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第一册文言文及答案 创作者:云南.宜威热水镇第三中学单祖义 21《论语》 、填空。 1、2008年奥运会在北京召开,中国人民喜迎客人,能表达这种心情的句子 当别人误解自己时,我们应该采取的态度 2、谈学习与思考的关系的句子是 3、孔子教育学生要勤学好问的句子是 4、最能体现孔子谦逊品质的句子是 5、说明每个人都有他的长处,值得我们学习的句子是 说明一个人既要善于从正面学习,又要善于从反面借鉴的句子是 6、孔文子的谥号为“文”的原因是 作者强调“三 人行,必有我师”的依据是 7、《论语》中的论读音是_1un,它和《大学》、《中庸》、《孟子》.合称四书。 8、A、敏而好学B、温故而知新C、学而不思则罔D、学而不厌E、诲人不倦F、择善而从 G、不耻下问 有同学错误的认为(B)是“炒冷饭”,(E)是老师的事,(D)的人现在不多了,(G) 的人现在更难找。孔子不仅(A),还能做到(C),孔子说“(C)”,古人尚且如此,今人 难道就不能(F)么? 词句理解 1、对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B) A、人不知而不愠(怨恨)B、不耻下问(羞耻) C、不亦说乎(通“悦”,高兴)D、默而识之(记) 2、下列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C) A、可以为师矣是以众议举宠为督 B、学而不思则罔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C、思而不学则殆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D、择其善者而从之必先苦其心志 三、翻译句子 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语文版第一册文言文及答案 创作者:云南.宣威.热水镇第三中学 单祖义 21《论语》 一、填空。 1 、 2008 年 奥运 会 在北 京 召 开, 中 国 人民 喜 迎客 人 , 能表 达 这种 心 情 的句 子 是 , 。当别人误解自己时,我们应该采取的态度 是 , 。 2、谈学习与思考的关系的句子是 , 。 3、孔子教育学生要勤学好问的句子是 , 。 4、最能体现孔子谦逊品质的句子是 , , 。 5、说明每个人都有他的长处,值得我们学习的句子是 , 。 说明一个人既要善于从正面学习,又要善于从反面借鉴的句子是 , 。 6、孔文子的谥号为“文”的原因是 , 。作者强调“三 人行,必有我师”的依据是 , 。 7、《论语》中的论读音是 lún ,它和 《大学》 、《中庸》 、《孟子》 合称四书。 8、A、敏而好学 B、温故而知新 C、学而不思则罔 D、学而不厌 E、诲人不倦 F、择善而从 G、不耻下问 有同学错误的认为(B)是“炒冷饭”,(E)是老师的事,(D)的人现在不多了,(G) 的人现在更难找。孔子不仅(A),还能做到(C),孔子说“(C)”,古人尚且如此,今人 难道就不能(F )么? 二、词句理解 1、对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B ) A、人不知而不愠. (怨恨) B、不耻.下问 (羞耻) C、不亦说.乎 (通“悦”,高兴)D、默而识.之(记) 2、下列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C ) A、可以为.师矣 是以众议举宠为.督 B、学而不思则.罔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C、思而.不学则殆 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D、择其.善者而从之 必先苦其.心志 三、翻译句子 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3、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5、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22《世说新语》二则 (一)期行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 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 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 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解释加点的词 期 舍 去 乃: 、翻译句子。 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三、回答下列问题。 1、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人要守信用,讲礼貌 2、友人下车引之的用意是主动表示歉,想获得元方的好感。 3、你怎样看待元方的行为? (二)乘船 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朗曰:“幸尚宽,何为不可?” 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歆曰:“本所以疑,正为此耳。既已纳其所托,宁可以急相弃 邪?”遂携拯如初。世以此定华、王优劣。 解释加点的词语 俱舍宁 辄 难 幸 尚 本 所以: 纳: 邪 二、翻译句子 幸尚宽,何为不可
4、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5、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6、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22《世说新语》二则 (一) 期行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 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 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 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一、解释加点的词 期: 舍: 去: 乃: 不: 委: 引: 顾: 二、翻译句子。 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三、回答下列问题。 1、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人要 守信用,讲礼貌 。 2、友人下车引之的用意是 主动表示歉意,想获得元方的好感 。 3、你怎样看待元方的行为? (二)乘船 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朗曰:“幸尚..宽,何为不可?” 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歆曰:“本所以 ...疑,正为此耳。既已纳.其所托.,宁.可以.急相弃 邪.?”遂.携拯.如初。世以此定华、王优劣。 一、解释加点的词语。 俱:________辄:_________难:_________幸:_______ 尚:_________ 舍:________本:_________所以:__________纳:________托: _______ 宁:________以:_________邪:______________. 二、翻译句子 幸尚宽,何为不可?
