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新闻两篇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 (1)了解新闻的特点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文中重点词句的深刻含义。 (3)了解文章以时间顺序组织材料的写作特点 (4)使学生理解新闻写作中记者的感情蕴含其中的写法 2、过程和方法: (1)让学生自主寻找香港回归与纳粹罪恶的史料,充分利用学生的课程资源生成新的课 程资源:让学生通过合作、交流的方式来理解记者在新闻事件中的作用 (2)搜集奥斯微辛的相关资料:学会分析新闻中的记者的感受情倾向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和为祖国献身的精神,激发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2)使学生领会作者在平静的叙述中所蕴含着的对纳粹的强烈愤怒:使学生能记住历史 惨痛的教训,珍惜和平,抵制暴力与罪恶 二、教学设计 1、教学重点: (1)欣赏文学作品语言,品味文中蕴涵的丰富感情 (2)学习特写的表达技巧,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健康审美情趣。 2、教学难点:理解文中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 3、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品读、感悟、教师点拨 4、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香港回归的资料图片等 5、教学用时:三课时 本课运用三课时教学,第一课时教学《别了,“不列颠尼亚”》,第二课时教学《奥斯 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第三课时归纳总结、对比阅读、课外拓展。 三、教学过程 别了,不列颠尼亚 、导入新课 (1)教师用多媒体播放香港回归时的影音资料。 大家谈观看影音资料的感受一——-激动,感慨. 是啊,此刻我们心潮澎湃,激情万丈,那么,假如我们是记者,目击了这一历史场景
<短新闻两篇> 一、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 ⑴了解新闻的特点。 ⑵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文中重点词句的深刻含义。 ⑶了解文章以时间顺序组织材料的写作特点。 ⑷使学生理解新闻写作中记者的感情蕴含其中的写法。 2、过程和方法: ⑴让学生自主寻找香港回归与纳粹罪恶的史料,充分利用学生的课程资源生成新的课 程资源;让学生通过合作、交流的方式来理解记者在新闻事件中的作用。 ⑵搜集奥斯微辛的相关资料;学会分析新闻中的记者的感受情倾向。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⑴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和为祖国献身的精神,激发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⑵使学生领会作者在平静的叙述中所蕴含着的对纳粹的强烈愤怒;使学生能记住历史 惨痛的教训,珍惜和平,抵制暴力与罪恶。 二、教学设计: 1、教学重点: ⑴欣赏文学作品语言,品味文中蕴涵的丰富感情。 ⑵学习特写的表达技巧,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健康审美情趣。 2、教学难点:理解文中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 3、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品读、感悟、教师点拨 4、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香港回归的资料图片等。 5、教学用时:三课时 本课运用三课时教学,第一课时教学《别了,“不列颠尼亚”》,第二课时教学《奥斯 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第三课时归纳总结、对比阅读、课外拓展。 三、教学过程: 别了,不列颠尼亚 1、导入新课 ⑴教师用多媒体播放香港回归时的影音资料。 大家谈观看影音资料的感受------激动,感慨. 是啊,此刻我们心潮澎湃,激情万丈,那么,假如我们是记者,目击了这一历史场景
