俶 尔远逝,往来翕忽”呈现的则是游鱼的动态美。 C.作者以发现小石潭——潭中景物——潭中气氛一一小潭源流一一交代同游之人为顺 序来安排材料,移步换景,景随情迁,前后照应,结构紧凑。 D.同是描绘山水美景、借景抒情之作,《小石潭记》抒发了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凄苦孤寂 之情,而《与朱元思书》则流露岀作者爱慕自然、避世退隐之意 17、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每句一处)。(2分) ①潭中鱼可百许头②其岸势犬牙差互 18、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每小题2分,共4分) ①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译文 ②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 译文: 19、作者通过写小石潭人迹罕至、凄清幽静的环境,意在表现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答: 20、请从文中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并说明理由。(3分) 句子: 理由 21、为了发展旅游事业,当地拟开发小石潭景点,请你根据文章内容为该景点写一则简介。 (4分) 22.下列对第①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如鸣佩环”表现出流水声音的悦耳动听。 B.“伐竹取道”意为砍到竹子并做成了竹筏 C.“坻”“屿”“嵁”“岩”写出石头形状各异 D.“青树翠蔓”写出潭边树木藤蔓青翠茂盛 2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似与游者相乐。 4小石潭潭水的特点是,潭中游鱼的特点是。(4分)
13.全文两次写列“乐”,这与文章忧伤凄苦的感情基调矛盾吗?为什么?(4 分) 14.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2 分) (1)以其境过清( ) (2)斗折蛇行( ) 15.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 分)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16.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A. 使用生动贴切的比喻是本文的一大语言特色。例如“如鸣佩环”,用佩环自然相碰发 现的声音来比喻泉水注入水潭里的声音,给人以美的享受。 B. 文章对潭中游鱼的描写动静结合,如“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是从静态上描写,而“俶 尔远逝,往来翕忽”呈 现的则是游鱼的动态美。 C. 作者以发现小石潭——潭中景物——潭中气氛——小潭源流——交代同游之人为顺 序来安排材料,移步换景,景随情迁,前后照应,结构紧凑。 D. 同是描绘山水美景、借景抒情之作,《小石潭记》抒发了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凄苦孤寂 之情,而《与朱元思书》 则流露出作者爱慕自然、避世退隐之意。 17、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每句一处)。(2 分) ①潭 中 鱼 可 百 许 头 ②其 岸 势 犬 牙 差 互 18、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每小题 2 分,共 4 分) ①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译文: ②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 译文: 19、作者通过写小石潭人迹罕至、凄清幽静的环境,意在表现怎样的思想感情?(3 分) 答: 20、请从文中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并说明理由。(3 分) 句子: 理由: 21、为了发展旅游事业,当地拟开发小石潭景点,请你根据文章内容为该景点写一则简介。 (4 分) 答: 22.下列对第①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 分) A.“如鸣佩环”表现出流水声音的悦耳动听。 B.“伐竹取道”意为砍到竹子并做成了竹筏。 C.“坻”“屿”“嵁”“岩”写出石头形状各异。 D.“青树翠蔓”写出潭边树木藤蔓青翠茂盛。 2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 分) 似与游者相乐。 24.小石潭潭水的特点是 ,潭中游鱼的特点是 。(4 分)
