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 参考书目: 1.有机化学(上、下册),美RT莫里森、RN·伯伊德著,科学出版社,1980年出版 2.基础有机化学(上、下册)(第3版),邢其毅、裴伟伟、徐瑞秋等著,高等教有出版社 2005年出版 3.有机化学(第6版),倪沛洲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年8月出版 七、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与分工 本课程为专业基础课,先修课程为基础化学。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有机化学方面的 理论、实验技术原理和技能,为进入后继课学习打好基础。 主撰人:杨玲娥 审核人:蒋覆云 分管教学院长:李燕 2011年6月10日 26
- 26 - 出版 参考书目: 1.有机化学(上、下册),[美]R.T 莫里森、R•N•伯伊德著,科学出版社,1980 年出版 2.基础有机化学(上、下册)(第 3 版),邢其毅、裴伟伟、徐瑞秋等著,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年出版 3.有机化学(第 6 版),倪沛洲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 年 8 月出版 七、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与分工 本课程为专业基础课,先修课程为基础化学。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有机化学方面的 理论、实验技术原理和技能,为进入后继课学习打好基础。 主撰人:杨玲娥 审核人:蒋霞云 分管教学院长:李 燕 2011 年 6 月 10 日
《仪器分析》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中文/英文):仪器分析(Instrumental Analysis) 课程编号:1502509 学 分:3 学时:总学时64 学时分配(讲授学时:32实验学时:32) 开设学期:3-4学期 授课对象:食科、包装、食安、海洋制药、水养、水族、动科、环科、生科、生技等理科和 农科类本科生 课程级别: 课程负责人:吴继魁 教学团队:吴继魁、赖克强、周冬香 一、课程性质与目的 仪器分析是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海洋制药专业、生物技术专业及农业资源专业的专业 基础课程。其任务是讲授(包括实验部分)仪器分析方法的基本原理、仪器结构与性能、定 性及定量分析方法,使学生掌握电位分析法、吸光光度法、原子吸收光谱法及气相色谱法的 分析方法和技术。 二、课程简介 本课程主要讲解基于光学、电学的各种分析技术以及现代分离技术,使学生掌握电化学 分析法、吸光光度法、原子吸收光谱法及色谱法的基本原理。了解H计、电化学工作站、 紫外与可见分光光度计、原子吸收光谱仪、气相色谱仪等仪器的结构与性能,通过实验能正 确使用仪器。掌握有关方法的定性与定量方法。 三、教学内容 第一章绪论 (2h】 一、现代仪器分析的任务、作用和特点 二、仪器分析的方法和分类 第二章电位分析法 (5h) 第一节电位分析法基本原理 一、化学电池 二、参比电极 三、指示电极 第二节离子选择性电极 离子选择性电极的基本原理 二、离子选择性电极的主要类型 三、离子选择性电极的主要性能参数(学生自学了解) 四、电位分析法的测试仪器(实验中讲解) 五、离子洗择性电极的应用(直接电位法) 六、循环伏安法简介 -27-