本所以疑,正为此耳。既已纳其所托,宁可以急相弃邪? 三、回答问题。 1、华歆与王朗你更喜欢谁?谈谈你的看法 2、现实生活中,如果遇到类似的情况,你会怎么做?为什么? 23伤仲永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①父异焉,借旁近 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②自是 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③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丐之。⑨父 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 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⑤“泯然众人矣。” 、解释加点的词语。 隶 未尝: 书 自是 就 或 扳 环谒 余: 从 为称伤 自 泯然 众人: 异 奇: 稍稍 宾客 利 书具: 给下列词语注音 扳:( )谒:( )泯:( )称:(ch )邑:( 隶 (li 三、填空 1、本文选自_《临川先牛文集》,作者是宋_代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 是“唐宋八大家”之 2、本文寓深刻的道理于故事中,说明了天赋与_后天成才的关系。 四、选择 l、选出“之”字用法不同其他三项的一项(C) A、借旁近与之B、邑人奇之C、不能称前时之闻D、下车引之 2、下列句子中的“以”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是(C) 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B、以我酌油知之C、有某友以千金寄之D、徐以杓酌油沥 之 五、解释下列词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表判断,是 未尝识书具( 是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默而识之( 择其善者而从之(采纳,听从) 借旁近与之(
本所以疑,正为此耳。既已纳其所托,宁可以急相弃邪? 三、回答问题。 1、华歆与王朗你更喜欢谁?谈谈你的看法。 。 2、现实生活中,如果遇到类似的情况,你会怎么做?为什么? 23 伤.仲永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1 父异.焉,借旁近 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2 自是.. 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3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 ....其父,或.以钱币丐.之。○4 父 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 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5 “泯然众人 ....矣。” 一、解释加点的词语。 隶: 未尝: 书: 为: 自是: 就: 或: 丐: 扳: 环谒: 余: 从: 称: 自: 泯然: 众人: 伤: 异: 奇: 稍稍: 宾客: 利: 书具: 二、给下列词语注音 扳:( ) 谒:( ) 泯:( ) 称:(chèn ) 邑:( ) 隶: (lì ) 三、填空 1、本文选自 《临川先生文集》,作者是 宋 代著名的政治家、 思想 家、 文学 家, 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2、本文寓深刻的道理于故事中,说明了天赋与 后天成才的关系。 四、选择 1、选出“之”字用法不同其他三项的一项(C ) A、借旁近与之 B、邑人奇之 C、不能称前时之闻 D、下车引之 2、下列句子中的“以”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是(C ) A、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B、以我酌油知之 C、有某友以千金寄之 D、徐以杓酌油沥 之 五、解释下列词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表判断,是 ) 未尝识书具( ) 是 识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 默而识之 ( ) 择其善者而从之 (采纳,听从) 借旁近与之( )
从 从先人还家 (跟随 陈太丘与友期行( 六、翻译划线句 ①②③④⑤ 七、方仲永的才能发展经历了那几个阶段?其原因是什么?这个故事给你怎样的启示? 八、有人说天才是百分之一的天赋加百分之九家的努力,你怎样看待这个问题?你认为自 己能成才吗? 24、木兰诗 、填空 1、《木兰诗》选自_宋_代_郭茂倩_编的_《乐府诗集》,是一首民歌,和《孔雀东南 》合称乐府诗中的“双璧”。 2、叙写木兰从军的原因的句子_昨夜 书 3、描写木兰出征前紧张准备的是 4、写木兰奔赴前线时思念亲人的句子是:旦 5、描写军旅生活的艰苦的句子是:朔气 6、表现战斗激烈而持久的句子是将军 7、写木兰战功显赫的句子是:策 8表现木兰不慕富贵的句子是 A’~° 9、成语“扑朔迷离”比喻事情错综复杂,其原话是 10、面对可汉点兵,木兰替父从军的原因是: 11、面对可汉点兵,木兰做出的决定是:愿