25.下列对文章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第段采用移步换景的写法讲述发现小石潭的经过,由小丘西行到看见篁竹、听闻 水声,寻得小石潭,移动变化中景致不同,极具动态画面感。 B第段特写游鱼的形神姿态,动静之间,游鱼形象丰满灵动,体现游鱼怡然自得的 同时,也侧面凸显潭水的空明澄激,二者各尽其妙。 C第段描述作者在小石潭停留的感受,突出一个“清”字,环境之清深入心神,作 者顿感悠闲宁静,直接反映他纵情山水的精神追求 D作者写小石潭及其周围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把自身遭遇、个人心境融入自然风 景的描绘中,抒发自己被贬后无法排道的忧伤悲凉之情。 26把第卷文言文中的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每小题2分,共4分) (1)斗折蛇行,明灭可见。译文: (2)凄神寒骨,悄怆幽邃。译文 2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1)潭中鱼可百许头 (2)佁然不动 佁然 (3)以其境过清 (4)不可久居 居: 2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2分) A.斗折蛇行 B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C.潭西南而望 D凄神寒骨 29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3分)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答 30第一段中哪些语句为后文的“寂寥无人”“其境过清”埋下了伏笔?(2分) 答 31.“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八个字高度概括了小石潭的氛围,表现了作者的 处境和 的心情。(3分) 32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段文字从小丘到篁竹,从篁竹到水声,再从水声到小潭,采用了移步换景的写法。 B.文章描写游鱼“皆若空游无所依”衬托岀潭水的清澈透明,给人以鲜明的画面感。 C.作者写“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感受,意在突出小石潭景色幽静、冷寂的特点。 D作者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山水的描绘之中,委婉地表达了被贬流放的忧伤怨愤之情。 解释下列加点的司珸。(4分) (1)潭中鱼可百许头()(2)伯然不动()(3)傲尔远逝()(4)以其境过渣() 3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2)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35.下列对文章内容和写法分析不当的一项是()(3分) A这篇短小精美的山水游记,按“发现小石潭一一潭中景物—一小潭溪流一一潭上感受 交代同游者”的顺序,记录了作者游览的经历
25.下列对文章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第段采用移步换景的写法讲述发现小石潭的经过,由小丘西行到看见篁竹、听闻 水声,寻得小石潭,移动变化中景致不同,极具动态画面感。 B.第段特写游鱼的形神姿态,动静之间,游鱼形象丰满灵动,体现游鱼怡然自得的 同时,也侧面凸显潭水的空明澄激,二者各尽其妙。 C.第段描述作者在小石潭停留的感受,突出一个“清”字,环境之清深入心神,作 者顿感悠闲宁静,直接反映他纵情山水的精神追求。 D.作者写小石潭及其周围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把自身遭遇、个人心境融入自然风 景的描绘中,抒发自己被贬后无法排道的忧伤悲凉之情。 26.把第卷文言文中的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每小题 2 分,共 4 分) (1)斗折蛇行,明灭可见。译文: (2)凄神寒骨,悄怆幽邃。译文: 2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 分) (1)潭中鱼可百许头 可: (2)佁然不动 佁然: (3)以其境过清 以: (4)不可久居 居: 2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2 分) A.斗折蛇行 B.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C.潭西南而望 D.凄神寒骨 29.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3 分)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答: 30.第一段中哪些语句为后文的“寂寥无人”“其境过清”埋下了伏笔?(2 分) 答: 31.“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八个字高度概括了小石潭的 氛围,表现了作者 的 处境和 的心情。(3 分) 32.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段文字从小丘到篁竹,从篁竹到水声,再从水声到小潭,采用了移步换景的写法。 B.文章描写游鱼“皆若空游无所依”衬托出潭水的清澈透明,给人以鲜明的画面感。 C.作者写“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感受,意在突出小石潭景色幽静、冷寂的特点。 D.作者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山水的描绘之中,委婉地表达了被贬流放的忧伤怨愤之情。 33.解释下列加点的司珸。(4 分) ⑴潭中鱼可百许头( ) (2)佁然不动( ) ⑶俶尔远逝( ) ⑷以其境过清( ) 3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 分) ⑴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2)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35.下列对文章内容和写法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3 分) A.这篇短小精美的山水游记,按“发现小石潭一一潭中景物——小潭溪流——潭上感受—— 交代同游者”的顺序,记录了作者游览的经历