- 27 - 《仪器分析》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中文/英文):仪器分析/(Instrumental Analysis) 课程编号:1502509 学 分:3 学 时:总学时 64 学时分配(讲授学时:32 实验学时:32) 开设学期: 3-4 学期 授课对象:食科、包装、食安、海洋制药、水养、水族、动科、环科、生科、生技等理科和 农科类本科生 课程级别: 课程负责人:吴继魁 教学团队:吴继魁、赖克强、周冬香 一、课程性质与目的 仪器分析是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海洋制药专业、生物技术专业及农业资源专业的专业 基础课程。其任务是讲授(包括实验部分)仪器分析方法的基本原理、仪器结构与性能、定 性及定量分析方法,使学生掌握电位分析法、吸光光度法、原子吸收光谱法及气相色谱法的 分析方法和技术。 二、课程简介 本课程主要讲解基于光学、电学的各种分析技术以及现代分离技术,使学生掌握电化学 分析法、吸光光度法、原子吸收光谱法及色谱法的基本原理。了解 pH 计、电化学工作站、 紫外与可见分光光度计、原子吸收光谱仪、气相色谱仪等仪器的结构与性能,通过实验能正 确使用仪器。.掌握有关方法的定性与定量方法。 三、教学内容 第一章 绪论 (2h) 一、现代仪器分析的任务、作用和特点 二、仪器分析的方法和分类 第二章 电位分析法 (5h) 第一节 电位分析法基本原理 一、化学电池 二、参比电极 三、指示电极 第二节 离子选择性电极 一、离子选择性电极的基本原理 二、离子选择性电极的主要类型 三、离子选择性电极的主要性能参数(学生自学了解) 四、电位分析法的测试仪器(实验中讲解) 五、离子选择性电极的应用(直接电位法) 六、循环伏安法简介
第三章光谱分析法导论 (4h) 第一节光的性 第二节 物质的相互作用 第 光谱产生的基本原理与光谱分析法的分类 一、光谱的产生原理 二、光谱分析法的分类 三、荧光光进法简介 第四章紫外-可见光谱法 (5h) 第一节基本原理 一、吸收光谱 二、物质的颜色和吸收光颜色的关系 第二节分析条件的选择 、仪器测量条件的选择 显色反应条件的选择 三、参比溶液的选择 第三节紫外可见光诺仪 一、仪器的基本构造 第四书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的定量分析法 透光率与吸光度 三、朗伯 一比耳定律(光吸收的基本定量定律 三、定量分析 第五章原子吸收光谱法 (6h) 第一节原子吸收光谱法的基本原理 。指线和吸收线 基态原子与待测元素含量的关系 三、原子吸收谱线的轮廓与变宽 四、原子吸收线的测量 第二节原子吸收光谱仪 一、光源 原子化器 三、分光系 四、检测系统 第三节原子吸收光谱法的定量方法 、标准曲线法 一、标准加入 灵敏度和特征浓度 第四节原子吸收光谱法的干扰及消除方法 一、光进干扰及消除 二、物理干扰及消除 三、化学干扰及消除 第六章 色谱法导论 (8h) 第一节色谱分析法及分类 第二节色谱法基本原理 一、色谱过程 -28-
- 28 - 第三章 光谱分析法导论 光谱分析法导论 光谱分析法导论 光谱分析法导论 (4h) 第一节 光的性质 第二节 光与物质的相互作用 第三节 光谱产生的基本原理与光谱分析法的分类 一、光谱的产生原理 二、光谱分析法的分类 三、荧光光谱法简介 第四章 紫外-可见光谱法 (5h) 第一节 基本原理 一、吸收光谱 二、物质的颜色和吸收光颜色的关系 第二节 分析条件的选择 一、仪器测量条件的选择 二、显色反应条件的选择 三、参比溶液的选择 第三节 紫外可见光谱仪 一、仪器的基本构造 第四节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的定量分析法 一、透光率与吸光度 二、朗伯—比耳定律(光吸收的基本定量定律) 三、定量分析 第五章 原子吸收光谱法 (6h) 第一节 原子吸收光谱法的基本原理 一、共振线和吸收线 二、基态原子与待测元素含量的关系 三、原子吸收谱线的轮廓与变宽 四、原子吸收线的测量 第二节 原子吸收光谱仪 一、光源 二、原子化器 三、分光系统 四、检测系统 第三节 原子吸收光谱法的定量方法 一、标准曲线法 二、标准加入法 三、灵敏度和特征浓度 第四节 原子吸收光谱法的干扰及消除方法 一、光谱干扰及消除 二、物理干扰及消除 三、化学干扰及消除 第六章 色谱法导论 (8h) 第一节 色谱分析法及分类 第二节 色谱法基本原理 一、色谱过程