怎样将我们的所见所闻传递给更多的人呢?小组讨论,形成一篇新闻稿 (2)讨论前明确:学生对“新闻”一词自己提出问题 ①什么是新闻?②新闻的特点③新闻的结构 ④构成新闻的要素是什么? 在预习的基础上,学生可以互相帮助解决问题 ①新闻是对新近发生的群众关心的重要事实的报道。 ②新闻的特点是用事实说话 ③新闻的结构:有五个部分,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④五个“W”和一个“H” when何时 where何地what何事who何人why何因how何果 (3)从结构出发完成新闻稿的标题和导语——小组讨论成稿,基本掌握新闻的知识 (4)大家交流新闻稿 (5)对于这一伟大的历史事件,不仅仅是华夏儿女关心,世界各大媒体齐聚香港,截至 1997年5月8日,就有778家传媒,8423人登记对交接仪式进行采访,作为中国国家通 讯社的新华社不辱使命,不负众望,高人一筹,获得中国新闻奖一等奖,正是这篇《别 了,“不列颠尼亚”》 1997年7月1日中国政府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这是中华民族的一大盛事,也是世 界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在有关香港回归的大量报道中,本文是唯一一篇完整反映英方撤 离的稿件,文章出色地记录了英国王储查尔斯和末代港督彭定康乘“不列颠尼亚”号皇 家游轮撤离香港的最后历史时刻,曾获第八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及1997年新华社社级好 本文是一篇通讯,广义上是新闻的一种,也是报刊常采用的基本体裁之一,最常见 的是人物通讯和事件通讯。通讯除具有新闻性之外,还具有形象性。它往往采用文学手 法,集中、突出地描绘某一重大事件的发生现场,或某些重要和精彩的场面,生动形象 地将所报道的事实再现在读者面前 本文也可以说是一篇特写,特写也称新闻速写、新闻素描,要求用类似于电影的“特 写镜头”的手法反映事实,是作者深入新闻事件现场,或某些重要和精彩的场面,生动、 形象地将所报道的事实再现在读者面前 新闻和通讯的主要区别是: ①新闻中的事实一般是概括性的:通讯则要求同过具体的人物和事件反映现实生活 ②新闻叙述要简洁、明快,篇幅短小:通讯则要有较细致的描写,往往还含有作者 的议论,一般篇幅比较长。 ③新闻的时效性比通讯更强。 、自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给下列生字注音 颠瞩凝
怎样将我们的所见所闻传递给更多的人呢?小组讨论,形成一篇新闻稿 。 ⑵讨论前明确:学生对“新闻”一词自己提出问题 ①什么是新闻?②新闻的特点 ③新闻的结构 ④构成新闻的要素是什么? 在预习的基础上,学生可以互相帮助解决问题。 ①新闻是对新近发生的群众关心的重要事实的报道。 ②新闻的特点是用事实说话。 ③新闻的结构:有五个部分,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④五个“W”和一个“H” when 何时 where 何地 what 何事 who 何人 why 何因 how 何果 ⑶从结构出发完成新闻稿的标题和导语------小组讨论成稿,基本掌握新闻的知识。 ⑷大家交流新闻稿 ⑸对于这一伟大的历史事件,不仅仅是华夏儿女关心,世界各大媒体齐聚香港,截至 1997 年 5 月 8 日,就有 778 家传媒,8423 人登记对交接仪式进行采访,作为中国国家通 讯社的新华社不辱使命,不负众望,高人一筹,获得中国新闻奖一等奖,正是这篇《别 了,“不列颠尼亚”》 1997 年 7 月 1 日中国政府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这是中华民族的一大盛事,也是世 界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在有关香港回归的大量报道中,本文是唯一一篇完整反映英方撤 离的稿件,文章出色地记录了英国王储查尔斯和末代港督彭定康乘“不列颠尼亚”号皇 家游轮撤离香港的最后历史时刻,曾获第八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及 1997 年新华社社级好 稿。 本文是一篇通讯,广义上是新闻的一种,也是报刊常采用的基本体裁之一,最常见 的是人物通讯和事件通讯。通讯除具有新闻性之外,还具有形象性。它往往采用文学手 法,集中、突出地描绘某一重大事件的发生现场,或某些重要和精彩的场面,生动形象 地将所报道的事实再现在读者面前。 本文也可以说是一篇特写,特写也称新闻速写、新闻素描,要求用类似于电影的“特 写镜头”的手法反映事实,是作者深入新闻事件现场,或某些重要和精彩的场面,生动、 形象地将所报道的事实再现在读者面前。 新闻和通讯的主要区别是: ①新闻中的事实一般是概括性的;通讯则要求同过具体的人物和事件反映现实生活。 ②新闻叙述要简洁、明快,篇幅短小;通讯则要有较细致的描写,往往还含有作者 的议论,一般篇幅比较长。 ③新闻的时效性比通讯更强。 2、自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⑴给下列生字注音 颠 瞩 凝 督 荆 舰