B.文章开篇以环佩相击之音来写水声,表现出水声的淸脆,令人愉悦;同时也借水声烘托出 环境的幽静 C第②段写游鱼,先总体写鱼的大体数量和“空游无所依”的状态,接着采用特写镜火写日 光鱼影,勾面出一幅生动活泼的游鱼图 D作者善用正面和侧面的描写方法来写景物,如“斗折蛇行,就是采用侧面描写的方法写 出了溪流的曲折蜿蜒。 35解释下列加点词语。(4分) (1)卷石底以出( (2)伯然不动 (3)其岸势犬牙差互()(4)乃记之而去() 3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译文 (2)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译文: 37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当的一项是()(3分) A.“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伐竹取道,下见小潭”交代了作者的游踪。 B.“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写出了作者为“石潭” 命名的缘由及近岸石头的千态万状 C.“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只写了鱼儿自由游弋的情态 D.第①②段分别写了作者发现石潭之乐和观鱼之乐 38.“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流露出作者怎样的心情?并说说作者产生这种心情 的原因。(4分) 39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1)心乐之 (2)佁然不动 (3)伐竹取道 (4)以其境过清 4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4分) (1)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2)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41用自己的话说说作者为什么觉得“其境过清”?(4分) 42.“以其境过清”中的“其境”指的具体内容是什么?(用原文回答)(2分) 43解释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4分) (1)水尤清冽冽 (2)斗折蛇行斗折: (3)日光下澈澈: (4)悄怆幽邃悄怆: 4.疏通文中划横线句子的大意。(3分)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45.作者在第二段中写游鱼“皆若空游无所依”的作用是什么?(3分)
B.文章开篇以环佩相击之音来写水声,表现出水声的清脆,令人愉悦;同时也借水声烘托出 环境的幽静。 C.第②段写游鱼,先总体写鱼的大体数量和“空游无所依”的状态,接着采用特写镜火写日 光鱼影,勾面出一幅生动活泼的游鱼图。 D.作者善用正面和侧面的描写方法来写景物,如“斗折蛇行',就是采用侧面描写的方法写 出了溪流的曲折蜿蜒。 35.解释下列加点词语。(4 分) (1)卷石底以出( ) (2)佁然不动( ) (3)其岸势犬牙差互( ) (4)乃记之而去( ) 3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 分) (1)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译文: (2)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译文: 37.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3 分) A.“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伐竹取道,下见小潭”交代了作者的游踪。 B.“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写出了作者为“石潭” 命名的缘由及近岸石头的千态万状。 C.“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只写了鱼儿自由游弋的情态。 D.第①②段分别写了作者发现石潭之乐和观鱼之乐。 38. “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流露出作者怎样的心情?并说说作者产生这种心情 的原因。(4 分) 39.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 分) (1)心乐之 (2)佁然不动 (3)伐竹取道 (4)以其境过清 4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4 分) (1)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2)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41 用自己的话说说作者为什么觉得“其境过清”?(4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2.“以其境过清”中的“其境”指的具体内容是什么?(用原文回答)(2 分) 43.解释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4 分) (1)水尤清冽 冽:_____________ (2)斗折蛇行 斗折:_____________ (3)日光下澈 澈:_____________ (4)悄怆幽邃 悄怆 : _____________ 44.疏通文中划横线句子的大意。(3 分)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45.作者在第二段中写游鱼“皆若空游无所依”的作用是什么?(3 分)
