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大气环境 ■第一节大气成分 ■第二节温度 ■第三节空气湿度
第三章 大气环境 ◼ 第一节 大气成分 ◼ 第二节 温度 ◼ 第三节 空气湿度
①对流层 ②平流层 ③中间层 第 ④热层 ⑤外层 节 2、大气成分 ①干洁空气 ②水汽 ③杂质
◼ 一、大气成分 1、大气垂直分布 ① 对流层 ② 平流层 ③中间层 ④热层 ⑤外层 2、大气成分 ① 干洁空气 ② 水汽 ③杂质 第 一 节 大 气 成 分
(一)空气的升温和降温 1.近地面空气的增温和降温主要方式:辐射、分子 热传导、水相变 2、大气空气的增温和降温主要方式:对流、乱流、 平流 第二节温 3、绝热变化 (二)空气温度的变化 1、气温的日变化 天中有一个最高值和一个最低值。最高值出现在 14~15时(冬季在13~14时),最低气温出现在接近 日出时。 气温日较差:一天中,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之差 影响气温日较差的因子有 气状况②下面性质地形0结度
◼ 一、空气温度 (一) 空气的升温和降温 1、近地面空气的增温和降温主要方式:辐射、分子 热传导、水相变化 2、大气空气的增温和降温主要方式:对流、乱流、 平流 3、绝热变化 (二) 空气温度的变化 1、气温的日变化 一天中有一个最高值和一个最低值。最高值出现在 14~15时(冬季在13~14时),最低气温出现在接近 日出时。 气温日较差:一天中,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之差 影响气温日较差的因子有: ① 天气状况 ② 下垫面性质 ③ 地形 ④ 纬度 ⑤ 季节 第 二 节 温 度
海洋上和海岸地区较大陆地落后一个月左石,分别出现 在8月和2月。 气温年较差:一年中最热月平均气温和最冷月平均 气温之差 影响气温年较差的因子有: ①纬度②距海远近 3、气温的非周期性变化 4、气温的垂直变化 (1)气温直减率 千绝热直减率 湿绝热直减率 (2)对流层中的逆温现象
◼ 一、空气温度 2、气温的年变化 一年中最热月和最冷月分别出现在7月和1月;在 海洋上和海岸地区较大陆地落后一个月左右,分别出现 在8月和2月。 气温年较差:一年中最热月平均气温和最冷月平均 气温之差, 影响气温年较差的因子有: ① 纬度 ② 距海远近 3、气温的非周期性变化 4、气温的垂直变化 (1)气温直减率 干绝热直减率 湿绝热直减率 (2)对流层中的逆温现象 第 二 节 温 度
地面热量平衡:地面热量的收入与支出之差,又称 地面热量差额。 它是由四个方面因素决定的。一是以辑射的方式进 的热管交换的辐射差额(R)二是地百与下层生 热量交换(B 吴地真与近她气层之间的 第二节温 交换(P)四是通过水分蒸发或凝进行的 LE)。地面热量收支状况可用下列方程表示: R=P+QS+B+LE, Bp: QS=R-P-B-LE 二)土壤热特性 1.土壤热容量(C).土壤热容量表示土壤容热能力 大小的物理 是指单位积土温度升高(或降低) 1C需吸收(或放出)的燕量。单位 (mos.C 大小的物理量色是指士度度为1m两端温度 在cm。面积上,每秒钟所通过的热量。单位是J (cms℃C)
◼ 二、土壤温度 (一) 地面热量平衡 地面热量平衡:地面热量的收入与支出之差,又称 地面热量差额。 它是由四个方面因素决定的。一是以辐射的方式进 行的热量交换,即辐射差额(R);二是地面与下层土 壤的热量交换(B);三是地面与近地气层之间的热量 交换(P);四是通过水分蒸发或凝结进行的热量交换 (LE)。地面热量收支状况可用下列方程表示: R=P+QS+B+LE,即: QS = R一P—B—LE (二) 土壤热特性 1.土壤热容量(C) 土壤热容量表示土壤容热能力 大小的物理量。它是指单位容积土壤温度升高(或降低) 1℃所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单位是J/(m•s•℃) 2.土壤导热率(A) 土壤导热率表示土壤传热能力 大小的物理量。它是指土层厚度为1cm两端温度相差 l℃,在lcm。面积上,每秒钟所通过的热量。单位是J /(Cm·s·℃)。 第 二 节 温 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