(2)解释下列生词 掩映:彼此遮掩而互相衬托。 陈迹:过去的事情 瞩目:注目 3、探究课文 (1)说说你如何理解标题? ①毛泽东主席在1949年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回国、美国政府的白皮书发表之时, 曾写过一篇文章,题目是《别了,司徒雷登》。本文活用此题。 ②以英国皇家油轮“不列颠尼亚”号象征英国在香港的统治。 ③“别了”,用委婉中略含嘲讽的口气,表明这之中统治的结束 (2)将文中表示时间的句子画出来,看看这篇通讯是从什么角度,按什么顺序把“香港 回归”这一重大历史事件记录下来的。 间 地点 主要事件 1997年6月30日下午4点30分港督府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降下旗杆 1997年6月30日下午4点40分港督府彭定康乘车最后一次离开港督府 1997年6月30日下午6点15分距英军总部不远的添马舰东面的广场举行“告别仪 式”,查尔斯宣读女王赠言 1997年6月30日下午7点45分“威尔士亲王”军营旁举行第二次降旗仪式 1997年6月30日最后一分钟中英香港交接仪式现场米字旗在香港最后一次降下 新的一天来临的第一分钟中英香港交接仪式现场五星红旗伴着《义勇军进行曲》冉冉 升起。与此同时,五星红旗在英军添马舰营区升起 1997年零点40分中国南海查尔斯和彭定康登上“不列颠尼亚”,“不列颠尼亚”消失 在南海的夜幕中 (3)文章按时间顺序特写了哪几个场景? 场景一:下午4点30分,末任港督告别港督府,降下港督旗帜; 场景二:下午6点15分在添马舰军营东面的广场举行象征英国管治结束的“告 别仪式”,降下英国国旗: 场景三:子夜时分举行中英香港交接仪式,米字旗在香港最后一次降下,中国国旗 升起 场景四:零点40分查尔斯和彭定康登上“不列颠尼亚”离开香港 (4)这篇特写在报道新闻的事实时,还适当地运用了一些背景材料。请找出来并体会它 们在文章中的作用?第7、11段介绍了一些背景材料,这样一来,就像电影中的闪回 样,将历史与现实用镜头方式交错出现,不仅画面很强,且突出了英国对香港156年统 治的终结。历史的回顾更强化了用不再来的意味 (5)把这篇通讯改写成一篇新闻,你省略了哪些语言?体会一下这些语言的好处。 “掩映在绿树丛中的港督府”“古典风格的白色建筑”“广场上灯光渐暗”“‘不列 颠尼亚’号很快消失在南海的夜幕中”等描述性的语言使描述对象生动、形象、可感
⑵解释下列生词 掩映:彼此遮掩而互相衬托。 陈迹:过去的事情。 瞩目:注目。 3、探究课文 ⑴说说你如何理解标题? ①毛泽东主席在 1949 年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回国、美国政府的白皮书发表之时, 曾写过一篇文章,题目是《别了,司徒雷登》。本文活用此题。 ②以英国皇家油轮“不列颠尼亚”号象征英国在香港的统治。 ③“别了”,用委婉中略含嘲讽的口气,表明这之中统治的结束。 ⑵将文中表示时间的句子画出来,看看这篇通讯是从什么角度,按什么顺序把“香港 回归”这一重大历史事件记录下来的。 时间 地点 主要事件 1997 年 6 月 30 日 下午 4 点 30 分 港督府 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降下旗杆 1997 年 6 月 30 日 下午 4 点 40 分 港督府 彭定康乘车最后一次离开港督府 1997 年 6 月 30 日 下午 6 点 15 分 距英军总部不远的添马舰东面的广场 举行“告别仪 式”,查尔斯宣读女王赠言 1997 年 6 月 30 日 下午 7 点 45 分 “威尔士亲王”军营旁 举行第二次降旗仪式 1997年6月30日 最后一分钟 中英香港交接仪式现场 米字旗在香港最后一次降下 新的一天来临的第一分钟 中英香港交接仪式现场 五星红旗伴着《义勇军进行曲》冉冉 升起。与此同时,五星红旗在英军添马舰营区升起 1997 年零点 40 分 中国南海 查尔斯和彭定康登上“不列颠尼亚”,“不列颠尼亚”消失 在南海的夜幕中 ⑶ 文章按时间顺序特写了哪几个场景? 场景一:下午 4 点 30 分,末任港督告别港督府,降下港督旗帜; 场景二:下午 6 点 15 分 在添马舰 军营东面的广场 举行象征英国管治结束的“告 别仪式”,降下英国国旗; 场景三:子夜时分举行中英香港交接仪式,米字旗在香港最后一次降下 ,中国国旗 升起; 场景四:零点 40 分查尔斯和彭定康登上“不列颠尼亚”离开香港; ⑷这篇特写在报道新闻的事实时,还适当地运用了一些背景材料。请找出来并体会它 们在文章中的作用? 第 7、11 段介绍了一些背景材料,这样一来,就像电影中的闪回一 样,将历史与现实用镜头方式交错出现,不仅画面很强,且突出了英国对香港 156 年统 治的终结。历史的回顾更强化了用不再来的意味。 ⑸把这篇通讯改写成一篇新闻,你省略了哪些语言?体会一下这些语言的好处。 “掩映在绿树丛中的港督府”“古典风格的白色建筑”“广场上灯光渐暗”“‘不列 颠尼亚’号很快消失在南海的夜幕中”等描述性的语言使描述对象生动、形象、可感
