疟疾的发病机理与表现 ●潜伏期 从疟原虫感染到疟疾症状出现的一段时间 发热阈值:引起疟疾发作的最低原虫数/mm血液 Pⅴ10-15至200-500/mm3 Pf500-1300/mm Pm 140/mm3 潜伏期时间 Pⅴ12天(长潜伏期虫株11月) Pf6-27天(平均11天) Pm20-28天(最长达39天以上)
疟疾的发病机理与表现 • 潜伏期 – 从疟原虫感染到疟疾症状出现的一段时间 – 发热阈值:引起疟疾发作的最低原虫数/mm3血液 • P.v 10-15至200-500/mm3 • P.f 500-1300/mm3 • P.m 140/mm3 – 潜伏期时间 • P.v 12天(长潜伏期虫株11月) • P.f 6-27天(平均11天) • P.m 20-28天(最长达39天以上)
疟疾的发病机理与表现 疟疾的发作、再燃与复发 疟疾作 典型发作过程 冷(寒颤)一→热(发热)→→汗(出汗退热)—→间歇 发作机制:与红内期疟原虫裂体增殖周期有关
疟疾的发病机理与表现 • 疟疾的发作、再燃与复发 –疟疾发作 典型发作过程 发作机制:与红内期疟原虫裂体增殖周期有关 冷(寒颤) 热(发热) 汗(出汗退热) 间歇
疟疾的发病机理与表现 痪的再燃与复殳 隐匿期:由于带虫免疫( premunition 的产生,进入隐匿期 疟疾发作停止后一段时间,在没有重 复感染的情况下,又出现了再次疟疾 发作,称“临床复发”(包括再燃和 复发)
疟疾的发病机理与表现 疟疾的再燃与复发 • 隐匿期: 由于带虫免疫(premunition) 的产生, 进入隐匿期 • 疟疾发作停止后一段时间,在没有重 复感染的情况下,又出现了再次疟疾 发作,称“临床复发”(包括再燃和 复发)
疟疾的发病机理与表现 再燃血液内残余的少量疟原虫抗 原变异后再次繁殖起来引起的疟疾再次 发作。 复发肝细胞内迟发性子孢子发育 繁殖后引起的疟疾再次发作 再燃与复发的机制
• 再燃——血液内残余的少量疟原虫抗 原变异后再次繁殖起来引起的疟疾再次 发作。 • 复发——肝细胞内迟发性子孢子发育 繁殖后引起的疟疾再次发作。 • 再燃与复发的机制 疟疾的发病机理与表现
疟疾的发病机理与表现 疟疾的其他临床表现 黄血:疟原虫破坏受染红细胞,自身免疫因素等 引起。 脾肿大:巨噬细胞增多,高度充血,早期较软 反复发作变硬。國 发病3~4天后可触及 疟性肾:由抗原一抗体复合物引起,Pm常见
疟疾的发病机理与表现 • 疟疾的其他临床表现 – 贫血: 疟原虫破坏受染红细胞,自身免疫因素等 引起。 – 脾肿大:巨噬细胞增多,高度充血,早期较软, 反复发作变硬。 • 发病3~4天后可触及 – 疟性肾病:由抗原—抗体复合物引起,P.m.常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