二、分配系数K和分配比k 第三节色谱图及色谱常用术语 色谱图(色谱流出曲线) 一、塔板理论 一柱效能(热力学理论) 二、速率理论(范氏方程式)一影响柱效能的因素(动力学理论) 三、分离度(R)(分辨率) 第五节色谱定性与定量方法 一、定性分析方法 二、定量分析方法 期末考试2学时 实验教学内容概况 仪器分析实验是化学专业必修的基础课程之一。它是建立在无机化学实验、分析化学实 验、有机化学实验、物理学实验基础上的后续课程。它使学生获得有关实验的基本理论、基 本知识和操作技能。它为后续课和今后的科研工作打下扎实的操作技能。它是许多学科进行 科学研究不可缺少的重要测试手段。 实验报告要求:数据处理科学准确,绘图规范。 实验学时必须选足32学时。 主要仪器设备: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电化学工作站、荧光光谱仪、原子吸收光谱仪、气相 色谱仪以及高效液相色谱仪。 实验指导书名称:《实验化学》上、下册:主编:刘约权。高等教有出版社出版,第二版。 实验项目一览表 实验项目名称 内容提要 实验 实验每组 类型要求人数 1 邻菲啰啉分光光配制F®标准溶液:标准曲线的制 4 专业必选1 度法测定下。 作Fe含量的测定:掌握紫外-可见 基 分光光度计的结构和使用方法 2 紫外光谱法测定 学习用紫外光谱法进行定性鉴定和 4 综合必选 1 饮料中的防腐剂 定量分析的方法: 3 离子选择性电极 1、测定溶液中的C(标准加入法】 4 专业 必选 1 的应用 2、测定溶液中的F(标准曲线法) 基础 HAc解离常数的 电位滴定测定HAc的解离常数,利 专业 必选 2 电化学测定 用科技绘图软件origin处理数据及 基础 绘制滴定曲线 5 荧光分光光度法 掌握荧光分光光度计的结构及使用 专业必选 测定维生素B2 方法 基础 6 原子吸收分光光 熟悉和堂握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的4 综合必选 5 .29
- 29 - 二、分配系数 K 和分配比 k 第三节 色谱图及色谱常用术语 一、色谱图(色谱流出曲线) 二、色谱图中的基本术语 第四节 色谱分析的基本理论 一、塔板理论——柱效能(热力学理论) 二、速率理论(范氏方程式)——影响柱效能的因素(动力学理论) 三、分离度(R)(分辨率) 第五节 色谱定性与定量方法 一、定性分析方法 二、定量分析方法 期末考试 2 学时 实验教学内容概况: 仪器分析实验是化学专业必修的基础课程之一。它是建立在无机化学实验、分析化学实 验、有机化学实验、物理学实验基础上的后续课程。它使学生获得有关实验的基本理论、基 本知识和操作技能。它为后续课和今后的科研工作打下扎实的操作技能。它是许多学科进行 科学研究不可缺少的重要测试手段。 实验报告要求:数据处理科学准确,绘图规范。 实验学时必须选足 32 学时。 主要仪器设备: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电化学工作站、荧光光谱仪、原子吸收光谱仪、气相 色谱仪以及高效液相色谱仪。 实验指导书名称:《实验化学》上、下册;主编:刘约权。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第二版。 实验项目一览表 序 号 实验项目名称 内容提要 学 时 实验 类型 实验 要求 每组 人数 1 邻菲啰啉分光光 度法测定 Fe 配制 Fe 标准溶液;标准曲线的制 作;Fe 含量的测定;掌握紫外-可见 分光光度计的结构和使用方法 4 专业 基础 必选 1 2 紫外光谱法测定 饮料中的防腐剂 学习用紫外光谱法进行定性鉴定和 定量分析的方法; 4 综合 性 必选 1 3 离子选择性电极 的应用 1、 测定溶液中的 Cl(- 标准加入法) 2、 测定溶液中的 F -(标准曲线法) 4 专业 基础 必选 1 4 HAc 解离常数的 电化学测定 电位滴定测定 HAc 的解离常数,利 用科技绘图软件 origin 处理数据及 绘制滴定曲线 4 专业 基础 必选 2 5 荧光分光光度法 测定维生素 B2 掌握荧光分光光度计的结构及使用 方法 4 专业 基础 必选 5 6 原子吸收分光光 熟悉和掌握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的 4 综合 必选 5