46.结合全文内容,说说作者发现小石潭时的心情怎样?游览到最后心情又是怎样?为什么 心情会有这样的改变呢?(4分) 47、文章第一段“全石以为底”句有什么作用? 48、文章开篇落笔不凡,未见其景先闻其声,把水声写得清脆悦耳,不同凡响,文中哪一句 清楚地表明了产生了这种效果的原因? 49、作者由“闻水声”到“伐竹取道”,才“下见小潭”,其中的“闻”“伐”“见”几个动词 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50、“伐竹取道”说明什么? 答案 1柳宗元唐代 2清凉:呆呆的样子:忧伤的样子;跟随 3水特别清冽,以整块石头为底,潭岸岩石形状各异,岸边树木茂盛秀丽。 4日光折射入潭中,监狱的影子投在石上,原因是潭水清澈:能够看清鱼影投在石上。原因 是石潭面积小。 5小石潭岸势曲折。不知其源和作者被贬后遭遇坎坷,前途迷罔相似:小石潭周边寂寥无人 凄神寒骨的环境和作者被贬后的孤凄悲凉,悲哀深沉的心境相似。给作者带来了幽深冷寂、 孤苦悲凉、悲哀深沉的感受。 6.(1)心乐之(以………为乐)(2)卷石底以出(弯曲) (3)往来翕忽(勤快敏捷的样子)(4)记之而去(离开) 7.(1)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蒙盖缠绕摇曳牵连,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2)溪岸的形状像狗的牙齿那样交错不齐,不能够知道它的源头在哪里 8.C项分析不当。除了写鱼儿自由游气的情态外还从侧面写出了水的清澈 9.D解析乐是暂时的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就会流露出来,不可能做到怡然自 10.各位游客,刚才介绍了小石潭得名的原因,现在请看潭中的鱼儿这是小石潭最具特色的 景点:阳光下潭水清澈见底,活泼可爱的鱼像小鸟在空中游动一样,有的抬头似乎要与我们 交谈,有的摇头摆尾,令人忍俊不禁,相信大家看了这潭中鱼,,会有好运气,年年有“余” 12.(1)(游鱼)呆呆地一动不动,忽然又向远处游去,往来轻快而敏捷 (2)向小石潭西南方望去,(小溪)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13.不矛盾。作者被贬,心中自然忧伤凄苦,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恹伤的心情:但这种 从自然美景中得到的快乐是短暂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凄苦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
46.结合全文内容,说说作者发现小石潭时的心情怎样?游览到最后心情又是怎样?为什么 心情会有这样的改变呢?(4 分) 47、文章第一段“全石以为底”句有什么作用? 48、文章开篇落笔不凡,未见其景先闻其声,把水声写得清脆悦耳,不同凡响,文中哪一句 清楚地表明了产生了这种效果的原因? 49、作者由“闻水声”到“伐竹取道”,才“下见小潭”,其中的“闻”“伐”“见”几个动词 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50、“伐竹取道”说明什么? 答案 1 柳宗元 唐代 2 清凉;呆呆的样子;忧伤的样子;跟随 3 水特别清冽,以整块石头为底,潭岸岩石形状各异,岸边树木茂盛秀丽。 4 日光折射入潭中,监狱的影子投在石上,原因是潭水清澈;能够看清鱼影投在石上。原因 是石潭面积小。 5 小石潭岸势曲折。不知其源和作者被贬后遭遇坎坷,前途迷罔相似;小石潭周边寂寥无人, 凄神寒骨的环境和作者被贬后的孤凄悲凉,悲哀深沉的心境相似。给作者带来了幽深冷寂、 孤苦悲凉、悲哀深沉的感受。 6.(1)心乐之(以………为乐) (2)卷石底以出(弯曲) (3)往来翕忽(勤快敏捷的样子) (4)记之而去(离开) 7.⑴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蒙盖缠绕,摇曳牵连,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⑵溪岸的形状像狗的牙齿那样交错不齐,不能够知道它的源头在哪里。 8.C 项分析不当。除了写鱼儿自由游气的情态外,还从侧面写出了水的清澈。 9.D 解析:乐是暂时的,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就会流露出来,不可能做到怡然自 得。 10.各位游客,刚才介绍了小石潭得名的原因,现在请看潭中的鱼儿,这是小石潭最具特色的 景点:阳光下潭水清澈见底,活泼可爱的鱼像小鸟在空中游动一样,有的抬头似乎要与我们 交谈,有的摇头摆尾,令人忍俊不禁,相信大家看了这潭中鱼,,会有好运气,年年有“余” 的。 11.D 12.(1)(游鱼)呆呆地一动不动,忽然又向远处游去,往来轻快而敏捷。 (2)向小石潭西南方望去,(小溪)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13.不矛盾。作者被贬,心中自然忧伤凄苦,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恹伤的心情;但这种 从自然美景中得到的快乐是短暂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凄苦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