“末任港督官告别了这个曾居住过25任港督的庭院”,“代表女王统治5年的彭定康 登上了带有皇家标致的黑色‘劳斯莱斯’,最后一次离开港督府”,“将于1997年底退 役的‘不列颠尼亚’号”,“在英国军舰‘漆咸’号及悬挂中国国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 区旗的香港水警汽艇护卫下”……交待告别的细节,事情的因果、始末交待的具体清楚。 “蒙蒙细雨中”,“雨越下越大”是天气状况的实写,但两处用笔,写出过程,对 仪式的气氛起到了烘托的作用:“面色凝重”,是对港督彭定康表情的描写,但在这里 交代,对“告别”的仪式的氛围起了点染的作用。 (6)在改写过程中你是否发现本文时间的表述非常精确,但表述形式不一致,为什么 (⑦)这篇别具特色的报道体现出较高的政策把握水平和驾驭文字的能力。在有关香港 回归的报道中,可以说英方撤离报道的难度最大。既不能只写中方,又要完整反映英方 撤离的情况:既不能对英方讽刺挖苦,又要突出殖民统治结束的象征意义。你从文中哪 些语句可以体会作者的苦心? 如课文中“最后”一次的多次出现,强调英国对香港长达150多年的统治终于结束 了,中华民族百手来的耻辱被洗雪,中国人民终于可以在自己的国土上行使主权,扬眉 吐气了 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邻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荆花图案,恰好构成这个 日落仪式”的背景。“日落仪式”的背景一是“泊在港湾中的‘不列颠尼亚’号, 是‘紫荆花图案’作为英国告别仪式的背景,标志着英国对中港150年来的殖民统治结 束和香港自治的新的历史阶段的开始。 全文最后一句语言庄重而含蓄,有深刻含义。“从海上来”指当年不可一世的英国 远征军强占了中国的领土,开始殖民统治。“从海上去”指英国殖民统治的结束。 4、小结本文主题和结构 (1)本篇题为《别了,“不列颠尼亚”》,从客观的角度叙述了英皇家油轮“不列颠尼亚” 号离去的过程,表明象征着英国殖民统治在香港的终结,中华民族的一段耻辱终告洗刷 ②题目“别了,‘不列颠尼亚’”表面的意思是告别了接载查尔斯王子和离任港督彭 定康回国的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实际的意思是英国对香港长达一个半世纪 的殖民统治宣告结束了,香港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中。 (3)课文的结构:分为主体和导语两部分。 第一部分:(1)概述英国撤离香港的最后一刻是英国米字旗最后一次降落,接载英 国王子和港督的游轮离开香港 第二部分:(2至结束段)集中描写英国撤离香港那天的四个场景及有关背景资料
“末任港督官告别了这个曾居住过 25 任港督的庭院”,“代表女王统治 5 年的彭定康 登上了带有皇家标致的黑色‘劳斯莱斯’,最后一次离开港督府”,“将于 1997 年底退 役的‘不列颠尼亚’号”,“在英国军舰‘漆咸’号及悬挂中国国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 区旗的香港水警汽艇护卫下”……交待告别的细节,事情的因果、始末交待的具体清楚。 “蒙蒙细雨中”,“雨越下越大”是天气状况的实写,但两处用笔,写出过程,对 仪式的气氛起到了烘托的作用;“面色凝重”,是对港督彭定康表情的描写,但在这里 交代,对“告别”的仪式的氛围起了点染的作用。 ⑹在改写过程中你是否发现本文时间的表述非常精确,但表述形式不一致,为什么? ⑺ 这篇别具特色的报道体现出较高的政策把握水平和驾驭文字的能力。在有关香港 回归的报道中,可以说英方撤离报道的难度最大。既不能只写中方,又要完整反映英方 撤离的情况;既不能对英方讽刺挖苦,又要突出殖民统治结束的象征意义。你从文中哪 些语句可以体会作者的苦心? 如课文中“最后”一次的多次出现,强调英国对香港长达 150 多年的统治终于结束 了,中华民族百手来的耻辱被洗雪,中国人民终于可以在自己的国土上行使主权,扬眉 吐气了。 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邻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荆花图案,恰好构成这个 “日落仪式”的背景。“日落仪式”的背景一是“泊在港湾中的‘不列颠尼亚’号,一 是‘紫荆花图案’作为英国告别仪式的背景,标志着英国对中港 150 年来的殖民统治结 束和香港自治的新的历史阶段的开始。 全文最后一句语言庄重而含蓄,有深刻含义。“从海上来”指当年不可一世的英国 远征军强占了中国的领土,开始殖民统治。“从海上去”指英国殖民统治的结束。 4、小结本文主题和结构: ⑴本篇题为《别了,“不列颠尼亚”》,从客观的角度叙述了英皇家油轮“不列颠尼亚” 号离去的过程,表明象征着英国殖民统治在香港的终结,中华民族的一段耻辱终告洗刷。 ⑵题目 “别了,‘不列颠尼亚’”表面的意思是告别了接载查尔斯王子和离任港督彭 定康回国的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实际的意思是英国对香港长达一个半世纪 的殖民统治宣告结束了,香港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中。 ⑶课文的结构:分为主体和导语两部分。 第一部分:(1)概述英国撤离香港的最后一刻是英国米字旗最后一次降落,接载英 国王子和港督的游轮离开香港。 第二部分:(2 至结束段)集中描写英国撤离香港那天的四个场景及有关背景资料