度法测定自来水定量分析方法 性 中的g A 气相色谱法测定 熟悉和掌握气相色谱法的定量分析 4 综合 必选 5 食用洒中乙醇含 方法 8 循环伏安法及其电极的前处理方法:电化学工作站 4 综合 选做 5 性能参数设定 的使用 性 9 咖啡中咖啡因的 (1)掌握高效液相色谱仪的操作方 4 综合 选做 5 高效液相色谱分 法和操作参数的设定:(2)掌握村 品中咖啡因的提取和预处理方法 (3)学会样品中咖啡因的定性鉴定 和定量分析方法。 四、教学基本要求 教师在课堂上应对分析化学的基本概念、规律、原理和方法进行必要的讲授,并详细讲 授每章的重点、难点内容:并应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加大课堂授课的知识含量。实验教学 重视基本操作、基本技能的训练,锻炼学生独立分析问愿、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方法 本课程采用多媒体与传统板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考试主要采用闭卷方式,考试范围应 涵盖所有讲授的内容,考试内容应能客观反映出学生对本门课程主要概念的记忆、掌握程度, 对有关理论的理解、掌握及综合运用能力。 总评成绩:平时成绩10%、实验成绩20%、理论课成绩70%。 六、参考教材和阅读书目 1.《现代仪器分析》,刘约权,高等教有出版社,2006年,第二板。 2.《现代仪器分析学习指导与问题解答》,刘约权,高等教有出版社,2007年,第一版 3.《实验化学》上册,刘约权,高等教有出版社,2005年,第二版。 4.《实验化学》下册,刘约权,高等教有出版社,2005年,第二版。 七、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与分工 该课程是基础化学、有机化学等的后续课程,将为学生做毕业论文打下坚实的技术基础, 主撰人:吴继魁 审核人:周冬香 分管教学院长:李燕 2011年6月6日 -30
- 30 - 度法测定自来水 中的 Mg 定量分析方法 性 7 气相色谱法测定 食用酒中乙醇含 量 熟悉和掌握气相色谱法的定量分析 方法 4 综合 性 必选 5 8 循环伏安法及其 性能参数设定 电极的前处理方法;电化学工作站 的使用 4 综合 性 选做 5 9 咖啡中咖啡因的 高效液相色谱分 析 (1)掌握高效液相色谱仪的操作方 法和操作参数的设定;(2)掌握样 品中咖啡因的提取和预处理方法; (3)学会样品中咖啡因的定性鉴定 和定量分析方法。 4 综合 性 选做 5 四、教学基本要求 教师在课堂上应对分析化学的基本概念、规律、原理和方法进行必要的讲授,并详细讲 授每章的重点、难点内容;并应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加大课堂授课的知识含量。实验教学 重视基本操作、基本技能的训练,锻炼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方法 本课程采用多媒体与传统板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考试主要采用闭卷方式,考试范围应 涵盖所有讲授的内容,考试内容应能客观反映出学生对本门课程主要概念的记忆、掌握程度, 对有关理论的理解、掌握及综合运用能力。 总评成绩:平时成绩 10%、实验成绩 20%、理论课成绩 70%。 六、参考教材和阅读书目 1.《现代仪器分析》,刘约权,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年,第二版。 2.《现代仪器分析学习指导与问题解答》,刘约权,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年,第一版 3.《实验化学》上册,刘约权,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年,第二版。 4.《实验化学》下册,刘约权,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年,第二版。 七、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与分工 该课程是基础化学、有机化学等的后续课程,将为学生做毕业论文打下坚实的技术基础。 主撰人:吴继魁 审核人:周冬香 分管教学院长:李燕 2011 年 6 月 6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