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土壤孔隙状况与土壤肥力和作物生长的关系 第 (二)土壤紧实度的调节 1、土壤紧实度是反映士壤结构和孔隙状况的综合指 标。 2、影响土壤紧实度因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土壤质地;(2)土壤结构;(3)土壤有机质; (4)土壤松紧度等。 3、改善土壤紧实度的措施包括 (1)增施有机肥、合理轮作 (2)合理耕作和灌溉、创造良好的耕层构造 (3)改良土壤质地 (4)优化机械作业,防止压实土壤
◼ 一、土壤孔性 (3)土壤孔隙状况与土壤肥力和作物生长的关系 (二)土壤紧实度的调节 1、土壤紧实度是反映土壤结构和孔隙状况的综合指 标。 2、影响土壤紧实度因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土壤质地;(2)土壤结构;(3)土壤有机质; (4)土壤松紧度等。 3、改善土壤紧实度的措施包括: (1)增施有机肥、合理轮作 (2)合理耕作和灌溉、创造良好的耕层构造 (3)改良土壤质地 (4)优化机械作业,防止压实土壤 第 二 节 土 壤 的 理 化 性 质
1、基本概念 使质未时拉学霜聚态小逐些爬 1士壤结构或结构体 2、土壤结构体的类型与特征 1)块状结构士块呈形状不规则的立方体,大的 直径>ocm 直径也有3cm,俗称“坷 径<3cm的为碎块状、碎屑状结构 界备棱 核状结构表面光湄有胶膜,枃紧实而稳定, 显晴晰 12cm或天,小的直径0.5-10cm。俗称“蒜瓣 (3)桂状结构和棱柱状结构结构体的纵轴大于横 轴,呈立柱状,俗称“立土 (4)片状结构结构体向水平轴发育呈扁平薄片状
◼ 二、土壤结构性与耕性 (一)土壤结构性 1、基本概念 土壤矿物颗粒常相互粘结团聚成大小不一,形状和 性质不同的土团、土片和土块等聚合体,这些聚合体称 为土壤结构或结构体。 2、土壤结构体的类型与特征 (1)块状结构 土块呈形状不规则的立方体,大的 直径>lOcm,小的直径也有3cm,俗称“坷垃”。直 径<3cm的为碎块状、碎屑状结构。 (2)核状结构 表面光滑有胶膜,结构紧实而稳定, 界面与棱角明显晴晰,较块状为小,其中大的直径在 1—2cm或稍大,小的直径0.5—l.0cm。俗称“蒜瓣 土” 。 (3)柱状结构和棱柱状结构 结构体的纵轴大于横 轴,呈立柱状,俗称“立土” (4)片状结构 结构体向水平轴发育呈扁平薄片状。 第 二 节 土 壤 的 理 化 性 质
团粒结构和粒状结构 ①团粒结构是指土壤中形状近似圆 疏松多孔的小 第 团体,其约为0250mm粒径在025mm 称微团粒(微团聚体)。农业生芦上最理想的团粒结 构粒径为2-31 mm。 粒状结构是指士粒团聚成 明显、水稳性与机 械稳定性较差、大小与团 团粒状和粒状结构是农业生产上比较理想的结构。 3、团粒结构的作用 (1)能协调土壤中水分和空气的矛盾。 2)能协调保肥与供肥的矛盾。 (3)能使土温平稳。 (4)能改善耕性。 、创造团粒结构的措施 1)精耕细作,合理施用有机肥料。 (2)合理轮作、种植绿肥和牧草。 (3)合理灌溉和晒垡冻垡。 (4)改良土壤的化学性质。 5)施用士壤结构改良剂
◼ 二、土壤结构性与耕性 (5)团粒结构和粒状结构 ① 团粒结构是指土壤中形状近似圆球状,疏松多孔的小 团聚体,其粒径约为0.25—l0mm。粒径在0.25mm以下的 团聚体,称微团粒(微团聚体)。农业生产上最理想的团粒结 构粒径为2—3mm。 ② 粒状结构是指土粒团聚成棱角比较明显、水稳性与机 械稳定性较差、大小与团粒结构相似的土团。 团粒状和粒状结构是农业生产上比较理想的结构。 3、团粒结构的作用 (1)能协调土壤中水分和空气的矛盾。 (2)能协调保肥与供肥的矛盾。 (3)能使土温平稳。 (4)能改善耕性。 4、创造团粒结构的措施 (1)精耕细作,合理施用有机肥料。 (2)合理轮作、种植绿肥和牧草。 (3)合理灌溉和晒垡冻垡。 (4)改良土壤的化学性质。 (5)施用土壤结构改良剂。 第 二 节 土 壤 的 理 化 性 质
个新径号生新 1、土壤耕性的概念与标准 第 概念:土壤耕性是指土壤耕作时所表现出来的性状 标准:(1)耕作的难易程度 (2)耕作质量 (3)宜耕期的长短 2、土壤的结持性 (1)粘结性和粘着性 土壤粘结性 土壤粘着性 影响土壤粘结性、粘着性的因素: ①土壤质地 ②土壤含水量 ③土壤有机质和土壤结构
◼ 二、土壤结构性与耕性 (二)土壤耕性与土壤耕作 1、土壤耕性的概念与标准 概念:土壤耕性是指土壤耕作时所表现出来的性状 标准:(1)耕作的难易程度 (2)耕作质量 (3)宜耕期的长短 2、土壤的结持性 (1)粘结性和粘着性 土壤粘结性 土壤粘着性 影响土壤粘结性、粘着性的因素: ① 土壤质地 ② 土壤含水量 ③ 土壤有机质和土壤结构 第 二 节 土 壤 的 理 化 性 质
①水分含量 始流动时的土镶含水量 者之间的含水范围称为塑性范围,上望限与下 笑限姿活雷望的四撞数,性值 ②土壤质地 ③土壤有机质 (3)胀缩性 4)土壤结持性与土壤水分状况的关系 3、宜耕期(适耕期)的选择 (1)看地表士色 2)用手摸 (3)试耕
◼ 二、土壤结构性与耕性 (2)可塑性 ① 水分含量 下塑限(塑限):土壤开始呈现可塑状态时的水分 含量,继续加水使土壤上塑限(流限):失去可塑性而开 始流动时的土壤含水量, 二者之间的含水范围称为塑性范围,上塑限与下 塑限含水量之差称为塑性值,也叫塑性指数。塑性值愈 大,则塑性范围愈宽,土壤的可塑性愈强。 ② 土壤质地 ③ 土壤有机质 (3)胀缩性 (4)土壤结持性与土壤水分状况的关系 3、宜耕期(适耕期)的选择 (1)看地表土色 (2)用手摸 (3)试耕 第 二 节 土 壤 的 理 化 性 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