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骨和牙 氟是钙化组织的亲和剂,99%的机体氟沉积在钙化组织中 牙齿中的含氟量随水氟浓度的升高而升高; 氟化物在牙釉质、牙本质内部的分布不均匀 釉质氟主要聚集在表层 牙本质含氟量介于表层和深层釉质之间; 牙本质近髓面高于牙本质其它部位; ◆乳牙含氟量比在同样条件下生活的恒牙含氟量低。 一般认为,釉质表层氟含量达1000mg/kg时,其溶解性明显降低 16
16 ◆ 牙齿中的含氟量随水氟浓度的升高而升高; ◆ 氟化物在牙釉质、牙本质内部的分布不均匀 釉质氟主要聚集在表层; 牙本质含氟量介于表层和深层釉质之间; 牙本质近髓面高于牙本质其它部位; ◆ 乳牙含氟量比在同样条件下生活的恒牙含氟量低。 2、骨和牙 氟是钙化组织的亲和剂,99%的机体氟沉积在钙化组织中 一般认为,釉质表层氟含量达1000 mg/kg时,其溶解性明显降低
再石 3、唾液和菌斑 唾液是牙齿的外环境,菌斑液是氟影响再矿化和脱矿的场所。 ◆菌斑氟的含量(510mg/1),是全唾液的100-200倍 菌斑氟浓度主要受到外源性氟化物的使用、唾液氟水平、龈沟液等的影响,而 唾液氟浓度则与血浆氟浓度、腺体分泌、饮食和外源性氟化物使用有关。 ◆唾液内氟浓度一般较血浆中的氟浓度低(约低30%),唾液氟浓度在一定程度 上可反映血浆氟浓度的变化。 唾液、菌斑氟浓度与龋病发生呈负相关关系
17 唾液是牙齿的外环境,菌斑液是氟影响再矿化和脱矿的场所。 ◆ 菌斑氟的含量(5~10mg/l),是全唾液的100-200倍。 ◆ 菌斑氟浓度主要受到外源性氟化物的使用、唾液氟水平、龈沟液等的影响,而 唾液氟浓度则与血浆氟浓度、腺体分泌、饮食和外源性氟化物使用有关。 ◆ 唾液内氟浓度一般较血浆中的氟浓度低(约低30%),唾液氟浓度在一定程度 上可反映血浆氟浓度的变化。 唾液、菌斑氟浓度与龋病发生呈负相关关系。 3、唾液和菌斑
(三)氟的排泄( excretion) 经肾脏排泄(75%):速度快,在摄入氟的最初4小时最快 3~4小时可排出摄入氟的20%~30%’24小时可排出摄人氟的50% 以上。 2.其它排泄途径(汗7%10%,粪便12.6%19.5%,头 发、指甲、泪液等) 3.影响氟排泄的因素 食物中的钙、镁离子的浓度 气温 尿液pH值 18
18 (三)氟的排泄(excretion) 1. 经肾脏排泄(75%):速度快,在摄入氟的最初4小时最快, 3~4小时可排出摄入氟的20%~30%,24小时可排出摄入氟的50% 以上。 2. 其它排泄途径(汗 7%~10%,粪便12.6%~19.5%,头 发、指甲、泪液等) 3. 影响氟排泄的因素 ◆ 食物中的钙、镁离子的浓度 ◆ 气温 ◆ 尿液 pH 值
三、氟化物的防齲机制 19
19 三、氟化物的防龋机制
一个储备 循证医学研究认为氟化物的防龋作用主要是通 过维持唾液中一定浓度的氟来实现的。 唾液 氟庳 ①在酸性环境中,F以HF的形式进入细菌体内; ②F与钙离子结合形成氟化钙沉积在牙齿表面; ③F通过菌斑细菌表面的负电荷结合在细菌表面
20 一个储备 循证医学研究认为氟化物的防龋作用主要是通 过维持唾液中一定浓度的氟来实现的。 唾液 氟库 ①在酸性环境中,F -以HF的形式进入细菌体内; ②F -与钙离子结合形成氟化钙沉积在牙齿表面; ③F -通过菌斑细菌表面的负电荷结合在细菌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