5、结束语 1997年7月1日,是一个彪炳史册的日子,这一天,全世界都在谛听从东方响起的 庄严的钟声,它响彻寰宇,向五湖四海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 这是雪百年耻辱,长民族志气,振国家声威的喜庆时刻,历史已经铭记这一刻,我们每 个华夏儿女也将铭记这一刻 板书设计: 傍晚降旗 二交接仪式 《别了,不列颠尼亚》 三子夜告别 四零点40分 第二课时)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1、交流对奥斯维辛集中营的认识,自然营造对纳粹愤怒氛围 (1)先让同学们分组交流自己搜集的有关奥斯维辛集中营的资料,谈谈看法。之后,请 两组代表到讲台上向全班出示最让小组震撼的一张图片,并阐述理由 (2)让小组派代表来简要阐述奥斯维辛集中营的罪恶。 (3)让学生一起默读课文,来感悟该新闻写到奥斯维辛集中营的罪恶。(此时气氛沉静 而严肃) 2、整体感悟新闻内容 (1)引导学生探索该新闻的视角 ①新闻与一般的文章的显著差别点是什么? 师生明确:及时敏锐地捕捉新的事件并加以客观地传达。 ②本新闻有没有写道有关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新的事件呢?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来 学生探究而知,本新闻并没有写道有关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新的事件。此可从题目“奥 斯维辛没有新闻”及文中“今天,在奥斯维辛,并没有可供报道的新闻”,“在奥斯维 辛,没有新鲜东西可供报道”等可以看出。 ③那么本新闻的主要事件是什么? 参观者沿毒气室一—焚尸室——女监房一一试验室一一纪念墙一一绞刑室参观 ④作为一名敏感记者,为什么要写一些不能称为新闻事件的事情呢?他的题目《奥斯 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是否违背了新闻当敏锐地反映最新事件的原则呢?让我们每个人都 静静地想一想。 注意:此问题不要让学生回答,而是在静默中沉思
5、结束语: 1997 年 7 月 1 日,是一个彪炳史册的日子,这一天,全世界都在谛听从东方响起的 庄严的钟声,它响彻寰宇,向五湖四海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 这是雪百年耻辱,长民族志气,振国家声威的喜庆时刻,历史已经铭记这一刻,我们每 一个华夏儿女也将铭记这一刻。 板书设计: 一 傍晚降旗 二 交接仪式 《别了,不列颠尼亚 》 三 子夜告别 四 零点 40 分 (第二课时)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1、交流对奥斯维辛集中营的认识,自然营造对纳粹愤怒氛围。 ⑴先让同学们分组交流自己搜集的有关奥斯维辛集中营的资料,谈谈看法。之后,请 两组代表到讲台上向全班出示最让小组震撼的一张图片,并阐述理由。 ⑵让小组派代表来简要阐述奥斯维辛集中营的罪恶。 ⑶让学生一起默读课文,来感悟该新闻写到奥斯维辛集中营的罪恶。(此时气氛沉静 而严肃) 2、整体感悟新闻内容 ⑴引导学生探索该新闻的视角 ①新闻与一般的文章的显著差别点是什么? 师生明确:及时敏锐地捕捉新的事件并加以客观地传达。 ②本新闻有没有写道有关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新的事件呢?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来? 学生探究而知,本新闻并没有写道有关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新的事件。此可从题目“奥 斯维辛没有新闻”及文中“今天,在奥斯维辛,并没有可供报道的新闻”,“在奥斯维 辛,没有新鲜东西可供报道”等可以看出。 ③那么本新闻的主要事件是什么? 参观者沿毒气室——焚尸室——女监房——试验室——纪念墙——绞刑室参观 ④作为一名敏感记者,为什么要写一些不能称为新闻事件的事情呢?他的题目《奥斯 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是否违背了新闻当敏锐地反映最新事件的原则呢?让我们每个人都 静静地想一想。 注意:此问题不要让学生回答,而是在静默中沉思