从 与 从先人还家 (跟随 ) 陈太丘与友期行( ) 六、翻译划线句 ○1 、 ○2 、 ○3 、 ○4 、 ○5 、 6、 七、方仲永的才能发展经历了那几个阶段?其原因是什么?这个故事给你怎样的启示? 八、有人说天才是百分之一的天赋加百分之九家的努力,你怎样看待这个问题?你认为自 己能成才吗? 24、木兰诗 一、填空 1、《木兰诗》选自 宋 代 郭茂倩 编的 《乐府诗集》,是一首民歌,和 《孔雀东南 飞》合称乐府诗中的“双璧”。 2、叙写木兰从军的原因的句子 昨夜 , 。 军 书 , 。 阿. ,. 。 3、描写木兰出征前紧张准备的是: , , , 。 4、写木兰奔赴前线时思念亲人的句子是: 旦 , , , 。 , , , 。 5、描写军旅生活的艰苦的句子是: 朔气 , 。 6、表现战斗激烈而持久的句子是将军 , 。 7、写木兰战功显赫的句子是:策 , 。 8 表现木兰不慕富贵的句子是: 可汗 , ; , 。 9、成语“扑朔迷离”比喻事情错综复杂,其原话是: , ; , ! 10、面对可汉点兵,木兰替父从军的原因是: , 。 11、面对可汉点兵,木兰做出的决定是: 愿 ,
、阅读 木兰者,古时一民间女子也,少习骑,长而益精。值可汗点兵,其父名在军中,与 同里诸少年皆次当行,木兰易男装,市鞍马,代父从军。溯黄河没,度黑山,转战驱驰 凡十有二年,数建奇功。嘻!男子可以为之事,女子未必不可为。余观夫木兰从军之事 因益信。 1、写出《木兰诗》中与划线句表达一致的句子。 划出表明作者观点的句子,谈谈你对“木兰从军”的看法 3、选择解释错误的一项(D A、少习骑(小时候)B、与同里少年皆次当行(依次) C、木兰易男装(改换) D、溯黄河(顺水而下) 4、《木兰诗》与本文中“数建奇功”类似的句子是:少习骑,长而益精 与“男子可为之事,女子未必不可为”类似的句子是:双兔 26卖油翁 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但而立, 倪之,久而不去。①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②“无他,但手熟耳。”康肃忿然 曰:⑧“尔安敢轻吾射?”翁曰:③“以我酌油知之s”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 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耳。”康肃笑而遣之。 、解释加点的词 自矜: 善去尔徐 矢 忿然: 尝但乃因 释颔置耳 倪汝覆 沥 二、与“徐以杓酌油沥之”中“以”用法相同的一项是(B A、以我酌油知之B、以钱覆其口C、何以知之D、有友谋以千金寄之 三、翻译划线句 ①②③④ 四、回答下列问题 1、“微颔之”表现了卖油翁对陈康肃的射技持怎样的态度? 、对陈康肃的语言描写表现了他怎样的情态和性格?
二、阅读 (一) 木兰者,古时一民间女子也,少习骑,长而益精。值可汗点兵,其父名在军中,与 同里诸少年皆次当行,木兰易男装,市鞍马,代父从军。溯黄河没,度黑山,转战驱驰 凡十有二年,数建奇功。嘻!男子可以为之事,女子未必不可为。余观夫木兰从军之事 因益信。 1、写出《木兰诗》中与划线句表达一致的句子。 东 2、用————划出表明作者观点的句子,谈谈你对“木兰从军”的看法。 。 3、选择解释错误的一项( D ) A、少.习骑(小时候) B、与同里少年皆次.当行(依次) C、木兰易.男装(改换) D、溯.黄河(顺水而下) 4、《木兰诗》与本文中“数建奇功”类似的句子是: 少习骑,长而益精 。 与“男子可为之事,女子未必不可为”类似的句子是: 双兔 ,安 。 26 卖油翁 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但而立, 倪.之,久而不去.。○1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2 “无他,但手熟耳。”康肃忿然.. 曰:○3 “尔.安敢轻吾射?”翁曰:○4 “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 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耳.。”康肃笑而遣之。 一、解释加点的词 善: 自矜: 尝: 释: 倪: 去: 矢: 但: 颔: 汝: 尔: 忿然: 乃: 置: 覆: 徐: 沥: 因: 耳: 二、与“徐以杓酌油沥之”中“以”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B ) A、以我酌油知之 B、以钱覆其口 C、何以知之 D、有友谋以千金寄之 三、翻译划线句 ○1 、 ○2 、 ○3 、 ○4 、 四、回答下列问题 1、“微颔之”表现了卖油翁对陈康肃的射技持怎样的态度? 赞许 2、对陈康肃的语言描写表现了他怎样的情态和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